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能不能 住英伟达的脖子 卡

人类科技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奇观:

一家供应链公司的市值,竟然超过了一个发达国家所有上市公司市值总和。

这家供应链公司叫英伟达,这个发达国家则是GDP全球排名第4的德国。

并且,2.8万亿美元市值,并不是英伟达的极限。

根据最新季度报,英伟达该季营收达260.4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净利润148.8亿美元(约1080.4亿人元),同比增长628%。不论营收还是利润,都大大超出预期。

也就是说,英伟达还在快速增长。这头超级怪兽最后会长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

媒体喜欢称呼英伟达为“卖铲子的”企业。但,真正了解英伟达的历史就知道,这家公司可不仅仅是一家卖铲子的供应链企业,而是美国科技雄心的极致体现。

如今的时代,更高的算力,就是更高生产力。

全球算力霸主英伟达,之所以出现超预期增长,正是美国对全球先进生产力与日俱增的重视。

美国限制英伟达显卡对华销售,其实就是限制中国对先进生产力的探索。

不过,在深度全球化的时代,骄傲如英伟达,也无法脱离中国产业链。甚至于,在某些技术领域,中国供应链已经对英伟达构成了“卡脖子”的效果。

正因如此,尽管在半导体领域,中美是竞争关系,但是,由于产业链层面骨肉相连,二者之间并不全是此消彼长。

最直观的证明就是,英伟达估值上涨时,国内聚焦在光模块的通信ETF(515880)也跟着水涨船高。

今天,咱们就从上帝视角和微观视角,来看一下中美生产力博弈的胜负手。

01上帝视角

虽然英伟达创立于1993年,但是,英伟达的故事缘起却发生在1991年。

这一年,全球发生的最大乃至唯一的大新闻就是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有道理。但,美苏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是公认的重要原因。

当然,作为胜利一方的美国,军工投入更大,美国对国防费用的焦虑更重。

1960年是美国最焦虑的年份。这一年,美国联邦国防研发支出,占到全球研发支出的36%。此时,美国军工产业已经超过汽车、钢铁、石油,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

然而,军工研发,是个无底洞,政府不可能无休止买单。

所以,1960年代之后,美国终于决定“军转民”,用市场来养活军工。到1970年代,美国军工产业的主承包商和转包商数目,就已经高达13万家。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数不清的美国商业神话。

比如,1975年,比尔盖茨就创造了微软,并很快开发出电脑操作系统。

要知道,即便是在21世纪,想做出一款软硬件都过关的电脑操作系统,依旧是国家级的工程难题。而当时,20岁出头的比尔盖茨,就在自家车库就鼓捣出了微软。

再比如1976年,年仅16岁的乔布斯,就在车库中成立了苹果,并且能以神速重新发明电脑、MP3、手机。

除了明星企业,美国还诞生了一波在当时看来不起眼,后来却名动江湖的企业,比如英特尔、AMD等半导体企业。

过去几十年,公知们特别喜欢吹嘘美国的车库文化、硅谷精神、创业精神,认为美国企业家的成功是制度的优越。

他们往往忽视了美国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取得累累硕果,恰恰是因为美国曾经有几十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举国之力发展科技产业。

正是1970年代美国浩浩荡荡的军转民,这才让美国“技术倒爷们”纷纷下海,创造了美国科技产业的繁荣。

当然,这也让军备竞赛中的美国,拥有了更强的经济韧性。

熬到1991年,苏联终于先绷不住了,解体了。失去对手的美国,军工产业进一步“藏技于民”,并在此时推出了“科学政策”。

简单来说,美国政府会和民营企业合作,并且分工更明细,鼓励民间技术和资本积极参与各个环节。

其中,美国半导体产业,就是美国“公私合营”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美国国防部的订单,确保了这套流程能够快速跑通。

就是靠着这种模式,在没有美国政府大规模财政支持的背景下,美国科技产业在1990年代依然能够保持国际领先优势。后来,马斯克的星链也是沿用这种模式。

英伟达,也是在这场军转民的历史背景下,以及社会资本活跃的金融背景下诞生的。

只不过,当时的英伟达,只是美国众多篮子中的一颗鸡蛋而已。当时没人预料到,这颗鸡蛋,后来会孵化出一只超级怪兽。

正是这只怪兽,正在将美国和世界,推进一个新的时代。

02生产力竞争

一个宏观大时代,往往是由具体的微观个人推动的。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是其中之一。

罗伯特·诺伊斯,也是其中之一。

1959年,32岁的诺伊斯和另外7个“前同事”成立了一家半导体公司,名叫仙童。

在仙童,诺伊斯团队做出了一个改变半导体行业的发明:把多个晶体管同时蚀刻在同一片硅芯片上。

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项目,用的也是仙童的芯片。

而仙童当年开发的包含扩散、掩模、光刻、显影,这一整套平面处理技术,直到如今,仍是现代芯片制造工艺的核心。

当然,诺伊斯更出名的是,1968年,他和摩尔等人,一起成立了英特尔。这个摩尔,就是提出摩尔定律的那个摩尔。创业期间,诺伊斯还重点栽培了一个小兄弟,名叫乔布斯,就是后来苹果的创始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仙童和英特尔,被称为硅谷的“西点军校”,是美国科技产业的骄傲,也是全球芯片产业的课代表。

直到英伟达闪亮登场。

1993年,英伟达诞生之初,大家都把它当成是一家做游戏显卡的。

2020年8月,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就超过了游戏业务。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GPU,不仅仅让游戏画面更精致,不仅能“挖矿”,也成为了AI产业的发动机。

目前,英伟达在全球数据中心AI加速市场已经占到82%的份额,在全球Al训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5%。

甚至于,手中拥有多少英伟达显卡,已经成为AI公司算力和融资能力的象征。

AI代表全球最前沿生产力,而AI已经离不开英伟达的芯片。

作为半导体新秀,英伟达已经取代老派半导体大佬英特尔。

市值是英特尔20倍的英伟达,已经成为美国的新骄傲和产业希望。

然而,奇怪的是,即便有美国芯片禁令,国内的通信ETF(515880)却依然随着英伟达股价的增长喝到了一口汤。

国内通信行业ETF和英伟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奇妙的关联?

要想弄懂这一切,就要开启微观视角。

03产业分工

时间线重新拨到1970年代,由于美国无法负担军备竞赛无休止的费用,决定大规模军转民了。

然而,意外就发生了,半导体产业以超出美国预想的方式进行了全球化分工。

第一场意外,来自日本。

战败后的日本急于崛起,将目光瞄向了美国半导体产业。并且,日本知道,让日企独立发展,不可能超越美国。然而,日本又想赢下这场先进生产力的竞争。

于是,日本决定采用“官产学研”模式。日本政府出资320亿日元,日企筹资400亿,日立、NEC、富士通、三菱、东芝五大企业,共同设立国家性科研机构,技术突破后,就大规模生产。

1962—1963年,日本电气(NEC)获得仙童的技术授权。然后,在日本政府主导下,一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就轰轰烈烈启动了。

日本开始“大炼芯片”,4年后,就取得了超过1000件技术专利。

很快,美国的光刻机阵地也失守了。

1960年代,全球光刻机巨头是美国GCA公司。日本尼康、佳能,只是美国GCA的供应链公司。

但是,到了1984年底,日本尼康、佳能的光刻机市场份额,就超过了美国。

并且,日本当时喊出了一个相当于杀伤力的口号“永远比对手低10%”。

1986年,英特尔出现创业以来第一次亏损,怒裁7000多人。

然后,熟悉的一幕就出现了。

在以罗伯特·诺伊斯为代表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游说下,美国终于亮出祖传艺能——芯片禁令。

1986年末,《日美半导体协定》终于诞生。根据规定,严禁日本低价半导体产品出口美国及其他国家,严禁日本企业收购美国半导体企业。并且,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必须占比20%以上。

美国想独霸半导体产业,逼着日本放弃了芯片的设计、制造。

但是,全球资本天然流向财富洼地,天然地为产业找出最优解。

然后,第二个意外来了,荷兰出手了。

1987年,荷兰飞利浦与中国台湾工研院,合资成立一家公司,台积电。

除了台积电,飞利浦还准备了第二个装鸡蛋的篮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光刻机巨头阿斯麦。

2004年,阿斯麦利用当时最新的“浸润原理”,做出了浸没式光刻机。5年后,阿斯麦超过日本尼康,首次占据光刻机市场7成份额。

从此,日本光刻机再无翻身之能。

不过,经过常年鏖战,日本已经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方面积累了足够优势,尤其在光刻胶领域,日本更是占据垄断性地位。

这也基本形成了当下光刻机产业的全球分工格局:荷兰做光刻机、美国负责芯片设计、日本

负责原材料。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国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国内的通信行业和英伟达又有什么关系?

04中国的分工

众所周知,尽管美国对中国芯片禁售,英伟达还是会绕开美国监管,给中国提供“特供版”显卡。

一方面,英伟达不愿失去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如黄仁勋所说,“英伟达的芯片中有大量零部件产自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是很难被打破的。”

而且,当下,不仅中国企业在芯片产业链中,占据着难以取代甚至不可取代的地位。更关键的是,中国和美国一样,是少数的同时拥有从芯片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应用场景的,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国家。

全产业链,意味着,只要任何环节出现空白,很快就有企业冲上去,占领市场。

比如,与GPU强绑定关系的光模块,就是典型案例。也为通信行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点。

因为GPU运行,涉及大量数据传输和计算,需要占据很大物理空间,耗能也很大。

光模块的作用就是,进行光、电信号转换。电信号转换成光,不仅能耗更低,让GPU整体体积变小,最重要的是信息传输速率更高。

显卡算力越高,就越是依赖光模块这条技术路径。并且,越依赖高速率的光模块。

比如英伟达2020年发布的A100显卡,单个GPU就需要7颗200G的光模块。英伟达2022年发布的H100,单个GPU则需要1.5颗800G光模块和2颗400G光模块。

而为了满足AI大模型、科学计算等算力需求,每台服务器动辄需要数百甚至数千个GPU。对网络联接低延迟、高带宽的越高,越是离不开400G、800G、1.6T等高速率光模块。

2010年,全球10大光模块企业名单,中国只入围了一家,武汉电信器件。到了2022年,全球前10,中国就占了7个。

其中,中际创旭排名第1(并列第1),华为第4,光讯科技第5,海信宽带第6。国产光模块产能,已经占了全球半壁江山。

不论从企业排名、头部企业数量,还是全球产能,国产光模块,对全球显卡产业已经起到“卡脖子”的效果。

更何况,还有大量资本涌入,为光模块产业提供充足弹药。

近些年,光模块本就保持双位数增长。在AI浪潮下,2024年AI相关光模块同比增长更是达到45%。而前面提到的通信ETF(515880)中光模块占比就有30%左右,精准重仓了中际创旭、新易盛、天孚通信这样的光模块巨头。

国产光模块巨头们,是怎样抢下来了这块阵地呢?

一个字总结就是:卷。

在不同的传输速率、不同技术路线上,国内光模块巨头,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形成了全面覆盖。

几乎每条赛道都很卷。

并且,国产光模块巨头,不仅卷研发、生产、封装及销售流程,还进行了光模块的自动化生产平台、自动化设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应用化。

总之,不给任何对手钻空子的机会。

而不论这些技术路线如何波动,在国内光模块巨头饱和竞争下,在通信ETF(515880)资金加持下,国内光模块都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不管最后哪个路线走出来,终究还是在通信ETF这个行业的大网里。

国内光模块和英伟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伟达之所以在显卡领域保持遥遥领先,一个字总结也是:卷。

比如英伟达今年发布的GB200,性能竟然是H100的6倍,AI芯片B200运算速度比上一代芯片提升30倍。

这可不是10%、20%的挤牙膏式的提升,而是动辄6倍、30倍的超级加倍,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魄力,就是不给同行钻空子的机会。

而除了硬件研发,英伟达还重金打造了研发开放平台CUDA,相当于苹果的ios系统。而造平台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企业更方便地使用自家产品。

英伟达和国产光模块巨头,都是靠一边卷研发,一边卷平台,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英伟达一旦不够卷,或者市场拱手让人,它的对手,不论是英特尔,还是AMD,都会很快扑上去。英伟达,或许就没有机会再夺回来了。光模块领域,也是如此。

并且,不止光模块,在存储芯片、EDA软件、光刻机设备等等领域,同样如此。都是群狼环伺,不进则退。

尾声

虽然,美国在全球芯片产业链方面,有很强的产业编辑能力。但是,市场一直带着它自身的“应力”,压下去日本,就会冒起来荷兰或者韩国。

全球芯片市场走向,会受到美国的影响,但是,并不会严格遵循美国意志。因为,市场也有着自己的意志,企业和资本总会想进办法,绕过监管,流向财富洼地。

更何况,此时此刻,中国企业已经深入到芯片产业全产业链。

一方面,国内半导体企业和英伟达、阿斯麦血脉相连,一荣俱荣。另一方面,只要对手犯错,国内半导体企业就会逆势崛起。

短期来看,这是通信ETF(515880)能从英伟达的增长中分一杯羹的原因。长期来看,这也是国产半导体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将中国谋略比喻成围棋。东落一子西落一子,看似无序,其实在蓄“势”。棋局看似焦灼 ,其实是在等对手犯错。

*文中提及个股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


a股对标英伟达的企业有哪些

在中国A股市场中,存在几家公司与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公司英伟达(NVIDIA)在业务和技术领域具有可比性。 以下是几家与英伟达对标的A股企业:1. 景嘉微:公司专注于高性能图形处理芯片(GPU)的研发,其产品在某些应用领域与英伟达的GPU产品存在竞争关系。 2. 北京君正:主要从事智能处理器芯片的研发与销售,其产品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有应用,与英伟达的市场有部分重叠。 尽管上述公司在某些方面与英伟达有可比性,但在市场规模、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它们与英伟达还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A股市场中还有众多其他涉及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它们与英伟达的具体对标关系需根据各自业务和产品线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有卡美国脖子的技术吗?

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国有不少技术都被欧美一些国家卡住脖子,万一这些国家限制对我国出口这些技术了,我国很多行业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等方面受限的程度是比较大的。

比如美国禁止使用美国技术、设备、服务和产品的企业向华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结果华为芯片马上就面临断供,由此可见,目前美国在技术领域拥有的话语权是非常大的。

看到在这估计很多人都好奇了,美国可以轻易的就限制我国一些企业,动不动就把我国一些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卡住美国的脖子呢?

说句实话,目前要说卡脖子的技术,我们真的还拿不出来,虽然我国的工业体系非常完善,拥有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而且每年有大量的商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但我们所出口的这些产品大多都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中低端产品。

目前我们真正拥有核心领先技术,而且能够独家拥有技术的几乎没有,虽然我们有些技术已经做到全球领先的位置,比如5G技术,卫星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等等,但对于这些技术我们能研发出来,美国同样也可以研发出来,所以我们也就没法卡住他们的脖子。

就算我们有些技术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比如量子通信目前我国是处于全球领先位置的,在我国研发出量子通讯之后,欧美很多国家都要求我国实现开放,实现技术共享。

但是目前量子通讯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并没有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所以即便我们拥有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我们也没法卡住别人的脖子,因为目前这个技术应用的范围太小了。

所以从整体来说,目前我们暂时没法拿出卡住别人的技术。

当然我们拿不出卡住别人脖子的技术,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可以处处受制于人,实际上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对别人进行反制。

对于美国,一方面我们可以限制部分产品进口,比如美国的农产品,停止采购波音飞机等方式来反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减少甚至禁止稀土出口到美国,这样美国的芯片行业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总之,目前我们在技术领域跟欧美一些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才处处被人家设限制。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最近几十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毕竟我们在技术积累方面跟欧美一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欧美很多国家已经积累了上百年,但是我们真正重视技术研发也就那么十几二十年的事情,而且在这十几二十年当中,我国很多企业以及研究院所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

我相信再给我国企业以及各大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一些时间,我们在很多领域的技术都会逐渐缩小跟欧美一些国家的差距,甚至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做到领先的位置。

国产汽车智能芯片异军突起 能否挑落Mobileye与英伟达?

易车原创 芯片荒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问题,过去我们承受着被“卡脖子”的命运,现如今,国产芯片企业异军突起,纷纷发布高性能车载芯片。

7月28日,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和平台研发企业黑芝麻智能科技宣布,旗下第二款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华山二号A1000 Pro已于近日流片成功,目前该芯片已经打通感知算法,下一步将给客户送样,计划在2022年年底实现车型量产上市。7月29日,边缘人工智能平台领导者地平线在上海国际汽车城隆重举办“征程与共,一路同行” 高性能大算力整车智能计算平台战略发布会。

黑芝麻与地平线可以说是目前芯片领域的两家黑马,公司成立时间都是五年左右,但独到的眼界让他们押准了赛道,现如今这两家企业都已经展露了他们不俗的实力与技术储备,一直以来芯片领域被因特尔的Mobileye与英伟达等少数国外供应商垄断,无论从成本、技术以及未来发展都制约着我们的国产OEM,如何打破这种垄断,真正实现技术自信,我想这需要我们国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努力才行。

要想知道一家企业实力如何,最直接的还是看他的产品,今年4月,黑芝麻智能发布了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A1000 Pro,A1000 Pro是黑芝麻智能继A1000之后推出的第二款高性能大算力车规级自动驾驶计算芯片。

性能优势:

基于两大自研核心IP——车规级图像处理器NeuralIQ ISP以及DynamAI NN车规级低功耗神经网络加速引擎打造。

得益于DynamAI NN大算力架构,A1000 Pro 支持INT8稀疏加速,算力达到106 TOPS,最高可达196 TOPS。

采用业界创新先进封装工艺集成多个核心,解决了在16nm工艺下支持超大规模深度学习引擎的难题。

A1000 Pro基于内部多核心建立高速通信通路,大幅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A1000 Pro内置高性能GPU能够支持高清360度 3D全景影像渲染,覆盖L3/L4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支持从泊车、城市内部,到高速等高级别自动驾驶场景。

A1000 Pro支持黑芝麻智能最新的FAD全自动驾驶平台。

安全优势:

作为黑芝麻智能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平台,不仅拥有出众的性能表现,在车规安全可靠方面,A1000 Pro也十分出色。

A1000 Pro是国内目前唯一能够满足ISO ASIL D级别功能安全要求的大算力芯片。

要知道在行业标准中,ASIL等级定义了对系统安全性的要求,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严格程度依次递增。ASIL等级越高,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越高,也意味着系统设计的复杂程度越高,开发周期越长,开发成本越高。其中,ASIL D覆盖诊断99%以上的故障。汽车上各个系统ASIL等级要求各不相同,如车灯系统要求达到ASIL B,而智能驾驶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等安全相关系统则一般要求要达到ASIL D等级。

达到ASIL D意味着,平均连续工作年左右才发生一次失效。

征程5是继征程2和征程3中国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量产先河之后的第三代车规级产品,兼具大算力和高性能。

性能优势:

单颗芯片AI算力128 TOPS,支持16路摄像头感知计算,支持自动驾驶所需要的多传感器融合、预测和规划控制等需求。

计算性能1283FPS,30W功耗,延迟小于60毫秒。

余凯表示,地平线并不单纯追求物理算力,而更看中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在芯片上的计算效率,即FPS(Frames Per Second)。“这是最真实的AI效能,同等FPS下,地平线的功耗只有英伟达的几分之一。

从算力数据看,征程5远超英伟达Xavier的30TOPS,低于英伟达下一代芯片Orin的254TOPS。但余凯认为,衡量芯片本身有没有价值,在于软件在芯片之上是不是能够充分的去施展软件的魅力。1000TOPS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你的效用、性能、不是用户价值,它是给车厂的成本。余凯表示,相比算法,芯片的价值更应体现在芯片对于先进的网络算法的适用性以及应用后的效率上,盲目的铺算力,余凯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不真正产生用户价值,真正的价值在于软件在芯片上面真实跑的性能。”

安全优势:

征程5芯片于今年7月获得全球公认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ISO ASIL-B功能安全产品认证,其功能安全架构、设计实现及安全覆盖率均达到了ASIL-B级别,可为ADAS应用提供安全保护方案,满足主流OEM和Tier1的功能安全开发要求。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消息是,全球各个芯片公司的新品首次量产上车车型均为中国品牌,主打中国消费市场,像吉利极氪001搭载的是英特尔旗下的Mobileye EyeQ5H,今年就会上市,新款理想ONE搭载的地平线征程3已经上市,小鹏P7搭载了英伟达的Xavier芯片也早已上市,当然还有长城高端车将会搭载高通的Snapdragon Ride芯片,蔚来的ET7将会搭载英伟达的Orin芯片,也都会在2022年交付。无论是国外的头部企业还是我们国内的芯片公司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中国车型上上车,说明未来中国将会是智能汽车的角斗场。

我们把目前几款主流芯片的性能做了汇总和比对。

通过上表我们看出我们国产的芯片在算力和功耗上达成了不错的平衡,并且能完全和国外的芯片厂商抗衡,现在更需要的就是我们国内的主机厂能给我们自己的Tier1/Tier2更多的信任与支持,相信我们自产的芯片完全可以胜任L2-L4的自动驾驶能力。

并且我们国内的芯片厂商相比国外的更加包容和开放,这对于主机厂来说有更多的拓展性和自主性,国外厂商一般会把一个集成好的黑匣子交付给厂商,芯片、算法等一系列技术都不能公开给我们,这样很大限制了主机厂的自研道路和对于自身产品的功能升级。

以地平线为例,本次发布会地平线发布了基于seL4安全微内核架构的实时车载操作系统——TogetherOS,同时宣布将TogetherOS开源开放,携手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共建车载OS的开放生态系统。发布会上,地平线宣布与AutoCore、斑马智行、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江汽集团、上汽集团、雄狮科技达成生态合作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基于征程5打造的Matrix5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全面适配地平线领先的算法软件模块,硬件配置可定制,开放灵活易用又可自主创新。Matrix5的AI算力强劲,基于4颗征程5,算力高达512TOPS,能够满足ADAS、高等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多场景需求。

地平线还发布了集成全场景自动驾驶和车内外联动体验于一体的Horizon Matrix SuperDrive整车智能解决方案。Horizon Matrix SuperDrive基于征程5打造,融合47个传感器,可互为补充,能够满足高速、城区、泊车以及智能人机交互等全场景整车智能需求。

写在最后

所以可见我们国内的自主芯片公司秉持着开放、开源、合作共赢的态度拥抱整个行业客户。全球自动驾驶快速发展的今天,自动驾驶芯片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高算力、高效能的自动驾驶芯片更是十分稀缺。市场的巨大需求让黑芝麻以及地平线等初创公司快速崛起。

同时,国内企业的大举进入,将不断影响全球自动驾驶芯片的格局,在芯片设计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我们可以预见一个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更多我们的国产芯片量产上车。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4034.html
你需要这10厘米的神操作! 被迫住小房间
LG预计已获准为苹果iPhone 16系列量产1.3亿片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