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 一个人 看孔雀河数十年的变化

摄于1974年的库尔勒市人民商场及大十字旧址。左起为人民商场、团结市场、供销社、青年照相馆。孙国际 摄

50年前,生活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的李汉朝用两个月工资购买了一台海鸥相机。从此,他开始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梨城的点滴变化。今天,我们一起听听李汉朝的故事。

2015年2月27日,李汉朝老人在家中介绍自己拍摄的库尔勒城市景观摄影作品。

讲述人:李汉朝

有人说库尔勒的故事要从孔雀河畔说起。我就说说我亲历的孔雀河畔几十年间的沧桑巨变。

1955年9月8日,我响应祖国号召,作为一名初中毕业生从老家河南洛阳志愿来新疆参加大西北开发建设,被分配到兵团农二师政治部文工队工作,工作地点在焉耆回族自治县。

1956年春节,我们到库尔勒慰问演出。当时库尔勒还是个县,县城所在地就在现在的库尔勒市葵花桥一带。县城面积有多大?也就几平方公里的面积。葵花桥下面流淌着孔雀河,河岸边稀稀疏疏地分布着一些农村的土块平房,四周都是农田。当时全县只有两座楼房,高不过四层。孔雀河畔全是土河堤,河道也很窄,弯弯曲曲看不出型来。河上只有两座窄窄的木桥,一座叫狮子桥,一座叫葵花桥。

1956年,库尔勒市的学生暑假在孔雀河游泳,愉快地过暑假。©新疆图片总汇版权所有

上世纪六十年代,库尔勒县城也还不过是往来南北疆的旅客中途歇脚的一个中转站,县城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依旧是“几条灰土路,满眼旧平房”。到了七十年代末,库尔勒撤县建市,城市建设的步伐才开始提速。从那时起,沿孔雀河北岸建起了不少楼房,城市道路也宽阔平整了许多。但南岸依旧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上世纪60年代初,孔雀河上只有两座桥——狮子桥和葵花桥。这是狮子桥及周边景观。©新疆图片总汇版权所有

上世纪70年代孔雀河上的葵花桥。孙国际 摄

上世纪70年代孔雀河畔景观。侯建 摄

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进驻库尔勒市孔雀河南岸,库尔勒随之成为新疆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城市建设再次大提速。这时我已经调入库尔勒市工作,我一有空就提着相机去建设工地,记录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市民在孔雀河畔挑水。©新疆图片总汇版权所有

上世纪80年代孔雀河畔景观。©新疆图片总汇版权所有

1995年孔雀河景观。李汉朝 摄

2000年,库尔勒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实施孔雀河旅游休闲风光带工程。塔指投资建设的孔雀河南岸绿化工程也同步开工。那时孔雀河两岸到处都是建设者和工程车辆,河道加宽了、变直了,河堤也换成了花岗岩。那几年的变化实在太快太大了,我几个月前拍的照片就用不成了,成了旧照。库尔勒真正成为南疆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8年俯瞰孔雀河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立华 摄

2011年,库尔勒又开始实施三河贯通棚户区改造工程,将孔雀河、杜鹃河、白鹭河横向连接起来。城市也因此扩展为三个城区,每个城区功能相同、环境景观不分彼此,孔雀河沿岸至此不再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如今,库尔勒已经由“梨城”变成了“水韵梨城”,我们这里都快赶上苏州了。一到夏天,坐着船游梨城的那份惬意让外地人都感觉十分惊诧,这里可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啊!

2014年孔雀河畔的水韵梨城。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立华 摄

2023年5月15日,俯瞰库尔勒市孔雀河湿地保护小区景色(无人机拍摄)。©新疆图片总汇版权所有

这些年,库尔勒市连续摘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50多项国家级称号。城市面貌在变,老百姓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指数也在直线上升,就连天鹅都把这里当成了越冬的窝。

我只要还能走路,还要不停地记录这座城市的变化,让后人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越变越美的。

2023年8月1日库尔勒市天鹅河景区(无人机拍摄)。杨坤 摄


外国古代探险家故事

名人姓名:徐霞客 出生年代:1587-1641 名人职称: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名人国家:中国相关介绍: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出身在江阴马镇南肠村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

少时聪慧过人、博览群书,22岁摈 弃仕途,开始漫游祖国,34年间,足迹遍及16个省区的名山 大川,对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超越前 人的成就,是世界上考察、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者。

徐霞 客所著《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

在他的故乡保 留着与此相关的众多文物胜迹。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座落在南肠村的东首,始建于 明代,清代初翻修,硬山顶,原有房屋四进四 出两侧厢,占地 1000平方米。

1985年 8月至 1987年10月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现存三进两 侧,保持原有的分貌故居第一进面阔七间,进深六架, 高5.8 米。

中悬陆定一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背面置徐霞客半身浮雕像。

第二进 面阔五间,进深六架,高5.8米, 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 学者所撰论文、专著。

第三进面阔五间,进深八架, 高6.8米,正厅三间中悬沈鹏 所书“崇礼堂”匾额,壁间陈列现代名人题词。

东西两书房展示四十多幅“徐霞客 到过的地方”的风光照片。

1993年,江阴市人民 *** 和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在首都举 办“千古奇人徐霞客纪念展”获得巨大成功。

罗汉松 徐霞客故居正厅前东侧庭院内,耸立着一棵杆粗枝秃、绿叶繁茂的罗汉松,为 徐霞客所手植。

现树高6.50米,根部直径2.2米, 主干需两人合抱。

至今已有四百 多年的历史了。

晴山堂 徐霞客故居的南面约 500米处,有一座仿 明式建筑,它三面环水,座西朝东,三间敞连 10架进深,显得古香古色,正中高悬朱穆之所 写“晴山堂”匾额,堂内陈列徐母教子的塑像 栩栩如生,北、西、南三面壁间嵌砌76快石刻 及《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一方。

这就是闻名海 内外的“晴山堂石刻”。

晴山堂,原是徐霞客在明历四十八年(1620)34岁为庆贺母亲大病初愈而盖的一 所堂舍,堂名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的诗意。

他还兴致勃勃地央 人花了一幅“晴转南山”的画,挂在里面。

“晴山堂”由此得名。

徐霞客墓 在晴山堂的后院,便是徐霞客的明式移葬墓,1985年按《徐氏宗谱》所附制图 重建。

墓地面积745平方米。

中间是条砖砌成的甬道, 左右是两条鹅卵石砌成的 曲径。

两边遍植罗汉松五针松、桧柏、地柏、红枫、青枫、白玉兰、广玉兰。

蔷薇、山茶、桂花、腊梅等江南名枝佳卉。

甬道 尽头的祭台前面有一尊高 2.7米的徐霞客塑像 。

塑像两侧各立有纪念碑一块。

本世纪最初十年可谓“探险时代”,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里征服北极,1911年挪威阿蒙森探险队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角逐南极,当是20世纪初最富时代特色的两件大事。

与此同时,人迹罕至的中亚沙漠,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成了探险家、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角逐的另一沙场。

1899年9月,斯文赫定第二次来塔克拉玛干探险。

这次他决意打通从中亚到 *** 的道路。

1900年3月下旬,赫定一行进入孔雀河下游的罗布荒原。

他们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维族向导于德克不慎遗失了铁铲。

铁铲是他们在沙漠挖水的唯一工具,而水对斯文赫定探险队性命攸关。

他只得让这位向导沿原路返回找铁铲。

不久于德克从昨晚的宿营地内找回了铁铲。

不仅如此,他还在营地附近意外发现一片古代废墟,并从那里带回几件中亚希腊化艺术风格的木雕残片。

斯文赫定看罢异常激动,因为他将成为揭开塔克拉玛干沙漠古文明之谜的第一人。

1901年3月,斯文赫定重返罗布荒原。

他们不仅调查了于德克去年发现希腊木雕的古代废墟,还在这个古遗址东南一线发现了许多古代烽火台,这条烽隧线一直延伸到罗布泊西岸一座风沙半没的古城。

这就是著名的楼兰城。

斯文赫定在楼兰城大肆发掘,挖出了数以百计的魏晋时期汉文木简残纸、零星楼兰本地胡语文书、大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钱币、东方的丝绸残片、西方的毛织物残片,以及中亚希腊化艺术(或称“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木雕残片。

70年代,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此找到几件汉文木简残纸,这已是西方探险队的劫后之余。

斯文赫定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身以之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

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大探险家斯文赫定

(此文出自,苏三发贴)胡若飞摘

1865年,斯文赫定诞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家庭和早年经历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是它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

那正是为19世纪地理大发现吞没的时代。

西方地理学界,也许可以说是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征服极地的船队一支支驶出港湾,单枪匹马的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条热带雨林中的河流或标明某个处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间扬名天下。

呼吸领略了这样的氛围,使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

所以,当19岁时(中学刚毕业)获悉有机会到 遥远的巴库做家庭教师,他就毫不犹豫的踏上了离乡之路。

工作结束后,他以所有的薪金为路费,到波斯及中东进行了首次考察旅行。

1886年秋天,斯文赫定进入大学学习。

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

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它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

1890年12月,他由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中亚名城喀什。

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

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离开故乡,前往亚洲。

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下注了一段时间,曾试图攀登这个名副其实的冰山之父。

1894年5月1日,抵达喀什。

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

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国王经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

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 *** 。

斯文特定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

这次他不是单枪匹马前往中国,而是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

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

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中原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他成了协议。

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另一些吸收了五名中国学者和四名中国学生;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

1933年10月21日,斯文赫定等受当时南京中央 *** 铁道部门委托,对勘测考察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

一九三三年夏天,斯文赫定提出了优先考虑新疆的问题,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维护好内地连接新疆的公路干线,进一步铺设通往亚洲腹地的铁路。

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内地与新疆的联系上,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

整个考察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这八年当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都忠实的记录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当中。

翻译者是徐炳旭教授的孙子和外孙女,向他们表示敬意。

罗布泊再现水天一色,干涸数十年后它是如何重现“碧波荡漾”的?

地下的天然卤水被从泵井中抽取出来,然后通过多条的盐水渠,流到盐湖里面去,最终让罗布泊重新出现了“碧波荡漾”的样子。 罗布泊在曾经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有着两千四百到三千平方公里的面积。

罗布泊是在上个世界七十年代出现干涸的,因此这片湖就成为了一片贫瘠。 不过因为当地的钾盐资源的开发,让这条盐湖从”奄奄一息”的状态重新恢复成“欣欣向荣”的景象。 很久之前塔里木河、疏勒河、孔雀河等多条河流都是汇集在罗布泊。 在罗布泊河流沿岸生活着几代罗布人,并且丝绸之路也曾在这里繁荣过几百年的时间。

却在近百年,罗布泊出现了水断绝,水流渐渐减少,最终变成干涸。 其实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就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塔里木河出现了断流的现象,从而让罗布泊的来水越来越干枯了。 最终在一九六二年的时候彻底干涸,变成了罗布泊盐漠。 在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也是极其恶劣的,后来罗布泊就被称作是“生命禁区”。

长时间以来,中国都非常缺少钾盐资源。 在上个世界的五十年代,地质的工作者就已经到各处去寻找钾盐。 后来终于被地质科学院的工作者发现了罗布泊下面的钾盐,并且储量极为丰富。 经过了大概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罗布泊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生存硫酸钾最大的基地了,这对于中国钾肥的自给有着很大的帮助。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

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 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 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 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

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亚及欧洲时,要西夏随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视说:“力既不足,何以为汗。 ”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

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 “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 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

禹不仅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 此外,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并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 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2、林则徐

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 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 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 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 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 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222.html
奥运男篮小组赛
只是一场徒劳 破产潮 遭遇 美国拯救光伏产业的努力 和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