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音乐这座桥梁,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
11月4日,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选送的法国史诗室内乐团,以一场“邂逅·印象”为主题的中法经典作品音乐会,为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艺术空间启幕。这是艺术节“艺术天空”系列演出首次走进进博会,打造城市演艺“新场景”。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法国史诗室内乐团不久前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舞台上亮相,为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的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巴洛克音乐盛宴。
法国史诗室内乐团在进博会新闻中心艺术空间表演
在进博会新闻中心艺术空间,法国史诗室内乐团由著名法国长笛演奏家让-马克·古戎和法籍华人女中音歌唱家伍艾领衔,特邀德国大提琴家汉斯·克劳迪乌斯·莱佩蒂、女钢琴家徐奕韶,多国音乐家联袂登台演绎,将中法经典音乐的美好音符和真诚祝福传递给各国媒体工作者。
艺术歌曲、乐器独奏和室内乐作品在音乐会上一一上演,包含加布里埃尔·弗雷的曲《在水边》、卡米尔·圣桑的《无形的长笛》、克劳德·德彪西的《月光》、莫里斯·拉威尔的《魔笛》等,以及中国作曲家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选段、罗忠融的《秋之歌三首》、黄佩勤的《小河淌水》等。最后,音乐会在改编自经典法国歌剧《卡门》的“卡门主题华丽幻想曲”中结束。
法国史诗室内乐团在进博会新闻中心艺术空间表演
法籍华人女中音歌唱家伍艾说,此次乐团参加进博会演出,同行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拥抱世界、携手合作的热忱。大家坚信通过经典艺术的传播和演绎,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用音乐这座桥梁,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11月10日,来自香港竹韵小集的《岭南风·香江情——竹韵小集民乐专场音乐会》也将在进博会新闻中心艺术空间上演。进博会期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积极服务进博会,不仅在会场外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中外参展嘉宾提供优质演艺内容,也在场内服务海内外嘉宾与中外媒体,提供演出和信息服务等。
爱情公寓3第八集42分33秒是什么歌曲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 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蔽拍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 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常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交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 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 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 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者并拦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首胡成长尤为迅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出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 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 ”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 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 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 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 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 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 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努力探寻的目标。 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 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 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奥兰》(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Op.50)。 贝多芬的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 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和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 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 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 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回答者:JAYBERRY - 试用期 一级 4-14 16:53贝多芬 《月光 》第3乐章 激动的急板 回答者:zhonglinrui1 - 试用期 一级 4-15 04:50一直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现在终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 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 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 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 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 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霎时间,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又让读者与其同喜同悲,仿佛我们是在身临其境地陪伴贝多芬走过他的人生。 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罗兰对贝多芬之死的描写,如果要说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么他的死是平静而震撼人心的。 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让我感觉内心波澜壮阔。 罗兰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个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是一阵复一阵的狂风,黄昏将近,雷雨也随着酝酿。 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夹带着大风雨。 接着有了一个大转变:“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 ”这是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伟人死前的悲壮,也将伟人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 这种写作手法就好象是电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断变换镜头,罗兰最后引领读者从狂风骤雨中走出来,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历尽风雨黑暗,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贝多芬传》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罗兰选取贝多芬作为他的写作对象,主旨是在于歌颂克服困难和战胜痛苦的精神。 罗兰崇敬贝多芬,崇敬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所以英雄主义精神贯穿整部作品。 真可谓是英雄眼中看英雄。 通过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学大师罗曼.罗兰的光辉,又看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 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他们都各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乐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英雄!!!!111 回答者:zheng1122 - 门吏 二级 4-18 19:28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 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 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 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 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回答者:匿名 4-19 20:34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 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回答者:doris - 魔法学徒 一级 4-22 11:4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回答者:zhangzhilin456 - 兵卒 一级 4-26 08:10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 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回答者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4-26 09:06三个 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国波昂,母亲是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的女仆,而父亲却是贪婪无餍、喜欢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贫困。 父亲管教严苛使他的童年过得相当悲惨,仅能从母亲及祖父那儿得到一丁点儿的慈爱。 贝多芬从小就显露音乐方面的才华及天分,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八岁首次公开演奏、十一岁时以钢琴演奏即兴曲的才能,初露头角,加入家乡剧院的乐队。 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失业,他负起照顾家庭,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 二十二岁父亲去世,背多芬到维也纳球发展,展开了刚琴演奏与作曲的生涯。 二十五岁成为钢琴名家。 不久,作曲的声誉也渐渐提高,但是二十七岁时其听力开始减退,三十岁两耳渐聋,到四十五岁双耳全聋,在此期间,发表了其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一生虽然恋爱多次,却始终没有结婚,晚年被侄子连累,性情变得乖张异常,又受到胃肠病和黄疸病的折磨,终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风雨中病逝於维也纳,死后有二万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遗容。 维也纳各级学校,在他丧礼那天全部停课,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意。 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派,中间的一座桥梁,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致於成长茁壮。 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顿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终成一代巨匠。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博斗,永不低头,对人生的感触极深,了悟人生的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处处充满了自信。 这些作品正如灿烂绚丽的万丈光芒,照耀著整个生命的园地,展现出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十分令人感佩,我们应学习贝多芬这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情操。 回答者:偌慧妹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28 13:1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 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 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 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 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 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 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 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 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 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 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 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 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 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 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 ”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 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 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 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 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 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回答者:小爱神丘比特特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4-28 19:02好象是 回答者:Cy厷紸鲑鲑 - 试用期 一级 4-28 20:09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祖籍荷兰(也有传说是波兰的),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回答者 - 秀才 二级 4-28 21:17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 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 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 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 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 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 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 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想玩下面的游戏记的玩哦!我游戏的名字是衰天,凯婷区~
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绝哪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并誉码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 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 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 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 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 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 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虚竖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 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 这首钢琴曲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 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琪察尔迪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是伯爵的女儿,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 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 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 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 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 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 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 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 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 「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 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 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 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 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 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 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 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 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 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 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 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 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 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 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 「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 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 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 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 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 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 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 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 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 「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 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 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 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 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 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 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贝多芬的资料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 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 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 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 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 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 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 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 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激胡棚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 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 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 后来做仔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 「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 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 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明则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 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 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 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 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 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 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 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 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 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 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 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 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 「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 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 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 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 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 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 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 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 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 「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 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 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 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 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 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 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贝多芬 ( 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 贝多芬的父亲竭力 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 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 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 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 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 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 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 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 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92年,贝多芬离开 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 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 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 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 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 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 伟大的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 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学校停课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 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 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 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 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 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 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 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 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 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 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 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 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 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 现能力与氛围。 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 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 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贝多芬作品赏析 1、《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早在1804年《第三交响曲》脱稿之际,贝多芬就 已构思创作了,只是他改变计划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 1807年《第五交响曲》总谱出版。 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 皇家剧院由贝多芬指挥首次演出了第五、第六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 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 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 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博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它的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 明、生动。 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比以前的作品更集中、更统一、更尖 锐。 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 术风格。 有人曾经说过:“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 乐曲一 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 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 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 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 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 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 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 乐曲 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 了。 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 题。 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 丰富。 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 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 发展突然被打断。 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 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 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 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 的最高潮。 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 的坚强信心。 第二乐章: ba小调,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宏伟而又辉煌,同第一乐章形成 了对比。 它体现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 乐曲开始时,在低音提琴拨弦伴奏下,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它深沉、安祥、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紧接着,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了具有战斗号召性的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的音调与第一主题很接近,并与法国革命时期的歌曲有音调上的联系。 这是进行曲风格的英雄主题,它起初抒情 而沉思,转入C大调由全乐队强奏后,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旋进行曲,充满着火热的朝气,鼓舞着人们永往直前。 以后音乐的发展是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变奏。 这六次变奏,贝多芬运用不同的节奏音型,调性转换、乐器变 换等各种手法,表现出英雄在激烈斗争后的沉思和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以及充满活力的激情。 例如第一变奏以第一主题 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音乐变得起伏和激动不安。 第二变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的连续出现,增强了动力性,表现出英雄战胜黑暗的坚定信念。 最后一次变奏,像英雄的凯歌一般,具有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情绪,这一乐章的尾声,对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 现出从深思中获得力量,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 这个乐章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在调性上,回到了动荡不安的情绪,像是艰苦 的斗争还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 主部由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由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 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基础上的应句,由一连串和弦组成,它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 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 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 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越来越尖锐、复杂, 富于戏剧性的效果。 中间部分以热烈的德奥民间舞曲为中心主题,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 绪热烈而乐观,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它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 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 第三部分是动力性的再现部。 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 定音鼓敲击的基本动机节奏型预示矛 盾冲突在继续,这是在积蓄着准备最后冲刺的力量。 接着,第一主题轻声出现,音乐自由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不断扩 大,力度由弱到强,调性色彩由暗到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响亮的和弦音导入光辉灿烂的最后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 规模宏大的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 乐章呈 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 第二部分音乐的情绪与前部连贯,由圆号和木管乐器奏出,音色明亮而柔和,进行曲的节奏,情绪喜悦富于歌唱性。 副部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建立在G大调上。 这是一支以三连音节奏为主,轻松而带有起伏的欢乐舞曲。 在呈示部的结尾段中,出现了一段与呈示部相联系的新旋律。 展开部是以第二主题广泛活跃的发展为基础的,不断高涨的音乐,像是无边无际的人群,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接近高潮 时,“命运”音型又插了进来,但它已不再刚毅强劲,倒像是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 再现部基本上重 复了呈示部的音乐,新的力量稍有增添。 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 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 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恩格斯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 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 2、《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 标题 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为每 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 ”这对人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 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02--1808年间,耳疾严重的贝多芬常隐居于维也纳郊 区。 他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 从故乡莱 茵河到维也纳郊外,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 《第六交响曲》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 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 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 乐章一开 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 无限的欢乐。 主部主题之后是呈示部的连接部,由管乐奏出的连续三连音音型,它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 的感受。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形象的继续,它建立在C大调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 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 的和谐气氛。 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的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 在展开部里,贝多芬只运用主部主题中的少量音型为素材进行发展,他以精湛的技艺,创造性地运用调性的色彩和力度的 对比等手法,描绘出一幅辽阔无边、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欢乐。 再现部与呈示部没有多大差别,但木管乐器的运用更巧妙,令田园风味更浓。 尾声将结束部主题的下半句变成三连音进行,增强了怡然自得的情绪。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稍快的行板,奏鸣曲式。 呈示部开始时弦乐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 在这个伴奏背 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动听的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先由大管奏出,后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 这个流畅的主题好似溪边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表 现出清新抒情的气息。 展开部由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开始,着重发展主部主题的素材,调性的变化及各种乐器色彩的变化,使主部素材得以充 分展开。 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增加了大管、单簧管的分解和弦及双簧管的三连音,将潺潺的流水描绘得更加生动。 尾声十分著名,贝多芬用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 熙、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的动人画面。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快板,谐谑曲。 这一乐章的音乐欢快而有舞蹈性,表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风俗性乡民集 会的欢乐场面。 第一部分开始是一段三拍子舞曲,曲调轻快急速。 这一主题反复发展,力度不断加强,强烈全奏之后,双簧管奏出了牧歌风的优美如歌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第二部分主题。 大管吹奏的简单音调陪衬着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乡村民间乐队在演奏,而其中有位乡村老农,拿着古老的风笛也到场助 兴,但他只能吹出Fa、Do、Fa,乐队转调时他只好停下,到乐队转回原调他又响起来。 乐章的中段是源自奥地利的二拍子 舞曲,它粗犷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好像穿着木履的农民们的到来。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三拍子的舞曲,但比前面更活泼、热烈和喧嚣。 当舞蹈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突 然,远处传来了雷鸣,狂欢的集会被打断,人们各自散去,随即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自由曲式。 这个乐章贝多芬运用了不协和和弦、频繁转调、色彩性配器、形象化旋律等手 法,刻画出一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生动景象。 弦乐快速跳弓像带着雨点的狂风在咆哮,低音提琴混沌的呼号像乌云笼 罩的大地,短笛尖锐的呼啸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一场惊骇的狂风暴雨已来临。 接着,一个半音阶伴随着不协和和弦从最 高点迸发出来,长号和定音鼓雷鸣助威,爆发出强大的声势,显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随后,音乐渐渐平静下来,一场暴风雨过去了。 木管乐器奏出温柔的旋律,像是远处又传来悠扬的牧笛声。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奏鸣回旋曲式。 这一乐章紧接第四乐章连续演奏。 雨过天晴,大地 恢复了宁静,天上架起了彩虹,到处是一片清新的景色,鸟儿在枝头歌唱,牧人又吹起那悠扬的牧笛。 双簧管和长笛衬托 出由单簧管、圆号奏出的牧歌风格的引子。 这一牧歌风格的回旋曲引子之后,第一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题,这是一支具有阿尔卑斯山区牧歌风格的旋律,它表现了乡 民们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望。 回答者:chaiyunzhe -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