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5亿卖出 !释放了什么信号 问界

本文字数:2704,阅读时长大约4.5分钟

导读 :华为再次向外明确智选车模式的边界。

作者 | 第一财经 李娜

尽管问界系列几乎成为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名片,但从赛力斯发布的最新公告来看,未来问界的主导权将从华为转移至赛力斯身上。

7月2日晚间,赛力斯发布公告称,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力斯汽车”)拟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以下简称“华为”)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而在问界之前,华为已在今年分别向奇瑞股份有限公司和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转让了“智界”和“享界”商标。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长安汽车(下称“长安”)发布公告,再次提及与华为合作的新进展。长安在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称,2023年11月25日,长安汽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根据最新项目进展,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而这一内容,曾在今年5月对外公告。

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结合同一天长安的公告,能看出华为和赛力斯关于问界商标转让的一些意图,很可能是车BU真正独立之前关于“华为不造车”的承诺强化,再次向外明确智选车模式的边界。

问界商标从华为“剥离”

作为华为踏入陌生战场的第一个“品牌”,问界系列从出生起就引发了外界高度关注,它由华为深度参与,覆盖汽车的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环节,并以此形成“智选车”模式,进军汽车行业。这一模式由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主导,并从一开始就倾注了华为的大量资源。

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华为在问界这个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是由华为做生态品牌,公司内部希望这个生态品牌能在未来极少数活下来的企业里面存在(下来)。

“我们靠一个打不过别人,我们几个兄弟一起打,通过打造一个生态联盟,共建这个生态平台,打造问界这个生态联盟,把它的体验打造到极致,产品又不冲突,这样持之以恒发展。将来市场激烈竞争的洗牌中,使这几家成为少数活下来的企业。”余承东称,智选模式由华为掌控命运,对车企产品成功负责。如果不能成功,华为做的零部件再好也没有什么用,车厂不能取得成功的话,华为无法取得成功。

经历了初期的磨合,从今年年初开始,问界系列逐步登录新势力汽车品牌月销榜,2024年1月新车交付近3.3万辆。根据赛力斯公布的最新数据,AITO问界全系6月单月交付突破4万,创历史新高。此外,鸿蒙智行在7月1日公布的数字显示,全系今年上半年累计交付194207辆,6月共交付46141辆,登顶中国新势力品牌上半年销量第一。

但问界、智界等一系列鸿蒙智行品牌的商标归属权一直在华为手上,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了华为对该品牌的主导权。根据天眼查APP显示,华为此前申请的“界”字类中文商标超过50个,包括了“智界”“享界”“傲界”“尊界”“幻界”等,而早在2021年,华为就申请了“问界”商标。

“今年已经陆续将相关商标转让给了鸿蒙智行的合作方,包括‘智界’和‘享界’,这次问界的商标转让内部也早有讨论。”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内部对于问界的品牌估值判断高于25亿,此次品牌转让可见华为格局和诚意,毕竟是一手养大的“孩子”。

在公开声明中,华为表示,公司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公司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赛力斯则表示,公司与华为近日签署进一步深化联合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联合业务优势,将AITO问界打造为世界级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在公告中,赛力斯称,此项商品和品牌资产转让不影响双方现有的合作业务,并且进一步保障了AITO问界的长远发展。

强化“不造车”承诺

一直以来,华为在汽车业务上采取了多条腿走路的方式,除了余承东力挺的智选车模式,HI模式(HuaweiInside)也在近期引来关键节点。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赛力斯在此次对外声明中,除了商标转让外,还提及了“正在积极筹划参与引望战略投资与合作事宜”。

此外,就在问界商标转让的同日,长安也发布公告。在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长安称正在与华为就交易关键条款进行进一步协商。鉴于项目重大性、复杂性及交易各方推进内部程序的需要,项目进度较备忘录中预估有一定延迟。

“这里面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华为其实是再次向合作伙伴承诺在汽车业务上的边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引望就是华为车BU成立的新公司。

据了解,华为当前架构中,有三种和汽车厂商的合作模式,分别是标准零部件模式、全栈解决方案模式和智选车合作模式,而车BU以及华为消费者BG是支撑华为汽车业务的重要业务模块,前者主打汽车零部件解决方案,后者主导智选车模式,运营“鸿蒙智行”生态品牌。

比起声量不断走高的鸿蒙智行,车BU业务从去年开始也动作不断 ,最受外界关注的就是引望的进展。

2023年11月26日,华为与长安汽车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协商,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根据深交所中长安汽车发布的备忘录内容,上述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并将专用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注入至目标公司,具体业务范围及装载方案在最终交易文件中进行确定。换言之,华为车BU的关键业务都将逐一装入上述公司。

今年1月16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营范围含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这一公司的成立也被外界视为华为推进汽车智能业务的重要一步。对华为而言,车BU如果要实现盈利,新公司的推进速度则要更快。据华为披露的官方数据,2022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21亿元,仅占总营收0.3%,每年研发却超过206亿元。

虽然余承东在近期讲话中称华为车BU今年能够扭亏为盈,但从长期造血能力和发展方向来看,华为需要更多的汽车合作伙伴。

“目前引望还是华为全资,后面随着更多伙伴加入,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上述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引望的定位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面向行业战略伙伴开放股权,长安是首个拟合作的整车厂。

但从此前长安的几次公告内容来看,对于华为智选车业务和新公司之间的业务竞争或许仍有疑虑。原本双方计划在6个月内签订最终交易文件。如今,已过半年时间,最终交易文件的签订延期至8月底。

“华为未来的智能汽车零部件都由目标公司面向整车客户提供,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鸿蒙智行的合作模式本身不会变化,但华为还是希望智选车成为新公司的重要客户,华为不会踏入“造车”领域,这个原则在未来不会改变。

微信编辑 | 七三


朱华荣对华为到底是一种什么看法?

朱华荣发出了迄今对华为智选车模式最为严厉的指控和批评。 华为在中国汽车产业掀起的滔天巨浪正在引发回响:是将华为牢牢限定在供应商角色还是迎接一个强悍的竞争对手,中国自主品牌的先上车者们正发出不同的声音。 任老爷子的先见之明正在于此。

出品:智驾网

文丨智驾网贾同学

编辑|浪浪山上的小猪妖

被李斌称为“创一代“、”比我还拼“的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1月16日在2024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进行了一场接近90分钟的漫长演讲。

不过,在这场宣示长安汽车2024年销售280万辆目标的大会上,朱华荣对华为的爆料和对“遥遥领先”的怒怼引发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风波。

这场风波似乎迟早要来。

朱华荣对智选车模式提出了

最直白的警告和批评

华为是现在社交媒体上的顶流,只要涉及华为,总会引发持续的争论,这并不奇怪。

但朱华荣对华为的评价与市场上诸多同行不同,长安汽车在2023年是与华为走得越来越近的汽车品牌,在2023年11月25日,双方在深圳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宣布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之后,一度引发赛力斯股价大跌,外界怀疑华为在汽车业内的第一合伙伴被长安汽车抢去。

在外界看来,长安与华为正在蜜月期。

而与华为的合作,也给长安汽车带来了泼天流量,长安汽车一定意义上正在享受这种流量红利。

尤其是2023年11月10日阿维塔12的上市,阿维塔团队主动将上市地点选择在深圳,时间上紧排在智界S7发布预售之后的第二天,以便于余承东可以即时转场。

华为在舆论场和社交媒体的流量虽然巨大,但真正有变现能力,当仁不让的还是余承东。

余承东是一位即兴演讲的营销大师,他不带讲稿,虽然经常磕磕绊绊,但自带气场,他的到来让场下”遥遥领先“的呼声不断。

阿维塔在在2023年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但12月份销量大涨,2023全年共售出2.4930万辆,而仅12月单月即售出了6106台,环比大涨49.66%。

当然这距其全年的销量目标10万台依然相去甚远,目标完成率只有24.93%。

不过,售价区间在30.08万~40.08万元的阿维塔12彼时大定定单突破了单,让阿维塔这个品牌开始被市场接受。

长安汽车曲折的高端品牌之路终于有了一张活牌。

这背后当然有华为的技术赋能和余承东引发的热度。

但两个月后的朱华荣在演讲中特别提到:

”很多重要人物说话都开始乱说话了,发布产品,做广告都没有底线了,都是朋友啊,我就不说了,但我们长安的价值观认为,这非常糟糕。

”我还是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应该有基本的价值观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不要误导我们的消费者,是领先就领先。 适当说一点,我上一次是愤怒地说了三个遥遥领先,因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这个行业怎么这么糟糕,明明几万块钱的车,几十万块钱的车,非要说上千万。 这些都不符合长安精神。 “

这句话被认为是明怼为阿维塔12站台的余承东。

这一举动让外界颇为错愕,毕竟阿维塔属于长安汽车旗下的品牌,虽非全资控股,但在阿维塔12的发布会上,余承东是长安汽车请来的客人。

而朱华荣在讲到为什么阿维塔没有采用华为的智选车模式(现在更名为鸿蒙智行模式)时更进一步讲到:

一是长安汽车要做自己的品牌, 不做别人的品牌;

二是HI模式更符合国家政策和商业规律,各负其责;

三是智选车模式导致角色混乱,或将伤害会用户的最终利益。

他说:

“智选者模式有问题,HI模式无论什么时候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用户的需求。 任何时候,长安、阿维塔会负责。 HI模式符合真正的商业模式:各负其责。

”你不能说这个你负责,实际我在做,这个我负责,你又在做。 这里边有很多角色混乱,长远一定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在沟通的时候,提到(这种模式)甚至会伤害到我们的广大用户最终的利益。”

这是当前业内,特别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的一把手对华为智选车模式最为直白的警告和直接的批评。

这种批评的尺度和直白让人瞠目结舌,因为这样的指控甚至有向国家主管部门举报之嫌。

而据智驾网了解,阿维塔内部是认真讨论过是否将HI模式升级为智选车模式的。

朱华荣此举意在平息内部争议可以理解,但是一抬一贬,伤害的都是自己的合作伙伴。

同时,他的这一发言也将华为内部进入智能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路线之争的矛盾暴露了出来:

一、在极狐、广汽埃安之后,HI模式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要不要坚持?

二、智选者模式与HI模式是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外界早已熟知,在华为内部,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由不同的人主导,余承东虽为车BU的董事长,却非最终话事人。

华为不造车被写进了长安与华为的双方协议

朱华荣为何如此直白,或许我们可以从其对与华为成立的合资公司爆料中一窥究竟。

2023年11月25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在深圳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 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也就是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引入长安汽车做为投资者。 但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

同时长安汽车确认,双方计划在本备忘录签署日之后6个月内签署最终交易文件,包括股权购买协议、股东协议、目标公司章程以及最终交易文件项下定义的其他与本次交易相关的文件(详见:《华为车BU拆分独立,引入长安汽车投资,释放股比最高不超40%》)。

在1月16日朱华荣的演讲中透露了这家正推进中的合资公司的更多细节:

在2023年8月份,双方成立了工作组进行交流,一起研究一下车BU未来发展的方向,徐直军主动询问朱华荣:“长安有没有兴趣共同打造 一个立足整个行业的贡献全球的这样一个平台?”

朱回应:“这是好事情啊,无论是从价值观还是文化。 还是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我们三个月的时间就达成了重大事情形成了一致意见 ,在11月签署了合资合作。 “

在朱华荣的爆料中透露的一个信息是,成立合资公司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与他共同推动的。

但在如何使合资公司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技术平台方面,朱华荣提到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他说:”三个和尚失败的案例很多。“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老生常谈,似乎意有所指,因为阿维塔即是三个和尚抬水,CHN模式即是长安汽车、宁德时代与华为三方合作,虽然华为没有出资参股,但核心技术皆是华为提供。

朱华荣说:”这一轮一定是整车企业长安和华为先把这个‘车’拉起来,高速地开起来让它真正成为一个公用的平台,然后再向其他的整车企业和社会各界来开放。“

这一提法也与余承东第一时间,大开大合地向一汽、甚至奥迪喊话加入不同。

朱华荣表示,“在双方的协议中,华为承诺不从事整车业务,同时不再从事新公司里面的业务”。

他同时强调这是“任老爷子多次表态过的。”

也就是说,华为不造车,不再是一句口头承诺,而被写在了长安汽车与华为的双方协议中。

而朱华荣更是提到:“包括对于智选车业务怎么发展,我们双方也做了很好的研究和探讨以及未来的解决方案,但基于众多原因,不便公开说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外界对智选者模式多有“以代工之名,行造车之实“的怀疑,而朱华荣似乎有意以双方的合作限定智选者模式越过最后一道门槛。

华为不从事整车业务、不插手新公司业务,限定智选者模式的边界,可以说是长安汽车提出的投资入股华为新公司的条件。

而从进展来看,以上条件,华为皆已同意。

朱华荣称长安汽车与华为的新合资公司暂定名为“Newcool”,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七大领域。 目前,双方正在推进交易合作细节,包括新公司挂牌成立等内容。

无独有偶,在朱华荣演讲的同一天,华为独资控股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中国汽车报》刊文表示,引望就是华为车BU成立的新公司。 先是华为全资,后面引入更多伙伴,使其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这一切似乎正按着朱华荣的设定在推进。

同时他给自己的供应商吃了一个颗定心丸,他自问自答说:

”和华为合作了,还会和现有的合作伙伴合作吗?

“还会。

”为什么?

“因为基于当前国际竞争的若干问题,像华为出口到美国,出口到欧洲,还会有些问题,长安会和其他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充分地整合全球一流的产业资源,而且基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等等。”

朱华荣暗示,华为因为受美国制裁,所以其供应的零部件或其他产品上车会导致无法出口欧美市场。

<p class=ql-al

不跟华为做生意,40%营收没了!美国禁令下,华为供应商们如何生存?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 产业界不乏对美国政策的反对之声,接下来中美的谈判,还将影响供应商们的抉择。 而当前的这个契机,或许就成为华为转危为机、更进一步的阶梯。

编辑丨 李清宇、黄锴、黎雨桐

部分内容来自 央视新闻、环球时报

美国芯片供应商秘密向政府施压,要求放宽华为禁令

6月17日,环球网援引相关报道称, 包括英特尔、高通及赛灵思在内的多家美国芯片供应商正秘密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后者放宽对华为的供货禁令。

据报道,美国顶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赛灵思公司的高管5月底参加了与美国商务部的会议,讨论将华为列入黑名单后的应对措施。

报道提到,美国政府宣称华为存在“国家安全问题”,禁止美国供应商在未经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向华为供货。 有3位知情人士称,美国芯片制造商们认为,华为负责销售智能手机和电脑服务器等产品的部门使用的是常规零部件,不太可能出现与其5G网络设备相似的“安全顾虑”。

“这么做不是为帮助华为,而是为防止对美国公司的伤害。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说道。 报道还提到,华为2018年共计购买价值700亿美元零部件,其中价值约110亿的部件来自美国公司,包括高通、英特尔、美光等。 知情人士还透露,高通希望能够继续向华为出售用于制造手机和智能手表等通用器件的芯片。

报道称,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承认,曾多次安排企业与美国政府的磋商会谈,以帮助(行业公司)遵守禁令,也借此向政府官员介绍禁令对(美国)公司的影响。 “对于与国家安全无关的技术,似乎不应该被纳入禁令的范畴。 我们已将这一观点传达给政府。 ”SIA全球政策副总裁吉米·古德里奇说。

华为禁令已经引发了半导体产业链的连锁反应,美国巨头博通、德州仪器都纷纷表示贸易摩擦和华为禁令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博通还调低了当前财年的营收预期。

不跟华为做生意,40%营收没了!美国禁令下,华为供应商们的生存攻略

供应商的抉择

5月16日,美国禁令的消息来袭,打破了上海A君的日常工作节奏,一夜之间进入经常加班的节奏。

A君就职于一家知名美国半导体公司的中国分部,公司恰好是华为的硬件供应商。 而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对美国企业向华为供货进行管制。

眼看清单即将落实,留给双方的时间已经不多,两三天后,企业不得不遵守当地法律进行调整。 这家美企总部邮件还未下达,中国区已经粮草先行,为华为提前供货。

华为事件一出,产业链上的全球供应商们也无一幸免。

由于交付时间应该在禁令之后几天,A君所在公司立马为华为提前供货。 “禁令只是时间问题,为了提前交付,一方面是赶进度加工,另一方面是抽调别的货源。 ”A君回顾道:“虽然看着简单,但是要协调好内部和外部。 生产部门只是一部分(难点),因为要抽调补货,所以还要协调客户。 ”

很快,总部的相关邮件隔天到达,要求暂停和华为的贸易与技术往来。 A君表示,根据邮件推测,公司应该在申请许可。

这也意味着,华为对此早有预备,存货也备足了一年左右的数量。

大洋彼岸,在美国的半导体厂商们更是加班加点。

有硅谷的工程师在论坛发帖感概:“我司这几天(5月16日后几天)基本36小时以上没合过眼。 全公司全功率给华为发货,(周五)通宵未眠,成品半成品只要有的华为买的全给。 因为特朗普,硅谷的打击非常大。 比我司更惨的是一些美国器件供应商,不跟华为做生意,百分之三四十的营收没了。 ”

在这位工程师看来,硅谷企业堪称“报复性支持华为”,“国内售前基本就不睡觉拼命签单,本来流程一个半月的三小时就给你签下来。 总部也是轮班倒赶在禁令发布之前能签多少签多少。 所有其他客户的事情全部放下,所有研发给华为交付干活。 ”

到了5月20日,美国互联网公司、半导体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至今,供应商的消息反反复复,也是因为各公司在排查产品、沟通解决方案当中。

产业界也不乏对政策的反对之声,接下来中美的谈判,还将影响供应商们的抉择。

图/图虫

下有对策

虽然政治因素增加了事件的复杂度,尤其凶狠的一面是美国的长臂管辖原则,即使不是美国的企业,只要供给华为的产品中,硬件软件使用美国部分超过25% ,就要遵守禁令。 这就使得美国之外的公司也受到管制。

但产业链的企业们并非束手无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谓全球通用。

他还表示:“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内部的G2(两国集团)。 如果贸易战持续更久,或者这个措施会成为众多国际公司的标准:那就是美国团队/美国分公司做负责美系客户,海外的团队/分公司负责非美系客户。 所以G2的模式也是多样的。 ”在他看来,现在半导体产业链格局正在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

除了在G2的应对方式,顾文军还提到,欧美供应商可能在内部分工上,对美国政策研究上更下功夫。 另外也会寻求更多供应,比如技术来源、工程师来源等。

此外,一些公司也通过全球产能布局来抵御贸易摩擦风险。

比如鸿海S次集团总经理刘扬伟就在近日表示,鸿海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共在16个国家地区建置生产基地,并在4个国家地区建置研发单位,强调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产能足以应付需求,只要环境及客户需要,均能在16个设置生产基地的国家扩建产能。

在积极应对的同时,华为供用链也传来好消息。 禁令之后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对华为的禁令推迟90天实施,6月12日,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在不违反美国出口禁令的前提下,手机零组件供货商正在陆续恢复与华为的商业关系。

郭明錤认为,零组件供货商态度出现转变的原因是美国对于出口管制的定义没有很明确,华为与供货商又对恢复彼此商业关系动机强烈,而目前供应链全球化与技术自主性程度高,且近期的中美冲突的焦点已经转移至其他主题。

报告还对华为今年手机的销量进行了预测。 认为需要分两种情形来讨论,但无论是哪种情形,都会高于市场预期的1.8亿~2.1亿部。

第一种情况是假如美国对华为出口管制维持现状,郭明錤预估2019年华为的手机出货将为2.1~2.2亿部;

第二种情况是在此基础之上,若华为能在10月开始出货搭载了自研的鸿蒙系统手机,预计华为2019手机出货将为2.15~2.25亿部。

图/新华社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昆曾在采访中表示,华为的产业涉及1.3万家供应商,去年的采购金额超过700亿美元。 整个产业链上的公司和国家其实都是相互依赖的。 如果任何一环被不正常地阻断了,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甚至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都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当前的这个契机,或许就成为华为转危为机、更进一步的阶梯。

延伸:西班牙启动商用5G,核心供应商是华为

全球著名电信运营商沃达丰近日宣布, 15日在西班牙的15个城市启动商用5G网络,而华为是此次5G商用网络的核心供应商。

这15个城市包括马德里、巴塞罗那等,这将使得沃达丰成为西班牙市场第一个5G网络运营商,西班牙也成为继瑞士、英国后,又一个开通5G商用网络的欧洲国家。

6月10日,沃达丰西班牙公司总裁安东尼奥•科英布拉(Antonio Coimbra)在5G服务启动仪式上讲话

上个月30日,英国电信运营商EE公司正式在伦敦等6个英国主要城市开通5G服务。 EE公司表示,将继续在其部分5G网络基础设施中采用华为的设备。

5月30日,英国电信旗下EE公司正式在英国6个主要城市开通5G服务。 这也是英国首个正式启用的5G服务。

西班牙民众欢迎5G服务采用华为设备

在得知沃达丰的5G商用服务将使用华为设备这一消息后,西班牙当地华为用户表示非常期待,很多人认为,华为的产品质量过硬。 有人认为华为与其他品牌相比很多竞争力,密码系统等方面使得这个品牌令人信赖。

西班牙当地居民恩里克表示:四年前我就用华为了,喜欢它的设计和技术,包括它的软件和拍照功能。 华为有最好的5G技术,我很肯定它会运行得很好。

民众及专家批评美国打压华为公司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美国对华为进行打压,此举引起西班牙华为用户的强烈不满,众多西班牙民众表示美国此举违反自由市场规则。

西班牙当地居民埃里克表示:我觉得美国的做法非常不好,因为所有的西方世界都在倡导自由市场,但是却不让东方也有同样的渠道。

除此之外,西班牙经济学家 胡安·杜高雷斯表示,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做法反而会给美国本土及其西方盟友的公司带来不利影响。

韩国5G测评:华为设备支持服务最稳定

LG U+是三大通信服务商中唯一使用华为设备构建5G网络的企业。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LG U+首先集中建设了首都圈的5G网络,该测评不够全面。

21君

你身边有在相关企业上班的小伙伴吗?他们的工作受到了多大的影响?

百万读者都在看……

老人去世后留下一套房子, 一查竟有17名继承人! 女儿急了...如何避免此类情况?

历史 时刻!首批2家公司获科创板IPO注册批文!投资者如何参与?一文看懂!

刘鹤释放金融监管新思路:“八字方针”处置金融风险

信息量大!刘鹤5000字最新演讲实录附PPT:关于中国经济运行、金融风险处置、资本市场改革

本期编辑 黎雨桐

我在看,你呢?

熬过了2023,问界和小鹏更懂“起死回生”

2023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的确是深度洗牌的一年,价格战与新能源攻势让许多选手退赛:既有广汽三菱这样的老牌合资,也有威马这样的新势力。 在经历了2023年的高强度内卷之后,许多车企也是苦不堪言,而小鹏汽车和问界也更加明白了起死回生的艰难。

在理想汽车摆脱亏损的情况下,小鹏和问界在今年上半年真可谓是难兄难弟,一个内部反腐,车型结构混乱,另一个被理想打的抬不起头。 二者在上半年无论是销量还是财报表现都让人看不到突围的希望。

不过新势力好就好在包袱小,经历了前期的不如意之后,小鹏和问界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2023年终于也是实现了起死回生。

一直在“拨乱反正”的小鹏

2023年初至今,小鹏汽车的“大动作”可谓不少:年初宣布原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经理王凤英出任公司总裁;7月与大众汽车集团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而在8月28日,小鹏汽车又宣布与滴滴“联姻”,向资本市场释放新信心;并且还公开了内部反腐,主抓降本增效;年内还实现了渠道改革,在直营基础上引入了经销商的模式;年末还把G3停产了......

新势力能遇到的问题,小鹏基本都遇上了,现阶段来看,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终于是赶在年尾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2023年6-11月月销量分别为8620辆、辆、辆、辆、辆、辆。 参照11月数据,小鹏汽车旗下产品G6、G9、P7、P5销量分别为8750辆、5778辆、2990辆和2523辆。 而2022年11月,小鹏汽车销量仅有5811辆。

通过一系列改革与新车,小鹏正在市场上逐步回暖,势头比2022年好很多。

虽然小鹏势头发展良好,但一个现实问题是小鹏汽车2022年净利润为-91亿元,同比下滑87%,而2023年前三季度,小鹏汽车净利润就已经达到了-90亿元,同比下滑33%。 2023年亏损再次加剧几乎成为定局。

对于何时盈利,何小鹏认为小鹏汽车的盈亏平衡点的到来会更长一些,预计在 2025 年实现盈亏平衡。 甚至还表示如果能够有巨大的规模化成长,小鹏还可以将盈亏平衡的时间点往后推。

从产品、内部到渠道的多重改革,可以看得出小鹏汽车在努力求变,现阶段来看变革效果还不错,不过在产品热销背后,曾经在小鹏汽车艰难时刻选择小鹏的一些老车主们却深感“背刺”。 包括P5、G9、G3等车型的车主们都在互联网上频频发声。

许多车主表示,先搞G9老车主心态,又弄P5激光雷达老车主,明天放弃G3老车主,后天是不是G6、X9大家都得轮一遍?这么下去小鹏品牌的公信力怎么办?

业内人士表示,小鹏汽车的革新势在必行,发展过程中遇到波动也属正常。 但后续如何稳固住口碑,并将销量转化为利润,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问界再一次证明了华为的强大

有了华为的背书,问界去年一度非常风光,去年1-11月累计交付超6.8万辆,不过今年上半年,问界销量跌入谷底,很多人甚至觉得它彻底走不下去了。 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月问界M7销量还超过1700辆,到了今年7月已经下滑至769辆。 从4月到7月,连续四个月销量跌破1000台。

而问界新M7推出后,在9月实现大定3万台的成绩,截至10月6日首销大定超5万台。 上市25天,5万台大定的数据,强势扭转了问界M7系列的销量颓势,也让问界新M7成为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匹大黑马。

因此余承东才会在朋友圈中感慨:“起死回生,真不容易!感谢智选车、车BU及相关各部门将士们的拼搏努力!感谢他们!祝贺他们!”

作为华为车BU技术的载体,新问界M7直接把友商理想汽车的价格打下来了,也让理想CEO说出了对华为零抱怨的语录,直接打服了。

而问界也是乘胜追击。

在12月26号晚,华为发布海报显示,起售价高达46.98万元的问界M9上市两小时后,大定过万,问界M9预订量已超5.4万辆。 也就是说在7200秒内,有超过一万订单完成小定转大定,每秒超过一单转化。

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M9将于明年2月26日批量交付,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总裁何利扬也在发布会现场表态,赛力斯位于重庆的工厂正在抓紧提升产量,并已经开启了每天两班倒的生产模式。

同时有消息指出,问界2024年的全年销量目标为60万辆。 问界此前已有M5、M7两款车型在售,26日又发布了旗舰SUV M9。 明年,问界还计划发布并量产M8,届时将有至少4款车型在售。 为了实现这一销量目标,问界已经向供应链厂商传达了产量预期。 这一举措旨在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大规模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渠道方面的变革也是必然的。

随着鸿蒙智行销售的车型逐渐增多,对华为的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设空间更大的独立门店成为必然。 有消息称,华为正在为智选车加速建设独立的鸿蒙智行门店,预计2024年新建的鸿蒙智行门店数量将达到800家左右,2025年冲击1000家。

所以含华量很高的问界是真的起死回生了,并且还要在明年大干一场,而这也都是华为的功劳。

对于小鹏和问界而言,2023年的确是起死回生的一年,不过二者的变革依旧在继续,这也是新势力车企的常态,未来如何处理好变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如何成为受人喜爱、尊敬的品牌,也决定了品牌可以走多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9308.html
在极端场景训练过度 平顺性不足 马斯克透露FSD最新版延迟原
电影演员解释参演原因 无主之地 疫情太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