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 让她开始讨厌过夏天 的枷锁 美

我与夏天,一场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期待但害怕,想爱又想逃。

美的标准向上蒸腾,变成了对身体的凝视。烈日骄阳下,每个人都得卸掉“马甲”,平等地接受审判:出门之前,是否三线具备,是否皮肤白皙,是否做了腋下管理?从直角肩、A4腰到漫画腿,一年一度,无处不在的标准和弥漫开来的焦虑。

当夏天被打造成最佳视觉较量场,一些人患上了“恐夏症”,开始讨厌过夏天。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剧照

01 “夏日女子”图鉴

我们环顾四周,不难获得这样一个令人惊奇的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己的身体,并为之感到焦虑。与之相对的,是理想身体通过各种媒介登台露面,不断凸显。

上影节的娱乐头条,关于女明星们的身体讨论还在继续。容貌、身材和气质的全方位比拼,分出谁赢麻了,而谁又遭遇尴尬。

“热辣滚烫”后健身房,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夏天。为自己赢一次的标语,激励无数女孩们做瘦身“苦行僧“。在日复一日的节制实践中,期待着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然而,纤瘦的速度总是追不上潮流的脚步。线上线下的服装店里,消失不见的L码、跟自己8岁女儿同款的快时尚女装,似乎都在傲慢宣判: “如果你无法将自己的身体塞进这些短、紧、窄的小码衣服里,那一定是你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纪录片《BM地狱和快时尚的畸形崇拜》

哪里出了问题?只露出眼睛和鼻子的“脸基尼”,花样繁多的防晒霜/乳/喷雾,从头发罩到脚踝的“中东式”防晒衣……生物学意义上,人们都既害怕阳光又需要阳光,但似乎但只有女性在不断升级对太阳光的抵抗。

名为美的规范,通过穿搭、就餐礼仪、排便习惯等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与实践固定下来,转变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 对女性气质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因而,要不断注意时尚中细小而反复无常的变化,形成“驯服的身体” (docile body)。

就这样,从清晨到日暮,从日常到仪式。夏日女子们,正努力地过着“美丽夏天”。

02 是谁制造了“芭比理想”?

芭比曾是女性身材的理想化身,她胸部丰满,蜂腰窄臀,长发飘逸,并且非常非常苗条。

完美的身材是一个符码,代表了悉心经营的自我这个诱人的理想。她是未进入青春期小女孩们懵懂无知的梦想,以及长大后成年女性们需要靠近、实现与成为的模范对象。

消费文化制造了“芭比理想”,各种造型指南、节食副刊、锻炼计划层出不穷,利润丰厚的化妆品、减肥和时装工业更是推波助澜……对健康、长寿、年轻和漂亮的渴望,装进橱窗里,成为一个个具体的诱惑。

美的神话里充斥着关于女性身体的种种动人理念,而这些理念却反过来在女性身体上留下一处处痛苦印记。

“一天内六次查看化妆效果,看粉底是否结成硬块,或者睫毛膏是否融化,并且担心风雨会毁坏发型的女人,毫无疑问地变成了一个自我警戒的对象,一个受到自身无情监督约束的自我。”

如今,借助科技,整形手术以一种更彻底、更直接的方式,让芭比从飘渺的理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所以眼下,“你是谁”无关紧要,关键在于“你想成为谁”。愿意为粉丝躺冰冷手术台,是新一代爱豆明星野心和事业心的黄金招牌。

当身体不再具有本质性的真谛,它像芭比一样变得空虚起来,成为各种文化身份亮相的一个舞台,始终作为理想自我的“未完成态” 而存在。

更令人不安的是,我们一边摇旗呐喊颠覆这个理想,一边又在找寻其他可能的解读方式,重新合理化这一理想。 在潮流的斗争场里,我们渐渐分不清,究竟是外在的枷锁还是内心的愿望。就像“服美役”的争论帖下,总有一条“为了自己开心”的辩驳。

03 fit or fat:“自由”选择

在这个政治上强调个人责任,文化上注重身体之美的时代,fit or fat,不过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我们的文化中,身体不单纯只是外形问题,它同一个人的品性能力相关联。结实有力、线条分明,看上去活力焕发的外形,代表着胜人一筹的意志力和控制力。与之相反,则意味着个人丢失了对自身肉体和生活方式绝对自主权。

在旷日持久的身体战争中,人们企求的不但是趋近美的典范,更是一种新的生活和新的自信。那是被“个人自由”包装着,通过支配身体与灵魂,所获得的类似权力的体验。

一位患有厌食症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无法支配周围的一切,但至少我还能支配自己的身体,骨骼雕刻了我的轮廓,我变得刀枪不入、匀称而坚强”。

“你现在看上去性感又美丽,可当你五十岁的时候你还会这样迷人么?六十岁时会怎样?七十岁呢?充分开启生命的精彩吧!将一流的身材保持到中年甚至更为久长将助你一臂之力。”

我们的身体早已超出了自然的范畴,它愈发带有社交属性,成为戈夫曼笔下需要管理的“自我呈现”。如今,要花费一笔额外的费用表现自我,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好、更年轻、更富有吸引力。精心布置自己的展厅吧,因为那些看起来美好的人,会有更多收益。

不论是消瘦还是健美,肥胖都是不受欢迎的差异。 而当美的标准越来越单一,令人难以忍受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多。于是,割裂的感觉产生了,一方面我们享受着身体不断解放带来的自由;另一方面,我们又同时承担着对身体无孔不入的压制和暴力。

过度之后,关照走向反面,变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否定:用系带缚紧、吃较少的食物、减少活动性。一如防晒遮掩身体还不够,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不出门,而且不出门的时候也要做好防晒。

就像福柯所说的,如果我完全没有强迫你,并使你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你却依然选择了我为你预设的道路,那便是我开始运用权力之时。

无意于向一切身体管理方式发起声讨,否定它们的好处。而是清理一片空间,充分思考我们的身体所承载的矛盾与共谋、颠覆和诱惑。

去看到蜜糖般的消费外衣下,贯穿着一条由对自我的憎恶、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对老龄的恐惧、对失控的忧虑组成的黑色脉络。去警惕那些“自由进步”修辞裹挟下,企图工具化身体的危险行径。

又一个燥热的夏天,审美风潮还在不断更迭,女性气质的推介片也正火热上演。

我的手臂依旧没有瘦下来,但衣柜底那件去年买的吊带,第一次见了今夏的太阳。


高跟鞋是不是女性的枷锁?

高跟鞋不是女性的枷锁,强制女性穿高跟鞋或者不允许女性穿高跟鞋才是束缚她们的枷锁。

1、高跟鞋,最初只是为美而生。

我们都知道,早期的鞋子一般都是平底鞋的结构,这样方便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都能够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而高跟鞋据说就是路易十四这个小矮子皇帝,为了让自己显得更高大伟岸,而让人发明制作的。果然,穿上之后,一米四的小矮子也能变身一米五一米六……

不过也有传说,是商人为了妻子能在雨天出行的时候不湿脚,所以才特别制作这种高跟的鞋子。

不管怎么样,女性穿上高跟鞋,确实会显得更为婀娜多姿,特别是走路的姿态,看起来更加迷人。所以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让女性显得更美的工具……

2、限制女性穿高跟鞋的自由,才是女性的枷锁。

不过穿着高跟鞋,固然让女性看起来更高,腿更长,姿态更优美,但是长期穿高跟鞋,挤迫脚跟,也会造成女性脚部的肌肉、骨骼变形。 穿久了,脚也不舒服。

所以有不少女性并不喜欢穿高跟鞋,她们更喜欢舒适的平底鞋或运动鞋。

然而,有一些工作岗位上,就对女性员工穿着有着特殊规定,比如工作期间,必须/不能穿着高跟鞋等。

除了安全因素考虑的限制,实际上,这样的行为,才是对于女性的枷锁,让她们失去了选择自由,被迫选择穿或者不穿高跟鞋。

3、现实生活中,对于女性的枷锁无处不在。

杭州地铁上,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一位女士仅仅因为穿着吊带装,而被工作人员称衣衫不整不允许坐地铁……而且工作人员并非态度不好,而是煞有介事,似乎真的有不允许这样穿着的规定。

后来经过媒体报道,地铁方面又改口称是怕这位女士感冒……

穿吊带衫也变成了衣衫不整?那农民工穿着沾满灰尘的工作服,是不是也不给进地铁了?可是,男性穿着背心拖鞋怎么就给进地铁站了?

实际上,就是赤裸裸地在歧视女性的穿着……

穿着仅仅是日常中很小的一个方面,其实还有不少能够体现对于女性枷锁的例子,比如认为女性就是生育机器,不得不生育,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就是废人等等……

想要认清这种枷锁,就需要女性自身能够察觉,并抵制这种枷锁,打破这种枷锁。

不过更重要的是,是把意识上的枷锁给打破了,让“女人应该怎么样”的思维从脑海中消失,不再给自己束缚,也不让别人束缚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打破枷锁所带来的自由……

《人生的枷锁》:人生因为真实,所以残忍

我是ski,想和你一起努力,喜欢我记得关注哦~

用23小时53分钟看完了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旁观了一个男孩从9岁成长到30岁的前半生。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怯懦的、软弱的、敏感的、平凡的,但同时也是勇敢的、坚强的、洒脱的、与众不同的我。

毛姆是在写自己,也是在写每一个人。 这本书屡屡让我哀伤,让我顿悟,让我怒其不争,又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人生中遇到的每个枷锁,是羁绊,也是礼物,是它塑造了我们。

主角菲利普天生跛脚,这使他内心敏感又脆弱。

小时候,同学总是会侮辱和嘲笑他的畸形脚,他曾一遍一遍向上帝祷告,期盼醒来脚就会变好。

长大后,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对方总会直接间接地提起他的跛足,他每每总会被刺痛,感到极大的羞耻和痛苦。

但当他经历并摆脱了人生一个又一个枷锁后,他终于能够坦然接受他的身体缺陷。

跛足使得菲利普的人生变得艰辛,也扭曲了他的性格。 但正因为此,他有强大的反省能力,也获得了对美的敏锐的感知、对文艺的热爱,促使他的敏感但坚强。

感谢父母把我们生得身体健全,无病无灾。 但我们却总会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感到自卑。

就像我是自来卷,自从有美的概念之后,我就在试图摆脱这一头泡面一样的小卷。

现在长大了,审美变得多元,也能够坦然接受自己满头细碎的卷毛,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头顶。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不完美,但就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会使我们完整。

菲利普自小父母双亡,被伯父抚养长大。 直到上了中学,结识了好友罗斯之后,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友情所带来的狂热的喜悦。

可惜少年的友谊并不专一。

罗斯认识了新朋友,菲利普很伤心,想和罗斯言归于好,但又妒火中烧,控制不住怄气吵架。 他甚至因为失掉罗斯的友谊,便逃离学校去寻找所谓的自由。

长大后,菲利普交过很多好友,也失去了很多朋友。

友谊的羁绊和我前两天写的文章《说真的,你对待友情的方式,可能还不如13岁的初中女生》很相似,朋友只是陪我们走过了人生中的一段路,不必奢求能一起走到终点。

但即使在之后的旅途中,我们走散了,或是走向了不同方向。 没关系,我们彼此陪伴,携手走过的经历将永远保存在心底,变成不会失去芬芳的朵朵鲜花。

书中描述了菲利普四段感情。

十几岁的菲利普,和半老徐娘厮混在一起,只是为了展现自己轻浮的魅力。 情欲燃烧得凶猛,但很快就燃尽了。

之后遇到了横亘他一生的米尔德里德,这个女人自私、愚蠢、懒惰、庸俗。 菲利普一边厌恶她,一边又不可抑制地被她吸引。 只要她勾勾手,他就会向被召唤的小狗一样扑过去。

在菲利普正因轻伤心灰意冷时,认识了单亲妈妈诺拉。 诺拉是母性的化身,善良、温柔、热情,她治愈了菲利普受伤的灵魂。 他们产生了超出友谊的感情,但那不是爱,他只是喜欢被爱护和照顾得很好的感觉。

故事的结尾,菲利普和美好的乡村少女萨利在一起了。 她年轻、能干、善良,有着特别的幽默感。 原来情爱不只有哭泣、眼泪和热情,可能只是一种淡淡的宁静。 菲利普也没有那么爱,但就是愿意为她放弃流浪。 这是成熟还是妥协我不得而知。

这四段感情,代表了年少时的轻浮浅薄、青年时的爱而不得、长大后的恋人未满、以及成熟后的踏实稳定。

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情状态,当激情褪去,历经千帆后,相信追求家庭和稳定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

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就比如学艺术。

菲利普在学艺术时是努力的,但同时也是理智的。

他意识到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危险。

因为学画画时,他亲眼目睹了身边拼劲每一份心血,但因毫无天赋,最后穷困潦倒到自杀的好友。

教画的老师告诉他:食不果腹的艺术家是丢脸的。

所以他毅然直面自己在艺术上的平庸,结束了这份徒劳的努力。

认清真相很痛苦,但好过执迷不悟。

年少轻狂时,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为自己全知全能。 总想证明自己,总想追逐虚无缥缈的目标。

事实摆在眼前却视而不见,为了注定的失败也值得牺牲一个人的青春、乐趣和机会吗?

不值得。

学会止损,承认自己并不全能,现实就是如此残忍,寻找适合自己的赛道再去大展拳脚。

菲利普为了寻找自由去了德国,虽然没有找到想要的生活,但在和友人交往过程中,塑造了他对世界、人生、道德最初的认识。

为了追求艺术去了巴黎,即使没有当成艺术家,但是在巴黎的经历教会他感知美、认识美。 巴黎便是他心中流动的盛宴。

菲利普年少时曾想做牧师,但当他虔诚地向上帝祈祷,没有得到回应后,他对宗教的热情不断减退,认识到自己志不在此。

他做过事务所的办事员,虽然他认为这工作枯燥乏味,只是为了谋生,但给了他阅读和思考的机会。

还做过商行的招待员,他为这份低级的工作感到羞耻和沮丧。 却又不得不靠它填饱肚子,在这份工作中让他认清生活的真相:“人因没钱自杀比因失恋自杀更常见。 ”

最后,菲利普发现自己的理想是做个医生,虽然读书很苦,考试很难,中间又因为贫穷中断了学业,但他还是用7年时间把执照读了下来。

理想值得我们终生追求。但是作为年轻人,如果不去寻找,不去体验,又怎么知道自己的理想在哪里呢?

我们会屡次发现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极大悬殊,也会感到随之而来的幻灭和失望。

但是那又怎样?

我们难道就因此不去寻找不去追求了吗?

我们要客观看待自己,一笑置之,并仍对未来满怀希望。

生理缺陷、友情枷锁、爱情羁绊、艺术追求、人生理想,最终都不免沦为人生枷锁。

其实人生并没有真正的意义,所有体验不过使得人生的图案更加复杂一些。 因为即使过得再精彩,也免不了同样的归宿。

但还是多去感受多去经历吧,人生图案是件艺术珍品,而且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这是和自己的一个秘密。

我们究竟会被枷锁牵绊,或是摆脱枷锁,结局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经历过年少轻狂,也只能走向平庸。

但人生就是如此,因为真实,所以残忍;即便残忍,仍旧可爱。

我是ski,想和你一起努力,喜欢我记得关注哦~

毛姆《人性的枷锁》:不读会快乐,读不懂会痛苦,读懂了会洒脱

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或者不需要读《人性的枷锁》,那么他必定是快乐的,他的烦恼也都是具体和细微的烦恼;而一个人开始阅读《人性的枷锁》,他的烦恼便滑向了不可逆行的泥沼,他要么痛苦,要么超脱,但凡触及哲学的思索都是如此。 《人性的枷锁》可以说是毛姆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作者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备受不同地域和阶层的读者喜爱,《人性的枷锁》是以作者近三十年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本就擅长冷峻描摹人性的毛姆,在这部作品里将人性的刻画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人性的枷锁》讲述了一个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是讲述天才的一生,那么《人性的枷锁》便是讲述普通人一生的挣扎浮沉。 毛姆的自传作品,却有每个人的影子。 他善于观察和凸显人物,对人情的冷暖又格外敏感,因而故事所抒发的情感能引起很大共鸣。 主人公菲利普先天带有跛足的残疾,年幼时,他的父母便双双去世。 随后菲利普寄人篱下,在求学和追逐理想的路上历经坎坷,感情失意受尽折磨,事业上也走了很多弯路,一度落得孤苦伶仃、流落街头。 可是菲利普的一生,绝不仅仅是一个可怜人凄苦的一生,他的生命体验比大多数人丰富,他的痛苦和思考也格外深刻。 毛姆的文笔让读者很有代入感,他的文字简练直接,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恰到好处。 他笔下的人物和他所写的故事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让人如同亲眼所见,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如同读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样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 天人永隔的亲人,被嘲笑的缺陷,无疾而终的青春,被辜负的爱情,分道扬镳的朋友,身无分文的困境,怀才不遇的艰辛,以及无可阻挡的对世界的质疑……这本书包罗万象,只为剖析人性的本质,挣脱人性的枷锁。 二、人性的枷锁到底是什么? 1.欲望 “生命充满激情,灿烂丰富,它给人带来了许多,也叫人有了不尽的欲望,试图追求更多。 人类的特性就是不知满足,他们把孜孜不倦的活力化作对某种不可言喻的实体的追求。 ” 菲利普看到太多的人追求着虚无的名利、想要更多的金钱,收藏更多的古董,追逐更多的女人。 他们并不在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所谓的追求幸福也不过是追求享乐的幌子。 为得到更多自己本来不需要的东西,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实在是得不偿失。 欲望是无止尽的,人性的枷锁之一便是成为欲望的奴隶。 2.对社会的反思 “凡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就被标榜为一种美德,而对社会不利的行为则要贴上罪恶的标签。 善与恶无非就是这样来的。 社会有三把利剑专门用来对付人:法律、舆论和人们心中的道德良知。 ” 毛姆的精明在于,他总是通过书中人物冷静犀利地说出自己的立场,我们生活在一个约定俗成的社会,社会规则既已建立,人人按之行事,许多事情便被教育得理所当然。 用鲁迅的话是,“向来如此,便对么?”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里,用大段的篇幅来提出质疑,他在探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社会道德和个人自由之间的连接。 生活在大环境之中的人,必然要背负社会主流的认知,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过怎样的人生,甚至在什么年龄与什么样的人结婚,与家人保持怎样的关系,都被条条框框无形地约束着。 人是社会人,最怕背负枷锁而不自知。 3.对生命意义的苦恼 第一阶段:苏醒,质疑。 “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生在世,所作所为皆是徒劳。 ” 第二阶段:探寻,解谜。 “生命没有意义,地球只是一颗飞速运转的行星。 生命发源于此,产生在一片混沌之中。 而这只是这颗星球的一段历史。 ” 第三阶段:看透,自在。 “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 ”当发现万事万物的一切都是偶然而已,也就不再被其束缚,卸掉了人生的最后一道枷锁。 在菲利普的整个人生中,越是成熟越是为生命意义所困惑甚至在很长的时期里迷失自己,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陷入久久的不安和挣扎,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博学多才的朋友对话,试图融入一个更加透彻和深沉的世界。 以为自己是清醒的,可直到事实变故像洪水般扑面而来,朋友接连远去,情场一再失意,才发现自己在命运的洪流下无能为力,甚至一度有寻死的想法。 之前为了成为更好的人。 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提升自己,有一天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毫无意义,便陷入了深深的迷惘。 这不是菲利普一个人的烦恼,而是每个普通人生命中一旦思考就无法回避的烦恼,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当我们死去,一切不复存在,那我们这一生为之奋斗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苏格拉底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 追求生命的意义,必然要承受这种痛苦,而那些麻痹木然的人不曾思考生命本身,也就没有这种烦恼。 可是这种痛苦是哲学式的、深沉的,而那种快乐是肤浅的、享乐的。 没有孰是孰非,只是生而为人,若不曾好好审视生命本身,未免遗憾和可惜。 “生命没有意义,可生命有美。 ”最终,菲利普意识到纵使一切都将归于虚无,一生的每个瞬间却都是真真切切的,最美的恰恰是寻常生活中的点滴。 “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 ” 菲利普本来最大的梦想就是完成学业之后游荡世界,可最后,他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留在当下,留在爱自己的姑娘身边,自愿生活在平凡琐碎的日子中。 这不是他对生命的投降,反而是一种反抗。 自己做出的选择,这种主动性是对生命虚无最有力的一击。 三、如何才能挣脱生命的枷锁,拥抱自己的人生? 1.与智者为伍,广交朋友,虚心求教 在菲利普的生命里,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他们一起饮酒谈心,从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到生命中哲学,万事万物皆是话题。 意见相左时据理力争、针锋相对,在真理面前没有妥协。 正是在这样一种开放包容的朋友圈子里,菲利普受益良多。 从开始时只是在一旁听着,到后来自己能跟别人说上几句,最后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朋友对其都有巨大的引导意义,他们滋养了菲利普的生命,也成全了他的人生。 让他从自卑变得自信,从混混沌沌变得思想独立自由。 2.与好书相伴,坚持阅读,与圣贤对话。 “因为读书有乐趣,我已经习惯读书了,如果不看书就像不能抽烟一样浑身不自在。 另一部分是想从书里认识自己。 ” 可以说,菲利普的第二大好友便是书,在他人生的各个时期,他都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书见证了他的起起落落。 在菲利普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后的行李也只剩下一衣物和书。 对菲利普而言,书不仅仅是白纸黑字,它们既是智慧又是陪伴,也带给他无尽的力量,支撑他度过最艰难的一段路,在无形之中丰富了他的头脑和内心。 通过知识武装自己,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让自己闪闪发光,才能和优秀的人互相照耀。 3.与勇气并存,逆流而上,不轻易放弃 菲利普身上最大的能量也许就在于他的勇敢,他总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不管有多难也要硬着头皮上。 他没有按照家人的意愿,走铺好的道路去成为一名体面的牧师,也没有退而求其次违心地当一名光鲜的律师,而是想学艺术的时候放弃一切奔赴巴黎,想从医的时候历时七年也要考取证书。 经历了家人的不理解,朋友的讽刺和质疑,他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路上四处碰壁,也一再地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甚至落得流落街头、食不果腹。 他放弃了康庄大道,选择了荆棘丛生的小路,遍体鳞伤,却采摘到更艳美的鲜花。 比起顺风顺水、毫无波澜的一生,逆流而上的菲利普,他的生命是无可复制的多姿多彩。 4.与善良共生,生命之痛报之以歌。 菲利普命途多舛,幼年时父母去世,他只得寄人篱下和伯伯伯母一起生活,先天跛足更是让他受尽嘲笑奚落。 原生家庭的不幸,身体的残疾,被心爱的人羞辱,一度让他非常自卑。 他承载了这世界太多的恶意,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当别人拿他的软肋攻击自己时,他选择沉默,而非攻击对方。 菲利普善良得有些让人心疼。 他在朋友落魄的时候倾囊相助,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有求必应,对家人尽心尽力。 无论受到多少谩骂、诋毁、欺骗,他都没有让自己变成一个冷血的人,他是寒凉世间的一团微光,用自己的爱和善意给他人温暖和明亮。 四、结语 《人性的枷锁》映照了普通人的一生,菲利普的烦恼是千千万万你我的烦恼,为生计奔波,为情所困,挣扎于欲望与理智的边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这本书是毛姆的自传式作品,书中的菲利普最终挣脱了人性的枷锁,与自己的人生和解,作者毛姆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而凡尘中的我们还在挣扎着、迷惘着、前行着。 在《人性的枷锁》这本书里,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故事,挣扎于理想与现实,是他著名的《月亮与六便士》;爱上一个轻浮无脑的女子,催生了感人的《面纱》;对世界的好奇和渴望,成就了《刀锋》…… 人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对应人性各种各样的枷锁,道德、宗教、教育、家庭、社会、爱情、金钱…… 凡人所追求的,无一不是一种负担,只有不被这些外在的事物困扰,才能真正拥抱自己内在的人生。 关键在于人格的觉醒,奋起,敢于向生命发问,勇于面对残酷的真相,不放弃对生命百般滋味的体验。 迈向高处的挣扎固然痛苦,而一旦挣脱了人性的枷锁,便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8289.html
果然没有人在 开心一刻 看来是我多心了! 闺蜜说
华宝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列前十大股东 爱博医疗连跌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