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应用基础模型将一文不值 李彦宏 百模大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汉雨棣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产业发展主论坛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进行了题为“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变革机遇”的演讲。李彦宏在演讲中对开闭源模型之争、超级应用的诞生、AI取代人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李彦宏表示,模型开源与代码开源不同,无法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激烈竞争环境中,商业化闭源模型最能打。

他同时强调超级应用的重要性,“没有应用,光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是一文不值。”他也表示,目前对应用的衡量不应该以DAU为标准。

李彦宏表示,“随着基础模型的日益强大,开发应用也越来越简单了,最简单的就是智能体,这也是我们最看好的AI应用的发展方向。”

针对AI对各类职业的冲击,李彦宏称,目前百度内部超过30%的代码是由AI生成的,AI创造了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新职业。 AI不是人类的竞争对手,我们构建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增强人的能力。

以下为演讲全文,经编辑: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上海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我上一次来参加WAIC是2022年,那次我记得大会的主题是元宇宙。主办方也传话跟我讲,希望我讲一讲元宇宙。我说我还是讲AI吧,我讲不了元宇宙,所以我当时讲的主题是AI。我认为说是AI的技术发展路线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从辨别式人工智能转向了未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讲这个话是在2022年的夏天,5个月之后大家都知道Chat GPT发布了,而后来的事情大家就更清楚,所以两年的时间其实恍若隔世,就是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

人工智能可以说颠覆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2023年国内出现了百模大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算力的浪费,但是也使得我们追赶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模型的能力得到了建立。

去年10月我宣布文心4.0发布的时候,我说文心4.0的能力跟GPT4相比毫不逊色,好多的同行还不以为然。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国内已经有多款闭源模型,声称他们已经追平或者是超越了GPT4的水平。注意我这儿说的是闭源的大模型,不是开源大模型,这也是今年以来争议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有些个外行甚至混淆了模型开源和代码开源这两个概念。模型开源你拿到的是一大堆的参数,你还是要去做SET,还是要去做安全对齐,你不知道这些参数是怎么来的,你是无法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

即使你拿到对应的源代码,你也不知道他用了多少数据,用了什么比例的数据去训练这些个参数,所以拿到这些东西并不能够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迭代和开发,所以同样参数规模之下,闭源模型的能力就比开源模型要更好,而如果开源想要能力追平闭源,那么它就需要有更大的参数,这就意味着推理成本会更高,反应速度会更慢。

很多人拿开源模型来改款,以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自己的个性化的应用,殊不知这样你就创造了一个孤本的模型,既无法从基础模型的持续升级当中获益,也没办法跟别人去共享算力。

当然我也承认开源模型在某些场景下是有它的价值的,比如说一些学术研究,或者说在教学领域,大家想要研究大模型的工作机制、形成理论,那么这个时候可能是有价值的。

因为大家可能也经常听到,我们觉得大模型能力很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能力强,因为背后没有理论来支持它,所以研究这个东西用开源的我觉得没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应用场景开源模型并不合适,当你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的时候,你需要是让自己的业务的效率比你的同行更高,成本比你的同行更低,这个时候商业化的闭源模型那是最能打的,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没有应用,光有一个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一文不值。

所以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讲,大家不要卷模型了,要去卷应用,但是我看到我们的媒体仍然是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基础模型身上,一天到晚到处去跑分刷榜,今天震撼发布,明天史诗级更新,但是我要问应用在哪里?谁从中获益了?应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基于基础模型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已经开始了逐步的渗透。

两个多月前我们宣布文心大模型的日调用量超过了2亿,最近我们又说文心大模型的日调用量超过了5亿,其实仅仅是两个多月的时间,调用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逐渐它背后是代表了真实的需求,是有人在用,是有人真的从大模型当中获益了,得到了价值。

比如在快递领域让大模型帮助处理订单,做到了一张图,一句话寄快递,不再需要其他的繁琐流程,时间从3分多钟缩短到19秒,而且90%以上的售后问题也都是由大模型来解决,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再比如在小说的创作领域,一开始用开源模型做出过一些效果,后来改用文心的轻量级模型,最近又转到文心4.0的版本,那么仅用了数百条的数据,4.0就在情节和逻辑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优势,生成的内容无论是可用率还是优质率都大大超过了全新的轻量级模型。

网文作者们如虎添翼,其实更通用的领域,比如说代码生成,在各个领域也在逐步的在渗透,百度内部的话,我们有30%左右的代码已经是用AI生成的,代码的采用率超过了44%。

不过我们要避免掉入超级应用陷阱,觉得一定要出一个DAU10亿的APP才叫成功。我认为这是移动时代的思维,在AI时代规律很可能不是这样子,超级能干的应用比只看DAU的超级应用恐怕要更重要。只要对产业对应用场景能产生大的增益,整体的价值就比移动互联网要大多了。

随着基础模型的日益强大,开发应用也越来越简单了,最简单的就是智能体,这也是我们最看好的AI应用的发展方向,制作一个好的智能体,通常并不需要编码,只要用人话把智能体的工作流说清楚,再配上专有的知识库,一般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智能体了,这比互联网时代制作一个网页还要简单。

未来在医疗、金融、教育、制造、交通、农业等等领域,都会依据自己的场景,自己特有的经验、规则、数据等等,做出各种各样的智能体,将来会有数以百万量级的智能体出现,形成庞大的智能体生态,而搜索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的入口。

刚刚过去的高考季,很多大模型公司热衷于去写高考作文,我用AI写一个作文能得多少分,其实实用价值是不大的,人家不会允许你带一个大模型进去参加高考,但是真正的需求是大量的考生在考完之后要报志愿,要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他们对一所大学一个专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每一个考生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智能体来回答每一个考生专有的问题。

在高峰时期,百度的高考智能体每天回答的问题,每天要回答超过200万个考生的问题,我们总共只有1000万的考生在一天当中有这么大比例的人在利用智能体, 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行各业渗透,很多人担心,如果我们日常的工作都让AI去做了,人是不是就没有工作机会了?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过去这段时间我听到的担心,听到的抱怨很多,听到的建设性的意见比较少,很少有人去致力于发掘生成式AI带来的新的工作机会。

我在这儿算是抛砖引玉,我觉得一方面这次浪潮AI更多地在扮演了Co-polite(副驾驶)的角色,还是要人来把关,AI只是辅助人工作,而不是替代人工作,它让人的工作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全新的工作机会开始冒出来了,比如数据标注师,过去几年我们帮助全国20多个城市落地了数据标注中心,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

再比如提示词工程师。以后不用编程了,但是做好一个智能体,还需要把工作流说清楚,这里头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用提示词对模型进行调教,随着智能体的大量涌现,这种工作需求也会飙升。这些工作机会通常门槛并不高,你做的一般也能够养家糊口,做的好的话上限可以年薪百万。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永不停止的创新,就是刻在我们DNA当中的,从石器时代的手斧到移动时代的手机,那么再到AI时代的大模型,人类不断创造各种工具来改善生活,来提高生产力,但是他们永远只是工具,只有在被人类所使用的时候才有价值。

我们坚定的相信 AI不是人类的竞争对手,我们构建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增强人的能力,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谢谢大家。


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角度,怎样有效解决当今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一.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反思自二十世纪末以来,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产生的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超出了地球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的供给能力。 资源枯竭,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的枯竭,将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挑战。 1968年,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在全球学术界和政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自此,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学者就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很多共识。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主要具有下述内容:第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持续利用。 为实现这种持续利用,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即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资源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 第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除芬兰、瑞典、挪威、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外,各国都把环境保护放在可持续战略的优先地位,强调运用环境税、产权界定等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法制手段来保护森林、淡水、耕地、海洋、大气免受各种有毒物质的污染。 第四,相信市场激励与科技进步能自动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替换问题。 认为市场机制可通过资源价格的变动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一旦资源面临枯竭,资源价格上涨会促使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而科技进步为资源替换提供了技术手段。 第五,在工业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战略。 所谓清洁生产,就是工业生产中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废弃物。 循环利用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污染。 第六,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用以评价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述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略的内容概括可能不全面,但并不妨碍我们就它的主要方面作出评价。 由于对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性质和根源缺乏正确认识,以西方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看不到造成非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在于,私人资本利益主导下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索取上,经济发展采取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 各国虽然对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和浪费型的高消费模式进行了批判,但没有意愿和能力改造这种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相反,各国政府仍旧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中心,竭力不损及目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发展的可持续资源和环境基础。 各国很重视环境问题,却低估了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没有建立可信的资源替换战略或者资源代际分配计划,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缺乏具体的对策。 美国政府的资源战略,仅仅是全力发展强大的高技术军事力量来保障自己的资源和能源安全。 最近,布什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就在于控制世界石油资源,以达到称霸世界和保障自己能源供应的目的。 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有资源色彩,但只限于降低不可更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只强调对生物多样性和其他重要资源的保护,而没有应对资源危机的全面的资源替代战略。 这说明西方忽视了一定阶段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爆发资源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三,盲目相信自发的科技进步能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忽视了现实中科学技术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最终解决资源与与环境问题的手段。 另一方面,在科技进步完全服从资本利益时,它在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由于其巨大的杠杆作用,会迅速消耗大量宝贵的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实践上的盲目乐观,各国政府都缺乏应战资源与环境危机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第四,发达国家的可持续战略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对全球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压力,尤其是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庞大的贫困人口——占世界人口1/3——靠种植、采集或捕捉食物过活,直接破坏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发达国家和它们主导的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和发展援助不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控制重视不够。 不仅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甚至推行生态(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设立种种贸易壁垒,损害这些国家的发展,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显然,不论是教育、科研、咨询、策划等知识产业还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所孕育的大量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知识经济不能取代物质经济使人类进入虚拟经济时代,二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部分。 随着人口规模扩大和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随着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世界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张,对资源与环境的消耗还会继续增长。 知识与技术只能节约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延缓危机的到来。 也就是说,知识经济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仅仅依靠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全面应对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 总之,以西方为代表的、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短视的、消极的、片面的。 仅仅用发展知识经济的办法作为可持续战略的根本途径,也同样是消极的、危险的。 人类需要制定更积极的、富有远见的、全面的战略,才能有效地渡过难关。 二.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是最终化解危机的手段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是最终解决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必须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为化解危机作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科技进步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如节能技术、节材技术、节水技术、科学的种养技术,会节约各种资源、能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而资源、能源的低消耗又会延缓资源危机的到来,减轻废弃物的排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科技进步还会导致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诞生和教育、科研等知识产业的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微电子产业、通信产品、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制造和发展,带动软件、信息传播、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 生物技术将分离出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制药、生物食品、生物信息等十余个门类的技术,并孕育出众多的生物产业。 21世纪类似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还有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 这些高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主导产业,而且会促使资源消耗型的经济体系转换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可持续。 当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时,必须及时找到替代资源,尤其是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从长远看,非再生资源终究要枯竭,物质生产所依赖的资源、能源终究要向可再生资源和能源转换。 而科技进步是寻找替代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手段。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如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而生态技术、清洁生产的工艺技术,各种有毒物质的分离技术、节能节材技术,则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或者直接为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手段。 此外,地球科学和空间遥感技术在探测自然资源、监测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把新能源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开发放在首位。 因为,在二十一世纪,最紧迫、对人类生存影响至为重要的资源危机是生化能源危机。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生化能源的可开采时间不太长久。 一旦枯竭,目前技术条件下替代石化能源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发电、潮汐能反电及生物质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 而太阳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其利用技术还远不成熟,离商业用途还十分遥远。 如作为地球最后、也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其大规模利用技术、尤其是储备技术,短期内还无法开发出来。 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化解能源危机,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技术。 此外,矿物燃料(石化能源)是地球气候变暖、灾害频繁发生、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如果人类能开发出包括太阳能、氢能、核聚变能和生物质能等无害环境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地球环境状况将得到根本改观。 石油、天然气、煤炭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目前,全球大约1/3的生化资源被用作化工原料,而非动力原料或燃料。 各种工业原料,比如重要化学纤维、化学材料,及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都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工原料。 生化资源的枯竭,不仅打击能源供应和化学工业的发展,而且导致化肥、农药供应中断,农业大规模减产,形成全球性食品危机和饥荒。 而生物技术的发展,既可从生物质中提取各种生物质原料,以替代石化原料,满足工业原料的需要;又可通过开发各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如种植固氮作物、开发固氮微生物、用生物技术抑制农作物的病虫害,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防止农业危机、尤其是粮食危机,必须紧紧依靠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发展还将使人类摆脱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代表的石油农业的道路,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离不开科学技术。 我们应根据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及清洁生产的工艺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技术,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突破资本利益的限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是计划调节机制。 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调节机制,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生产要素配置到最需要它的部门、地区和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同时,以私有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能鼓励人们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性,激励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因此,市场调节机制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促进经济繁荣与进步的机制。 但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调节机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严重的局限性:它能有效地激励私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却不能有效解决私人企业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私人资本通常急功近利,不仅不会关心可持续发展这样长期性、全局性的问题,反而以掠夺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垄断大资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常常阻挠国际社会保护环境的努力,使人类在应对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时处于滞后、被动的状态。 从长远来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环境破坏很少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地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负荷能力会不断扩大。 但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是总能赶上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耗竭速度。 因为技术的进步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 有些技术的发明、创造只需要数月或数年的时间,而有些重大的技术突破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科技进步的自发发展不一定能及时实现资源替换、保证危机的解决。 相反,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存在着无法突破的极限。 此时,为保证人类免受危机的打击,必须由政府实施计划调节。 第一,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利用计划手段对可使用的资源总量在各年度间实施计划分配。 计划调节的目的在于防止再生资源的过度损耗或非再生资源的过快耗竭,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对具有战略意义的不可再生资源,根据其替代速度在一定时期内实施计划配置,限量开采,以保证这些资源可满足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每年开采、投入的资源总量都是根据计划确定的。 对资源的开采实行许可证制度,以利于政府的监督与控制。 同时,政府干预生产过程,对大量消耗这些宝贵资源的产业发展实施严格的限制,以保证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比如,当石油、天然气资源日益枯竭时,一方面政府应按时间对石化资源进行代际配置,逐年限量开采;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是最重要的能源,且是生产化肥农药最重要的原料。 应该优先供应工业必需品生产、交通运输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而限制耗能大、属于高消费性质的产业对能源的消耗。 其次,对可再生资源,比如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则根据其更新的规模和速度,实施计划调节和限量开采,以保证这些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超出它们的更新、恢复速度。 例如,根据林木的成长速度计划每年最大的采伐量,对渔业资源在繁殖季节实施停止捕捞和休养生息的制度,对水资源实施节约用水,同时在各地区之间统一调度、公平分配。 但是,计划调节主要是总量调节,它并不否定市场调节的作用。 当资源逐年限量投放使用后,这些资源在各部门、企业或居民消费者间的配置,一般由市场来调节。 计划调节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代际配置,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市场调节可以保证资源在代内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先有计划调节,后有市场调节;先有代际之间的资源配置,后有代内分配。 市场调节首先要服从计划调节。 第二,森林、草原等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为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恢复生态平衡,有必要利用计划手段,由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植被遭到破坏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蓄洪区退耕还湖;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进行生态建设。 改革资源的产权制度,明确资源产权,促进资源的保护、恢复、建设和合理开发、利用。 第三,利用计划手段调节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战略,减少各种废料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调整产业结构,限制大量消耗资源与能源的汽车、空调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4,而能源消耗占世界的3/4,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拥有大量的小汽车,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产品。 如果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都普及家用小汽车,世界能源还能开采多久?调节生产,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这些产业赖以依靠的知识和人力资本是可再生资源,同时又具有收益递增的效应。 它们的发展,,不仅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知识、劳动力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而且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提高了就业水平,有利于公平分配收入。 调节生产必须大力发展水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比重。 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生态农业。 通过生物技术代替化肥、农药,即利用生物固氮或生物肥料供给作物肥料,用生物技术控制、防治作物病虫害。 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土地、水、光、热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综合利用和农业剩余物的再循环利用。 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无毒无害的绿色产品,而且能为工业提供生物质能源(酒精、甲醇等)和生物质原料,满足部分工业对能源、原材料的需要。 生物农业、生态农业将因为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绿色产品,成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新兴产业、主导产业。 粮食危机也将化解,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将大幅提高。 农村、农业将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衰败颓势中扭转过来。 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的新型城市——农商城市,将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最具活力的聚集经济体之一。 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在新的产业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三,利用计划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和消费。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各国对财富的占有和分配是不平等的。 而地球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对资源和财富占有不平等,现有的资源永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尤其是贫困人口的需要。 通过计划手段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既能满足全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能抑制人们对财富的无止境的追求,抑制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和贪婪。 资本利益主导下的消费模式,是浪费资源的高消费模式。 在这里,人们拼命地追求享受,追求物质财富。 消费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这里,消费是为资本的扩张、市场的开拓服务的。 特别是当社会需求不足时,各国政府会用凯思斯主义的政策,来刺激消费、启动需求,而不管消费的对象是否必要,是否浪费资源。 消费充分体现着资本的利益。 利用计划手段调节消费,首先要转变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消费观念,用经济手段抑制汽车等高耗能、高耗材产品进入私人消费领域,使人们满足基本的衣、食、住、用消费后,高层次消费转向资源消耗少、节能型的服务消费,发展能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培训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体育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将个人的消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结合起来。 四.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造成全球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随着产业革命的扩散,物质财富的增加,食物、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近二百多年来,世界人口,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对全球生态系统形成日益巨大的压力。 据统计,世界人口在20世纪的100年里,人口翻了两翻,达60亿,现在每年仍以8000万至9000万的速度增长。 至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到2100年,可能超过149亿。 人口的急剧增长,必然超越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加快资源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的到来。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缺乏,传统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贫困人口多,只能依靠简单劳动、传统技术和小片土地生存,直接依赖自然界提供食物和燃料。 结果,毁林造田、滥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对森林、草场进行掠夺式开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森林消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物种锐减,水产资源枯竭,形成人口增长、贫困和生态退化之间的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通过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规模控制在资源与环境可以承受的极限之内。 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保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口的质量;通过扶贫开发,消除贫困与生态的恶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总之,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表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制定积极的、全面的、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有有远见的科技发展战略,还应有政府的计划调节、对人口增长的控制等。 显然,西方世界即使可以通过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消除市场运行的外部性,减少环境污染,却不能摆脱资本利益的束缚,限制生产、限制不合理的高消费,实现资源总量的计划调节和代际公平配置;而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和科技进步能自动解决资源代换,证明它们是何等的消极、短视:一旦技术进步不能解决资源替换、能源替换的问题,危机就会爆发。 美国政府在对待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上的立场,说明它只服从于大资本的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也证明西方世界无力解决工业文明的危机。 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否定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优点的同时,坚持对经济发展实施计划调节。 面对21世纪的危机,我坚信,中国政府,也只有中国政府,能够超越私人资本利益的束缚,有能力担当起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1]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0页。 [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8-184页。 [3]上海《支部生活》编辑部、上海三联书店编,《生命,农业》,《科学技术的现在与未来》(丛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08、112-115、155-156页。 [4][德]赫尔曼·舍尔,《阳光经济》,黄凤祝、巴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5、31、75-80页。 [5]黄润华,《人口与资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6]刘思华,《绿色经济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7]杨川,《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评价和比较》,王伟中主编,《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55页。 [8]李平,《知识经济与产业革命》,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9]]庄子银,《新增长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

人与自然有关的素材 急!!!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日期:2008-06-12] 来源:作者:周笑冰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 提要】可持续 发展 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 自然 和人与 社会 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认识到 经济 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 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 时代 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 此外,人与人的和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保证。 人类社会中的不公与强权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 因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 [中国论文联盟]人与自然的关系新世纪的前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我们首先必须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人,万物之主;自然,却是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根本.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而不往非礼也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 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都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在农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提高,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局部性和阶段性紧张。 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对和谐。 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 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 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的寿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 工业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类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 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曾严重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 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多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困难。 二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 三是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球扩散;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 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必将越来越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与理解,越来越自觉而及时的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使我国真正成为发达的世界强国。 这无疑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姓名:谢召伟学号5 年级:计算机应用二班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人类源于自然,其本身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既属于自然,又超脱于自然。 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高速进化导致了人类特有的双重进化,生物进化和文明进化。 与生物进化相比,人类的文明进化是超高速的。 近1万年以来,人类在物种水平上的进化几乎不易观察,而在文明进化的作用下,人类已取得了非凡成果,逐渐成为地球上最具优势的种群,特别是在改变自然的功能与结构方面。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际是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 所以,A· 汤因比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文明和环境之间的挑战与应战构成的〔1〕。 P·埃克希则写道:“人与自然是历史的基础。 ”〔2〕今天的人类不仅对自然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更大范围的地质循环和组分结构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就现代人类的能力而言,虽然不可能影响较大时空尺度的自然过程,不能毁灭地球,但足以破坏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也完全可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和谐与稳定。 如果人类毁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基础,就等于毁灭自身。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人与自然系统的持续发展,有赖于系统中各组分的健全与合理。 对于人与自然系统的繁荣与稳定而言,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重要的。 只有实现协同进化,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 由于人类在自然中的特殊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协同进化,其主导方面在于人。 人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认识自然的规律,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可能给自然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自觉地调整自身与自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使之和谐、共生共荣。 这就要求现代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而且要研究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传统的学科划分中,自然科学的研究目的多是根据人类的需要来认识自然,为改造自然提供依据,使之满足人类的需要。 每当我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而出现错误时,人们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够深刻,却很少检查人类自身的需要是否超出了自然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当然这并不是想否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社会科学,则旨在研究如何改造社会,却常常忽视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是否超出了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所规定的约束条件。 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具有广泛研究内涵,而又随发展不断演变的命题。 以往的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生态学的研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一方面,但在迅速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并不能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复杂而又尖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 要完成这一新形势下出现的新课题,需要从新的高度认识,需要一种综合性研究,利用跨学科的优势去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时空范围下的各种表现形式,探索如何运用人类的智慧和能动性,使自然界摆脱缓慢的自发进化过程,较快进入动态平衡状态的同时,注意进行人类行为的调控研究,使人类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不断弥补失误造成的损害,使之适应协同进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人类走过了崇拜自然的采集狩猎时代,走过了自然优势的农业时代,已经或正在走过掠夺自然的工业时代。 此时此刻,人与自然关系正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 幸运的是,人类已经开始觉醒,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才能走向共同的繁荣。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经过历史的洗礼,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会进入走向和谐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人在自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是认识的问题。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改造其自身的过程。 无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同进化,需要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它将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价值选择和最终归宿。 本章注释[1]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2] 罗·麦金托什,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177页。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之声心弦之音20世纪出尽了创造与破坏的“风头,21世纪将如何展现自身?自从人类出现以来,。 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光流逝,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寻常的时代,现代化的冲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自然的面貌。 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本世纪开始时,人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所拥有的技术方面都没有力量急剧地改变地球上的各个系统,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 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结果使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经过长期演化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代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和众多尖锐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则突出表现为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 本世纪以来,人类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且还饱尝了自身过度干预自然之苦。 80年代发生在非洲的触目惊心的大饥荒和不断加重的全球水土流失,90年代日益突出的全球环境变化,以及仍有占世界1/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l0亿)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勿庸置疑,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扩大和激化,将可能导致经济、政治矛盾及相关危机的连锁爆发,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 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自然对人的影响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环境适宜与否,是人类祖先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自然界在数千万年前的变迁,给古猿向人的进化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人类在漫长的栖息、进化过程中,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逐渐形成了不同区域内人在肤色、面貌、形态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随之产生了红、白、黄、黑的不同人种。 当然,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人类能生存发展到今天,并创造了许多超越自然的奇迹,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并不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人类决不应该因此而忽视自然的作用,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发展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并且对自然有相当的依赖性。 人离不开自然,人类社会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自然影响着人,人也在适应与改造自然。 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1〕。 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在这种长尺度的时空范围内,自然只决定作为生命物种的人类的诞生、成熟与消亡的周期,但并不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在一个中尺度的时空条件下,如地理、气候等条件对人类社会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然的制约,但大规模的资源调配、消除戈壁、沙漠等自然阻隔和抵御剧烈的自然灾害皆非易事。 何况从宇宙演变的尺度看,人类只是万物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插曲,终究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安排。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人对自然的影响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 尽管人的影响是有限的,受一定的时空条件制约,但在小尺度的时空范围内(对应于人类的文明时代),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自然相对于人的生命周期或社会变动周期来讲,相当于不变的外生变量),人仍可以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空间。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人对自然施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类的需求,它决定人类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二是人类具备的手段,其中主要是技术手段和组织手段。 技术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的使用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式。 而人类需求与手段的变化又都来源于人类社会的规模、结构、组织、观念、文化等复杂背景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 例如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资源匮乏等生态破坏,以及由于大量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关系,即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与自然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系统发展的标志。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复杂的,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粮食、人与灾害、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等多种形式,并集中反映在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上。 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控应把调整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与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协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满意的调控效果。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变自然界原有的平衡,问题是人类应该正确认识其活动对自然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供适应自然规律的、有科学预见的、可调控的人类行为,使其所产生的后果,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自然。 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 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着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有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一次辩论会:科技发展利与弊的辩论会,要弊大的素材,以及三个刁钻的问题。

认为弊大,因为当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 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 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 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 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 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 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 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 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 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 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 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 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 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 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 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 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废品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废品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 沿海地区城市的废品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 这些废 塑料在废品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废品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 “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 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 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 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 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 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 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 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 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 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 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0.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07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1.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税约1.3亿元。 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 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 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废品;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 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 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回答:2007-05-14 17:05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44条评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1465.html
全新蜀国阵容助力洛阳大战! 霸业新阶段已至 三国 谋定天下
带狗去爬山 这篇注意事项一定要提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