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多名官员 为何能 一盆臭肉 熏

区教育体育局

人民网网络评论部官方微博“人民网评”10月20日晚刊发评论文章《一盆臭肉,为何能“熏”倒多名官员?》,以下为全文:

“整盆肉都是臭的”,云南昆明官渡区长丰学校食堂近日被指提供变质肉给学生食用。据报道,当地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涉事批次鲜猪肉因运输及存储不当导致变质变臭,责令涉事企业停止经营。通报显示,除了涉事校长被免职,该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区教育体育局分管副局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管副局长也被停职检查。

一盆臭肉,不仅“熏”得家长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也“熏”倒了校长和多名官员,发人深思。

学校校长未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未按要求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这是导致此次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涉事企业没有从事餐饮服务的资质,为何能够承办学校食堂?

如果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学校对食堂承包经营企业的经营资质审查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迟早会出事。 “以包代管”、“一包了之”,虚置责任,无所作为,就是视相关法律法规为无物,拿孩子健康开玩笑。

食品安全无小事。 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孩子成长、事关家庭幸福、事关国家未来,更需高度重视,不能有闪失,不能掉链子。 而此次出事的学校,恰恰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在很多地方都暴露了责任缺失的问题。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之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和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形成校园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切实保障在校师生饮食安全”。 从现实反馈看,无论涉事学校还是涉事学校所在地的相关部门都把通知当成了耳旁风,扔掉了应有的担当作为。

近年来个别学校食堂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每每被曝光,都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责任人也都受到严肃处理, 但遗憾的是, 殷鉴不远,有的学校却没有受到触动,没有引以为戒,更没有强化防范机制。

对于学校食堂来说,配备与供餐人数相匹配的餐具用具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完善清洗消毒岗位工作职责,规范各环节操作,保障餐具用具洁净,本该是基本操作;对于学校来说,监督食堂加强食品加工制作过程标准化控制和从业人员培训,有效规范食品加工制作行为等,也是基本职责。不折不扣落实法律法规,严格践行制度规范,才能维护学校食品安全。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部门一再要求,着力改善学校食堂就餐环境,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要开展食源性疾病预防和营养健康宣传教育。 具体到此次事件,请问,学校相关负责人落实配网陪餐制度了吗?如果真对孩子负责,真有决心维护食品安全,就不能让陪餐制流于形式,或根本就不落实。

当地处理意见包括,责令涉事学校建立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落实学校领导陪餐制度,支持学生家长代表陪餐。但愿经此一事,涉事学校真正汲取教训。

守护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点含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实的工作作风抓好校园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实,来不得丝毫糊弄。合力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才能让孩子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才能消除家长的忧虑和担心。


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何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

【释迦牟尼佛说】(佛说见正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白话译文】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 还没开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还没有树根、树干、树叶和果实,在地水火风四大的因缘作用下,种子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种子,但又不离原来的种子。 你们说,这些根茎花果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种子吗?弟子们都回答:不能。 佛告诉弟子们:生死也是这样,无明愚痴为本,犹如树的种子,种子虽小却能长成大树。 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有了身体,就有老死,死后识神随生前善恶之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父母,再受形体,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加上环境的转变,都已经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身体、习气、住所,犹如大树不能恢复为种子一样。 这里世尊作了种种譬喻,解答见正比丘的问题。 佛说:识神没有形象,若身作福,则识神随着福业转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为什么呢?譬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识神离体,住在中阴身,犹如矿石已炼成铁,从中阴身转受新的身体,则犹如将铁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就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为原来的识神。 今生持五戒者,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识神便有六种隔碍:一是住在中阴身,不得复还;二是入于胞胎之内;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以前的识相;四是呱呱坠地后痛忘失以前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五是出生后就贪着食物,忘失旧识;六是慢慢长大,受到新事物熏习,忘失旧识。 譬如商人周游四方各国,如果心里只想着其中一方,就不会想到其余三方。 识神因为这六种隔碍,不能恢复为原来的样子,犹如种子长成树,矿石炼成铁,所以不能回来向人报告。 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复为土了。 又譬如一颗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想让它们恢复成大树,这办得到吗?弟子们回答:办不到。 佛说:识神于这一世行善行恶,临终随着业力转受新的身体,所见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体,不能回来向人报告,犹如大树已断不能把木器集合起来使大树复生。 又譬如化工师将砂石烧作红色颜料,再转为白色,再化为水状,颜料不可再变回砂石。 又譬如水处于圆瓶,水体也随着变为圆形,若是方瓶,水体则现方形。 生死也是如此,识神本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善恶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乐少,有的乐多苦少,皆随善恶之行,如水随器。 如果某个人一生造的业为畜生业,当然要随畜生形貌,象这样的情况,他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 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没有叫声,没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条件,便蜕变成蝉了。 这蝉便飞行着树,鸣叫不休,能把它放进土里,使它还原成蝮育,能成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经过了蜕变,脱阴住阳,身形化异,不久将会死亡,或为鸟雀啄食不得回复作先前的蝮育了。 佛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样的道理。 命终身死,神识迁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覆盖,见闻习惯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难有报告各自的因因果果。 如树上的蝉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蝮育一样。 佛告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过很长时间不食,则臭败生蛆,现在把它还原成原来的鲜肉,做得到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了,这肉已腐败,哪能回复原来的鲜洁。 佛言:生死也是这样,人在世间,身口意三业作恶,死则神识迁徒恶道,或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在生活意识上与人类相去万里,因它们的罪业如罗纲一样笼罩意识,也失去了人类的聪敏,它们更不认识自己了,更难以报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 就象这截臭肉,不可能恢复原来的鲜洁。 佛告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将五种颜色不同的东西放在黑暗中,叫千人万人前来辨认,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黄、赤、白的颜色吗?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亿万,无央数的人来辨认,都难看见什么物事,何况五种颜色。 佛说:如果有人拿了火炬来照呢?诸弟子回答:那情况说不一样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别五色。 佛言:如果有一个蠢人,他背着光亮,走进幽深莫测的黑暗中,而且很远很远,相看出五种颜色的色彩,能见到吗?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进愈黑,当然永远也看不见五种颜色了。 佛告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样。 一切百姓、空行、蜎飞软动之类,已经禀形受命,都是由颠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没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养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神识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阴阳异路的真实报告,当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别五色一样,终归是徒劳无益的。 如果依教奉行,坚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摄身正念,清净梵行,就如同跟随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见到五色,如随佛听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视五道神识往来的升降善恶处,如火炬明照颜色,历历分明。 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法看清生死的真相。 佛告诸弟子:人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见知道前世从哪里来,当今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认识了知今世之事,为什么呢?一生一死,识神转迁,十二因缘,无明愚痴是其主,迷糊暗钝,一转生即不认识了。 譬如煮炼白丝,染成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的白色,难以还原原来的洁白,生和死的变换,也如白丝一样地改变了颜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则,一念即成,试想在这一生中,心念万端,赏善罚恶,各随业使,故身已灭,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则当然是痴妄与暗蔽来形成的。 如果你想了知一切业因苦果的由来,就必须修学高尚的品德,清净的梵行,以回归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 你自然会彻悟一切本来,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样。 佛告诸弟子:人的神识是随了人的善恶二业而具备选择性,神识的本身受选择性的驾驭、死转往受,随善而善,随恶而恶,才幻变出万端形状来。 如同火因柴的燃烧才出生火焰的相状,若然将柴弄湿或搬掉,火焰的相状也就幻灭了。 未证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里沉沦,是因意识没有转过来。 比如布满了灰尘的镜子,极度昏蒙,拿起来照照自己,一无所见,意识也如这镜子一样,一经藏污纳垢,便不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凄惨盈蔽,祸福牵连,便是这遗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尘纳垢的镜子一样。 又譬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然虫鱼游历其中,而难以让人觉察。 生死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闭塞了人的睿智,遂成为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的虫鱼一样不辨去来。 譬如黑暗的夜晚,闭起眼睛往前走,什么都看不见,生和死的暗昧,随了灾殃与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前世,和暗夜闭眼是同一道理。 佛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 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历历在目,佛见生死,亦如这贯穿的珍珠一样,清楚明白。 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生死,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蔽。 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不绝,佛如旁观者一一明了。 佛意高远,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样,历历可数。 佛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即可具知千亿大劫的生死之事,怎么做呢?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 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只是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识其本。 由于前面所说的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 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生死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离开旧的身体系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扰乱,终究无法得知神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 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的验证。 因为没有得到清净法眼,所以不见不知。 如果没有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认识报应的业果,就如没有手想要写字,没有眼睛想要看东西一样,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陀出世,阐扬经道,以开解人意,想要了知亲见识神于生死之间的来去,应当随顺佛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识神的来去。 佛告诸弟子:识神但有名字没有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六根的功能逐渐完备,识神也随着身体,熏习种种贪爱欲望,日渐炽盛,到了年老的时候,四大所成的身体逐渐朽坏,识神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渐衰退。 人在一生当中,经历种种无常变易,不能忆起过去的事情,年老时也记不起年轻时的事情,何况是记起前世的事情呢?由于隔阴之迷和胎狱的系缚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痴疑惑染污,想要见到识神的来去,当面回来报告,是不可能的。 人若没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犹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是见不到的。 所以,你们应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往来,所缘是什么。 仔细地思维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 佛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随佛俱还精舍。 【红莲感言】人死虽有魂识,然此魂识如一种子,遇到新的环境而萌发,成一新物,故不能回来报告。 让人嗟叹!真是苦海无边,凭借一点福报暂得人身,但是一旦失去人身,魂识的种子轮回如种子萌发在畜生道或者地狱道,则更加愚痴,真是万劫难复!再得人身就难了。 唉!人身难得,念佛信佛更是难得!

为何要有隔阴之谜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 只国精舍。 正以食时。 将诸比丘五百人。 菩萨及优婆塞千人。 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 有大树。 名曰甘香。 根深干大。 枝叶茂盛。 华实红赤。 其味甜美。 树下广平。 集石为座。 佛意欲止此。 诸优婆塞。 即敷布坐席。 佛便止坐。 弟子菩萨。 亦皆就坐。 时有一比丘。 名曰见正。 新入法服。 其心有疑。 独念言。 佛说有后世生。 至于人死。 皆无还相报告者。 何以知乎。 当以此问佛。 未即发言。 佛已豫知。 佛因先言。 诸弟子。 此树本以一核种。 四大胞毓。 自致巨盛。 覆尔所人。 本为核时。 根干叶实未有未见。 至得四大。 因缘相连。 便生芽叶茎节华实。 转增于本。 自致成树。 施布广远。 初名为核。 核复生芽。 芽复生茎。 茎复生叶。 叶复生华。 华复生实。 展转变易。 非故不离故。 而名非常名。 遂成大树。 树复生果。 果复成树。 岁月增益。 如是无数。 佛告诸弟子。 欲踧集华实茎节根干。 更使还作核可得乎。 诸弟子皆言。 不可得也。 彼已变转。 不可还复。 日就朽败。 核转复生。 如是无极。 转生转易。 终皆归朽。 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 还没开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还没有树根、树干、树叶和果实,在地水火风四大的因缘作用下,种子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种子,但又不离原来的种子。 你们说,这些根茎花果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种子吗?弟子们都回答:不能。 )佛告诸弟子。 生死亦如此。 识神为起法。 起法为痴。 痴为就贪爱。 痴如彼树核。 核小而长成大树。 一痴而致多所因缘。 多所因缘。 本由痴出。 痴生行。 行生识。 识生字色。 字色生六入。 六入生更乐。 更乐生痛。 痛生爱。 爱生受。 受生有。 有致生。 生致老死。 合十二因缘。 成为身已。 有身当就老死。 识神转易。 随行而往。 更有父母。 更受形体。 更六情。 更所习。 更苦乐。 更风俗。 都非故。 便不得复还。 不复识故。 向所新见。 谓为有谓可常。 着所猗呼为谛。 谓无前世后世。 识神转徙。 随行而有也。 识神已徙。 更有父母。 更受新身。 更六情。 更所习。 更苦乐。 更风俗。 便不复识故。 亦不得复还故身故习故所。 见如树不复还作核也。 (佛告诉弟子们:生死也是这样,无明愚痴为本,犹如树的种子,种子虽小却能长成大树。 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 有了身体,就有老死,死后识神随生前善恶之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父母,再受形体,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加上环境的转变,都已经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身体、习气、住所,犹如大树不能恢复为种子一样。 )于是比丘见正。 承佛言。 起坐长跪。 白佛言。 我意未除未解。 正要今欲发愚痴之问。 愿佛哀我等。 为解了之。 我从生已来。 见人死者不少。 或父子兄弟夫妻内外。 或朋友相怜爱。 或有怨仇相憎。 死后识神。 了无还面相答善恶者。 何以乎。 识神为何所隔碍。 而不得还面报人也。 愿为分别说之。 令我等结除疾得见谛。 (比丘见正起座长跪,向佛请问:我有生以来,见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离别,或相爱或相憎,为何不见死后识神回来和活着的人当面报告呢?是什么令识神有所隔碍?愿世尊分别解说,令我等断除疑惑。 )佛言比丘。 彼识无形。 至于转徙。 随行而有。 若身作福。 福识转生。 亦不得还面报人也。 何以故。 譬如冶家洋石作铁。 已成铁便铸以为器。 已成器可复还使作石乎。 见正言实不可。 石已成铁。 终不得复还作石。 佛言。 识之转徙。 住在中阴。 如石已洋成铁。 从中阴转受他体。 如铁已铸成器。 形消体易。 不得复还故识。 何以故。 行之善恶。 识往受之。 转化变改。 如石成铁。 修行五善。 禀受人身。 则更有父母。 已有父母。 便有六系闭。 一者住在中阴。 不得复还。 二者随所受身胞内。 三者初生迫痛忘故识相。 四者堕地故所识念灭。 更起新见想。 五者已生便着食。 贪念故识念断。 六者从生日长大。 习所新见。 识灭无复宿识。 诸弟子。 譬如贾客周游四方国。 具见苦乐。 便意思念东方一郡国所有。 已起是念。 便三方念灭。 生死亦如是。 从是世作行往后世。 受已受即生新想念。 故识想便灭。 如贾客惟念一方。 三方想灭也。 用是六事。 系蔽隔碍。 不复还故识。 如核之成树。 石之成铁。 变本易名。 不复还面相答报也。 佛言。 复譬如陶家埏土为器。 以火烧之。 则转成瓦。 宁可使瓦还作土乎。 诸弟子皆言。 实不可。 土已烧炼。 变形成瓦。 不可复使还作土也。 佛言。 诸弟子识神转徙。 随行受身。 如土成瓦。 人无道行。 不复识故。 不得复还相报答也。 比丘。 复譬如树大数十围。 巧匠便规斲。 刻镂奇巧百种。 若人欲复集聚斲柿及所刻。 巧还使成树可得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 树已断破。 段段刻尽。 枝叶槀朽。 不复可集使成树也。 佛言诸弟子。 识神于是世。 作行善恶。 临死识徙。 随行受体。 所见所习。 非复故身。 不可得还。 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如树已断不可复集使生。 佛言。 复譬如工师。 烧砂作红色。 更转白形。 化如水。 诸弟子欲令红还复作砂。 可得成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也。 烧砂一变。 不可还复。 佛言生死亦如是。 人未有道意。 无有净眼。 身死识去。 随行变化。 转受他体。 所历异世。 更受胞胎。 见习皆异。 不复识故。 如砂成红不可复还也。 佛言诸弟子。 复譬如水处于圆瓶。 则体随圆。 徙着方器。 则体复方。 大小曲直。 随所堕处。 诸弟子生死亦如此。 识神本无。 无有常形。 随行善恶。 辄往受身。 白黑长短。 苦乐善恶。 变受随行。 如水从器。 或从人中所作非法。 死堕畜生。 合受恶体。 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诸弟子。 譬如蝮育生在土中。 无声无翼。 得时节气。 转化成蝉。 飞行着树。 鸣声不休。 佛问诸弟子。 宁可还蝉使入土成蝮育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也。 蝮育已变。 去阴在阳。 身形化异日当死亡。 或为众鸟所啖。 不得还作蝮育也。 佛言诸弟子。 生死亦如此。 命讫身死。 识神转徙。 更受新身。 五阴覆障。 见习各异。 于彼亦当老死。 不得复还。 不复识故面相答报也。 如蝉在树不可复还作蝮育也。 (这里世尊作了种种譬喻,解答见正比丘的问题。 佛说:识神没有形象,若身作福,则识神随着福业转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为什么呢?譬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识神离体,住在中阴身,犹如矿石已炼成铁,从中阴身转受新的身体,则犹如将铁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就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为原来的识神。 今生持五戒者,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识神便有六种隔碍:一是住在中阴身,不得复还;二是入于胞胎之内;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以前的识相;四是呱呱坠地后痛忘失以前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五是出生后就贪着食物,忘失旧识;六是慢慢长大,受到新事物熏习,忘失旧识。 譬如商人周游四方各国,如果心里只想着其中一方,就不会想到其余三方。 识神因为这六种隔碍,不能恢复为原来的样子,犹如种子长成树,矿石炼成铁,所以不能回来向人报告。 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复为土了。 又譬如一颗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想让它们恢复成大树,这办得到吗?弟子们回答:办不到。 佛说:识神于这一世行善行恶,临终随着业力转受新的身体,所见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体,不能回来向人报告,犹如大树已断不能把木器集合起来使大树复生。 又譬如化工师将砂石烧作红色颜料,再转为白色,再化为水状,颜料不可再变回砂石。 又譬如水处于圆瓶,水体也随着变为圆形,若是方瓶,水体则现方形。 生死也是如此,识神本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善恶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乐少,有的乐多苦少,皆随善恶之行,如水随器。 如果某个人一生造的业为畜生业,当然要随畜生形貌,象这样的情况,他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 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没有叫声,没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条件,便蜕变成蝉了。 这蝉便飞行着树,鸣叫不休,能把它放进土里,使它还原成蝮育,能成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经过了蜕变,脱阴住阳,身形化异,不久将会死亡,或为鸟雀啄食不得回复作先前的蝮育了。 佛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样的道理。 命终身死,神识迁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覆盖,见闻习惯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难有报告各自的因因果果。 如树上的蝉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蝮育一样。 )佛告诸弟子。 复譬如段生肉。 过时不食。 则臭茹生虫。 欲使还成鲜肉可得乎。 诸弟子言。 实不可。 肉已臭败。 不能得使复成鲜洁。 佛言。 生死亦如此。 人在世间。 心念恶。 口言恶。 身行恶。 死则识神转徙。 堕地狱身。 或畜生身。 或鱼虫身。 所在异见。 不与前同。 罪网所蔽。 不复识故。 不得复还面相答报也。 如彼臭肉不可使更成鲜洁。 佛告诸弟子。 复譬如月晦夜阴。 以五色物着冥中。 令千人万人。 令夜视色物。 宁有一人。 而别其青黄赤白者乎。 诸弟子皆言。 正使巨亿万人复无央数人。 令夜观视。 终无见者。 何能别其五色。 佛言。 若有人。 把炬照之。 令人观视。 可得见不。 诸弟子言。 人依炬明视之。 皆可别五色。 佛言。 若愚人背炬火。 进入幽冥。 乃进极远。 而望欲见五色。 可得见乎。 诸弟子言。 愚人背明向冥。 愈进暗。 终无见色时也。 (佛告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过很长时间不食,则臭败生蛆,现在把它还原成原来的鲜肉,做得到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了,这肉已腐败,哪能回复原来的鲜洁。 佛言:生死也是这样,人在世间,身口意三业作恶,死则神识迁徒恶道,或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在生活意识上与人类相去万里,因它们的罪业如罗纲一样笼罩意识,也失去了人类的聪敏,它们更不认识自己了,更难以报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 就象这截臭肉,不可能恢复原来的鲜洁。 佛告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将五种颜色不同的东西放在黑暗中,叫千人万人前来辨认,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黄、赤、白的颜色吗?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亿万,无央数的人来辨认,都难看见什么物事,何况五种颜色。 佛说:如果有人拿了火炬来照呢?诸弟子回答:那情况说不一样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别五色。 佛言:如果有一个蠢人,他背着光亮,走进幽深莫测的黑暗中,而且很远很远,相看出五种颜色的色彩,能见到吗?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进愈黑,当然永远也看不见五种颜色了。 )佛告诸弟子。 人在生死。 亦如此。 一切人民。 蚑行蜎飞蠕动之类。 已受身形。 痴冥暗蔽。 无有道行。 不学身事意事。 未得慧眼。 而欲知生死所趣识神往来面相答报。 如月晦夜阴欲视五色。 终不得见也。 若修行经戒三十七品。 守摄其意。 就清净行。 如随持炬火人见别五色。 人随佛法教。 则能了别死生。 具见五道识神往来所堕善恶处。 如炬火之照色。 皆悉了见。 人初不学身事意事。 背于经戒。 随俗三流。 快意自从。 断割真法。 不信不乐。 不肯奉行。 如背炬入冥。 疑结日甚。 终无见知有解了时也。 佛告诸弟子。 莫顺汝愚痴闭结之意。 而不信清净正真之道。 自堕地狱。 为身受痛。 我故引譬。 以解了汝等。 常当勤力奉行经戒。 以着心中。 佛告诸弟子。 人生是世禀受身形。 肉眼所见。 现在之事。 父母亲属。 察察了了。 然不能复见知前世所从来处。 于是当老死。 往生后世。 更受身形。 则亦不能复识知今世之事也。 所以者何。 一生一死。 识神转易。 十二因缘。 痴为其主。 懵懵冥暗。 转不识故。 诸弟子。 譬如煮练白丝染作异色。 青黄赤黑。 变本易故。 不可复转还也。 生死转易。 如丝受色。 识无常体随行染着。 未有净眼。 不识其故心意为法所念即成。 人在一世。 心念万端。 善恶报受。 受新故灭。 生死之法。 痴暗之常然也。 其欲知见生死往来。 当广学行身意之事。 深入清净。 思惟本末。 尔乃开寤。 如卧寤也。 佛告诸弟子。 识神为痴冥法。 生作善恶行。 死转往受。 随善恶行而有形兆。 如火得薪而见薪索则灭。 意识不作善恶行则亦灭无所见。 未得道者。 沉沦生死。 转不识故。 譬如秽镜。 垢浊蔽污。 举以向面。 了无所见。 意识浊蔽。 生死转徙。 惨惧蔽盈。 牵着殃福。 不复识故。 如窥秽镜。 复譬如深浊之水。 虽有鱼虫。 了不得见。 生死错乱。 忧思蔽塞。 转生忘故。 亦如浊水。 譬如冥夜闭眼而行。 都无所见。 生死暗昧。 流随殃福。 或喜或恼。 缀制所受。 不复识故。 如夜闭眼。 (佛告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样。 一切百姓、空行、蜎飞软动之类,已经禀形受命,都是由颠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没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养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神识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阴阳异路的真实报告,当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别五色一样,终归是徒劳无益的。 如果依教奉行,坚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摄身正念,清净梵行,就如同跟随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见到五色,如随佛听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视五道神识往来的升降善恶处,如火炬明照颜色,历历分明。 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法看清生死的真相。 佛告诸弟子:人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见知道前世从哪里来,当今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认识了知今世之事,为什么呢?一生一死,识神转迁,十二因缘,无明愚痴是其主,迷糊暗钝,一转生即不认识了。 譬如煮炼白丝,染成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的白色,难以还原原来的洁白,生和死的变换,也如白丝一样地改变了颜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则,一念即成,试想在这一生中,心念万端,赏善罚恶,各随业使,故身已灭,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则当然是痴妄与暗蔽来形成的。 如果你想了知一切业因苦果的由来,就必须修学高尚的品德,清净的梵行,以回归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 你自然会彻悟一切本来,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样。 佛告诸弟子:人的神识是随了人的善恶二业而具备选择性,神识的本身受选择性的驾驭、死转往受,随善而善,随恶而恶,才幻变出万端形状来。 如同火因柴的燃烧才出生火焰的相状,若然将柴弄湿或搬掉,火焰的相状也就幻灭了。 未证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里沉沦,是因意识没有转过来。 比如布满了灰尘的镜子,极度昏蒙,拿起来照照自己,一无所见,意识也如这镜子一样,一经藏污纳垢,便不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凄惨盈蔽,祸福牵连,便是这遗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尘纳垢的镜子一样。 又譬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然虫鱼游历其中,而难以让人觉察。 生死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闭塞了人的睿智,遂成为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的虫鱼一样不辨去来。 譬如黑暗的夜晚,闭起眼睛往前走,什么都看不见,生和死的暗昧,随了灾殃与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前世,和暗夜闭眼是同一道理。 )佛告诸弟子。 今我为佛。 慧眼清净。 一切生死。 往来三界。 佛悉知见。 譬如水精琉璃宝珠彩丝贯之。 青黄皆见。 佛视生死。 如观贯珠。 譬如净水。 清澄见底。 其中鱼虫。 皆悉裸见。 佛视生死。 如清水鱼。 譬如大桥。 一切行人。 往来无绝。 佛视生死。 往来五道。 如观桥人。 譬如高山远望具见。 佛意高远。 具知生死。 无不分别。 佛告诸弟子。 汝等当随我教。 可具知生死千亿劫事。 当行三十七品要行。 四意止。 四意断。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意。 八正道。 以除意垢。 消灭三毒。 疑结解散。 便见清净。 得佛慧意。 便知去来之事。 如视明镜。 一切悉见。 佛告诸弟子。 世人所作善恶。 死之后世。 亦皆相答报。 但人未得三净眼。 是以不见不知。 不复识其本。 着在六系蔽。 为肉眼行故。 而不见相答报之本。 谓之无有也。 其未得道者。 皆作浊秽之行。 况没愚痴。 生死转化。 更受身形。 肉眼眩惑。 离故系新。 四痛扰乱。 终不得知识随行相答报也。 令现世人。 或受福。 或受殃。 或相怜。 或相憎。 此则宿行答报之验。 为无有三净眼故。 不见不知。 便结在疑一切人已来生是世。 本与痴俱。 无有道意清净之行。 而欲望知前世之事。 识反报之效。 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 终不能也。 故佛出世。 敷现经道。 以解人意。 其欲知见。 识神往来。 生死所受者。 当随佛教行三十七品。 智度无极。 捡意敕意。 调意正意。 入禅三昧之妙。 乃可具知。 识神所堕。 去来之事耳。 汝诸弟子。 当勤学知身事意事。 具了诸对。 至则灭除之。 不为乱误。 坚固于正法。 如此莫休汝所疑问。 即可解了。 (佛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 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历历在目,佛见生死,亦如这贯穿的珍珠一样,清楚明白。 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生死,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蔽。 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不绝,佛如旁观者一一明了。 佛意高远,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样,历历可数。 佛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即可具知千亿大劫的生死之事,怎么做呢?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 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只是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识其本。 由于前面所说的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 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生死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离开旧的身体系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扰乱,终究无法得知神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 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的验证。 因为没有得到清净法眼,所以不见不知。 如果没有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认识报应的业果,就如没有手想要写字,没有眼睛想要看东西一样,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佛陀出世,阐扬经道,以开解人意,想要了知亲见识神于生死之间的来去,应当随顺佛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识神的来去。 )佛告诸弟子。 识神有名无形。 随善恶行。 依四大为体。 初生身小。 诸根未具。 识见复小。 所知未备。 及其长大。 六情具足。 识亦随体。 爱欲诸习。 日生盛具。 至于衰老。 四大羸臞。 识亦不明。 六情减少。 现居一世。 变易无常。 不如其故。 生所习见。 老如忘之。 况更异世。 阴胎系蔽。 未得道意。 痴行惑秽。 欲见意识往来。 面相反报。 不可得也。 人无道行。 而望见知宿命之事。 譬如暗夜贯针。 水中求火。 终无见得。 汝诸弟子。 当勤行经戒。 深思生死。 本从何来。 终归何所。 何因往来。 所缘何等。 谛如思惟空无之法。 得净结除所疑自解。 佛说经竟。 见正等五百人。 及诸优婆塞。 悉得须陀洹。 诸菩萨皆得不倾回三昧。 各起绕佛三匝。 头面着地。 作礼毕竟。 悉从佛俱还精舍。 (佛告诸弟子:识神但有名字没有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六根的功能逐渐完备,识神也随着身体,熏习种种贪爱欲望,日渐炽盛,到了年老的时候,四大所成的身体逐渐朽坏,识神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渐衰退。 人在一生当中,经历种种无常变易,不能忆起过去的事情,年老时也记不起年轻时的事情,何况是记起前世的事情呢?由于隔阴之迷和胎狱的系缚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痴疑惑染污,想要见到识神的来去,当面回来报告,是不可能的。 人若没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犹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是见不到的。 所以,你们应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往来,所缘是什么。 仔细地思维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 佛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随佛俱还精舍。 )

便能组成什么四字成语是什么

1. 便宜的‘便’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便宜拼音:pián yi (ㄅㄧㄢˋ ㄧˊ) 五笔:wgpe[释义](1) (形)价钱低.(基本义).衣服很便宜.(作谓语) (2) (名)不应得的利益.占便宜.(作宾语) (3) (动)使得到便宜.便宜了他.(作谓语) [构成]并列式:便+宜近义词低廉、低贱、省钱反义词昂贵、高昂、费钱英文翻译 1.(价钱低) cheap; inexpensive详细解释 ◎ 便宜 biànyí[convenient] 便当,合宜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红楼梦》◎ 便宜 piányi[ *** all advantages] 小利益得点儿小便宜◎ 便宜 piányi[let *** . off lightly] 使某人得到宽恕不能便宜了他◎ 便宜 piányi[cheap] 花费很少,尤指与现行价格或实际价值相比较时便宜货随便大腹便便不宜不便事宜顺便轻便因地制宜以便粪便适宜简便便函便服便于便利便条便衣请便方便面方便因时制宜宜室宜家便宜行事热门诗词: 程公许:北新桥借孙氏宅内有井甘寒又有柳阴度夏为宜吴融:便殿候对岳珂:便风经雁汊宿荻港是日舟行四百里三首岳珂:便风经雁汊宿荻港是日舟行四百里三首岳珂:便风经雁汊宿荻港是日舟行四百里三首李肖龙:便民诗上颜正叔宣慰广东项诜:便桥泊舟黄庭坚:便粜王丞送碧香酒用子瞻韵戏赠郑彦能阮阅:便县怀古项安世:呈罗机宜赵文:次分宜黄庭坚:次韵奉答吉邻机宜杨简:次韵吴机宜张埴:答士宜张埴:答士宜陈宓:和方机宜陈宓:和方机宜陈文蔚:和赵国宜转寄传岩叟诗韵诗岁歉人艰食闻国宜张埴:湖山馆中酬谢士宜张埴:湖山馆中酬谢士宜释师范:花光十梅高下随宜宋庠:淮南早春风雨连日俗以为宜邵雍:寄和长安张强二机宜敖陶孙:借山谷后山诗编於刘。

2. 能组成什么四字成语有哪些

勤能补拙、

无能为力、

耳熟能详、

嫉贤妒能、

力所能及、

企业

不能自已、

难能可贵、

能工巧匠、

能言善辩、

能屈能伸、

素不相能、

昏聩无能、

爱莫能助、

能掐会算、

熟能生巧、

能说会道、

欲罢不能、

无所不能、

不能自拔、

能者多劳、

责任

精明能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能登大雅之堂、

能文能武、

富贵不能淫、

不能赞一词、

鹦鹉能言、

能言舌辩

3. 用口字能组成哪些四字成语

用口字能组成哪些四字成语(列举部分并解释如下):

十字路口、心直口快、脱口而出、口是心非、目瞪口呆、矢口否认、有口皆碑、

口若悬河、异口同声、脍炙人口、金口玉言、口干舌燥、众口铄金、口诛笔伐、

赞不绝口、心服口服、信口开河、风口浪尖、口出狂言、口不择言、有口无心、

琅琅上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哑口无言、虎口拔牙、血口喷人、信口雌黄、

空口无凭、张口结舌、口口声声、病从口入、出口成章、众口难调、守口如瓶、

苦口婆心、杀人灭口、鸡口牛后、一口咬定、口齿伶俐、破口大骂、祸从口出、

心口不一、出口伤人、良药苦口、舌尖口快、养家糊口、饭来张口、苦口恶石、

成语:十字路口

拼音: [shí zì lù kǒu]

释义: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 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造句: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是可走的道路很多。

成语:脱口而出

拼音:[tuō kǒu ér chū]

释义: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造句:大作家的作品,言辞~,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

成语:目瞪口呆

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释义: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造句: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

成语:矢口否认

拼音:[shǐ kǒu fǒu rèn]

释义: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造句:在人证物证俱备的情况下,他还~从保险柜中窃走了巨额现金。

成语:有口皆碑

拼音:[yǒu kǒu jiē bēi]

经营

释义:碑:指记功碑。 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 比喻人人称赞。

造句:他的廉洁和简朴,在我们家乡一带是~的。

4. 臭和便字组成的成语

含臭的成语:

臭不可当 当:承受。 臭得使人受不了。 比喻人名声极坏。

臭不可闻 臭得使人受不了。 比喻人名声极坏。

臭名远扬 名:名声;扬:传播。 坏名声传得很远。

臭肉

臭名昭著 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臭肉来蝇 腐臭的肉招来苍蝇。 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风有问题,就会招致坏人的引诱。

口尚乳臭 嘴里还有奶腥味。 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

如蝇逐臭 象苍蝇跟着有臭味的东西飞。 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或一心追求钱财、女色等。

乳臭未干 臭:气味。 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 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无声无臭 臭:气味。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 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臭味相投 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 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遗臭万年 遗臭:死后留下的恶名。 死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逐臭之夫 追逐奇臭的人。 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臭名昭彰 昭:显着。 形容坏名声尽人皆知。 亦作“臭名昭著”。

无伤无臭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 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乳臭未除 比喻年幼。

铜臭熏天 铜臭:铜钱的气味。 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 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 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遗臭千年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同“遗臭万载”。

遗臭千秋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 同“遗臭万载”。

含便的成语:

便辞巧说 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

便宜行事 便宜:方便,适宜。 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触机便发 机:弓弩上的发箭器。 原指弓弩上的发箭器,一经触发,箭便射出。 后亦指人遇到机会便要发作。

制度

大腹便便 便便:肥胖的样子。 形容肥胖的样子。

咄嗟便办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 比喻马上就办到。

方便之门 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公私两便 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家常便饭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 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取巧图便 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

因利乘便 因:顺着。 凭藉有利的形势。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给他人便利,他人也会给自己便利。

便宜从事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便宜施行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同“便宜从事”。

不便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同“不服水土”。

大开方便之门 给予极大的方便。

空腹便便 便便:肥胖的样子。 比喻并无真才实学。

随近逐便 指就近,图方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5875.html
新纪录 我国页岩油单井峰值日产262.8吨 1
日光盘 192套新房90分钟售罄 深圳现新政后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