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科技监管审慎包容 报告 公众认可民企推动科技创新

网络舆论时有对民营企业家和民营资本污名化的声音,但一份针对3000多名中国民众的机构调查给出相反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公众肯定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贡献,并总体上积极认可各类资本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9月6日发布的这份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开展,旨在全面了解公众对科技创新的态度和认知情况。调查在今年7月进行,收回有效问卷3114份,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1个行政区域的341个城市和地区。

民企和民营资本受认可,深圳多家企业排名靠前

行业分布上,调查显示,公众对于5G通信、消费互联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这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表现出了积极认可。相比之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的认可度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学历提升,其对于这三个领域的评分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是到硕士和博士阶段,认可度断崖式下跌。

具体到创新主体层面,公众对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所作贡献认可度位居前二,而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评分则居于末位。据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徐翔教授分析,公众对民企创新的感知强,是因为民营企业处于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之中,创新的内生动力更强。徐翔建议持续发挥好“领头羊”民营企业的作用,并为中小民营企业培育更好开展科技创新的土壤。

调研罗列的30家知名企业中,华为、大疆和比亚迪三家企业科技创新评分位列第一梯队,得分均超过4.0分。报告分析称,这三家企业是实体制造和数字技术结合的典型,具有“软硬结合”的特征。腾讯、科大讯飞、小米等企业则位列第二梯队,得分均超3.7分。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大疆、比亚迪、腾讯等公众认可靠前的企业均位处深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赵作权认为,深圳多家企业排名靠前,与当地自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创业文化有关,吸引了许多敢于冒险的创业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则表示,深圳宽松的政策监管环境鼓励了创业者敢闯敢试。

“这份调查可看出公众对民营企业的肯定与包容,是‘有容社会’的体现。如果没有这部分社会共识形成,企业家可能不敢随便探索创新。”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尹西明表示。

人才和创新环境被视为首要挑战

人才和环境是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首要挑战。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心目中,创新人才流失和短缺,以及国内创新环境和生态不够完善是科技创新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分别有68.40%和57.77%的受访者认同这两项主要挑战。

报告对此分析说,受访者对人才问题的高度关注表明,他们认识到了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培养和留住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一个完善的创新环境和生态系统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样至关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在人才引进、培养和留存方面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报告建议,政产学研各界应加大协调配合,联合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加大对科研人才的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流;建立包括国际合作项目、人才交流计划等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促进全球科技人才的流动与合作。

超九成公众赞同继续和西方开展科技合作

调查报告还揭示出,公众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交流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持开放态度。

具体来看,有高达96.15%的受访者认同“虽然中国科技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仍需向外部学习,要尽力争取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交流”。在对待美西方“小院高墙”科技封锁的问题上,仅有17.63%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对华实行科技封锁,未来已没有太多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科技交流的可能性”。报告分析称,这说明超八成人对与西方开展科技合作依然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上,一方面,92.97%的受访者认可“发展中国家对华友好,且愿向中国学习,我们应该多和这些友好国家进行科技交流”;但另一方面,又有21.68%的受访者认为“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更多是给他们技术援助,对我们自身发展帮助不大”。报告指出,这表明一部分受访者对技术援助的单向性顾虑更多。

公众呼吁科技监管审慎包容

报告发现,总体而言,受访者对科技创新的安全风险持有理性的态度,认为前沿科技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应夸大风险和过于杞人忧天,要更强调监管先行,防微杜渐,同时监管政策应该鼓励科技创新多于限制。

受访者并不赞同过度谨慎的安全监管政策。对于“宁可科技相对落后一点,也要首先确保安全”的观点,受访者给出的总评分相对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职业背景的受访者对科技创新监管政策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党政事业机关、国有企业、民营外资企业、科技工作者、大学教授和研究机构学者等群体,相较于其他职业群体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为监管政策不应该过多限制科技创新发展的潜力,监管政策应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更多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避免因过度监管而抑制创新活力。

报告写道,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迭代的今天,创新具有巨大不确定性,对此,政策需要避免过度监管而抑制创新活力。对待新科技、新突破,只有坚持包容审慎的政策,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杨柳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2323.html
银行的金饭碗也不香了 银行全面过起了紧日子
美国大学任教十年 他看到大学生越来越 背后是当代年轻人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