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邱德坤
与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普华永道)合作22年后,福耀玻璃突然计划“换所”。
8月7日,福耀玻璃公告称,公司拟聘任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2024年度境内审计机构与内部控制审计机构,拟聘任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2024年度境外审计机构。
对比来看,福耀玻璃此前已经明确,其2024年度境内审计机构与内部控制审计机构、2024年度境外审计机构,分别聘任普华永道、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罗兵咸永道)。
第23年合作或将终止
福耀玻璃公告称,公司此次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是鉴于近期有关公司审计机构相关事项,结合市场信息并基于审慎原则,考虑公司现有业务状况及对未来审计服务的需求。
为此,福耀玻璃拟聘任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2024年度境内审计机构与内部控制审计机构,拟聘任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2024年度境外审计机构。
这也意味着,福耀玻璃与普华永道的第23年合作或将终止。
福耀玻璃公告称,在执行完2023年度审计工作后,普华永道中天已为公司提供了22年的审计服务,罗兵咸永道已为公司提供了9年的审计服务。
此前,福耀玻璃为了保证其外部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决定续聘普华永道为2024年度境内审计机构与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续聘罗兵咸永道为2024年度境外审计机构。
从审计收费来看,福耀玻璃向普华永道支付2023年度审计费用合计为692万元。其中,普华永道向福耀玻璃提供2023年度财报审计业务服务获得的费用为510万元,相比2022年度增加了22万元。
福耀玻璃公告称,公司董事局提请股东大会授权公司经营管理层,根据相关定价原则与普华永道、罗兵咸永道协商确定2024年度的审计业务服务费用。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聘代表案例
福耀玻璃此次突然计划“换所”受到关注,还在于其成为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续聘普华永道的代表性案例。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不聘任普华永道为审计机构,但是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主。从审计费用排名来看,普华永道在2023年度的A股前八大客户均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但是当前均已改聘或调整了合作内容。
审计行业人士向记者分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风险的容忍度较低。基于规避潜在风险和保护声誉考虑,其改聘或调整合作内容在预料之中。
对此,外界关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否会调整与普华永道的合作。
上海家化相关负责人此前向记者表示:“虽然公司股东大会聘任普华永道为2024年度审计机构,但是在密切关注相关事件进展。如果其受到处罚导致无法执业,公司将按照相关监管规定进行调整。”
如今,福耀玻璃先于上海家化等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计划不续聘普华永道为审计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福耀玻璃是一家专注于汽车安全玻璃的大型跨国集团,1993年、2015年分别在上交所、港交所上市。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公司控股股东为三益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曹德旺。
截至发稿,福耀玻璃的总市值为1177亿元。
编辑: 乔伊
审核:木鱼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ibm为什么要进行服务转型
独家披露IBM如何痛并成功地整合截然不同的普华永道咨询?如何依靠整合有效推动转型?又如何在转型中提升自己,而非消耗自己?看懂IBM,也许我们也行IBM100年了,令人尊敬;但IBM10年来,更令人叹服。 因为在这10年中,这家原IT设备制造商实现了迄今为止全球最成功的战略转型。 2011年IBM宣布:其23%的收入来自软件,21%的收入来自硬件,而来自服务的收入已占到了56%——实实在在的转型。 IBM不仅实现了转型,而且借助这次巨大的成功,引领了全球企业的主流价值观——“我们也要卖服务”,并且引发了全球众多企业的跟进狂潮——“我们也要转型”。 但自古经典成功的身后,都跟随着大量的刺痛、呻吟乃至枯骨。 实现向服务转型,远不像我们在演讲中慷慨宣誓那样简单。 近年来跟进转型者数不胜数,但能像IBM这样成功实现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企业,屈指可数。 本期,我们将会向各位朋友全方位呈现:为什么IBM能够做到成功转型?在转型中,它做对了哪些其他转型企业容易忽略,或没能做到位的地方?其中,我们特别注意到:IBM转型实质性推进的10年,恰恰就是它整合普华永道咨询业务的10年。 整合普华,不是转型的起点,更不是终点,但却是转型得以成功至关重要的强力推进器。 对于一家紧迫于转型,但已然非常成熟的企业,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内部驱动——即便拥有系统的领导力建设——实现全面转型,也注定将是非常困难的。 而凭借兼并带有转型目标类型的资产,尤其是能实现有效整合,看似惊心动魄,但却是一个帮助企业真正实现转型非常重要的大智慧(,股吧)和大手笔。 但整合,风险极大;如同转型本身,风险极大。 如果说,《中外管理》9年前独家报道的惠普并购康柏,堪称“世纪整合之谜”,那么IBM整合普华永道,则更是地道的“世纪整合经典”。 更经典,源于更艰难。 比起惠普与康柏身处同业而境况不一,且转型诉求不那么明显,但实施整合尚且纠结丛生,而IBM和普华这两位行业老大面对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价值观,但同样的成功、同样的牛气、同样的强势,谁会整谁?谁会服谁?他们怎么能够实现双赢整合,而不是双输内耗?又怎么能够再通过整合助推转型,而不是在茫然折腾中不伦不类呢?但IBM居然做到了。 这家公司用了10年时间告诉世人,IBM真金白银地做到了!那么,在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整合当中,IBM遭遇了什么?承受了什么?准备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实现了什么?IBM这10年,留给众多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或即将通过并购整合实现转型的中国企业的启发,又会是什么?本期,通过对IBM大中华区多维度的深度采访,我们将给朋友们讲述一个曲折精彩的实战故事,同时为朋友们提供一个豁然开朗的实操方法——原来IBM是这样干的!而我们……也许也可以。 (杨 光)合并普华永道咨询大象与烈马共舞文/本刊记者 孙春艳蓝色巨人如此一枝独秀地完成向服务的完美转型,10年前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显然是决定性的战略大手笔。 而如大家所知,并购的难点是后期整合,整合的悲剧有太多了。 那么,IBM是如何实现与普华永道完美整合的?能给我们的启发何在?10年来,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为读者独家呈现这一世纪整合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你做过咨询吗?你懂吗?没做过咨询,根本没有讲话和评价的权力!”在30多人的集体注视下,齐跃就这样被狠狠将了一军。 讲话人拂袖而去,把一屋子人都晾在那里。 “当然,首先晾的是我。 ”事过九年之后,时为IBM业务咨询服务部(BCS)金融负责人的齐跃悠悠地说。 作为一位老IBM领导,大庭广众之下被如此“挑衅”还是头一遭。 而挑衅者,是他的新伙伴,来自普华永道咨询的一位资深领导。 那是2003年,齐跃在IBM工作的第八个年头。 就在此前一年,IBM完成了令业界轰动的世纪并购案——以35亿美元将咨询界的巨鳄普华永道咨询部门收归囊中,而两边涉及的员工各自多达3万人,涉及运营的国家多达160个。 在中国,2003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位于北京嘉里中心的普华永道正式摘下普华永道咨询顾问的牌子,换上了IBM的标志。 那时,很多人都在为这场“跨文化联姻”捏着一把汗。 没有人心里100%绝对有底。 “重量级”挑战因为,这两家公司的内部融合可远不像换个公司标志那么简单。 特别是,这并不是一场以大吞小的轻量级“收购”。 要知道,那时的IBM已经以IT巨头形象矗立多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稳重而理智;而普华永道作为咨询业的领头羊,遵循的是咨询界传统,坚持不上市,体制上显然要更灵活而机智,俨然是一匹烈马。 一个以卖产品见长,一个以卖服务为荣,如此风格迥异且行业领先的队伍一旦合并,其将在整合中产生的剧烈化学反应,可以想象。 要知道,即便同业并购,例如几乎与IBM同期进行的2001年惠普并购康柏案,两家企业文化差异依然很大,融合也并不顺畅。 更何况,与产品整合不同,服务本身就是个人的业务,整合难度更大。 人员和组织架构如果没有整合,就不算是真正的整合。 一时间,暗流涌动。 “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失去了方向感。 ”回忆当年,现任IBM副总裁、全球业务咨询部高级合伙人徐永华对《中外管理》说。 所在外脑咨询公司正值如日中天,却突然被告知卖给了一家设备生产商!不少老普华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和失落。 这种情绪如此之强,以至在并购初期迟迟挥之不去。 而在IBM内部,与当初惠普决定并购康柏的激烈分歧不同,对此次战略大手笔尽管多数人倾向于赞成,但也多少对前景有些担忧。 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剧烈冲突,制造出了不少“头一遭”。 比如齐跃。 那天在会议中被挑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对合约中的工作说明书的表述方式不同。 普华是按照咨询业的习惯做法,向客户列出的往往是“哪些我们不做”,而齐跃则是按照从客户需求出发的经验,认为显然更多说明“我们做哪些,怎样做”,才是客户最想要的。 与此同时,制度上的差异带来的冲突更为剧烈。 作为一家百年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IBM更多地依靠流程来管控,这一点与普华永道的合伙人机制形成鲜明的对比。 甚至,对普华永道觊觎已久的惠普,就是因为对这一点评估后感到绝望而打消了收购的主意。 这不是因为惠普胆小。 在普华,大家习惯于激情四射,他们号召员工随时准备飞向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去实现客户所需要的服务。 而且一个强有力的合伙人可以带领一支小分队,决策权非常大。 “客户说太贵了,合伙人可以直接拍板打个九折”。 但在IBM,这简直难以想象。 其流程一度被普华人评价为“严格到近乎于死板”,做每件事情,要跟无数人沟通协调,不断地报批,报批。 据说,一次一个正在休假中的原普华永道咨询部门负责人接到了上海客户的紧急电话,习惯性地立即整装待发。 但当他马上通知小组人员集合,打的去公司申报费用时,却因为流程不符而拿不到经费。 虽然他们通过直接与财务总监交涉,而终于赶上了当天最晚的航班,但整个团队一直在飞机上生闷气:为什么IBM的规定这么复杂?速度这么慢?困难不仅体现在内部,更要命的还有对外。 尤其在合并案审批期间,对于当时双方正在竞争的客户,到底该继续竞争,还是一方先退出?怎样确保客户正在进行的项目不受影响?合并宣布后,如何才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客户面前,不给后者带来丝毫困惑?阵痛中的“1+1”其实,对于这些纠结与疑虑,IBM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准备。 2001年,赵丽芳,IBM台湾业务创新服务部(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前身)的负责人,正忙得不亦乐乎。 但到了7月,上司却突然通知她到大陆来帮忙,说“有很重要的项目”。 赵丽芳由此得以在这次世纪合并公布前半年,就进入到这场整合“攻坚战”之中。 和很多重大合并案一样,IBM在内部成立了专门的临时性组织,分为若干部门,包括IT部、客户部等,分别对应不同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和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海外合作不同的是,从第一天起,他们就不曾打算让普华永道咨询单独运营,而是选择真正的合并。 也就是把两边的人员、组织、提供的服务,都整合在一起。 但这显然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 时任IBM全球业务咨询服务部的最高领导,正是现任IBM全球CEO罗睿兰。 她马上任命原普华永道的各业务领导继续作为领导人留住,以此类推,IBM在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非常快速地任命管理人,绝不留断档。 “我们要赶快把队伍建立起来,在连续性上做了一系列的管控。 ”作为当年并购案整合的亚太区操刀人,现任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事业部(GBS)总经理于雪莉对《中外管理》回忆说。 为了这一组合,IBM不吝展现最充分的诚意。 在赵丽芳等人的策划下,2002年IBM和普华永道高层领导第一次会面时,时任IBM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周伟焜带领的所有IBM领导们均提前到场,在红地毯的另一端热情迎接每个来自普华永道咨询的新同事,令后者感动异常。 而在IBM内部,也刻意回避“收购”这样的词汇,而是小心地一致称为“合并”。 与此同时,IBM不断传递这样的信息:合并普华永道的目的,不是把一家领先的咨询公司变成另一家领先的咨询公司,而是希望你们来带动IBM转型。 在进入IBM之初始终抱着试试看想法的徐永华,就是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了。 当然,如果说这些还都属于软性攻心战,那么,硬性的行动则体现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以及后续的制度融合等各个方面。 在全球的各个地方,双方的领导层都根据能力进行了混搭。 但领导都只能有一个,要么来自原普华永道,要么来自原IBM。 为与普华永道的风格相融合,IBM甚至简化了不少在普华人看来很繁琐的流程。 身为上市公司的IBM,甚至还将咨询部门的领导职称全部改为私人公司常见的“合伙人”——IBM在诚心诚意将自己向普华永道那边靠拢。 准确地说,“是双方都向对方走了一步,因此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时至今日去评价,IBM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王首虎如是说。 但是,也只是“不那么大”。 其实,整合中的阵痛不可避免。 在合并最初的近两年时间里,这个新队伍经历了大量的人才流失。 其中既包括老普华,也包括老IBM。 这也直接导致在2003年和2004年,IBM的咨询服务部(GBS)的市场表现和业绩表现不佳。 直接的原因,来自于双方人才晋升体制的强烈反差。 奉行合伙人体制的普华永道,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灵活”到几乎忽略资历,不少年轻精英都可以做到合伙人,并在自己的团队中是说一不二的老大。 但IBM这头“大象”在上市公司体制下,人才晋升要经历长长的磨砺过程,少有破格提升的机会。 于是,双方合并之后,不少老IBM发现,和自己资历相当的来自普华的新同事,居然能比自己职位高出不少;而普华的精英,则普遍不能适应IBM按部就班的晋升机制。 对此,IBM采取了各种办法,以消除合并中的人员动荡。 据当时媒体报道,IBM允诺至少在2004年上半年之前,普华顾问的薪酬基本不变,公司的总现金保持不变。 此外,IBM还安排了众多的培训,让普华顾问尽快熟悉IBM的企业文化、决策流程和行政架构。 不仅如此,IBM还努力为原普华咨询员工争取更多的晋升机会。 但如今来回顾,也许做得还不够。 直到今天,在提起遗憾时,赵丽芳仍表示:“惟一缺憾的就是人才岗位晋级。 如果能重新来一次,应该做得更好。 应该更早地让总部理解到,这应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才晋升体系。 ”当然,事情不会一直糟下去。 他们也在积极地招聘新鲜血液,到2005年阵痛期过后,也不断有离职人员回归。 随后,咨询服务部门整个人员的构成基本是1/3老IBM员工,1/3老普华员工,以及1/3新加盟员工。
普华永道leaper是什么意思
普华永道leaper是一个普华永道为低年级学生提供的实习项目,通过参与校园招聘活动的宣传和一系列的培训,你可以获得普华永道的career consult 以及实习,奖项等机会。
LEAPer扮演的角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传递者和学生与普华永道间的桥梁:LEAPer们可以将最新的校招资讯传递给学校里的校友同学。 LEAPer与普华Campus Recruitment Team联系紧密,能够获取第一手的校招信息,并且将信息传播到学校。
校园活动的策划者:LEAPer有机会能够参与到普华永道线上线下多样的校园活动,提前体验职场内外的新奇旅程。 挑战赛,企业参访,技能培训,Gathering。
能力拓展者:LEAPer还可以延伸自身的朋友圈,与全国各地高校的优秀人才结识,探讨交流。在LEAP可以认识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又优秀的小伙伴,遍及全国的LEAPer大家庭都是宝藏!
普华永道税务实习具体度做些什么?
给你看一个实习生日记二零零三年三月一日,北京时间深夜十一时四十六分,我在自己那台破手提上敲下最后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回车键,标志着我在普华永道一个多月的地狱实习终于正式结束。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应该用这样的一个开头来纪念我的某个前辈,正是他的那篇深圳安达信实习感想的文章,让我深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 序上海Sinotrans大厦28楼,是我天天中午都会例行报到的地方,即使这里的饭菜难吃的无法形容,但是好歹是charge client的,有什么牢骚好发。 象以往一样,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有说有笑,而我还是保持我的一贯风格,低头吃饭,而并不加入周围同事的饭间讨论之中,其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我的吃饭速度比较慢,早吃完省的大家专门等我;二是同事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距离我的生活总是有些许距离,而涉及到结婚、买房、装修什么的,当然,还有各个牌子的衣服以及化妆品。 当然,我总是有意地去听她们说些什么,今天,她们谈到了过去在AA的生活,接着又没什么道理的谈到那篇深圳实习经历的文章。 天那,原来他们也在关注着这些,我想插句话,告诉她们我也很认真的看过,告诉他们我就是被那篇文章带到这个地方来的,但是没有机会。 “那篇文章写的很感人的”,阿姐评论了一番,甚至复述出文中的几行文字。 “小朋友,回去你也写一篇,就叫做Sinotrans实习经历感受好了……”感慨之后,她转过头,对我说到。 接着是大家一片真诚的笑声。 当我嚼完嘴里的那片鸡肉,笑了笑抬起头,她们好象又转换了话题……因为阿姐不会知道我曾经用手中的笔罩了我自己多少年,于是我固执地认为她开个善意的玩笑罢了,但是,我想,我认真了。 以工作开头吧说实话,偶觉得intern的工作其实从难度上来说并不高,也不会要求你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个freshman,一开始同事们不会给你一些晦涩的东西给你做,你能接触到的,大多是不会涉及到什么会计知识的简单重复性工作,而这些工作最需要的品质是仔细认真。 通俗的说,交给你的工作你很容易能理解,但是会做起来很麻烦,很容易出错。 因为通常工作量并不小,而整个工作过程又需要持之以恒的专注的态度,所以一开始我很不适应,出了几次错误,信心都快被打击得找不着了。 再加上我们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没有个好的心态就会被折磨的不行,需要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加上良好的工作态度,任务才能圆满的完成。 其实日常的工作都不难,对于一个刚刚跨进这门槛的人来说完全能应付的了,就别说我们这些学了4年会计的本专业的学生了,一般来说,大家交给你任务时,会解释得很清楚,这样,工作并不是很难。 但是偶发现,其实audit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想公司培训我们时说,我们要有自己的cake,对于好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所以,level的提升,才会意味着在工作中更大的挑战。 对工作的领悟:以前从没深刻地感觉到什么是teamwork,即使是在四大面试时向众manager,partner们所举的例子都比较牵强。 但在这我体会到了,无论是大家by account做还是by人家做,都离不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交流的气氛很年融洽+舒服,使得大家工作的氛围很warm,效率也很efficient.比较搞笑的小secret是,作为一个level最低的小朋友,我的其他实际工作内容还亲切地包括:向客户要饭票,饮水机召唤时换水,在大家要求下带操(眼保健操&第8套广播体操)。 我一点都不累曾经无数次想要逃离这个恐怖的地方,不再受尽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也曾在办公桌上的那个台历上一道一道地勾画掉已经度过的日子,掰着脚指头,仿佛度日如年。 一周,两周,离我结束实习的日子总是那么遥远手中是task总是那么endless.确实是累啊,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对身体的摧残。 每个夜晚,大楼的保安都会亲临我们的办公室,让我们登记人数,直到后来连他们都变得对我们熟悉而麻木了,因为我们永远是最后离开大楼的一群人,天天如此。 负责送水的哥们儿感慨到,你们吃水的速度可真不一般,我一想,这算什么呀,还经常顾不上喝水呢。 还有,没有周末的我们通常会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现象:一个人突然领悟到:哦对,今天是星期六吧。 结论:一定是他有些问题要问客户,刚打了好几个电话。 不仅仅是工作时间长那么简单,别以为时间拖的长就可以降低工作的密度和效率。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都是密密麻麻的工作在right here waiting.你可以慢慢做,但结果就是你做不完,所以,工作效率是最重要的。 很佩服我们组里的几个牛人,我看他们从不是闷着头在那里苦做个不停,人家一做起来速度麻利的不行,但是会不时的放松自己,这样,效率也很高,经常超额完成任务。 我想,这才是professional的表现呢。 所以说,如何调整自己能适应peak season里这样大负荷工作量的挑战,才是最关键的。 数字游戏注册会计师这个行业业,就是注定了会一天到晚与数字打交道。 整日游走于无穷无尽的PBC和reporting package中,也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那种对数字独特的敏感。 比如,有一个数44,912,275.66蹦出来,你脑海里会怎么印刻这个数?如果你回忆时想到“四四,九一二那个数”,那么你还需要提高,因为江湖上传说真正的高手们一看这个数的第一反应是四千五百万。 他们告诉我说,锻炼到这种地步才是真正的auditor。 深了吧,虽然从这个角度说,我至今也好象没达到那个境界。 所以,你以为auditor那么好当那。 我几乎天天被教导到,你是一个auditor,但是,你不先呕心沥血地劳其体肤,甭想。 The Lady at Dawn当你忐忑不安地把自己呕心沥血填好的RP拿去和TT核对时,最怕看到的就是满眼的CNR了,太恐怖了,我最吐血的一晚便是因为添完RP始终Tie不上TT又找不出问题,在酒店一直做到5点多才弄完睡觉,不过第二天交的时候倒是很轻松,因为肯定不会有错,当然,这也是我唯一的好几次没出过错的拿的出手的谈资之一啊。 但是,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事情十二点多就该能做完了,我却因为找不到问题,做了那么长时间,真够笨的,于是最虚伪的事发生了,当后来大家问起时,我只说自己做到三点就睡了,OT我也只charge到3点的,其实3点我还在血红着眼睛confused呢。 不过,嘿嘿,我也同时开始发现午夜后的电视节目就是内容不健康,可能也赶上上海的酒店能收到一些希奇古怪的,至少也是我从没听说过的外国节目信号。 哼,好在我已经过了22岁了,要不都该被毒害了。 其实那天4点时我就基本作完了,后一个小时工作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被一个极端艺术的aiqing片吸引了,呵呵。 穿红毛衣的男子他是我们的中转站,是客户单位总部财务部的一员,由于有些分公司并不在我们办公的大楼里,我们从那些分公司拿一些soft copy的数据总是需要让他们用notes发到他那里,我们,我在的时候主要是我,再拿着U盘去他那里拷回来。 我第一次去找他的那天,小朱姐怕我找错人,于是告诉我他穿着红毛衣。 之后这就成了他的外号,尽管之后我再没看他穿过那件红色的毛衣。 写到他,还因为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去他那屋收发我们审计小组的传真,他们的传真机可tough了,我是在弄了好几次之后,才彻底地降服它的。 再后来,我在客户单位自己出版的小报上看到他,那是庆祝单位成功上市而出版的号外,那一天贴得哪儿哪儿都是,这其中包括我们12层的电梯门和食堂电视的屏幕。 大概是因为成功上市,财务部功不可没,所有财务部人员的小脑袋都引在了上面,他的那个还处于挺显著的位置,我个人认为,能照成那样,已经很不错了。 E-mail Address通过上面的事,我神奇地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不把那些soft copy直接发到我们个人的邮箱来。 原来我们公司的邮箱地址太烦琐了,你可以想象通过电话,面对可能懂英文也可能不懂英文的client,费死了尽去spell你名字的拼音之后,还要拼命去解释pwcglobal这个晦涩的词汇是怎样的一种吐血的感觉,这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不是或是呢,不明白,难道我们也被抢注了?于是乎,当我们碰到能流利地拼写global这个英文单词的客户时,我们都会感激涕零地去念阿弥陀佛。 Printer也疯狂除了这台小喷墨,我们审计小组在客户大楼的这间办公室里没有任何插电的大中型工作设备,造成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审计约定书里到底应不应该规定客户为我们准备复印机啊,传真机啊之类的必备的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 但即使是我们的这个掌上明珠,也会经常闹着青春期的逆反,不过也难怪,我们动不动就让它打300多页的大破表,她当然不干了,没打几页就不好好打了。 于是我就想,从某个角度说,它比我们的老板还人性化呢;于是我又想,看来自由这东西,可真是个真招人稀罕的玩意儿,要不office里面的那些printer们,都苦大愁深地把那些3000多页都不答应的表打来打去呢。 影帝“我以为我不会再当影后了呢,结果今天又当影后了。 ”这是某天一个A2向我开玩笑抱怨的一句话。 我笑了笑,告诉她实在不好意思,主要是当时影帝忙着去发传真了。 我作为新一代的影帝,奔波穿梭于8楼、12楼、15楼、17楼、21楼和24楼之间,无数次利用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会偷偷研究过常去的各个楼层复印机和传真机的位置,并可以在常去的15楼复印机因为承受不了超负荷运转而罢工时,轻车熟路地绕到另一个地方,以完成好同志们交给我的复印材料的艰巨任务。 故,象我这么敬业的影帝,上哪儿找去呀。 就我抱一摞东西那pose,知名度高的,人家单位里的小姑娘一看见,就会满脸真诚对我说,你先印,你先印。 manager印象是很有professional味道的女子,当然由于道行太深,这结论是我推翻了自己以貌取人得出的结论而得出的。 我的意思是,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根本不觉得她是我们的manager,终于我认识到,生活中再传奇的神话,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写成的。 慢慢的我才体会到她平易近人的外表中也有独特的高不可攀,她很努力的工作,听说每天都会看我们做好的paper看到凌晨,真是很苦,看来做这一行还是没什么前途,直到升到manager也一样累的,实在郁闷了,自己的精力和大好的年华都被资本家剥削了。 当然她不会对我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我却不一样,因为有一次我去把她的手提送到她那里,由于心情激动和紧张,不小心把我的包包里的铅笔尺子掉在底上,她笑了笑,帮我拣了起来。 Excel之高深出来学校之前总是以为整个office软件就是那么回事,看看帮助会很快上手,但出来了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才发现我的excel原来狗屁不通,一塌糊涂。 想想就我这水平,还恬不知耻地在求职简历上写“熟练运用MS OFFICE软件……”呢,真想马上找个地逢钻进去。 好在实习的经历让我对excel有了亘古未有的熟悉程度,我想终于领悟了它的大部分了现在。 所以有句话想要劝劝继续梦想着来PwC的学弟学妹,好好研究一下excel绝对没坏处。 当然,会做下面这道题的例外:我们分好了页,调好了格式,准备打印,但是突然发现无法选择顶端标题行和左端标题行,为什么?哈哈,这是我在上海学到的最后一点excel技巧。 有个东西叫TT我们可爱而恐怖的TT往往会出无数版,开始一定会早早就有一版最不update的,而那就是我们intern的重要任务之一。 你需要平心静气地从厚厚的一沓各式各样B/S和P&L里把20多家分公司的数字手key到那张恐怖而可爱的大表里面,特别提醒,是不要小数点的。 所以,我亲切地评价说,这对一个男生来说绝对是个修身养性的活儿。 客户总是会很tough的,拿到他们报表不得不动用多种方式,最可怕的是有一次fax过来的的,传了三、四遍,我们还是仍然发现里面网格线呈弧型,数字都黑压压一片,根本看不清楚。 TT是持续更新的,但大家在做field work时总是需要和TT去tie数,故因其重要性,每个人的电脑里都会存有好几版,为了以示区别,TT的名字变得很有意思,开始就叫TT,后来马上有了TT Updated,再后来是TT New,后来更新的太频繁,只好用TT0105,TT0106,TT0107等等,这也证明了TT天天都在update,最有意思的名字是TT99final,这表示TT基本不会再改了,99%定型了,但是怕万一,所以仍留有余地,再后来就会是最后的TT Final.不过即使叫了final,我想,一旦下了六月雪又发现了哪怕一丁点小瑕疵,大家还是得二话不说,再出一版,那时侯,我看,只能叫TT Final Updated了。 Wo的电脑真的很破一点也不夸张,发给我的电脑真的很慢很慢,平时运行excel还不如用我家最早的PII台式机打魔3流畅,开机太痛苦了,如果顺利的话,starting windows professional 2000,log on novel system,open to desktop,全部完成肯定要花15-20分钟,决不虚报。 当然,这还是保持身体纯洁清白时的速度,后来时任主人的我耐不住工作的寂寞,给它安装了winamp,这下就更完了,开机速度又减慢30%,天那,更慢了,我每天都是到的最早的,起码是头几个,谁知道我的苦衷啊,因为我的小宝贝儿真是起不起来啊,人家差不多到齐了,它才开开啊。 于是我对它啊,可真是百般谨慎,万般小心,真是什么什么的怕飞了,又怎么怎么着怕化了,都从来不敢同时运行好多程序,就连打开一个TT都时刻隐藏着死机的危险。 好在大家知道了我的痛苦之处,都比较照顾我,给我红TT时就只把对我有用的worksheet给我,知道我也打不开那张大表。 不过即使再小心,惨痛的经历还是发生过,因为做起工作来总是比较投入,以前没有什么概念要时刻ctrl+S,结果有一次突然的死机,造成我做了一上午的工作消失得无影无综。 我呢,有什么办法,痛定思痛,只能REDO。 所以,决定了,在8月份正式上班前,一定要先和GTS的人联系一下,好歹让他们发我个T30。 谷底心情至今仍然会记得一件事,因为那是我整个实习经历中最难忘的事,它的悄然发生让我的情绪跌落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出于对我的信任,雪莉姐姐把储运的advance和待结算收入都交给了我,并告诉我应该这么这么做,我知道这不是个轻松的任务,但我天真的以为我可以小心地把它完成好,而且雪莉给我的deadline很有人情味,让我有宽裕的时间去完成好。 我舒舒服服的做完了,和PBC核对,一切的那天晚上,雪莉姐姐突然告诉我客户一定把待结算和预收算到一起了,问我分开了没有,我急忙打开一看,没有,怎么办,只能重做,想想自己真笨,应该和TT对一下就好了,问题马上能发现,结果起了个大早才赶上个晚集,离deadline还有3个小时不到,又要疯狂地改它了。 3小时后,匆匆交了任务,几天平静。 突然有一天,雪莉姐姐叫我过去看看,我想,遭了,又出什么错了。 果然,大祸降临,和TT和报表Tie不上了啊,人家明明是700多万,我却分出来1000多万,天哪,脑袋立刻一片空白,10分钟后,我不得不承认并接受那是我的错,因为我发现,1000多万,正好是客户2001年的科目余额。 于是,在那个我不愿再回忆起的晚上,雪莉姐姐默默地redo了那个科目的所有paper,而且没有去吃晚饭。 你知道,在那个氛围中,我简直无地自容,就这么make sb that trust u disappointed,感觉就象进了冰窟。 然而,就是在这个晚上,她还在告诉我说,别沮丧,慢慢来,犯错误是难免的,以后会好的。 好人vs坏人不得不承认,来到PwC是对我的一个挑战,因为我彻底脱离了从小到大所熟悉的top performer的角色。 周围的同事令人信服地都是那么smart and wise,在各个方面每件事情上都会灵光闪现般地体现出来。 所以,在这个集体里,你会被潜移默化着成长,你会在偷眼看看和偷耳听听时就得到了提高。 当然,有很多我们这届的和我一起来到PwC的同学和进来后认识的同事在和我聊天时都谈到感觉自己在serve internship时的performance不是太好,这也打消了我对自己表现的悲观。 看起来公司的每个人都太出色了,我要逐渐适应这种环境,在这样个环境中也要找回原来的那个我。 人们总是喜欢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我想,什么叫做坏人呢,或者说什么叫做好人中的坏人呢?我都甚至puzzled找不到答案。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我觉得公司里的人都是好人,或者说我碰到的都是好人。 每个人都帮助过我,每个人都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贡献出最明亮的宽容。 我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回被无情地被叫到阿姐或雪莉姐那里,我只记得到了后来,我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但直到最后,她们也还是只是告诉我,这就是成长。 不明白,其实我觉得生活中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成为坏人,至少是好人中的坏人,但是我周围的同事们却不一样。 如此的优秀却又保持着心地的善良,有点难能可贵。 我的意思其实是在说,一直害怕离开学校,走入社会,面对的将会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但是在PwC,至少是在我所在的项目,这绝不会出现。 还真是阳光,呵呵,我喜欢。 唯一的感受工作了这么多天,总算熬出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真正走入了这行后,才会发现,其实与自己原来想象的四大生活还是有些不同。 首先,以前只是听说这里的工作会很累,但仅仅限于听说,而并没有一个直接和感性的认识,现在看来,是真正体会到了。 其次,以前对走入社会有很恐惧的感觉,但在这里,这种气氛并不明显,大家还是能比较真诚的互相对待,人际关系并不能成为什么严重的问题。 再次,这里的所有的成员都对自己的公司存着热爱,都以加入了PwC而自豪,从而每个人都会拼命的工作作为回报。 最后的动情在不寻常的每一天的寻常工作中,我都能尽量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态,知道最后一天。 这一天终于来了,我没能挺住。 在那个告别的夜晚,当我挥挥手离开1201那间已经再熟悉不过的办公室时,我甚至已经听不清大家与我话别时最后的那几句话。 我努力保持满不在乎的微笑,转过身,轻轻地关上门,看着一副副曾经陌生的面庞慢慢地消失在那一道渐渐变窄的光线中,当眼前终于只剩下那张会永远贴在门外的白纸时,那上面清晰印着的“普华永道审计小组”几个大字早已失控般疯狂地模糊起来。 记在最后想了半天,才决定不以煽情的方式回忆这31天前前后后,而是深情地记下每个微不足道却又富于意义的细节。 直到文章完成我也没搞明白,这篇文章的读者,究竟是故事中的我的同事们;还是在校园里期待着成为也会即将成为我的同事的学弟学妹们。 所以说,文章的风格已经不再是那个让我能罩住自己的了;不再是那个高中时能轻易骗小姑娘得手的了;不再是那个写个检查都让老师感动得不好意思批评我的了。 (好像是罩不住了,呵呵)所以又说,实在有点忐忑,实在有点怕。 所以再说,希望多多少少给故事里的人带来些快乐,也多多少少给期待着且即将出现在故事中的人带来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