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贵州黎平侗锦,“针线里的民族史书”)
在贵州省黎平县,聚居着古老的侗族。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侗寨,还有众多的非遗文化传承至今。
跨进侗家的门槛,会发现每家每户都有一台或几台木制土布机,这就是侗族妇女用来织锦的机器。
侗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代,唐代《北史僚传》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
明代,黎平侗族的服饰技艺得到较大的发展,明人郭子章《黔记》中称赞“洞女肤妍工刺锦”。
清代,黎平侗锦工艺远近闻名。康熙《黎平竹枝词》有“峒锦矜夸产古州”之赞誉。嘉庆《黔记》记载:“黎平侗锦,精者甲他郡,冻之水不败、败之油不污”。
传统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用黑白棉线织成的称为“素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花的称为“彩锦”。根据用途不同,又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等。
织、染、画、刺绣……经过几十道反复的工艺,才有了侗锦五彩斑斓的精美纹样。只是单独刺绣一步,工序都需要一个月以上。
侗锦图案的线条呈直线,整体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如菱形、四方、三角形等。其编织的花纹图案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从宇宙间的日月星辰、云雾雷电、山川流水,到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植物花果乃至人间神界。
搭配龙、太阳、月亮以及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让侗族服饰有了另一种美的含义,那是侗族人对神的信仰,相信万物有灵,祈求神灵保佑这里的风调雨顺。
侗族历史上本没有文字,他们就用指尖精湛的技艺,一针一线记录下了对生活的信仰和美好的愿望。
2008年,侗锦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山水构建了黔东南的肌理,山水中的侗族人则将历史的纹路绣入衣中。以服饰作为媒介,以刺绣作为文字,这就是侗族服饰。代代传承的不只技艺,更有这份宝贵的精神。
侗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是什么?
侗族人敬重厨师也是其饮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内容,在许多宴席上客人与厨师都要对唱,互相致谢。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在侗族社会中,酒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侗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酒礼,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扩展资料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侗族是一个敬老爱老的民族,也同样为老人办寿酒。 寨子有哪个老人过生日,邀上整个家族的人,每个族人必须要向寿星老人敬上一杯糯米酒,寿星老人要唱酒歌来表示感谢。 在寿宴中非常讲究喝酒的规矩,寿星老人穿着盛装,来接受晚辈们祝寿。
染织考研,非遗侗锦
侗族多彩锦织非遗民族纹样民间工艺品中的瑰宝侗族妇女以艺术性极高的图案与符号织制侗锦,记录历史、祖先、故土、战争、迁徙、信仰,传承民族记忆。 侗锦技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纹样兼具鉴赏与工艺美学价值,是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侗锦分为素锦与彩锦,素锦以黑白棉线织制,朴素高雅;彩锦以彩线交织成花,奔放秀丽。 编织复杂图案需排经编花人熟练技术,对图案熟记于心,使经纬线交织成不同图案。 侗族人视侗锦为吉祥物,将自然花鸟植物绣在织锦上,表达对自然和谐生活的祝福与热爱。 侗族服饰图案纹样取材自然,表达崇拜意义,展现古朴典雅风格与素雅和谐之美。 侗锦做工精细,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绚丽多姿,体现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清乾隆年间邑人张应诏赞赏侗锦:“苎幅参文秀,花技织均匀,蛮乡推髻女,亦有巧手人。 ”湖南通道、贵州黎平、广西三江等地的侗锦做工精细,色彩对比鲜明,图案绚丽,是侗锦驰名的代表。 侗锦用途广泛,用作衣裙、被面、门帘、背包等织物的镶边或整面之用,以及老人寿毯、祭祀挂单等。 侗族以织锦的方式表达生活之美,虽无民族文字,但侗族女性将生活编织成独特符号,展示民族热爱生活的本质。 深入了解侗族织锦艺术,能更直观地体会到侗族文化的魅力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