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这一代企业家 已无法共情年轻打工人

当代年轻人不想“拼”,也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利益权衡。当“拼”在经济上并不那么划算,不想拼就是理性经济人的选择。

撰文丨张明扬

董明珠肯定无法料到,她前几天随口说的几句话,又在社交媒体引发了惊涛骇浪。

当被问及《我的阿勒泰》引发了大众对悠闲生活方式的渴望时,董明珠说:

董明珠说错了吗?

看到董明珠的话,年轻打工人炸了。

我抄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高热跟帖:

很显然,在年轻打工人眼中,董明珠已经与他们“脱钩”了。

这当然不是董明珠想要的。

事实上,她已经在她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内尽力地去和年轻人沟通, 比如,她也说过:

凭心而论,董明珠对年轻人是有寄望的,但她心目中的年轻人,就像她当年亲自树起的“董明珠接班人”孟羽童一样,是完全像她年轻时候一样,“三十几年没休息过”,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但时代终究是变了。 或者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甘于像董明珠那样“奋斗”。

▲董明珠和孟羽童(图/CFP)

如何理解时代变了?

第一,董明珠生活在一个狂飙突进的改革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房价还很便宜,阶层没有固化,无论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还是学历不高的打工人,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大多都能收获一个不错的成果。

换句话说,在那个时代“卷”,竞争更小,收益更大。我想,如果可以和董明珠交换时代的话,很多年轻打工人也是愿意没日没夜地加班的。

从某种程度上,当代年轻人不想“拼”,也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利益权衡。 当“拼”在经济上并不那么划算,不想拼就是理性经济人的选择。

第二,尽管当代年轻人有很多“时不我与”的抱怨,但他们内心里也知道,相比父辈,他们这一代人的家庭条件要好得多。

他们的家庭不仅有能力容许他们在一段时间里躺平,比如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全职儿女”;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父辈的奋斗是为了什么,当然不是为了GDP世界第二,而是为了给儿女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儿女可以不像自己当年那么苦。

这么说吧,一个正常的父母,即使自己年轻时“三十几年没休息过”,他(她)也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过上如此奔忙的生活。

让自己的儿女不那么拼,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这不就是父辈奋斗的理由,乃至结果吗?

所谓时代变了,不仅是中国一家的事情, 但凡有过高速增长期的经济体,无不要经历这样一个代际的行为变迁。

再比如,父辈中的很多人天再热也舍不得买空调,买了也舍不得开,这难道就是格力想回到的时代吗?正是因为民众开始享受生活了,开始消费了,格力的空调生意才能保持那么多年的中高速增长。

这样的粗浅道理,董明珠可能是不屑于懂,她只愿意生活在自己“三十几年没休息过”的时代幻象里,无法自拔,无法跳脱。

有一则评论我很喜欢:

如果是外国人,看到董明珠“打工人想要休闲可以辞职”的评论,多半会发出“友邦惊诧论”。

我们总说要与世界接轨。市场经济要接轨,法治要接轨,尊重企业家要接轨,保护私有财产要接轨,重视个人权利要接轨,很多高大上的制度设计都需要接轨, 但“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难道就不需要接轨吗?

在发达国家,“work-life balance”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普通打工人可以不知道亚当·斯密是谁,但这件事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较真。

随便看看国外的公共舆论,当我们还在为了“996”和“调休”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人家正在讨论的是“work from home”(居家办公、远程办公),探索的是“一周四天工作制”。为了把员工拖回办公室,国外的大厂老板操碎了心,马斯克都怒得语无伦次了。

但人家的经济为此崩溃了吗?好像没有吧,英伟达的总市值刚刚超过3万亿美元,美国股市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三家3万亿市值的公司。

有时候,我总会觉得这个世界很魔幻、很折叠。 明明“work-life balance”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基本常识,明明李彦宏当年在加州的自家后院里也一边晒着加州的阳光一边种菜来着,但仅仅是跨了几个时区,我们这里就有了百度公关一号位的霸总名言,就有了刘强东的兄弟宇宙(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话说,董明珠的话其实和刘强东也差不多啊,他们都对“生活第一,工作第二”十分地看不惯。

了解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是一个非常“亲商”的人,一向都对网上那些反资本的言论深恶痛绝。

有人说了,批评董明珠的言论,就是反资本,反民营企业。

可这是一回事吗?

我看,这么说的人才是“反资本”、反民营企业、反企业家,他们把企业和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丑化成了“加班原教旨主义”。

他们难道不知道市场经济的内涵一直在自我更新吗?

在现代意义的市场经济里,就是包含打工人与企业的长期博弈,就是包含打工人的权益(福利)的不断上升,如果你非要回到19世纪的那个“正宗”市场经济里,建议你穿越回狄更斯时代的兰开夏纺织厂吧。

事实上,正是有了打工人与企业的长期博弈,才有了今天我们热爱的拥抱的那个市场经济。

我相信,就像“休闲与工作”可以平衡一样,企业与打工人的权益也可以在博弈中达到微妙的平衡。非要把休闲与工作、企业与打工人对立起来,那不是现代人,那是单细胞动物。

想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想要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想要一份少加班的工作, 这不是反资本、反市场经济,这是伟大的博弈,这是参与净化、升级市场经济。

当然,在本次董明珠事件跟帖里,还是看到了不少令人作呕的“反资本”言论。

董明珠是一位极其杰出的企业家,她的确丧失了和这个时代年轻人对话共情的能力,但你凭什么喊着反资本的口号“打倒”人家呢?

不让公众批评董明珠的是单细胞生物,但借机反资本的,就连生物都算不上了。

为什么批评董明珠的言论,就一定将民营企业视作洪水猛兽?

工作机会,是民营企业家、打工人、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没有谁养活谁,也没人天生高人一等,但谁也缺不了。

这一层意思,经济高歌猛进也好,经济不景气也好,就业机会多也好,找工作难也好,都是不变的。

企业家不能因为自己的经营出了问题,或是经济大环境一般,就找打工人的茬,在打工人身上找增长点,这是没出息的表现。

但与此同时,打工人也别整天资本资本的挂在嘴里,你们要批评博弈的是企业的不当行为、企业家的不体面发言,而不是民营企业本身的合法性。

没有了企业,打工人连博弈的对象都没有。

前几天,看到国外社交媒体上有一个讨论:有没有人觉得40小时工作制不适合人类?

原文明明说的是雇主(employer)控制着你何时吃饭何时上厕所,但到了国内博主这里,就华丽地将“employer”翻译成了“资本家”。

某些打工人的思想就贫瘠至此了吗?脱离了“资本家”这些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概念,你们难道就不知道该如何讨论问题、如何正常批评了吗?

对,只要你真诚地抬出了资本家,抬出了反资本,这就不是体面的批评方式。

这就好比,你可以在桌子上和对面的人激情辩论,吐沫星子直飞,指着对方骂娘,这些都没问题,但你不能把桌子给掀了吧。

这就不是博弈了,也不是辩论了,这是动粗。

打工人追求的是work-life balance,拥抱的是21世纪的市场经济: 工作与生活可以平衡,企业与打工人也可以博弈。

那如何平衡董明珠的言论呢?

批评就是一种平衡,用脚投票就是一种博弈,再不行,你也可以粉胖东来啊。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有很多类型,你挑自己看得惯的就行。

在中国语境内,学会批评,而不是批判,这是每个打工人的成年礼。


40岁的女人面临二次就业,很迷茫!现在社会年轻人都很有竞争力的。

雷军40岁二次创业。 董明珠36岁,才进入格力,从最底层做起。 所以算,40岁不算什么。 不晚。

专访格力总裁董明珠谈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董明珠:这有两方面,我认为当一个企业有高素质、有感恩之情,员工是不会离开的。 第二,有的员工认为我在格力应该怎么样,甚至于说你把我培养出来,我认为应该再往深一级当高一层的领导,有没有这样的员工,肯定会有,这种人如果没有选拔他当领导就会离开,不过,这种人走的也不可惜,因为没有一种精神支撑,没有感恩之心,这种人到哪里,不会说因为到竞争对手那里增强了竞争对手的力量,我认为只会削弱竞争力,所以我觉得不足为奇。 格力电器这么多年坚持不挖人也是社会责任道德体现,现在有很多企业很卑鄙,通过各种途径来挖人,而自己不愿意付出,总是想着投机取巧,好像自己捡了一个大西瓜回来。 既然你要创造社会价值,你就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你从别人那里挖过去无非是短期得到利益最大化,但是我相信最终也是你的叛徒。 有些企业天天就挖别人,结果自己整个团队都跳槽跑了,害人害己。 我们公司有跳槽,而且有几个从我这里到竞争对手那里,但是走的这些人不是我们的精英,本身不是我未来培养的对象。 自私自利,只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标准,这种人走是不可惜的,但是任何一个团队都会有这样那样新的矛盾发生,我觉得不奇怪,关键的是可持续,你的人才储备是否足够。 另外,如果跟企业的文化不认同的话,不是你留不留的问题,而是别人选择不选择的问题,如果说给你50万、100万的年薪留在这里也不是最终的办法,金钱本身就不能来衡量一个人。 那么多科学家,他们拿到多少,可能一年的待遇还没有我的技术人员工资高,但是为什么那么热爱工作?

你看好小米高调进军大家电行业吗?

小米高调进军大家电行业,我个人对此的观点很明确:不看好。 这倒不是在随很多人唱衰大家电行业的“大流”,而是确实发现有太多决定性因素阻碍小米在大家电行业取得成功了,基本不可能。 主要原因有3点:1. 大家电和手机等区别太大,小米在手机等小家电上的成功到大家电上面基本难以复制。 最近的新闻中有一条是小米当家人雷军与大家电领军企业之一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N年前的赌约尘埃落地,按2018年的市值对比大小,小米输给了格力。 而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提前几天预知这个结果而刺激了小米,使得雷总在23日宣布:“小米会把大家电作为未来10年持续发展蓝图的核心拼图之一”,总之雷总看到大家电的规模和市值威力巨大,想借以再拼出一个更辉煌的十年,是基本上很明确的。 但是,小米原来在手机等3C小家电及手机通讯器材方面的成功,却基本难以直接复制到大家电上,因为大家电和小家电及手机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大家电属于“耐用消费品”,而手机等属于更新换代非常快的产品,一台电冰箱等大家电,在一个家庭用上3年5年甚至10年8年的有的是,而一台手机用上两年不换的,都非常少见了。 因此,大家电和小家电,其实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产品,大家电的耐用特点,需要成体系的生产、维修及整体售后体系来支撑,这些对于只熟悉手机等小家电的小米来说,是个完全全新的领域,虽然小米近年也出过电视机等少量大家电品种,但与小米的手机等小家电业务的规模相比,实在是不成比例,大规模大家电行业,小米很可能会“呛水”,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不看好;2. 小米的小家电用户群过于年青化,与大家电的主流用户群不重合,难以支持进军大家电行业取得成功。 小米的用户群,特别是“铁杆粉丝”群,基本上都是偏于年轻化,在小米的“参与感”和早期的“饥饿营销”中培养起来的十几岁到20岁出头年纪的青少年到年青人,他们喜欢变化,但经济实力不足,因此小米的手机以其低定价和还不错的质量,赢得了不少年青人的青睐,这些人是小米的小家电的主流用户群。 而大家电的主流用户群,则完全不是小米的“米粉”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购置大家电:电冰箱、大屏液晶电视、抽油烟机和成套厨房电器等等的主流用户群,不会是合租小房子的单身小年轻,只会是谈婚论嫁甚至已经结婚的相对成熟人士,加上近年来的晚婚趋势,这些主流大家电的买家年龄比前几年而言和小米主流年青用户的年龄差别只会增大,所以,小米在手机和小家电上积累的“死忠”粉,很难在它在大家电的征程中帮得上忙,小米进军大家电,需要面对陌生的行业、陌生的市场和陌生的买家人群,在众多强大竞争对手如格力、海尔甚至美的们面前,它几乎是个小学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3. 小米的“过于自信”,也阻碍了它在大家电上取得成功。 正如前面所提的雷军与董明珠的赌约,雷军当年可是非常自信小米会赢的,结果还是输了。 现在雷军的小米进入大家电再大举大干一场,想必也带着“不服输,我一定能赢”的想法,但古语说“骄兵必败”,小米过于自信的个性风格,不利于在陌生的大家电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相反,则只会增加其轻视对手和准备不足的缺点,很大的可能是,小米又将再输一次。 综合以上三点,小米大举进军大家电行业,实在难以看好,你说呢?欢迎留言,分享交流你的观点。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3758.html
泰媒 击败中国队每人可获得300万泰铢 伍伦盼开出重奖
白银等金属期权持仓量上升超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