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端变化看建筑行业投资策略

房建

原标题:从需求端变化看建筑行业投资策略

扫码文末“投小圈” 加入行业交流群

内容摘要

2023年建筑行业运行承压,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6%,同年新签合同额转为负增长,在手合同增速降至1.27%,人均竣工产值和人均施工面积同比分别下降6.26%和10.02%。从各大需求板块的表现来看,地产板块销售表现仍相对弱势;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24%,仍处于相对高位;以能源、交通领域为代表的重大领域投资增速优于公共市政类项目,成为建筑行业需求的主要支撑。

展望2024年,受房地产新开工及土地购置力度均进一步减弱影响,预计房建领域建安新开工投资仍将低迷,部分重点省份基建或受到资金约束影响增量空间有限。但是高能级城市地产需求存在韧性,叠加“三大工程”相关投资,城市间分化将加大;交通、能源及水利建设领域仍存在投资空间,将成为短期内建筑企业的需求支撑。

策略调整方面,建议重点关注需求支撑较好的交通、能源、水利建设领域资质齐全且等级较高的施工主体。同时,在房建及传统市政领域需求增速放缓背景下,需求将出现分化,竞争将加剧,建议关注房建业务布局于高能级城市,市政建设业务布局于低风险省份的施工主体。

建筑施工行业景气度持续受到下游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影响。2023年房地产行业面临深度调整,对建筑施工需求造成负面拖累,基建投资成为建筑施工行业的重要需求支撑。展望2024年,预计房地产新开工及施工降幅将有所收窄,城市间将呈现分化;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受到资金约束影响,需求亦将呈现一定分化。本文将通过建筑行业2023年运行情况及重要需求板块表现的分析,总结需求变化趋势,提出策略建议。

一、2023年建筑行业运行情况

行业总产值同比小幅增长1.26%,竣工产值占比降至43.53%,施工及竣工面积均为负增长。 2023年建筑行业实现总产值31.59万亿元,同比小幅增长1.26%;同年竣工总产值13.75万亿元,同比增长0.77%,2023年竣工产值占比仅为43.53%,较2015年60.92%的近期高点下降超过17个百分点。同时,2023年建筑行业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5%,连续第二年呈现负增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4.91%,降幅分别较去年同期扩大0.8和4.23个百分点。新开工方面,2023年全行业新开工面积40.40亿平方米,同比下降7.85%,尽管仍延续下降趋势,但降幅同比收窄3.05个百分点。

新签合同额转为负增长,在手合同规模同比增长1.27%,项目储备充足度下降。 建筑行业合同金额及新签合同额自2009年以来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23年全行业新签合同规模为35.60万亿元,同比下降2.85%,为自2006年以来的第二次负增长(上一次为2015年,同比小幅下降0.12%)。在手合同方面,截至2023年末建筑行业签订合同余额为72.47万亿元,同比小幅增长1.27%,但增速大幅下降7.68个百分点,未来行业项目储备充足度进一步下降。

人均竣工产值和人均施工面积同比分别下降6.26%和10.02%。 2023年建筑业从业人数小幅增长1.35%至5,253.75万人,但受竣工产值增速低于人员增长及施工面积同比下降影响,人均竣工产值和人均施工面积均出现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6.26%和10.02%。

二、主要需求板块表现

基建成为建筑行业2023年需求的主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支撑施工需求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及制造业三大需求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带动建筑行业总产值增速持续下降。尤其是自2021年以来, 地产 行业进入深度调整,2022~2023年连续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下降幅度均在10%以上; 制造业 投资增速连续两年回落,降至10%以内; 基建投资 增速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维持较高增速,2023年为8.24%,仍处于相对高位,成为2023年建筑行业需求的主要支撑。

能源、交通等重大领域投资增速优于公共市政类项目。 具体到细分领域来看,2019年以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持续较高,2022~2023年累计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9.3%和23%;在铁路投资的带动下,交通类基建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1%及10.5%,均保持高速增长。而受到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高基数、2023年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务以风险化解为主基调及城投企业以周转类融资为主等因素影响,2023年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投资增速同比大幅下降10.2个百分点至0.1%。

从需求端变化看建筑行业投资策略 地产板块表现仍相对弱势。 销售价格方面,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自2019年初起开始下降,2022年4月起出现负增长,2023年12月同比下降0.9%,延续下降趋势。 销售面积方面, 2023年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降幅大幅收窄。库存方面,2018年2月起商品房竣工待售面积增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末同比增长19%,尾盘销售压力加大;以“累计新开工面积-累计销售面积”对开工未售面积进行估算,截至2023年末,尽管规模有所下降,但开工未售面积仍超过20亿平方米,且由于销售不振,广义去化周期增加,截至2023年末已增至2.19年,为近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整体上,尽管地产库存规模有所下降,但受销售不振影响去化周期反增,需求表现仍弱势。

三、2024年建筑行业需求展望

房地产新开工及土地购置力度均有所减弱,预计未来短期内建安投资仍将低迷。 尽管2023年新开工面积降幅收窄,但受需求低迷影响,房地产新开工及土地购置力度均有所减弱,同比仍下降超过20%。同时,房企土地购置热情持续减弱,自2017年后波动下滑,2022年当年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53.4%。 基建 在土地购置热情低迷背景下,预计房建类施工需求仍将低迷。

城市间将呈现分化,三大工程对高能级城市房建需求有一定提振作用。 从70城新房价格指数来看,二、三线城市价格增速自2019年以来进入下跌通道,2022年均出现负增长。截至2023年12月末,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房价已连续下跌21个月,不同城市能级房价表现存在差异。一线城市房价相对坚挺,2023年房价仍小幅增长,仅在12月份同比小幅下滑-0.1%;二线城市房价在经历了2022年的下滑之后有所企稳,跌幅最大、时间最长的为三线城市,2023年增速为-1.99%。未来,“房住不炒”定位已成为社会共识,持续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未来房价大幅上涨概率很低,而房价分化趋势将继续,一线城市房价整体企稳,二线城市或将小幅下滑,三四线城市在市场活跃度下降的情况下或将继续小幅走弱。同时,2023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及2023年7月的国常会均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截至2024年1月末,媒体报道已有广州、成都、济南、石家庄、合肥、西安、重庆、南京、贵阳、苏州、宁波、杭州、厦门等17个城市披露获得首批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拨付,合计金额约4,300亿元,预计短期对一线及强二线城市的需求将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地方基建投资提供增量资金,结合“一揽子化债”方案同步推进,地方基建投资总体规模将维持,但区域间将呈现分化。 财政收入方面,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4%,增速较2022年大幅回升,但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在地产表现仍相对偏弱背景下,预计2024年政府性基金大幅反弹概率不大。 地方政府债券方面,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净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新增债券规模相对平稳,2020年以来年发行规模一直稳定在4.3~4.8万亿元之间,2024年仍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4年赤字率拟安排3%,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其中计划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7,200亿元。同时,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计划规模基本持平。此外,结合“一揽子化债”方案的推进,城投企业融资以保障存量债务周转为主,严控新增融资,尤其是部分重点省份,严控新增政府投资项目。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地方基建投资提供增量资金,结合“一揽子化债”方案同步推进,将起到优化基建投资支出结构的效果,投资规模有望维持,但区域间将呈现一定分化。

交通、能源及水利建设领域仍存在投资空间,将成为短期内建筑企业的重要需求支撑。 根据交通及能源领域的建设规划,至2027年末,我国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机场及高等级航道等方面均仍存在较大建设空间;同时,尽管风电及光伏装机规模近年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且煤电装机在全部电力装机中占比已降至50%以下,但煤电发电量占比仍在高位,2023年达60%,新能源发电量仍存在提升空间。同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强调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预计未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机组仍存在一定建设空间。同时,相较于传统市政建设领域,交通及能源项目一般均设有专项建设资金,如高速公路建设中资本金包括车购税、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中用于交通建设的财政拨款等。

同时,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用于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2月7日消息显示, 2023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已于近日全部下达完毕。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领域建设资金保障性强。

同比增长

制造业利润总额仍延续负增长,下游需求低迷,过剩产能行业严控新增产能。 2022年及2023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3.4%和2%,尽管降幅收窄,但仍未能实现正增长,将一定程度制约制造业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同时,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仍严控新增产能。具体来看,2021年4月17日修订后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印发,指出建设炼铁、炼钢产能均须分别实施产能置换。建设非高炉炼铁、提钒转炉、回转窑-矿热炉(RKEF)等设备,产能核定须“一事一议”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增加钢铁产能总量。2021年7月2日,修订后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印发,明确提出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产能置换。因此,预计制造业未来投资需求仍将走弱。

增速 四、策略建议

拥有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专业建设资质的主体未来需求支撑较好,建议重点关注。 预计能源、交通及水利专业领域投资项目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需求支撑及资金保障均相对较好,未来需求支撑有保障;同时,专业化施工具有一定资质门槛,未来业务开展保障性将亦较好。因此建议重点关注具备如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铁路交通等工程施工资质,尤其是具备总承包及专业承包等高等级资质的主体。

房建及传统市政领域竞争将加剧,建议优选房建布局于一线或强二线等高能级城市、市政业务布局在低风险省份的企业。 受房建需求萎缩,市政类基建增速偏低影响,该领域建设项目未来竞争将持续加剧,需尤其关注其业务布局。建议关注房建业务布局于一线或强二线等高能级城市、市政建设业务布局在低风险省份的主体,以上区域地产降幅低于全行业水平,未来需求有望率先复苏;低风险省份在新增市政基建项目投资及融资方面均仍存在一定空间。

变化 「明树云基建投融资政策」数据应用,聚焦基建投融资领域前沿政策资讯,基建政策报告,基建政策图表。

系统搭建覆盖中央和地方两级、数据实时更新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库,涉及新基建、交通运输、乡村振兴、EOD及城市更新等相关领域热点资讯;行业重点、热点专题定期进行专项汇编,政策内容一目了然;每月推送明树基建投融资数字化专家组发布的政策报告。

对于数据产品有什么需求和想法,都欢迎联系我们,一起探索数据要素的价值,共享数据时代的红利!

实时追踪政策,了解行业热点

华为、苹果、小米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上架 ,直接搜索“明树云”下载使用更方便哦!

扫码加入行业交流群

微信号 | quanquaner1107


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一、建筑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经过2009年的经济低谷以后,开始稳健回升,由此带动了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0年我国建筑业的增加值为亿元,对我国201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64%。 在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分行业统计中,建筑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332亿元,增长速度为48.6%,为各行业增长速度之最。 在就业方面,截止2010年12月建筑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累计已经达到4624.27万人,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对我国早日走出经济危机的重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以上数据和事实可以看出,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旧稳固。 二、建筑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增速稳定自2001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增速较为稳定,201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已经达到3.6%,相对于以往年份同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我国建筑业经营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随着建筑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的改善,建筑业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三、行业风险因素仍然存在2011年世界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不确定较大,风险因素仍然存在。 建筑预算师观察业内各个企业,发现建筑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经济波动的风险;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风险;政策限制风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风险;法律风险;世界原材料供应存在不确定性等风险。 四、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得到持续的改善据建材行业调查分析: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较快发展进程之中。 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带来大量城市房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大量工业与能源基地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市场也将保持旺盛的需求。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建筑业各类规划,我国建筑业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领域包括:(1)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城镇化建设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并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建筑市场。 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房地产、建筑业等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2)房屋建设市场2013年全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其中,住宅投资亿元,增长19.4%;办公楼投资4652亿元,增长38.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亿元,增长28.3%。 全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66万套(户),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44万套。 2013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资建设 3,600 万套保障房,年均建设量达到 720 万套。 其中,2011 年开工建设 1,043 万套,基本建成432 万套;2012年开工建设 781 万套,基本建成 601 万套。 2013 年,全国已开工 666 万套,基本建成 544 万套。 (注:实际为住建部公布的 2013 年 1-11 月份数据)预计 2015年前,我国保障房将新开工约 1,100 万套、在建总计约 2,000 万套,我国保障房市场仍将保持较大建设规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 号),2013-2017 年内我国将改造各类棚户区 1,000 万户,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 棚户区的改造也将带来大量房屋建设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房屋建设市场仍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3)工业与能源建设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工业与能源的产能结构、产能规模的要求逐渐提高。 《“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将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天然气设施建设等工程,是我国工业与能源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至 2015 年末,我国国内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将达 36.6亿吨标准煤,比 2010 年增长 23.23%。 我国将加快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到 2015 年五大基地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将达到 26.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70%以上。 根据《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工程投资需求达 9,820 亿元、减排重点工程投资需求达 8,160 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投资需求达 5,680 亿元,节能减排建设工程将带来巨大的建设需求。 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到 2015 年,我国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将达 1,760亿立方米左右。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天然气管道(含支线)4.4万公里,新增干线管输能力约 1,500 亿立方米/年;新增储气库工作气量约 220亿立方米,总投资811 亿元在全国重点建设 24 个储气罐。 综上所述,我国快速增长的工业与能源建设市场,将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建设需求。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根据《“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的关键时期,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公路通车里程 49.2 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 2.9 万公里、新增民用运输机场 55 个、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 1,600 公里。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我国“十二五”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将达 40.1 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 普通国道网总规模约 26.5 万公里,共约 10 万公里现有公路需要升级改造、0.8 万公里需要新建。 国家高速公路网总计约11.8 万公里,其中在建 2.2 万公里、待建约 2.5 万公里。 根据《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 2010 年末的 9.1万公里增至 2015 年末 12 万公里,其中快速铁路营业里程由 2010 年末的 2 万公里增至 2015 年末超过 4 万公里。 200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为7.54万公里,基本建设投资为880.18亿元,2013年,铁路营业里程和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增长至10.30万公里、5,327.70亿元,较2005年分别提高37.33%、505.30%。 根据《2012-2013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2012 年度,我国共有 35个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完成总投资约 2,600 亿元。 截至 2013 年末,我国累计有 19 个城市建成投运城市轨道线路87 条,运营总里程达 2,539公里;相比2012 年新增 2 个运营城市、16 条运营线路、395 公里运营里程。 现阶段,我国有 37 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预计至 2015年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3,000 公里。 综上所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有较大建设规模,公路、机场、铁路、轨道交通建设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 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 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 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据国家经贸委对 2000 年 IT 投入最大的 100 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 3 个发展阶段。 第 1 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 第 3 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 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 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 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 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发布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 Internet 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 据有关资料,美国的 PC 机的深度使用率为 38%,而中国只有 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 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 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 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 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 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 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 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 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 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 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 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 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 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 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 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 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 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如何看待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

从建筑业现状看企业发展前景。 决定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不是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工程造价,甚至也不是管理能力,而是企业能否建立起差异化发展优势,形成自己的品牌。 建筑市场之所以被称为“红海”,主要原因是行业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拼的是价格,利润率低是必然的。 一家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比同行做得更为杰出之外,另一条途径便是奉行不一样的策略。 当前,建筑业知名品牌寥寥无几,这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宝地。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建设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将是未来的重点任务。 所以,未来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一定是有自己的品牌优势、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从城镇化率看建筑行业发展前景。 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时代。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 对于建筑业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阔的市场空间、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棚户区、地下综合管廊、绿色建筑、钢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方兴未艾,将给建筑业企业大展拳脚提供舞台。 当前,能够跟上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的行业企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中国发展前景。 201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部实现经济正增长。 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总体趋强,东亚和南亚仍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贡献约占1/3。 从目前来看,中国仍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创新能力最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近年来的营商环境排名在不断上升,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监管环境逐步向好。 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内地通过改革,在开办企业和企业纳税方面进步较大,营商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8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业企业应当正本清源,坚定“看多”国家经济、坚决“看多”行业发展,抓住发展机遇,守正出新;行业同仁不宜妄自菲薄,应当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增强对建筑业转型的信心,在创新中迎接行业再次蓬勃发展的辉煌前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198.html
投资苹果年化回报26%!巴菲特 最成功投资 伯克希尔股东开始
2024年 十二生肖运势播报 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