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啸洋
电影《乔妍的心事》改编自作家张悦然的小说《大乔和小乔》,乔妍这个名字分别取自姐姐“乔琳”的姓,妹妹“许妍”的名。电影由赵德胤执导,赵丽颖、辛芷蕾、黄觉等人主演。影片讲述了小镇长大的乔妍经过打拼成为大明星。但一条匿名勒索消息和姐姐的突然造访,如同一颗石子,打破了她生活的平静,激起一串秘密的涟漪。亲情和利益面前,乔妍将如何选择?影片就此展开叙事。
双重启发
张悦然在原著小说后记中谈道,《大乔和小乔》的写作受到两位爱尔兰作家的影响——一是 威廉 ·特雷弗(WilliamTrevor)的小说《三人行》,二是 克莱尔 ·吉根(ClaireKeegan)的短篇小说《姐妹》。《三人行》是一个暗黑的故事:一座房子里,生活着父亲斯奇勒和女儿 薇拉 ,薇拉四十一岁还未出嫁。三十四岁的男性杂工西德尼来家里铺砖。这个家庭还存在过一个女儿——薇拉死去的妹妹 莫娜 ,她常年坐在轮椅上。父女俩轮流照顾妹妹莫娜,老父亲和未婚的女儿薇拉像是夫妻,西德尼和薇拉的靠近会触碰到他内心深处的嫉妒。薇拉家里发生了一桩失窃案,这桩案件又和莫娜的死有关。偷窃者到底是谁?谁杀死了莫娜?是西德尼杀的吗?姐姐薇拉和老父亲是否包庇了西德尼?真相如何,小说语焉不详。小说只用花园里搜出的手套、薇拉的红色羊毛衫以及斯奇勒所说的“对付玫瑰花得戴手套”等信息邀请读者去拼凑真相。小说结尾是这样写的:“他们黑暗的秘密将会被照亮,以及他们因互相怜悯而产生的爱意:所有这些将会填满楼上那间空荡荡的屋子,填满房子的每个角落。”
相比之下,克莱尔·吉根的《姐妹》故事非常清晰: 贝蒂 和路易莎是爱尔兰乡下的姐妹,妹妹路易莎嫁到城里,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姐姐贝蒂留下来照顾父亲,五十岁了依旧孑然一身尚未结婚。父亲去世,贝蒂靠父亲留下的房子和存款过日子。但是,父亲的遗嘱里写明,路易莎有房子的终身居住权。父亲去世后,姐姐贝蒂感到一种强烈的自由。直到有一天,妹妹路易莎被丈夫抛弃,带着孩子住进了贝蒂的房子。整篇小说的核心围绕路易莎和贝蒂争财产展开。小说结尾处,姐姐拿起剪刀,给妹妹路易莎咔嚓咔嚓剪发。路易莎坐在理发椅上,抱怨姐姐一个人占了一座大房子,没有丝毫同情心。“没有了头发,路易莎什么也不是”。小说以此句作为全篇结尾,则别有深意——路易莎就是靠着漂亮的面孔获得男人的青睐,现在她的一头金发没了,得重新思考谋生问题了。至于这座房子最后归属于谁,小说没有提供答案。
克莱尔·吉根在接受《周末画报》访谈时表示,同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更有张力,冲突也发生得更早——故事开始之前,冲突便已存在。同时,她坚信情节不能让读者“匪夷所思”,需要反复掂量斟酌,细节也需要仔细排布,直至安稳地贴合故事的整体架构。《姐妹》中,路易莎被剪掉的金色头发和莫泊桑笔下的钻石项链一样,是资产阶级虚荣的象征。
双线叙事
电影《乔妍的心事》受到了这两篇小说的双重启发,设定了两条核心的叙事路径。第一条路径,便是“部分男性控制女性,于是女性想要挣脱”。为此,电影设定了三条分线:明星乔妍受到经纪人沈皓明的摆布,希冀获得自由;姐姐大乔被缅甸丈夫于亮摆布,于亮为还债务设下陷阱勒索妹妹乔妍,上演自己被绑架的戏码;大小乔的母亲无法自行决定生下孩子,生育临盆之际被丈夫强打流产针,难产而死。
第二条路径,便是围绕身份做戏。身份的假扮和流动,带来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乔妍顶替姐姐参加考试,来到北京,成为大明星;姐姐心生嫉妒,妄图夺回属于“乔妍”这个名字下的财富和生活;大乔生下的孩子是黑户,乔妍想过继姐姐的孩子,成为“母亲”。
经过这两条核心故事线的编织,道德的“囚徒困境”和博弈论便出现了。博弈的内容,自然是义与利的辩驳,选择财产还是选择亲情,是保亲还是灭亲?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是现实的模型,反映的是个体的选择往往并非最佳选择。对应在“你是乔妍,我也是乔妍”这个问题上,姊妹陷入这样的囚徒困境:若姐姐揭发妹妹乔妍的冒名顶替,乔妍的明星事业会立刻崩塌,她的如意算盘也会落空;若姐姐沉默不去讲述真相,那她便永无出头之日,不能过上妹妹那样的生活。
为了加强身份落差,乔妍从小说中的电视台主持人变成了大明星。为了加强亲情囚徒困境的力度,电影将原著小说中的“泰安-北京”空间改换成“缅甸-北京”——来自缅甸的姐姐和从缅甸逃亡到北京的姐夫,加上诈骗新闻,天然地为故事加上一层扑朔迷离的滤镜。于亮动了歪念,上演“假绑架”的戏码,让妻子向妹妹借了1000万元作为赎金,这一勒索情节让亲情充满裂隙。
纵观世界电影史,“双生花”的电影很多,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都围绕身份的互换做戏。《两生花》讲世上有另外一个自己,灵魂可以彼此感应;《撒玛利亚女孩》借宗教中的受难讲命运的延续;《七月与安生》讲起初不分你我的闺蜜最后分崩离析,这几部电影均涉及身份与命运问题。
电影《乔妍的心事》也回到了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提出的问题。早在1923年,鲁迅就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预言,娜拉出走之后不是堕落,便是回来。但他绝不会想到,乔妍和姐姐的确是出走了,但是依然没法逃离某些被身份、权势、资本加持的男性掌控,即便腰缠万贯,情形依然如此。不过,影片对于男性角色的处理也是本片的遗憾之处,无论是逼女明星喝酒的郁总,还是软硬兼施的经纪人沈皓明都戏份单一,形象单薄,只承担起了“工具人”的作用。
唐突的“大团圆”
影片结尾,照旧是中国式的“大团圆”:乔妍摆脱了经纪人的束缚,宣布退出娱乐圈,最后姊妹二人回到缅甸一起带孩子,一家三口相依为命。这是一个典型的道德大于利益的“中国式”结局。小说中的姊妹“一起去济南”的愿望,也被电影改成了“一起去看长城”。“看长城”变成了姐妹情感长久的象征。
但不得不说,影片一直在铺陈的就是姊妹俩各怀心事,互相猜忌,甚至在姐姐生下孩子后乔妍还犹豫要不要夺过来,结尾突然就姐妹情深了。这种收束方式的确唐突。原著小说中,姐姐乔琳生完孩子便跳河自杀了,自杀的因素里包含了与妹妹的身份落差,但更多是社会因素。姐姐的死也改变了妹妹许妍,“有些改变正在她的身上发生,她的耐心比过去多了不少。也许,现在她有机会做另外一个人了”。原著小说的这个结尾悲凉而释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比之下,电影只是简单嵌套“戏中戏”,试图缓冲结尾情深的唐突感。戏中戏里,导演让扮演护士的女演员强行给乔妍饰演的孕妇打针,企图令其堕胎。这是一条暗黑的故事走向,可惜这一暗黑线索戛然而止,未能保持到底,镜头匆匆闪过,没有很好地嵌入整体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