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首发 千帆星座 迈出重要一步!国产低轨互联网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范安琪】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成功发射的千帆极轨01组卫星,是素有国产“星链”之称的“千帆星座”计划首批组网卫星。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千帆星座”是什么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之一,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方主导规划、建设、运营等业务。“千帆星座”空间段远景规划将部署1.5万余颗卫星,按照规划,到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其中,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作为“千帆星座”承研方之一,主要负责卫星系统的研制工作,包括平台产品、有效载荷的研制以及整星的总装、集成、测试等工作。此次成功发射的千帆极轨01组卫星还首次实现了我国平板式卫星批量化研制以及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

《环球时报》记者8月6日从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获悉,此次成功发射的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是该公司“千帆星座”第一代卫星中的第一批次。“千帆星座”的最终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速率及高可靠性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近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作为互联网通信行业‘搅局者’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随着‘千帆星座’的发射组网,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始发力。”中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康国华8月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千帆星座”和美国的“星链”在技术上均采用了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和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而“千帆星座”可能更加注重卫星的多媒体功能和宽带通信能力,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市场成熟度上,“星链”已经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并在全球扩展,“千帆星座”目前主要致力于为国内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但随着该计划的推进和技术的成熟,‘千帆星座’向国际市场拓展也将是必然。”

全球为何重视发展低轨互联网星座

低轨、大规模卫星互联网星座是当前商业卫星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总设计师张楠此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低轨通常是指距离地面500-2000公里的轨道高度,遥感卫星一般在距离地面500-600公里的高度运行,我国正在建设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一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高度运行。中国空间站则位于距离地面400公里左右的轨道。美国“星链”互联网卫星星座的主要运行高度在550公里左右。

通常而言,低轨卫星也被认为具有多种优势。相对于地球同步轨道等高轨卫星,在通信领域,低轨卫星具有距离近、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其对接收终端的处理能力要求更低,移动终端也会更加灵活轻便,这对于时间敏感性要求高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低轨卫星的造价和发射成本较低。落地信号强度更高,可改善遮挡遮蔽条件下定位效果,提升可用性、抗干扰和反欺骗能力。

基于这些优势,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布局低轨卫星星座,低轨卫星通信也成为全球热点的新兴产业。

放眼全球,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也推出各自的低轨星座计划,力争在低轨卫星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截至目前,全球已出现了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美国互联网技术公司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美国铱星卫星通信公司的“铱星二代”和英国的OneWeb为代表的星座。其中,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发射卫星总量已超过6000颗,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英国OneWeb等公司也都规划了千颗级别的发射量。

此前,我国也先后公布了“鸿雁星座”“虹云工程”“星网工程”等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国内规划的“万星星座”计划共有三个,分别是“千帆星座”、GW星座和Honghu-3(鸿鹄-3)星座。

“未来5到10年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值得一提的是,卫星绕地球运行需要申请轨道和频段资源,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在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上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则,因此,轨道和频段也被认为是一种有限且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特别是在低轨空间,能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因此先发国家就会具有显著优势,这也是相关国家在该领域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GW星座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约1.3万颗低轨卫星。蓝箭鸿擎科技也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一个约1万颗卫星的星座计划。

“未来5到10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中国的航天企业,特别是商业航天公司要加油干,抓住这样一个发展的窗口期,助力我国夺取未来空天话语权。”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此前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我国商业航天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上半年开始,卫星互联网星座将迎来高密度组网。

对于“星链”计划可能带来的挑战,有分析人士认为,它必然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计划,事实上空天资源的争夺一直是大国角力的“战场”。从技术研究角度,我们能做的是加快推进研究进度,突破核心技术,尽快申请抢占频谱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的卫星标准制定工作,争取占据卫星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同时应当考虑在卫星互联网和其他太空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到各类国际项目的合作与标准制定之中,提升我国在卫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火箭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运用火药创制的火箭,将引火物附在弓箭头上,射到敌人身上,或用于过节放烟火。 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现代火箭。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扩展资料

中国发射基地

1、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建于1958年,是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已发射国内外卫星28次。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 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 卫星发射中心。 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而发展。 这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网络百科-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

急!!!求外国航天发展史相关材料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发展概况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 1921年,他转向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汽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 1936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卡门等人也开始研制液体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缴获的德国V—2火箭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导弹。 陆军在布劳恩等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年开始研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火箭(“红石”导弹作为第一级)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 美国海军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号探空火箭,并从l949年开始飞行试验。 美国空军于1954年开始研制“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 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海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促使美国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轨道器”计划。 1958年1月31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1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 为了加速发展航天事业,美国在1958年2月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航天活动的国家航空航天局。 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开始研制航天飞机。 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 美国的航天活动包括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分别由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 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独立的科研和试验机构、发射基地和测控系统,并与政府其他部门、高等院校和私营企业广泛协作。 美国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场是空军东靶场、西靶场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从1958年到1984年底,美国使用了8种运载火箭:“先锋”号、“丘诺”号、“红石”号、“雷神”号、“宇宙神”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土星”号和航天飞机,共发射了1019个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资约1700亿美元。 人造卫星应用年至1984年底,美国共发射人造地球卫星923颗,包括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用卫星约占加呢。 60年代初和以后,相继发射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测地卫星。 1964年8月19日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从70年代起,预警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相继投入使用。 到80年代,在继续改进原有几种应用卫星的同时,又发射了广播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等。 载人航天从1961年至1984年底,美国先后实现了5项载人航天计划,完成46次载人航天,耗费约500亿美元。 1961年5月A.B.谢泼德乘“水星”号飞船首次完成轨道飞行。 1961年9月组建约翰逊航天中心,它的任务是设计和制造载人飞船,选拔和训练宇航员。 印年代实现了“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和“阿波罗”工程。 通过前两项计划,解决了载人上天和返回的问题,试验了飞船的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出舱活动等技术,为实施“阿波罗”工程奠定了基础。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后有6艘“阿波罗”号飞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员在月面上进行了科学考察。 70年代美国重点实行两项计划:‘‘天空实验室”计划和航天飞机工程。 1973。 1974年间以“天空实验室”为空间活动基地,先后有3批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上去工作,开展了生物学、天文学、地球资源勘测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实验。 航天飞机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4月首次试验,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测美国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考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和行星际空间环境,重点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 1958。 1968年间先后用“先驱者”号探测器、徘徊者”号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和“月球轨道环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摄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为实现载人登月提供了科学资料。 火星探测器主要有“水手”4号、“水手”6号、‘‘水手”7号和“水手’,9号以及“海盗”1号和“海盗”2号。 1962年发射的“水手”2号和1967年发射的“水手”5号先后在离金星公里和7600公里处掠过,测量了金星的大气密度和表面温度。 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分别于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过木星,探测了木星的辐射带和大气层,拍摄了木星极区的照片。 “先驱者”10号于1986年穿过冥王星的平均轨道,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航天器。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l号和“旅行者”2号于1979年飞临木星,首次临近观测了木星环、大红斑和3颗木星卫星。 然后又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飞近土星,拍摄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关于土星环结构的新资料并发现了土星的新卫星。

太空互联网的建设即将完工了吗?

美国卫星初创公司OneWeb最近成功发射了首批6颗卫星,这些卫星的大小如冰箱,标志着全球首个提供类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宽带低轨卫星星座正式进入部署阶段。 此次发射的成功为人类实现低成本太空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 OneWeb计划部署648颗小卫星在距离地球1200公里的低轨道上,形成一个全球覆盖的卫星通信网络。 与此同时,SpaceX也提出了一个部署1200颗星的星座计划,显示出太空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太空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通信网络,它通过部署数百颗乃至上千颗小型卫星在低轨道上形成卫星星座,以此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卫星通信。 这种网络的设计确保任何时候至少有一颗卫星能够覆盖地球上的任何终端,从而将这些卫星作为“空中基站”,为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提供无缝的网络覆盖。 无论是在偏远的荒山、隔壁、沙漠还是海洋,甚至是飞行中的飞机,都能通过这些卫星连接到高速网络。 中国也在太空互联网的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推出了“虹云工程”,该工程的第一步是在2018年12月发射了首颗技术验证星。 第二步是在2020年前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进行组网试运行,最终在2022年部署和运营整个星座,构建由156颗卫星组成的天基宽带互联网,形成一个具备通信、导航、遥感综合信息系统的网络。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启动了“鸿雁星座”项目,这是一个部署在低轨道的通信卫星星座。 一期工程将发射54颗卫星,而后续的二期工程将使卫星数量超过300颗,以实现系统能力的平滑过渡。 这些进展表明,太空互联网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步推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6776.html
康定姑咱泥石流灾害救援中的暖心故事
跨越百年的宋锦织梦者 吴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