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27日讯(编辑 牛占林) 当地时间周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抵达美国佛罗里达州,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进行了会面。特朗普强调,他与内塔尼亚胡关系一直非常好;而以色列领导人则表示,他希望加沙停火谈判取得进展。
在佛罗里达州度假胜地海湖庄园门厅口,特朗普在向内塔尼亚胡和他的妻子萨拉致意时说:“我很荣幸,请进来吧!”随后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紧握双手,并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外界认为,内塔尼亚胡前往海湖庄园,希望与这位曾经和未来可能再次当选的总统修补关系,并争取共和党人支持他推进对哈马斯战争的计划。2020年,在内塔尼亚胡祝贺拜登在选举中获胜后,特朗普勃然大怒。
此前一天,内塔尼亚胡与副总统哈里斯在白宫进行了一场双边会谈。在会面后的记者会上,哈里斯表态支持以色列自卫的权利,同时强调不能对加沙平民遭受的痛苦视而不见,希望双方尽快达成停火协议,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
而特朗普批评了哈里斯,“我认为她的言论是不尊重人的。”
内塔尼亚胡表示,他希望他的美国之行能更快促成停火协议。“我希望如此。但我认为时间会证明一切。”他补充说,他认为由于以色列的军事压力,促成停火的努力取得了进展,并表示他将派遣一个小组前往罗马进行谈判。
此外,特朗普驳斥了与内塔尼亚胡关系紧张的说法。他说道:“我们的关系非常好。”特朗普指出,在他担任总统期间,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包括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以及让美国退出与伊朗的核协议。
特朗普最近批评内塔尼亚胡说,以色列在安全方面的失败,使哈马斯得以在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引发了以色列对加沙的进攻。
他此前还警告称,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的战争正在失去国际社会的支持,并重申以色列应该赶紧结束这场冲突。
民调显示,哈里斯和特朗普在总统大选的竞争中势均力敌,这促使内塔尼亚胡等世界领导人在与美国打交道时寻求平衡。内塔尼亚胡传统上更倾向于与特朗普的共和党人打交道,而不是拜登的民主党人。
周三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内塔尼亚胡重申以色列不会停止战斗,直到对哈马斯取得彻底胜利,称美国和以色列必须站在一起。
相关报道:
美媒:内塔尼亚胡到海湖庄园见特朗普,特朗普抨击哈里斯此前言论对加沙战争“不尊重”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建东】据美联社、美国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7月26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会面。美联社报道称,这是两人近四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
当地时间7月26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面。图源:美联社
美联社称,内塔尼亚胡在此行中努力修复与特朗普的关系,并对加沙停火协议的进展表示谨慎乐观。报道称,内塔尼亚胡在海湖庄园对记者说,他希望看到由美国调停的停火谈判和人质释放能够取得成功。此外,在被问及美国之行是否取得进展时,内塔尼亚胡回答,“希望如此”,内塔尼亚胡还说,“当然渴望达成一项(停火)协议,我们正在努力”。
美联社称,内塔尼亚胡此次有争议的美国之行接近尾声,也显示出美国在支持以色列与哈马斯战争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剧。
此前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5日,内塔尼亚胡与哈里斯在华盛顿会面。据报道,哈里斯在与内塔尼亚胡的会面中施压,要求他帮助达成一项加沙地带停火协议,以减轻巴勒斯坦民众遭受的苦难,“她的态度比拜登更强硬”。
综合美国Axios新闻网、《以色列时报》等媒体26日报道,以色列官员称,内塔尼亚胡对哈里斯发表的上述公开讲话感到不满。该官员称,内塔尼亚胡担心哈里斯的讲话会阻碍围绕停火和人质归还协议的谈判。
据路透社报道,在与内塔尼亚胡会面时,特朗普的反应是批评了哈里斯的上述言论, “我认为她的言论表现出的是不尊重”,特朗普说。路透社称,特朗普还否认他与内塔尼亚胡关系不佳,虽然外界都说内塔尼亚胡当年积极祝贺拜登赢得美国大选,令特朗普很恼火。
1988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1988年10月23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了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两个长期敌对的国家朝着和平与和解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时在场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约旦国王侯赛因也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轻松和满意的笑容。 2. 1988年12月28日,胜利油田再次发现了一个储量超过亿吨的大油田,被命名为埕岛油田。 这个油田位于黄河入海口北岸的渤海浅海海域,经过地质专家的详细勘探,石油地质储量已经确认超过1亿吨。 埕岛油田不仅是中国浅海海域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也标志着中国浅海石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3. 1988年11月15日,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能源”号大型通用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太空。 这是苏联首次发射的大型实用型航天飞机,标志着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联的航天飞机计划始于70年代,与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有所不同,苏联通过先研制小型航天飞机来验证飞行性能和技术可行性。 4. 1988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这项高科技工程自1984年10月7日动工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这一重要成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包括电子注入器、贮存环、探测器及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同步辐射区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5. 198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公路正式开通。 这条高速公路连接上海市区祁连山路至市郊嘉定县南门,全长20.5公里,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全立交、全封闭、专为汽车通行设计的高等级公路。 沪嘉公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特朗普女婿再访巴以促和谈能成吗?
1. 美国白宫高级顾问、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于24日再次访问中东,分别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会晤,探讨重启巴以和平谈判的可能性。 2. 国际媒体指出,特朗普政府缺乏具体方案,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其促进和平的努力能取得进展。 巴勒斯坦方面对此感到愈发失望。 3. 库什纳24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与以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会晤。 他的团队成员包括特朗普的国际谈判特别代表贾森·格林布拉特和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迪娜·鲍威尔。 4. 会谈前,库什纳表示,特朗普总统致力于找到解决巴以问题的办法,为该地区的所有人带来繁荣与和平。 5. 会谈结束后,以色列总理府发布声明,称双方讨论了推进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办法,会谈建设性、务实,内塔尼亚胡期待未来几周继续相关讨论。 6. 当天晚些时候,库什纳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会见了巴勒斯坦国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 双方进行了积极的会谈,阿巴斯重申希望特朗普政府明确承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 7. 美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巴以和谈的重启,但舆论认为,由于巴以双方目前都不愿让步,特朗普政府也未提供重启和谈的详细方案,因此促和努力难有进展。 8. 巴勒斯坦方面希望美国能明确支持巴以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实现和平共处。 但特朗普迄今未表态支持“两国方案”。 9. 巴勒斯坦方面还希望美国能向以色列施压,使其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建设犹太人定居点。 然而,以色列的右翼执政联盟内部向内塔尼亚胡施压,要求他不得就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向巴方妥协。 10. 库什纳与阿巴斯的会晤前,阿巴斯的助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高级官员艾哈迈德·马吉达拉尼表示,如果美国代表团此次不就巴方的问题给出答案,巴方将考虑自己的选项。 11. 尚不清楚库什纳是否在此次会谈中对巴方关切的问题予以明确回答。 有报道指出,美国政府迄今没有给出任何方案,而以色列人继续着定居点建设。 12. 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执政时的美驻以大使丹·夏皮罗表示,巴以问题对美国政府而言“依然重要”,但巴以双方目前达成“重要政治突破”的可能性很小。
巴以和谈的巴以和谈进程
由于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对巴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导致巴以旷日持久的冲突。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并由于以色列数度的反复而中断。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武装反抗,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2007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中)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会见参加中东问题国际会议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左)和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 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和谈中断近7年之后,双方谈判代表2007年12月12日在耶路撒冷举行重启和谈后的首轮谈判。 谈判秘密举行,据说气氛紧张,巴方代表炮轰以方的东耶路撒冷建设项目,以方代表则提出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袭击。 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2008年9月26日表示,以色列扩张犹太人定居点的行为是巴以双方在和谈中面临的主要阻碍。 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日前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时也说,根据目前情况,和谈需要更多的时间。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问题多多,但巴以和谈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当然,对于巴方而言,影响巴以和谈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以色列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 根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21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自去年底巴以双方宣布重启和谈以来,以方共批准在东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新建4486套住宅。 正如阿巴斯在联大会议上所说,以色列停止扩张定居点是实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目前巴以和谈的基础,但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六日战争”)之后,安理会采用了242号决议。 242号决议对巴以冲突提出了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被以色列、约旦、埃及接受了,但是被叙利亚拒绝了,直到1972到1973年。 1970年,美国国务卿威廉姆·P·罗杰斯提出了罗杰斯计划,该计划呼吁苏伊士运河两岸双方停火90天,保留一个军事停滞区,努力在安理会242号决议框架下达成共识。 甚至在安瓦尔·萨达特成为埃及总统之前,埃及政府就接受了罗杰斯计划。 以色列拒绝根据罗杰斯和平计划与埃及会谈。 在1972年安瓦尔·萨达特突然把苏联军事顾问从埃及驱逐出境,重新向美国政府表达愿意在罗杰斯计划的基础上谈判。 而在那之前,巴以和谈都没有什么进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德里和平会议打破了这个僵局。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在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的帮助下)提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西班牙马德里开会,直接涉及阿以冲突,这是一个突破。 这个突破是以色列和它的邻居们进行直接双边和多边谈判的先兆,这次谈判被称为1991年马德里和平会议,谈判在华盛顿特区展开,虽然收效甚微,但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 会议确定了阿以谈判的基本原则——“土地换和平”,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 1993年1月,以色列解除与巴解组织接触的禁令。 此后,在挪威的主持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进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议。 这些会议的直接结果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该协议官方称为《临时自治安排准则宣言》,是1993年9月13日在白宫的草坪上签署的。 该协议规定以色列先期归还巴勒斯坦加沙和杰里科两地,巴勒斯坦人实施为期5年的自治,这是“土地换和平”原则的第一次具体实践。 奥斯陆协议讨论了在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下未来巴勒斯坦国建立的必要因素和条件。 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褒奖了他们在签署奥斯陆中所作出的贡献。 拉宾代表以色列人民说:“曾经与你们——巴勒斯坦人——作对的我们,今天对你们大声、清楚地说,流血、眼泪,够了,够了!”1990年代中旬,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有很多权力和责任从以色列转移到巴勒斯坦人手中。 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的主要城市和全部加沙地带实现了完全自治。 出于安全考虑,以色列仍然(还会继续)存在于约旦河西岸。 但是巴勒斯坦控制了大多数巴勒斯坦人的公民职能。 1995年伊扎克·拉宾被暗杀后,和平进程最终陷于停滞。 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人口几乎长了两倍。 后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式袭击和以色列军队随后的报复行动使得和谈的条件站不住脚。 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自1993年以来制造了很多自杀式袭击(包括1996年5月以色列大选前的一波自杀式袭击),1996年6月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因此宣布了一项新政策,该政策背弃“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致使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执行。 内塔尼亚胡先宣布了一项针锋相对的政策,他把它称作“互惠主义”,如果阿拉法特继续内塔尼亚胡称之为“巴勒斯坦凯旋门政策”(直接或间接煽动或支持恐怖主义)的行为,以色列就可藉此拒绝参与和平进程。 希伯伦和怀伊协议就是在这个时候签署的,它的签署是在以色列认为“它的条件部分满足了”之后的。 关于在希伯伦重新部署的草案,也被称作“希伯伦草案”或“希伯伦协议”,开始于1997年1月7日,1997年1月15日到17日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缔结。 这个协议根据奥斯陆协议处理了以色列军队在希伯伦地区重新部署的问题。 该协议处理了在希伯伦的重部署、安全问题以及其它问题。 而怀伊河备忘录则是一项政治协议,用来协商奥斯陆协议的实施的,完成于1998年10月23日。 由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希尔·阿拉法特。 于怀伊河谈判,签署与白宫,比尔·克林顿总统作为官方见证人。 1998年11月17日,以色列120名国会议员以75票赞成,1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怀伊河备忘录。 该协议处理未来在约旦河西岸的重新部署,安全问题以及其它问题。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2000年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分歧严重,加之以方蓄意拖延,协议形同虚设。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召集巴勒斯坦最高权力主席亚希尔·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开和平会议,力劝双方在耶路撒冷地位、犹太定居点、边界划分和巴难民回归等问题互做让步。 据报道,如果犹太人定居点(占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的85%)被割让给以色列,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就提议给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将近95%的土地以及全部加沙地带。 除了东耶路撒冷郊外已经并入以色列的大量非犹太人区域,大多数地盘将落入以色列人的管辖范围之内。 巴勒斯斯坦回归权力的问题将通过有效的货币赔偿来解决。 根据巴勒斯坦消息来源,剩下的区域将由巴勒斯坦人来控制。 根据安全路线的配置方式,以色列路线会阻止巴勒斯坦人自由通过他们所建议的国家,并减少吸收巴勒斯坦难民的可能性。 巴勒斯坦国的边界、领空和水源将会落入以色列手中。 阿拉法特拒绝了这个提议,但是没有讨价还价。 甚至在美国的压力下都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满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的站得住脚的巧妙方案。 因为戴维营会议失败了,所以克林顿指责阿拉法特。 在接下来几个月的会议中,克林顿任命前联邦参议院乔治·J·米歇尔来领导一个真相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后来发表了《米歇尔报告》。 2000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特别是沙龙2001年3月上台后坚持推行强硬政策,致使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戴维营会议失败之后,克林顿参数在2000年秋天被提出,它包括一项方案,即,巴勒斯坦国包含约旦河西岸94%到96%的土地,大约80%的定居者仍然在以色列的管辖下,作为交换,以色列在“绿色路线”(1967年边界)的计划下应该让出一些土地(所谓的“土地交换”)。 交换将包括1%到3%的以色列土地,这样,最终巴勒斯坦国约旦河西岸的那部分将会达到原有土地的97%。 2001年1月在塔巴会议上,谈判在克林顿参数的基础上继续着。 以色列谈判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地图。 该提议从约旦河西岸消除了“以色列临时控制的”土地,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这个地图,作为未来谈判的基础。 但是,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当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谈判,谈判以一个协议而结束。 2001年3月右翼利库德党候选人阿里尔沙龙于2001年被选为以色列总理沙龙政府上台,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土地换和平”更无从谈起。 在阿盟的支持下,阿拉伯政府领导人的贝鲁特会议于2002年三月展开。 会议提出一个结束巴以冲突的计划。 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欢迎该计划,说:“每个和平计划的细节一定要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之间直接谈判,为了使这个计划成为可能,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一定要让恐怖行动结束。 就在昨天晚上我们在尼坦雅所见证了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 ”关于前一天晚上尼坦雅自杀式袭击事件,贝鲁特没有解决得了。 由于以色列不希望“全部撤回”到1967年以前的边界线,也不希望巴勒斯坦难民权力的回归,所以以色列不准备像阿盟号召的那样开启谈判。 2002年6月,美国、欧洲、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勾勒出了一个和平“路线图”原则,包括巴勒斯坦国的独立。 该路线图于2003年4月30日正式公布,那是在马哈茂德·阿巴斯前所未有的被任命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理之后。 美国和以色列都提倡一个新的总理地位,因为他们都拒绝再与阿拉法特合作。 该路线图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独立行动,只有在双方建立亲密关系之前,有争议的问题都将被推迟讨论。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必须“承担看得见的努力来逮捕、瓦解和遏制个人和团体的、针对以色列任何地方的暴力袭击计划和行动”,并且“重新建立和重新聚焦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安全机构”必须“开始持久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行动,旨在反抗所有涉及恐怖活动的行为,以及拆除公共建设的恐怖行为”。 以色列那个时候被要求拆除2001年5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停止所有定居点活动,从2008年9月28日后它所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地移除武装,并且结束宵禁,放宽个人和货物活动的限制。 但由于巴以冲突不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从2006年12月到2008年9月中旬,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会面36次,还有低级别的谈判。 2007年奥尔默特欢迎阿盟重新支持阿拉伯和平倡议。 在奥尔默特和平协议谈判和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额巴勒斯坦国的努力下,他为巴勒斯坦提出了一个计划。 按照该计划,以色列应该马上得到约旦河西岸7%的土地,包括大多数的定居点街区,并且巴勒斯坦应该在稍后的日子里接受一块大小相当于约旦河西岸5.5%的沙漠地区。 巴勒斯坦拒绝了该计划,声称以色列想要阻断领土的连续性并把耶路撒冷当做它的首都。 2007年11月,在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等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中断7年的巴以和谈得以重新启动。 但由于以色列于2008年底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巴以和谈再度中断。 在巴勒斯坦两大党法塔赫和哈马斯爆发了冲突之后,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把巴勒斯坦政权分裂为两个政权,每一个政权都声称自己是真正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 法塔赫控制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 加沙和以色列的敌意上升了。 在埃及的斡旋下,达成了2008年以色列—哈马斯停火协议,该协议从2008年6月19日到2008年12月19日持续了半年。 协议的崩溃导致了2008年12月27日的加沙战争。 2009年,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宣布他支持一个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但是坚持说,巴勒斯坦人应该做出互惠姿态、接受两条原则: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解除未来的巴勒斯坦国的武装并注入额外的安全保障,包括保卫以色列的边界。 那年年末,白宫宣布召开奥巴马总统、内塔尼亚胡总理和民族权力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之间的三方会议,以为新的中东和平谈判奠定基础。 2010年9月,奥巴马政府推进恢复停滞的和平进程,使有关各方两年来第一次同意直接谈判。 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作为行动协调器的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海姆·克林顿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把各方诱骗到谈判桌上,并且用得到埃及和约旦对直接谈判支持的方式而说服了不情愿的巴勒斯坦纳。 谈判的目的是在一年之内形成一个最后最终协议的框架,尽管普遍的预期是相当低的。 直接谈判的目的是以形成一个对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来说的两国解决方案而正式终止巴以冲突,并推动持续长期的和平,在官方上叫停将来对土地的声索,如果再发生暴力的话,接受拒绝新的争端升级的思想。 但是,哈马斯和真主党却重申,如果双方达成了任何协议的话,他们就要威胁到和谈。 以色列政府公开发表声明,如果双方签署的这么一个2012年协议只是因为哈马斯和真主党在威胁着和平进程而去生效的话,那么和平就不会直接存在。 这份声明因此就让美国来评估一年多之内可能来到的和平,使聚焦消除一部分和谈威胁成为可能。 以色列怀疑,如果最终协议一旦产生,责任落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手上,那么哈马斯和真主党就仍然会得到助长新暴力的支持。 同时,只要巴勒斯坦方面拒绝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政府就明确地拒绝和巴勒斯坦的任何可能得协议。 以色列声称那土地以前就是犹太人的,尤其是,犹太人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犹太人的历史,并且现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口,超过80%都是犹太人。 从1980年代起,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里的主流认真地接受了领土和外交妥协的概念,对两国解决方案比较感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说,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领土交换原则上是一致的,以色列人已经确认了。 以色列用以保持定居点作为交换条件的可能让给巴勒斯坦土地的比例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巴勒斯坦人要求比例为1:1,而以色列人则给得少。 2012年4月,马哈茂德·阿巴斯给内塔尼亚胡写了一封信,重提重启和谈,并说以色列必须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建设,并要求以色列接受1967年前的边界,并把这个边界作为两国方案的基础。 2012年5月,阿巴斯重申如果以色列人给出“任何有希望的或是积极”的建议,他就愿意与以色列接洽。 不到一个礼拜,内塔尼亚胡就回了阿巴斯阿巴斯的四月份的信,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拥有自己国家的权利,尽管像以前一样,他宣称巴勒斯坦应该解除武装管制,并说他的新的民族团结的政府对重新谈判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并推动了谈判。 在哈马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代表之间经过了几个星期的激烈的三方非直接外交,什么都没有达成。 同时,巴勒斯坦内部的和解会谈也停滞了,结果,在奥巴马到访以色列期间,哈马斯对以色列五次发动火箭袭击。 7月17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赢得了阿盟对于一个“方案”的支持,这个方案包括对巴勒斯坦人的经济奖励和对以色列人的安全保证,而这些奖励和保证是伴随着一个新的谈判框架而形成的。 但是巴勒斯坦领导对该提议有所犹豫。 7月19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领导人被授权之后,克里宣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利机构领导人已经“三年来第一次建立了一个重启直接和谈的基础”。 但是,哈马斯——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政权,却拒绝了克里宣言,声称阿巴斯没有权利以巴勒斯坦人民的名义去谈判。 2013年7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连续6次访问中东后宣布,巴以新一轮谈判于2013年7月29日至30日在华盛顿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