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4S店集团为何走到退市 缩水95%

史上退市面值最高的公司

7月21日晚,广汇汽车发布公告,宣布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拟终止广汇汽车服务集团股份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的事先告知书》。 由于该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发了终止上市的条件,上交所据此发出上述告知书。这一纸公告,预示着广汇汽车距离永久退市仅一步之遥。

据“界面新闻”报道,广汇汽车将成为史上锁定面值退市时,市值最高的公司,广汇转债也将成为首只因正股低于面值而退市的高评级可转债品种。

巅峰时期广汇汽车的总市值一度超1300亿元,如今市值仅剩不足65亿元,缩水95%不止。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面值退市”,广汇汽车曾积极自救,甚至不惜出让公司的控制权。不过,最终还是“意外”失败了。

公开资料显示,广汇汽车成立于1999年,并于2015年11月在上交所上市。主要从事乘用车经销服务以及乘用车租赁服务,是我国最具规模的乘用车经销与服务集团之一。

广汇汽车在乘用车经销与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广汇汽车建立了覆盖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全国汽车经销网络,共运营735个营业网点,包括695家4S店。可以说广汇汽车登陆A股市场这10年,这家经销商集团由兴到衰,体现了汽车行业的时代变迁。

国内的4S店发展总体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9-2008年,经销商主要采用从单店到集团的规模扩张发展路径,发展核心是快速扩张规模。 第二个阶段为2009-2018年,是经销商密集上市期。2010年,中升集团成为第一家4S店上市公司。经销商行业开始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管理,后者成为经销商经营发展的核心。 第三个阶段为2019年后。在此阶段,信息技术和新零售带动汽车经销行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经销商从卖产品和服务,转向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经营全链条网络,挖掘客户价值,重塑客户最佳体验。

2018年是汽车经销商行业转折和变革之年,那时他们开始碰到重大挑战——当年,中国汽车销量28年来首次负增长,整个百强经销商集团的网点数量、营业收入、毛利率、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有所下降,行业从快速发展开始转向结构调整。

2023年,4S店的数量增长至3.38万家,同比增长0.6%,经销网络增速明显放缓。其中,新能源汽车独立渠道网络数量为1.89万家,增速18.9%,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优势,份额超九成。这些新能源汽车独立渠道具体到业态上,具备销售功能的展厅或体验中心近半数,传统的4S店形态不再是发展的主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近4年来,超过8000家4S店彻底消失;2023年,汽车经销商亏损的占比43.5%,仅27.3%完成年目标。

谁“杀死”了广汇

01、直营没有“杀死”经销商

说起自主品牌直销渠道就不能不提到马斯克,2007年,特斯拉CEO马斯克便设想打造一种独特的汽车销售店铺——融合星巴克的休闲氛围、苹果体验店的互动体验,以及“一家好餐馆”的服务品质。

这是对新汽车直营模式的最初构想,后来马斯克也确实做到了,直营店有一口价和周到的服务。后来蔚来李斌将服务发扬光大甚至做成自家卖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汽车直营直销模式,车企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提供服务,所有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价格服务的统一。相对来说也减少了车企的库存和经销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真正降低了汽车的销售成本。再加上自媒体时代,汽车零售电商化也有了可能,客户流量获取可以不依赖线下。

但从来也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商业模式。首先汽车行业竞争变化以日计,如果直销的话意味着短期内价格不能出现较大波动,不然就会出现特斯拉车主和小鹏车主要求补差价的事情。其次,产销存一体化模式,意味着车企很容易出现高库存周转天数,这对企业现金流提出了巨大压力,定制化的选配方案更是让现金流雪上加霜。最后,稳定的产能与不确定性的销量矛盾经常存在。整车制造成本高周期长,设计一款两年后流行的车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汽车行业存在淡旺季市场需求也是不稳定的,会经常让车企财报变得难看。

所以一些车企并不排斥传统经销商模式,他们也开始逐步扩展传统的经销模式。阿维塔明确表示,除少数核心城市保留直营店外,将在二三线城市逐步放弃直营模式,转而采用经销商模式。 同样,极氪也启动经销商“极氪家”招募计划,问界则在积极开发经销商体系,而蔚来汽车的子品牌“乐道”也计划引入经销商单独建立门店。

说车企们搞直销“杀死”经销商并不对,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抓住新能源汽车上升期。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期,跨国车企多数跟上步伐,在中国的合资车销量大幅萎缩;由于广汇汽车合资车企主流品牌网点占比大,业绩自然也受到波及。

02、跟不上时代变化才是根本原因

可以说2015年上市之后的广汇仍然是传统路线的拥趸,最终不适应时代变化而被抛弃。

上市之后,广汇汽车外部并购频繁。仅在2016年,就豪掷重金,相继收购了宝信汽车(现广汇宝信)、鹏峰集团、尊荣集团等,其中,宝信汽车以经营豪华车品牌为主,是宝马在华最大的经销商之一。通过对宝信汽车的收购,广汇汽车补足了自己在豪华车领域的短板,同时,将势力范围,从中西部快速拓展至华北以及东部沿海。进一步巩固了自身行业领先地位。

2023年广汇才正式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广汇汽车提出“一轴两翼”的发展战略,在汽车经销商“主轴”之外,扩张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两翼”业务。广汇汽车称,2023年公司关闭盈利能力较低的门店50家,完成17家门店品牌转换工作。当年,广汇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2.3%,二手车交易量达11.8万辆。

广汇汽车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汇汽车共拥有汽车销售网点735家,其中超豪华和豪华品牌网点245家,中高端品牌网点422家,新能源汽车及自主品牌网点只有68家。且改造需要时间,短期难以扭转燃油车销量衰退的大局,业绩难有起色。

广汇汽车北京寰宇恒通4S店 图源:广汇汽车官网

但广汇的问题并不能通过“临时抱佛脚”来解决。广汇汽车服务网点以中西部为主、汽车品牌整体以中低端车为主,存货周转慢,广汇汽车存货周转天数在50天左右,比中升、永达慢了一倍左右,这导致盈利偏弱、资金链紧张,影响持续经营性。

03、失去成长空间最可怕

“广汇汽车没有ST,也没有立案调查等合规问题,去年年报普华永道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债券跟踪评级AA+稳定未下调,公司本部目前也无任何诉讼纠纷。”有私募人士认为,广汇汽车经营尚属正常,如果成为仅因交易原因导致退市,是否被“错杀”值得关注。

交易量少市值低只是诱因,本质上还是投资人对广汇失去了未来的信心,认为不再具备成长性和高收益的可能。

2024年一季度,广汇汽车营收同比下滑11.5%至277.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86.6%至7094万元。广汇汽车在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财报中,都强调了价格战冲击。

广汇汽车财报援引交强险数据称,2023年,豪华品牌的燃油车型销量为278万辆,同比下降1.4%,占豪华车市场份额74%;纯电车型销量为83万辆,同比增长60%,占豪华车市场份额22%,较上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甚至有经销商称,豪华品牌4S店盈利越来越难,主要依靠厂家提供的经销商补贴政策。

据服务买方投资者的第三方评级机构邦得数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BonD邦得”)分析称,广汇汽车筹资活动现金流连续7年为负,侧面表明公司融资环境较差,近三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续为负,公司持续现金流紧张。此外,市场消息称广汇汽车被曝出多次拖欠员工工资和奖金。

有业内人士指出,广汇汽车还有一个自救失败的原因是,它的流通股太大,有80多亿股,购买需要花几十亿的资金。大股东是不愿意干的,也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就会放弃救助。利润率极低叠加(国家)制度的完善,再叠加上市公司流通股过多,它的救市或自救必然是失败的。

关于广汇有一条微博最近上了热搜, “广汇汽车的管理层昨晚已经开始提前庆功宴了,喝着茅子抽着华子……可转债圈走了33.70亿元;公司总股本从1.15亿股通过四次增发加送转达到了82.89亿股,四次增发圈走了369.50亿元,这些钱再也不用还了,都是老板的……”

可以说消息劲爆“似乎”解释了种种不合理现象,但看上去合理的未必有道理。比如可转债如果不转股的话,钱还是要还的,不至于“再也不用还”。即使可转债退市也不代表违约,而是进入特殊板块进行交易,发行人依然需要有赎回权和还本付息的义务。

市场传闻,公司董监高从去年开始一直大幅减持股票。广汇公司申明,公司董监高在2023年至增持计划实施之前,除个别高管少量持股外,并未持有公司股票,亦未减持公司股票。同时,董监高更不会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间减持公司股票。

对于转移资金问题,广汇回应据2023年年度报告,公司期末货币资金余额为112.35亿元,然而其中95.41亿元为受限资金,主要用于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保证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所存入的保证金存款,这是汽车经销行业存贷经营的正常特征,真正的非受限货币资金为16.94亿元。

要知道广汇汽车深陷债务危机,转移资金相关金融机构并不会答应。据相关媒体报道,“公司(广汇汽车)短期负债304亿,长期负债46亿,总债务692亿”,但如今的广汇汽车,总市值仅在65亿元左右。

当然最终结果如何,仍然要监管部门和专业媒体的跟进,我们也并非是说广汇回应就是对的,只是提供一些思考思路。

写在最后

虽然去年还是中国五百强企业营收超千亿的企业,今年就到了退市境地有点难以理解。但资本市场就是这样魔幻且神奇的。当行业的风向已经转变我们需要的是适应变化,而不是靠规模对抗风险,变化当然是痛苦的,意味着企业需要从基础的营销团队到上层的管理、技术都需要惊险一跃,死在转型路上的往往又是多数。但不转型,就会失去想象力被时代抛弃的时候连个打招呼的人都没有。

参考资料:


负债千亿 股权冻结 华晨汽车还能撑多久?

2020年,回暖与淘汰赛在汽车市场同时上演,特别末位淘汰的节奏正在加快。 不仅赛麟、拜腾等造车新势力爆雷,力帆、众泰等销量归零,华晨汽车这个老牌汽车品牌,即使头顶宝马光环,也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从7月开始,华晨汽车就陷入“股债”风波中,背负千亿元负债,多笔股权被冻结,即使有宝马这个利润奶牛存在,缺钱也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而更加严峻的是,华晨汽车旗下三大自主品牌缺乏造血能力,无法为华晨汽车转身提供可能,旗下中华和华颂两大自主品牌7月销量均为零辆。

面对状况频出的局面,不禁要问,过度依赖宝马的华晨汽车还能撑多久?

债务危机压顶:债券价格异动负债超千亿元

8月28日,华晨汽车旗下“18华汽01”“18华汽03”和“19华汽01”发生偏离估值较大的价格异动。 而在此之前的两天内,华晨汽车接连被大公评级以及东方金城两家评级机构列入观察名单。

8月26日,大公评级将华晨汽车及“17华汽01”“18华汽债01、18华汽01”和“18华汽债02、18华汽02”列入信用观察名单。

8月27日,东方金诚也将华晨汽车主体信用等级AAA、“18华汽债03、18华汽03”“19华汽债01、19华汽01”和“19华汽债02、19华汽02”信用等级AAA列入评级观察名单。

东方金诚将华晨汽车信用等级AAA列入评级观察名单

其中,大公评级认为,华晨汽车银行授信额度下降,未使用授信额度小,面临一定融资压力。 同时,公司多次被列入被执行人,涉及多项股权冻结事项,面临的法律风险持续上升,或将对融资能力进一步产生不利影响。

东方金诚表示,第一,公开市场近期爆出多个关于华晨集团流动性紧张的消息,旗下多只债券在二级市场成交价格连续出现大幅下跌,子公司金杯汽车相关股权冻结。

据查证,8月12日,华晨汽车旗下多只债券在二级交易市场大跌,一度出现盘中临时停牌。 其中,18华汽01、18华汽02、18华汽03等多只债券跌幅均在15%-20%之间;19华汽01跌幅更是高达28.65%。

8月13日,华晨集团旗下17华汽01、18华汽01、18华汽02、18华汽03、19华汽01、19华汽02、19华集01、20华集01债券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8月13日起进行交易方式调整,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上采取报价、询价和协议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同一天,华晨汽车在香港的上市子公司华晨中国股价也出现暴跌,盘中最大下跌14.3%,创下2019年8月以来的最大盘中跌幅。 当日收盘报收于7.58港元/股,下跌8.78%。

需要注意的是,债券和股票同时下跌,都反映了投资人对华晨汽车的债务问题和流动性的担忧。

东方金城给出的第二个原因,是华晨汽车面临融资压力。 数据显示,2020年3月末,公司银行授信总额为325.65亿元,其中未使用授信额度为23.68亿元,较2019年末下降34.15%。 目前,公司由主要债权银行组织成立债权人委员会以一定程度上保障其再融资能力。

此外,东方金城认为,华晨汽车有息债务规模较大。 据悉,截至2020年3月末,公司全部有息债务为674.72亿元;其中,2020年8月-12月和2021年公司到期及回售的债券金额合计分别是13.73亿元和65亿元。

总体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晨集团总负债超过千亿元,达到1226.75亿元,占比资产总额1754.37亿元的69.9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中,有息债务占总负债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短期债务金额为483.96亿元,长期债务金额190.75亿元。 短期债务占比过高,使得华晨汽车集团存在不小的短期偿债压力。

此外,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华晨汽车共存续15只债券,存量规模为175.73亿元,其中13.73亿元将于一年内到期,101亿元将于1-3年内到期,61亿元将于3-5年内到期。 3年内到期债券占比超过六成,意味着华晨汽车短期内面临着较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

华晨汽车共存续15只债券

身处纠纷漩涡:5家公司10笔股权被冻结

除了债务问题,华晨汽车还陷入股权冻结和法律纠纷的漩涡之中。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7月以来,华晨汽车集团所持有的至少5家公司10笔股权,均被相关法院冻结,金额高达15亿元,时间最多长达三年。

其中,华晨集团所持有的沈阳金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两笔1.75亿元股权,在2020年7月7日分别被上海金融法院冻结,冻结期限均为2023年7月6日。 7月17日,华晨集团所持辽宁华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5000万元股权,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冻结。

不仅如此,今年7月28日至7月30日之间,华晨集团持有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分别出现了四笔冻结,股权数额为1.749亿元、1.749亿元、1.49亿元、7405.6793万元,执行法院为上海金融法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股权被冻结之外,华晨汽车还涉及大额法律诉讼,以及多家公司申请财产保全。 特别是,华晨汽车与天风证券存在法律纠纷,导致下属公司金杯股份被申请冻结,冻结原因为财产保全。

具体来看,“20华晨01”主承销商的天风证券8月发公告称,已经起诉华晨集团及其关联公司沈阳华益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沈阳华益新”),不是追讨承销费,而是追讨原先跟沈阳华益新约定好的、购买华晨债的7000万元资金。

此外,朝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此前也已申请对华晨集团采取保全措施,并于7月27日收到法院判决,冻结华晨集团账户存款6亿元或查封等额财产。

7月30日,就团圆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申请对华晨集团进行财产保全一事,法院裁定,冻结被申请人华晨集团银行存款481.4万元或查封其同等价值的财产。 冻结银行存款的期限为1年;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为2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利的期限为3年。

千亿负债缠身,10笔股权被冻结,华晨汽车的经营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令人遗憾的是,华晨汽车的信任度也在减弱。 2020年4月至8月,华晨汽车已经有17次登上被执行人名单。 再次印证了华晨汽车缺钱的现实。

事实上,华晨汽车早已意识到自身缺钱的事实,并通过抛售股权的形式来缓解资金压力。 7月14日,华晨中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华晨汽车已与辽宁交通投资订立战略投资协议,拟向后者出售公司4亿股股份,华晨汽车将由此获得32.8亿港元资金。 此外,5月22日,华晨中国向辽宁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出售该公司2亿股,相当于公司已发行股本总数的约3.96%。

不过,显然,抛售股权所得资金并没有缓解华晨汽车自身的债务问题。

自主造血能力缺失:中华、华颂销量归零

而华晨汽车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不仅仅是眼前的股债纠纷,毕竟身后还站着宝马,而是自主品牌本身没有造血能力。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自主品牌都无法为华晨汽车带来可观的收益以及支撑下去的希望。

具体来看,华晨汽车旗下中华、华颂以及金杯三大自主品牌的销量无一乐观,尤其是中华与华颂,甚至已经被市场边缘化。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华晨中华与华晨华颂两大品牌的销量均为零辆,仅金杯销售了1600辆新车。 这样的销量表现,甚至不及造车新势力。 7月,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的销量分别为3533辆、3533辆和2532辆。

曾经,中华品牌旗下不仅拥有早期的尊驰以及中华骏捷FRV、骏捷Wagon、骏捷CROSS、骏捷FSV等骏捷系列车型,还出现过H330、H530、H3、H230、H220、V3、V5、V6、V7等十余款车型。 如今,中华品牌官网显示的在售车型仅为中华V7、V6、V3、H3、H530出租车五款。 去年《北京青年报》走访4S店时,销售人员就已经表示门店以后只卖V7和V3。

由于产品线过于薄弱,同时又缺乏支柱型产品,导致华晨中华今年上半年销量仅为3186辆。 而月均销量只有三位数的紧迫状态,意味着华晨中华确实到了危急时刻。

如果说中华正处于危险边缘,那么华颂几乎名存实亡。

数据显示,华颂不只是7月份的销量为零辆,而是截至目前,整个2020年的销量都是零辆,在2020年没有卖出去一辆车。

事实上,华颂自2014年成立以来,只推出了华颂7一款在售车型,且在终端市场一直表现平平,年度累计销量从未过万。 在车市下行的2018年和2019年,销量直接降至1000辆左右。 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华颂7的销量分别为6898辆、4514辆、4067辆、1069辆、1184辆。

华晨汽车当时耗资26亿元历时三年打造的华颂品牌,已经走在了淘汰的边缘。 没有新车计划的华颂,能否坚持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相比华颂一直没有起色的市场表现,金杯可谓是高开低走。

成立初期,金杯曾以每年增长50%的速度发展,并连续19年位列中国商用车市场销量第一,一度成为轻客销量神话。 如今,光环褪去,金杯上半年总销量仅为7661辆。

三大自主品牌,竟没有一个能够拿得出手,华晨汽车怎么了?要知道,华晨汽车可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老牌汽车品牌,如今却沦落到月销只有千辆的困境。 而比之起步更晚的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则在品牌建设、技术研发、产品上新以及销量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过度依赖宝马:5年利润输血269.2亿元

华晨汽车这个曾经赴美上市第一股的却步不前,与其对宝马的过度依赖分不开。

2003年,华晨汽车与宝马联姻,之后便开始走上了资源整合的造车路:保时捷调校的底盘,与宝马合作的发动机,意大利设计的外壳,加一起车就造好了。 这种简单的思路,很长时间内主导了华晨汽车的造车规划,导致华晨汽车在技术上过度依赖宝马。

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华晨汽车,不仅推出的产品节奏慢,而且数量不断减少。 这也就导致了华晨汽车与其他自主品牌,特别是一线自主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在产品竞争力上逐渐被边缘化,在销量以及利润贡献上越发乏力。

华晨汽车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华晨中国今年上半年营收14.5亿元,同比下降23.85%,净利润则为40.45亿元,同比增长25.24%。

在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不降反升甚至是营收的3倍,毫无意外,主要还是得益于华晨宝马的利润贡献。 官方报告显示,华晨宝马上半年实现净利润高达43.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 如果去掉从华晨宝马得到的利润分成,华晨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其他板块总体亏损达到3.4亿元。

制图:北青-北京头条温冲

而这已经不是华晨宝马第一次以一己之力撑起华晨汽车的利润。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华晨宝马每年为华晨汽车贡献利润额在17亿-76亿元之间,净利润占比平均在94.9%至119.6%之间,特别是近5年,宝马的利润占比一直维持在110%左右。

根据华晨中国公布的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9年,华晨宝马为华晨中国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38.23亿元、39.93亿元、52.33亿元、62.44亿元和76.26亿元。 5年的时间里,华晨宝马向华晨中国贡献了269.2亿元,且利润贡献规模不断扩大。

如果将华晨宝马所贡献的利润从华晨中国的业绩中扣除,2015至2019年,华晨中国自主板块在过去5年间分别亏损3.3亿元、3.1亿元、8.6亿元、4.2亿元和8.6亿元。 也就是说,5年间,自主品牌亏损近30亿元。

2018年10月11日,华晨中国汽车发布公告出售华晨宝马的25%股权,使于交割后(预期将不迟于2022年进行),华晨宝马汽车将分别由沈阳金杯汽车及宝马实益拥有25%及75%。 届时,华晨宝马向华晨汽车输送的投资收益将减半,实际控制权也将向宝马集团靠拢。

当时,华晨汽车此举便引发行业剧烈反响,业内普遍担忧失去宝马一半利润之后华晨汽车该如何生存。

如今,随着债台高筑、股权冻结、销量归零、自主亏损等问题不断出现,在没有新车型、新技术支撑且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华晨汽车自主品牌“自救”的可能性非常小。 仅剩的两年缓冲期内,“活下去”将是华晨汽车的唯一目标。

文/北青-北京头条温冲

海航集团破产了,从前的巨头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

问题在公司有了一定的资产积累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并购扩张,之后资金链出现断裂,引发连锁反应,海航最终爆雷。 其实海航选择破产早就在意料之中,从2017年开始,海航这艘拥有万亿资产的超级航母出现了资不抵债的困境。 要知道,曾几何时海航一度在世界五百强里面排到了前两百名,包括其在海外大量并购资产,都让其品牌影响力无与伦比。

事情还要从1992年开始,海航经过改制成为了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其通过独特的杠杆融资模式,迅速增长,几乎每一部海航的发展都使用了大量的金融杠杆,几乎是“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从市场融到大量的钱。 有了钱之后,海航自然不愿意安分,选择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并购,并购对象从地产,金融到旅游,航空都不错过。 与其资产一同增长的是,其巨额的负债。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海航累计债务超过12万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理财产品和其他类型的债券。 要知道即便是国内最大的航空公司总资产也只有三千多亿,海航的负债已经比国内前三大航空公司的资产总和还要高了,不要说还债,光是梳理出这些债券,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海航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最早发行理财产品给自己员工,希望员工可以将闲置资金用于公司发行的理财,但该措施并没有起效果,最后海航不得不用兑换机票的方式来还钱。 还好国家及时出手,排除了专案小组,入驻海航解决债务问题,原本在2019年,海航缓过来了一口气,本想着接下来能够慢慢还债务。

但没有想到一场疫情下来,航空业遭到了重挫,海航自然也无法幸免,即便前期工作组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海航的经营状况,但一场疫情下来,海航最终还是无法挺过去,只能选择破产了。

破产之后,现在来看市场对海航还是比较有兴趣的,虽然海航依然负债累累,但其经营多年,拥有不少优质资产,其中境内12张、境外2张客运牌照,4张货运牌照,这些都是优质的航空资源。 而且最重要它拥有大量海南当地的航线。

要知道这几年,海南开始自贸区建设,未来在免税市场的带动下,海南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开放期,而海航拥有这么多航线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目前市场还是有不少企业想要参与海航的分割,如果未来哟足够多的资金,注入海航,也许海航会迎来新的希望。

按照此前公布的时间表,6月底海航清算组或将完成包括战投选择在内的重整草案。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最终有意参投海航的资本方将很快陆续浮出水面。

鉴于海航重整难度大,严重资不抵债,时间跨度长,无论是重组方案还是后续的战投还都将经历复杂的协调和整理过程。

海航系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作者/星空下的馍馍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菠菜的星空

这则公告可急坏了热心网友们,大家纷纷热议,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了,海航的空姐还好吗?

网友的热议反映出两个问题:

为了替广大热心网友澄清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先从引起此次破产重整事件的源头说起。

1993年,名不见经传的海航还不能被叫做集团,只有1000万元身家。

那一年,海航通过内联股份制(接近现在私募的方式)筹到了公司第一桶金——25亿元,开启了海航最初的赛道。

此后的两年,海航以惊人的游说能力从华尔街募集到了索罗斯量子基金和美国债权人的资金(坊间传说有神仙相助),买下了更多的波音飞机,还通过循环抵押贷款的方式让海航的飞机越来越多。

得益于美国人的资金和海南政府的背书,海航终于在1999年登陆A股市场。 后来,正是靠着国内A股市场资金的支撑,海航才得以在2000年前后,国内航空业兼并重组的大浪中一路拼杀、存活下来。 当年,海航通过收购陕西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美兰机场、海南机场等,成为国航、南航、东航之外的第四大航空集团。

跻身四强的海航,还没有走上风平浪静的航道,就突遇了2003年“非典”的不测。 这让原本因兼并收购而空前紧张的海航,在“非典”爆发的当年亏了近15个亿。

也许正是这次“非典”的黑天鹅事件,让海航的决策者意识到,海航单一的航空业务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太弱,唯有多元化的道路才能够对冲风险。 这个多元化,在海航看来,既要有行业的多元化(跨界),也要有地域的多元化(出海)。

自此,海航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在航空相关领域:

2011年

收购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49%股权;收购全球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之一的SeaCO股权;

2015年

收购南非商务航空集团6%的股权;收购瑞士空港公司100%股权;

2016年

收购世界第一航空餐饮企业GateGroup;收购维珍澳洲航空13%股权;

2017年

收购巴西里约热内卢机场51%股权。

在金融领域:

2009年

收购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的航空租赁业务;

2016年

收购全球第四大飞机租赁公司——爱尔兰飞机租赁商Avolon100%股权;

2017年

先后收购德意志银行10%股权;收购美国资产管理公司OM Asset Management 100%股权;收购奥地利C-Quadrat 投资基金。

在地产/酒店领域:

2011年

收购凯雷集团旗下的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1180号90%股权;收购悉尼约克街1号办公楼;

2013年

收购欧洲第三大酒店连锁集团NH酒店集团20%股权;

2016年

收购美国ShorenStein房地产公司90%股权;收购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100%股权;收购比利时Rezidor酒店集团;同年,还收购了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部分核心地块房地产。

除了航空、金融和地产,海航集团还收购了 科技 、消费、 娱乐 等海外资产。

十余年之后的结果证明,多元化之路的方向如果偏了,无异于饮鸩止渴。 疯狂买买买之后的结果一定是债台高筑。 这些年,海航集团整体的负债率一直超过70%,远远超出同业平均水平。 2020年三季度末,海航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89%,超出同业13个百分点。

那到底海航前几年是如何维持资金运转、支撑豪横收购的呢?

1上市平台不断定增

以2015年为例,海航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陆续拿出定增方案。 其中,海航控股()定增240亿元,海航投资()定增120亿元,凯撒 旅游 ()定增8亿元,渤海租赁()定增160亿元,西安民生()定增9亿元,合计定增537亿元。

2兄弟企业相互担保

在海航控股()2019年年报中,仅关联方担保的表述就有21页之长、168项之多,合计担保总额433亿元,担保总额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高达6972%。 这其中,为其母公司海航集团担保总额就有274亿元。

3非经营性关联占款

海航系上市公司为母公司海航集团、其他关联企业提供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更是多有发生。 例如,海航控股2018年就曾为海航集团提供657亿元流动性资金用于清偿其债权;海航基础也曾于2019年出现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且未履行任何公司治理程序。

换言之,一家上市公司给关联方输送资金,没有召开董事会、股东会讨论,更没有发布任何通知,悄无声息的就办了。

海航基础()于2019年出现违规的关联方资金占用和资金担保情况

放出去的杠杆,终究要收回来。

如何收?海航靠的是旗下众多的上市平台的“互帮互助”。 所以这几年,海航系的上市子公司没少上演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温情”戏码,只不过买单的,最终还是手拿海航系股票的小韭菜而已。

除了从年报中可以清晰看到的问题之外,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说,海航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外汇指标,是怎么拿到的?循环抵押贷款和相互担保之下的银行贷款,又是如何源源不断获得的?

我没想明白,不知道神仙们想明白了吗?

海航集团债务的脓包破了,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反而是好事。 毕竟航空业务有口皆碑、机场资产一直升值,其他地产项目也是增值的,出问题的是海航集团的债务,而非这些资产本身。

此次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实际上是给了公司凤凰涅槃的机会。 破产重整,重点在“整”,而非“破产”。 破产重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债权债务的重新协商安排、公司业务和管理的调整改革,尽力使公司持续经营下去。

综上,当前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的主要任务有四个: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唯有破了过去积累下的高杠杆,海航才能真正带着美丽的空姐们继续飞起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2021第一雷:海航破产重整,中国企业债危机拉响警报

(王潇雨 摄影)

备受瞩目的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航集团”)及相关联的一系列企业申请破产重整事件自1月底正式对外公布并启动以来,因其波及面广、所涉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和债务总额巨大,同时企业在自身面临的压力以及对债权人承诺处置期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决定了这将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游戏 。 这也是一个多月来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以及司法环节动作频频的主要原因。

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继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称“海南高院”)2月10日宣布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等七家公司破产重整之后,海航集团旗下航空主业核心平台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航控股”)也在2月18日发布公告称,10家子公司(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祥鹏航空、乌鲁木齐航空、福州航空、北部湾航空、科航投资、海航技术、福顺投资)已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

而根据海南高院3月3日发布的编号为(2021)琼破1号-(2021)琼破7号共七份公告显示,海航集团一共将有325家公司共同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海南高院发布的《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召开海航集团有限公司等325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听证会的公告》中指出:2021年2月10日,本院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共7家公司(以下简称“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重整案,并于同日指定海航集团清算组担任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

2021年3月2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向本院提交申请,称经管理人调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为公平保障债权人权益,申请将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6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纳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重整一案并适用实质合并方式进行审理。

海南高院表示,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依法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将于2021年3月9日就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的上述申请组织召开听证会。 根据同时公布的“被申请实质合并重整企业名单”,除了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之外,此次破产重整所涉的企业遍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云南、四川、浙江、广东、江苏、陕西等地区,涵盖了包括航空、 旅游 、酒店、投资、文化、 体育 、地产、外贸、通信、重工等广泛的业态。

未来业务核心聚焦航空主业

从这325家申请破产重整的企业也可以看出,海航集团从一家地方航空公司起家,短短二十多年时间资产规模过万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扩张方式就是以并不太赚钱的航空运输业务为“敲门砖”,打开了与诸多地方政府的“友谊之门”,并在其他产业上谋求进一步发展和落地。 这种模式一度也启发了其他一些企业“学习借鉴”,并形成了目前这种大部分省级行政单位都“标配”航空公司,有些地方甚至同区域内多家航司的情况。

海航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海航基础()、供销大集()已经在2月19日股票复牌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改为ST海航,ST基础,ST大集。 其中根据此前披露的资金清理情况显示,海航控股作为海航集团旗下核心航空运营平台,也是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受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问题拖累产生了超过六百亿元的债务,如果算上需关注资产则超过千亿。 根据海航控股2月9日发布的公告,其计划在重整中按同等比例将部分无救助性质的带息普通债,转移至股东和关联方海航集团和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清偿,转移的债务金额预计不少于约725亿元。

按照几个接近海航集团的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表明,经过此次重整,海航集团将未来业务核心聚焦于航空主业,同时把此前分散投资的多家地方航企资产一并注入海航控股,同时还计划引入一家民企作为新的战略投资方。 从地方航司到跨国集团,最终回归地方航司,这已经是目前为止对海航集团而言最好的结果。

这是2021中国企业债崩盘的第一炮,让所有高负债企业都后背发凉!

海航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了3年多,曾多次化险为夷,但当大家都认为海航可以渡过难关的时候,它却突然倒下了,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

在海航宣布破产重整的前一天,央视 财经 曝光了一组上市公司企业预亏数据。其中,10亿以上巨亏的公司竟然多达10余家,百亿巨亏的企业也非只一家!

其中,西水股份自2019年首亏之后,2020年更是爆出预亏271亿元,公司总市值只有不到45亿元,被市场称为亏掉了5个自己。(详细数据)

这些劲爆的数据,不禁让人联想,海航之后,是否还会有其它企业跟着破产重整?!海航是2021年第一家破产重整的企业,但绝不可能是唯一一家!

事实上,陷入债务危机的大型企业,并不在少数。 除了央视曝光的企业之外,还有很多企业深陷债务泥淖,其中不乏500强企业,地产领域尤甚。 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过高的债务就成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的“雷”!

房产领域,华夏幸福被爆已有两笔中融信托计划违约,中融-融昱10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本金规模为982亿元,中融-骥达1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剩余本金规模为亿元,合计超过2326亿。

有分析指出,华夏幸福缺乏造血能力的产业园区业务扩张速度过快,公司收入和融资能力无法弥补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资金缺口。 平均8%的超高融资利率意味着公司每年背负170亿元的财务负担,导致债务危机最终爆发。

除了华夏幸福,富力、万达、恒大等一众房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难题,高负债经营已成地产企业常态。 2021年这将成为巨大陷患。

健康 领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宜华 健康 及子公司逾期债务共计1259亿元。 经公司财务部门核查,截至2021年1月18日,公司新增债务到期约33亿元。 尽管宜华 健康 希望通过引入新股东化解债务危机,但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短期内债务危机难解!

能源领域,永煤集团、冀中能源等多家大型煤企爆发债务危机。

日化领域,广州日化龙头浪奇实业深陷债务危机,两名前高管被立案侦查。

实体领域,隆鑫控股60亿债务逾期。

汽车 领域,华晨、众泰因债务违约被申请破产清算。

服装领域,曾经风光无两的贵人鸟,坐拥Sandro、Maje、Aquascutum等知名品牌控制权的山东如意集团,也都深陷债务危机……

如果我愿意,这个名单还能拉很长!

有人说,在媒体的渲染下,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被夸大了。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媒体所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还有大量未上市企业的危机,由于不需公开披露,并未得到关注与报道。

2021年,受疫情影响,中国企业债务问题集中显现,已成必然!

所以,从现在开始,如何降负债、化解债务难题,已成所有高负债经营企业,必须要立刻、马上、现在就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已经爆发的,要想办法救场,没有爆发的,要防微杜渐。

中国上市企业一共就3000多家,已经爆出问题企业竟然超过1/3,这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事情。

上市企业,代表着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他们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脱颖而出的!这些企业本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率,但现在却危机重重,乱象丛生,着实让人唏嘘、遗憾!

事实上,绝大部分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上市之后,却急转直下,判若两人。

核心的原因,并不是商业本身的问题,而是资本催生了浮躁,大家都想着如何从资本市场上捞钱,却忘了发展企业(因为不需要了)。甚至,为了暴利,不惜杀鸡取卵,故意造假,制造不良:

獐子岛的扇贝都游走了,巨额亏损是由于猪不爱吃饲料都饿死了,巨额现金消失是因为遭遇电信诈骗……等等荒唐事不断上演,比科幻大片都魔幻!

其实,真正为了企业发展而负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量负债本质上是“为了负债而负债”!所以,解决中国企业债务危机的根本,并不在钱,而在制度、在人心!(完)

从商管到体育 万达退市路

上市仅一年半的万达体育,如今面临着退市的风波。 12月23日晚,万达体育公告宣布,公司董事会同意从纳斯达克退市,Wanda Sports Media (Hong Kong) Holding Co. Limited将收购万达体育所有A类股。 收购协议载明,收购方对万达体育每股A类普通股的出价为1.70美元,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的出价为2.55美元,支付方式为现金,其中不含利息。 同时,万达体育预计将于2021年1月29日从纳斯达克交易所退市,这意味着,万达体育正式告别美国资本市场。 事实上,在王健林与万达的故事中,上市和退市一直贯穿其中。 从万达商管上市到退市,王健林仅仅用了637天,而万达体育走过这一遭,也只用了517天。 无论是基于资本市场低估而离开,还是源于处境艰难而逃离,万达商管和万达体育终究走向了同一个结局。 万达体育退市路事实上,万达体育上市至今仅有一年半时间。 万达体育成立于2015年,这个平台曾经承载着王健林太多的期许。 早在2016年,王健林就曾给万达体育定下“小目标”:在2020年实现净利润至少要做到十位数,或者几个十位数,最终要在资本市场上市。 实际上,万达体育是一家依靠并购扩张的公司。 2015年1月21日,万达集团出资4500万欧元购得马竞20%股份并进入董事会,这次入股也拉开了万达布局体育产业的序幕。 2月10日,万达集团以10.5亿欧元成功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盈方100%股权,万达集团控股68.2%。 紧接着,万达集团又以6.5亿美元并购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收购了法国拉加代尔公司运动部门和拥有摇滚马拉松IP的CGI公司。 这一系列的收并购动作之后,万达体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家体育公司,盈方体育传媒、世界铁人公司是最核心的资产包。 在2018年年会上,王健林再度提出万达体育开展资本运作的想法。 2019年年初,有市场消息显示,万达体育秘密地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 同年6月7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网站披露了万达体育IPO招股说明书。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万达体育于2019年7月26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仅为每股8美元,低于最初披露的9美元-11美元的发行价区间。 而上市首日,万达体育的开盘价仅有6美元/股,跌破发行价,盘中最高价6.24美元,截至收盘报5.16美元,大跌35.5%。 如今,上市一年多时间,万达体育的股价更是“跌跌不休”,2020年以来,万达体育的股价最高仅报4.5美元/股,而最低报价达到1.36美元/股,较上市价下跌77.33%。 受最新退市消息,万达体育收盘价每股2.50美元,涨幅11.11%,但这与上市价格仍有较大差距。 有人说,万达体育走到退市的局面,是王健林选错了上市的节点。 据悉,万达体育赴美上市之时,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受限于贸易博弈的压力,正在寻求赴美上市的公司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彼时,奥陆资本首席投资官蔡金强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到:“美国最近对中国赴美上市的公司进行了限制,所以美国的大型机构在认购中国公司的IPO上应该会很小心,以前买了的也卖不掉,没办法,至于新的,它何必淌这趟浑水?”与此同时,和万达体育差不多时机上市的中国企业来看,暴涨暴跌、破发等情况频频出现,如蔚来汽车上市不足一个月就跌破发行价;瑞幸咖啡在上市后的第四个交易日开始一路下跌;中芯国际宣布从纽交所退市……但也有人说,当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自身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企业命运的关键,万达体育自身的盈利能力、资金情况才是决定其走势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万达体育录得营业收入10.30亿欧元,同比下降8.78%,同期,该公司的净利润亏损2.74亿欧元,同比下降606.99%。 2020年,在中美摩擦升温叠加海外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体育比赛推迟甚至取消,赛事营销难以推进,万达体育受到的极大的影响。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今年7月,万达体育和先进出版公司正式完成世界铁人公司的交易,出售集团的铁人三项业务。 上述交易也是万达体育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达到了1535.10万欧元,总负债也从第二季度的16.06亿欧元减少到7.73亿欧元。 在卖掉铁人公司后,万达体育的资产仅剩下盈方体育传媒集团、永达天恒体育传媒以及万达体育中国公司。 其中,盈方体育拥有上百个体育赛事版权代理协议,但受疫情影响,上半年,盈方中国团队收到大面积裁员通知,据悉,盈方中国团队总人数也不过在50左右。 按照目前的沟通计划,他们当中可能只有个别员工被万达体育留下,整合到其他现有业务当中。 而万达体育中国公司主要负责国内的体育赛事,永达天恒体育传媒今年年中才正式收购,主要负责国内体育赛事、重大活动的转播。 或许,当“体育梦”受困于海外,王健林也开始探寻新的发展出路,今年以来,万达体育不断调转重心发力国内体育事业。 出售收购永达天恒体育传媒外,12月11日,万达体育宣布与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达成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密切合作,发挥各自领域资源优势,联合打造“让体育融入生活”全民健身系列活动。 王健林的傲娇与落寞海外市场受阻、企业盈利艰难、无奈退市……面对万达体育的际遇,王健林稍显落寞,但曾经,他也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在资本市场面前,他表现出的是另一种态度。 据悉,万达系的另一上市平台在四年前也曾经历退市,但彼时更多是基于王健林的个人选择而主动离开。 2014年12月23日,万达商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市值表现远不如内地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 彼时,问鼎中国首富的王健林难于容忍自己一手创造的商业帝国被资本市场低估,2016年9月20日,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转而踏上回A的征程。 从港股私有化退市后,万达商业不断寻求机会回A上市,甚至曾签下对赌协议,承诺在2018年8月31日前回A,否则万达集团将以年利率12%向境外投资者和年利率10%向境内投资者回购全部股权,本息合计超过300亿元。 如今,两年回A的约定早已逾期,但万达商业A股上市依旧遥遥无期。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证监会最新发布的消息,截至12月17日,万达商业在A股IPO排在3位,审核状态为“已反馈”,但备注栏标明“中止审查”。 从不满估值毅然退市,到回A艰难,万达体育海外受困无奈退市……从万达商管到万达体育,王健林或许早已被市场磨平了棱角,但万达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 早在2017年前后,万达集团传出资金链紧张、杠杆压力大等问题,同年,王健林将旗下的文旅、酒店等核心资产出售予融创、富力,于是有了行业内传诵的那场“世纪大交易”。 随后,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万达还陆续转手了旗下多个项目,而万达体育退市,无疑也是“减压”的重要一步。 但与此同时,近两年,万达系的其他业务同样面临挑战。 地产业务方面,在近两年的调控趋严的情况下,万达地产依旧不断加速,因而被外界称之为“踩错节奏”。 据悉,2019年,万达地产的权益销售额仅为430.8亿元,而同期,行业龙头的全口径销售额已经突破千亿、两千亿、三千亿,甚至达到七千亿。 商业方面,万达采用了轻资产化运营模式,这种方式能够让万达广场快速复制,但这种全面的轻资产意味着万达无法新增自持项目,无法使用开发贷等方式来撬动银行贷款,不利于改善公司的资金状况。 更重要的是,不再自持商业项目后,万达亦无法享受资产增值带来的收益与红利。 至于影视业务,近两年,万达电影始终呈现亏损的趋势,今年受疫情影响,影院关闭、影片延期上架……这都为万达电影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在行业下行、疫情影响的当下,王健林也在全力补救,地产方面加紧拿地重回轨道,商业方面着力发展轻资产项目,电影业务亦启用了特许经营权,加速影院开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012.html
从 再次出发 起源 CJ制作人访谈 起源 真·三国无双
玫瑰哥心态太稳了!第3金得主网名曝光 真没人告诉射击队改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