华 平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经验。
新时代以来,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到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锚定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正是因为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改革精准发力、势如破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七个重点领域,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要求。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问题是突破的方向。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变为现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关系,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又要有“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的行动自觉。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不仅提出到2030年和到2035年两个阶段目标,还针对不同领域提出量化工作目标。以目标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按下快进键。
一张蓝图绘到底,考验改革的定力、发展的耐心和滴水穿石的韧劲。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坚持目标导向,才能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正确道路推进;才能以目标为基准,进行资源配置、时间分配,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方法手段。
一些群众还不能很好地在常住地参保,居民医保筹资机制还不够完善,参保群众连续参保缺乏激励……前不久,国办印发的《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剑指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织牢织密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虚高药价“动刀”……强烈的问题意识,让改革举措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实践表明,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问题,就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体现改革的内在逻辑,本质上是统一的,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目标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实现目标必然要着力解决堵点难点卡点问题。比如,解决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才能集中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要按照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两相结合,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苏轼《思治论》中的这句话,表达新时代改革者的心声:“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发展一往无前,改革永无穷期。把准目标方向,掌握正确方法,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定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成就。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9日 04 版)
五个聚焦、五个夯实”的内容是什么?
聚焦“远与近”强党建,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统筹思想;聚焦“点和面”固党建,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首先要突出政治功能,建立横向到业、纵向到户的党建组织体系,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聚焦“快与慢”促党建,城市基层党建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新问题和难点较多,党组织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
聚焦“统与分”谋党建,在党建工作中注重“统与分”,把上级党委的统筹协调、统领指导基层(社区)党建一线抓具体、抓落实结合起来;聚焦“取和舍”活党建,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要牢牢抓住街道社区党建这一关键。
扩展资料:
贯彻国家主席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机关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把政治机关的政治本色擦得更亮。
人民论坛-五个聚焦,夯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第四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让人民过上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一、追本溯源,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 同时,更是结合新的历史方位,为党的根本宗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如初。 1.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这一论断首次鲜明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坚定地永远站在人民一边,永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从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到提出 “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再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涵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同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 2.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直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旗帜上始终鲜明地铭刻着“人民”二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目标,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并逐渐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奋勇拼搏,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 从郑重承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到科学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再到深情道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鲜明宣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决心。 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层面看,无论是推进“厕所革命”、解决废品分类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关键小事”,还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准扶贫,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提出“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什么代价、什么风险都要担当”的重要要求,等等,处处彰显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 二、深学细悟,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为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1.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立场。 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古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强调“为谁发展”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五大发展理念”,都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党的新闻舆论和文艺工作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再到“六稳”“六保”等为民政策的出台,治国理政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蕴涵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指向。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部署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要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时时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 2.发展依靠人民的根本方法。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 回顾我国的改革历程,从小岗村村民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到新时代万众创业的蓬勃兴起,再到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变为一些领域的“同行者”“领跑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勇敢探索,推动了我国改革发展一步步向前推进。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正是医务人员白衣执甲,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社区工作者昼夜值守,志愿者无私奉献,亿万人民自觉防护,才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第一标准,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不竭动力,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真正“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道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这一价值追求在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方面是大力推进共同富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另一方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改善教育、就业、医疗、安居等民生问题,建立和完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每个中国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身体力行,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辉煌成就,向人民交上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 1.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也是对共产党人提出的明确要求。 无论在任何时候,每名共产党员都要筑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基,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在人民立场深化改革开放,着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改善民生,突出人民利益导向加强制度创新,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引领使命,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强化使命,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2.努力实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2017年从都国际论坛”嘉宾时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 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以“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决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为千秋万代计”的视野大刀阔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严惩贪腐分子,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担当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努力让人民享受到“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更好的休闲、更美的环境,一步步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更美好未_”。 3.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2019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工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 ”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怀抱着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初心,以人民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人民的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要积极改进作风,扑下“身子”联系群众,放下“架子”学习群众,想下“法子”服务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责任编辑:双艳珍作者:王永立来源:《求知》2020年10期
我国网络论坛中国网络舆论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 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新浪点点通天气 2000专家为您解答 百万免费礼品等你拿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 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 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 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 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 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 2003年8月16日,有关媒体报道了刘涌二审被改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其团伙成员宋健飞被核准死刑并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消息,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 网民纷纷撰文抨击司法黑暗,间接促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50年来第一次提审普通刑事案,并罕见地推翻沈阳高法的判决,改判死刑,立即执行。 此外,在美伊战争、反腐倡廉、为农民工“讨工钱”、三农问题、教育乱收费、学术腐败、处女卖淫、“宝马车撞人案”等事件与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至于有人把2003年称为“网络舆论年”。 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 但是,尽管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网络言论是由网友自由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而且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比如社会舆论分散、网络色情问题、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妖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国外文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 网络舆论需要引导 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其中既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有一些非理智的个人情感宣泄。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聚”到一起,所关注的主题也各种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 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因此讨论时常常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也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使他们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方面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必将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但是,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网民绕开各种障碍提供了可能。 即使自己的言论在某个网站发表不了,或者发表在论坛(BBS)的帖子被删掉甚至在某个论坛里受到孤立,网民也可跳到别的网站与论坛去寻找支持者。 如果不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加以过滤和控制,不对网民的信息发布和接收行为加以引导,势必使每个网民都深受其害。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一位负责人在2002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所说,互联网的大众媒体的社会属性和其他媒体一样,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同样强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虽然传播主体多元化,但信息的自由流动不仅仅是自由地发布信息,还意味着这些信息必须得到足够的接纳和注意,个人的传播将受控于少数的服务系统。 政府可以制定与完善相关法规,对经由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 还可以在资金、政策上对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给予扶持,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将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作为网上的大众传媒实现对网络传播的监督与控制。 并通过提高政府自身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一体化的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来努力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实际上,无论个体性如何在网络中表现,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获得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具有新闻登载权的网站达到150多家,我国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传统媒体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互联网新闻报道体系的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已经成为网络新闻的第一新闻源,从2003年以来在重大问题上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均是第一时间主动出击,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刻关心网民的需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如20日上午10时30分(北京时间)许,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空袭,举世关注的伊拉克战争爆发。 10点33分,新华社巴格达报道员贾迈勒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10点34分,新华网据此迅速发出中文快讯,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播报。 而在非典期间,北京8家网络媒体从4月23日至6月24日旅游解禁,有关非典新闻发布累计达到11.67万条,共制作有关非典防治专题90多个,专题页面浏览量累计约9.03亿人次。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针对北京封城、飞机撒药等谣言,各网站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指导下及时发布辟谣新闻,迅速稳定了社会和民心。 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国的网络媒体特别是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我国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如利用技术手段过滤的方式、人民网“强国论坛”与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站实行的定时开放版主全职管理模式等,就使一些废品信息与不适合发表的言论没有了存身之地。 几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网络论坛的舆论引导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比如将论坛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以适应不同的网民,利用深水区的紧与浅水区的松对论坛进行张驰有道的管理;无论国内外发生任何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民生社情问题,强国论坛都会请来有关政府官员与相关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用主流、权威及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等。 实践证明,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统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 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言论栏目现在已逐步成为一些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