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整合频现 血制品高景气延续

血制品属于稀缺资源,在供需紧平衡状态下连续保持较高景气度。相关上市公司2024年上半年业绩实现较快增长,再度表明行业高景气延续。此外,行业还表现出加速整合趋势,并购重组频频上演,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杜鹏/文

目前,A股血制品上市公司共六家,分别为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

其中,天坛生物和派林生物已经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扣非净利润均实现29%以上增长,业绩实现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行,行业内的博雅生物虽然还没有发布业绩预告,但是近期公布要18亿元收购一家血制品企业,进一步加速行业整合。

业绩连续增长

派林生物7月11日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3.15亿-3.44亿元,同比增长120%-140%,扣非净利润2.81亿-3.13亿元,同比增长170%-200%。在此之前的2021-2023年,其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61.43%、99.39%、9.08%。

对于业绩增长,派林生物业绩预告解释称,血液制品市场销售需求景气,原料血浆采集同比增长较好,公司可售产品数量和销量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光大证券研究报告称,血制品高景气度继续延续,尤其静丙终端呈现紧平衡状态,整体供不应求。

派林生物2023年全年采浆突破1200吨,跻身国内血制品行业千吨级第一梯队。目前公司浆站数量合计达到38个,其中广东双林拥有19个单采血浆站,派斯菲科拥有19个单采血浆站。光大证券认为,2024年公司全年采浆量有望突破1400吨,实现稳定较快增长。

从产品上来看,目前广东双林拥有3大类8个品种,派斯菲科拥有3大类9个品种,合计品种数量达到11个。公司在研产品进度较快的数量超过10个,未来产品数量将持续增加。光大证券认为,随着血制品产品数量的持续提升和静丙等产品的升级换代,派林生物的综合血浆利用率有望持续提升,为远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天坛生物7月13日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41亿元,同比增长5.59%,净利润7.26亿元,同比增长28.12%,扣非净利润7.24亿元,同比增长29.43%。在此之前的2021-2023年期间,天坛生物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1.12%、12.93%、29.35%。

对于业绩增长,天坛生物业绩快报解释称,主要由于产品价格、成本费用管控等因素,带来销售收入增长,利润率提高。天坛生物依托央企平台优势,于2023年获得16家新建浆站采浆许可,期末正在运营的浆站数量达76家。截至2024年3月,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达80家,较2023年增加4家。随着新建浆站逐步投入运营,公司采浆总量将持续爬坡增长。与此同时,2023年子公司成都蓉生层析工艺制备的第四代高纯静丙在国内首家获批上市,成都蓉生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获得上市许可,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2024年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量。

天坛生物2024年财务预算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经营目标预计收入61.26亿元,同比增速18%,净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速19%。银河证券按照天坛生物持股成都蓉生74%股份计算,预计2024年天坛生物归母净利润约13.3亿元,而其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1.1亿元。

两家公司高增长背后的主要逻辑是,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

山西证券研报称,中国人均血液制品使用量、品种数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国际巨头从血浆中提取20多种,国内品种最多能提取14种。中国白蛋白人均使用量不足美加日的1/5,免疫球蛋白不足1/4,凝血因子不足1/50。

国内血浆需求量已超1.6万吨/年,而2022年国内单采血浆站共采集血浆约10181吨,血浆供应缺口较大。“十四五”各省加大新设单采血浆站, 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末国内新增在营浆站超过40家,带来采浆量持续增长,有望带动下游血浆制品的放量。

并购加速

除了内生增长以外,外延重组是血制品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增长方式。尤其2023年以来,行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23年3月,胜帮英豪决议与浙民投天弘、浙民投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等协议,拟通过受让股份及接受委托表决权的方式,取得派林生物的控制权。本次交易股份转让总价款约为38.44亿元,胜帮英豪穿透后的股东背景是国资陕煤集团,派林生物成为陕西国资旗下的上市公司之一。

2023年6月,卫光生物控股股东光明国资局,与中国生物设立合资公司,两者持股比例分别为49%、51%。合资公司设立后,光明国资局向合资公司无偿划转卫光生物7994.7万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5.25%。

无偿划转后,中国生物通过合资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控制卫光生物42.5%的股份,卫光生物实际控制人将由光明国资局变更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12月末,海尔集团通过旗下海盈康(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125亿收购了上海莱士20%的股份,并通过表决权委托,获得26.58%的表决权,成为上海莱士的实际控制人。2024年6月,本次交易正式完成过户交割。

在上述交易之后,血制品行业内的重组并没有停止,只不过这次交易的主角变为了华润集团旗下的博雅生物。

7月17日,博雅生物发布公告称,以自有资金18.2亿元收购GC、Synaptic及个人合计持有的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

绿十字(中国)专注于血液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现有4个浆站,2023年采浆量104吨,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13%。同时通过安徽格林克(销售平台公司)代理进口白蛋白、重组Ⅷ因子及医美产品在中国地区销售。

从财务上看,标的资产还处于亏损状态。收购公告显示,2021年和2022年及2023年1-9月,绿十字(香港)营业收入分别为4.04亿元、2.33亿元、2.3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42万元、-2327万元、-1212万元。

为什么博雅生物要收购一家亏损的血制品企业呢?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血制品资源具有稀缺性。

对于血液制品行业,国家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对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 家,且少数企业拥有多张生产牌照,行业的壁垒较高,生产企业牌照资源非常稀缺。绿十字(中国)是 GC 通过绿十字(香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是稀缺的标的资源。

在本次交易之后,博雅生物将全资控股一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新增一张生产牌照,新增 4 个在营单采血浆站,新增 2 个省份区域的浆站布局。

除了标的稀缺性以外,市场还看好博雅生物入主后可以改善盈利能力。绿十字(中国)目前平均单站采浆量在 26 吨,离行业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华源证券判断依托博雅生物较为优秀的管理水平,未来绿十字未来的采浆量和吨浆利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博雅生物自身来看,其曾提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浆站数量30个以上,采浆规模1000吨以上。2023年年报显示,博雅生物有单采血浆站16家,其中在营浆站14家,2023年原料血浆采集量约为467.3吨。可以看出,通过本次收购,博雅生物距离千吨目标再近一步。

华鑫证券分析称,目前国内市场已形成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为行业第一梯队千吨级大型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格局,但相比欧美成熟国家行业集中度偏低。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中国全年共采集血浆 12079 吨,前四家公司合计采集原料血浆超 7000 余吨,约占国内总采浆量的 60%。参照欧美成熟市场发展趋势,中国血制品行业在政策引导及市场竞争推动下,行业将呈现加速整合的趋势。同时,头部企业拥有资源、资金、规模等的优势也将逐渐凸显,领先企业与一般企业之间的分化日益加剧,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本文刊于08月03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血液制品概念股龙头有哪些

血制品概念股相对强势,一方面是因为产品价格提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浆站设立速度加快,上市公司业绩有望提速,值得跟踪。 A股市场中血制品概念股有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等。 血制品概念股一览华兰生物:分站陆续获批,采浆量高增长可期事件:近日,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收到重庆市卫计委印发的华兰生物石柱县单采血浆站鱼池分站的《单采血浆许可证》。 预计2017年采浆量突破1000吨,夯实行业龙头地位。 1)公司现有浆站17个,数量仅次于上海莱士()和天坛生物(),估计2015年采浆量700吨,仅次于上海莱士。 本次石柱分站获得采浆许可证之后,重庆6个分站均已可开始正式采浆,预计重庆地区浆站采浆量有望提升30%以上。 随着现有浆站潜力挖掘,2017年采浆量有望突破1000吨。 2)从产品线来看,公司现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VIII、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等11个品种,为国内当前产品线最多的公司之一,整体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上游。 将享血制品行业量价提升机遇。 2015年6月最高零售价取消以来,血制品产业链红利释放,浆站拓展积极性持续提升。 1)从浆站设置来看,2014、2015年全国新批浆站约40个,近期重庆、广东等地审批加快显示部分省份浆站审批态度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公司目前独享重庆、河南浆站资源,在两地浆站获批能力较强,仅重庆就还有9个县未设置浆站,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从产品价格来看,在供不应求无法有效缓解之前,除了白蛋白可以从国外进口更低价格产品而无法提价外,其他产品都存在强烈的提价预期。 静丙出厂价保持稳步上涨态势,预计未来有望保持年10%-20%提价幅度,特免、人纤维蛋白原等小品种价格弹性更大。 我们认为血制品行业迎来量价齐升的景气周期,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具有巨大的业绩提升空间。 WHO预认证有望推动疫苗放量,提前布局单抗蓝海市场。 流感疫苗已获WHO认证,流脑疫苗也即将获得WHO认证,有望借此进入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WHO疫苗采购系统,并借此立足国际市场,对外出口将成为疫苗业务的新增长点。 合资子公司华兰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专注于单抗业务,阿达木、利妥昔、贝伐、曲妥珠单抗等重磅品种的2014年销售额都超过60亿美元,国内仿制药目前都处在临床阶段,上市后都有望成为上亿元大品种,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15-2017年EPS分别为1.08元、1.30元、1.61元,对应当前市盈率为39倍、33倍、26倍。 我们认为公司为血制品一线企业,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将充分分享行业景气周期红利,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血制品行业政策或发生变动;浆站或出现安全事故等。 博雅生物:业绩超预期,量价齐升成长性强事件:公司发布2015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1.35-1.67亿元,同比增长30-60%。 业绩超预期,血制品提价是核心原因。 我们之前预测公司2015年净利润为1.34亿元(+29%),此次业绩预告超出我们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血制品提价对业绩贡献大。 自发改委在2015年6月份取消最高零售价限制以来,血制品企业均纷纷提价。 目前公司的静丙提价幅度接近20%,纤原提价幅度更是超过100%,提价幅度和业绩都超出市场预期。 供不应求的现象长期存在是血制品提价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对血浆的年需求量超过8000吨,但年采浆量仅为6000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分产品来看,白蛋白可以从国外进口更低价格产品因而基本不存在提价空间;凝血因子VIII 主要由医保支付因而提价空间较小;静丙使用量大涉及人群广因而也不可能出现大幅度提价;纤原属于一次性用药且药占比小,主要由患者自付,提价空间最大。 公司静丙所占的市场份额小,主要跟随行业而逐步提价;但纤原市场占有率超过40%且技术壁垒高,拥有市场定价权,未来还存在巨大的提价空间。 随着血制品价格逐步提升,公司营收和利润都将出现大幅度增长,推动业绩高速成长。 浆站拓展能力强,采浆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4年公司仅有5个浆站投产,采浆量仅为130吨左右,但到2015年公司有3个新浆站开始投产,并新获批2个浆站,浆站总数达到10个。 公司2016年采浆量将达到284吨,同比增长60%,浆站数和采浆量均实现翻番。 由于血制品供不应求现象严重,卫计委大力鼓励各地政府放开浆站审批,2015年广东、江西、新疆、河南等省份纷纷加大了浆站审批力度,行业回暖趋势明显。 公司是江西省唯一的本土血制品企业,政府支持力度大,目前已经在江西获批8个浆站,其中2个在2015年新获批,未来每年获批1-2个浆站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公司还在四川省广安市获批了2个浆站,四川地广人多是国内采浆大省,公司未来很可能继续获批更多浆站。 业绩预测与估值:考虑到公司血制品量价齐升趋势明显,我们大幅度提高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15-2017年EPS 分别为0.57元、1.21元、1.88元(原预测值分别为0.50元、0.85元、1.22元),对应PE 分别为68倍、32倍、21倍。 公司血制品采浆量和价格均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成长性强,是业绩弹性最高的血制品企业,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开发或低于预期的风险、非血制品业务整合或不达预期的风险、新浆站投产进度或低于预期的风险。 科华生物:收购TGS100%股权,打造国内化学发光检测平台事件:出资2880万欧元设立意大利公司,其中1880万欧元用于收购TGS100%股权。 控股TGS和奥特诊青岛,强化化学发光产品线。 公司与AltergonItalia共同出资设立科华意大利公司,科华通过香港子公司出资2880万欧元占80%股权,AltergonItalia将人员、设备和奥特诊青岛公司作为诊断业务资产注入新公司,出资完成后科华间接持有TGS和奥特诊青岛80%的权益,其中TGS主要产品是基于化学发光的优生优育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试剂,奥特诊青岛主要致力于研制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通过收购丰富了科华在化学发光试剂的产品线并与现有的化学发光仪器形成协同。 构建国内化学发光诊断平台,拓展全球市场空间。 TGS是瑞士IBSAInstitutBiochimiqueS.A.的全资孙公司,2014年收入规模1603万欧元,净利润亏损17万欧,按照收购价格1880万欧元计算,TGS公司对应2014年PS倍数约为1.17倍,价格相对较低,公司核心产品是优生优育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以及代理的相应酶联免疫检测产品,细分领域技术优势显著,销售网络覆盖欧洲,开拓科华的海外市场;奥特诊青岛的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重要研发平台,产品以化学发光分析仪为主,目前尚无销售业绩,新一代产品后续有望加速上市;公司通过引入TGS的优势产品以及青岛奥特诊的技术,将全面建设公司的化学发光诊断平台,在科华现有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基础上市场地位有望大幅提升,预计TGS的优生优育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试剂最快需要两年时间通过CFDA认证,TGS的欧洲业务预计于明年开始贡献利润。 方源资本定增后带来新变化,外延并购有望持续。 今年大股东定增以来持续为公司带来积极变化:1、上半年引入明星管理团队,剥离真空采血管业务,收购四家控股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2、三季度成立香港子公司,打造国际收购合作平台;3、与康圣环球全面合作,作为客户深度绑定,并借助其检验中心建设经验布局该领域,后续股权合作可期。 本次收购TGS明确了科华对外延方向和国际市场的态度,有望在化学发光诊断领域进行更多的外延发展。 IVD龙头,外延可期,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是我国IVD龙头企业,受益于国家诊断试剂行业的高增长及进口替代,巩固国内龙头地位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公司内生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升级,化学发光、分子诊断以及POCT有望继续拉动公司业绩增长;大股东方源资本的资源及资本运作能力有望带来公司实现突破性外延扩张。 我们维持15-17年预测EPS0.69元、0.86元、1.05元,对应市盈率39倍、32倍、26倍,维持增持评级。 博晖创新:IVD业务持续创新,拓展血液制品业务主营业务IVD业务持续创新,进军血液制品领域:公司致力于医学检验产品的智能化、快速化、集成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目前已发展元素检测、免疫检测、微流控核酸检测、原子荧光重金属检测、质谱分析等技术平台。 2015年上半年收购河北大安48%的股权和6月份收购广东卫伦30%的股权,新增血液制品业务。 微量元素业绩拐点,二胎政策有利业绩增长:我国新生人口拐点已过,出生率及出生人口处于增长状态,0-14岁人口数目也开始增长,公司微量元素业务于2015年上半年取得恢复性增长。 全面二胎政策出台后,出于优生优育的考虑,作为孕检的必检项目,微量元素检测业务有望大幅增长。 技术平台创新,向其他领域拓展:公司通过并购及技术创新,发展微流控核酸检测、质谱分析等技术平台,增强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收购北京锐光和美国Advion公司,获得原子荧光仪器及小型化质谱仪器业务,同时利用收购公司的技术实力开发P-MS仪器,加强公司在元素分析领域的优势;公司研发的微流控核酸检测平台,解决传统PCR分子诊断操作复杂、对操作者要求高的问题,开发的HPV检测项目市场容量大,微流控平台具有良好的前景;公司建立免疫荧光层析技术及技术,用于测定维生素D及小儿腹泻等疾病,与原有业务共用推广渠道,市场前景可以期待。 进军血制品业务,为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我国血浆资源紧缺,需求不断增长,产品供不应求,行业政策壁垒高,整个行业保持快速增长。 河北大安与广东卫伦存在业务协同能力,河北大安血浆资源丰富,广东卫伦血制品批文更多,两者合作可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获得更多高附加值的血液制品,有利于增强公司在血液制品板块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微量元素检测业务出现拐点,未来5年内有望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微流控平台仪器已经获得的批件,HPV芯片将于2016年上半年获批,预计当年将能够带来一定的业绩,随着市场推广及后续产品的不断推出,微流控平台的分子诊断业绩将会迅速增长;并购大安制药及广州卫伦获得稀缺血制品资源,如能获得CFDA批准调拨计划,血制品将能够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按照大安制药并购的利润承诺,2015-2018年预计摊薄后对应EPS分别为0.10、0.17、0.26、0.37元,对应PE为239X、147X、95X、67X。 看好公司在元素分析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血液制品业务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和质谱平台潜在市场空间难以估量,继续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微流控芯片产品研发进度风险;大安制药业绩承诺不达预期等。 ST生化:加码主业,脱帽重生事件:公司公告称拟向控股股东振兴集团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1)广东、广西等五省10家单采血浆站工程建设项目;(2)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建设项目;(3)细胞培养基工业化研发和生产线建设项目;(4)偿还所欠信达资产债务;(5)补充流动资金。 加码主业,血制品龙头正在崛起。 1)我国血制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行业处于持续景气状态,最高零售价放开后,我们预计血制品将会呈现每年5%-10%的阶梯式逐步提升,给血制品企业贡献更多利润。 2)公司目前的5个成熟浆站合计采浆量300吨左右;4个在建浆站2016年有望投产;此次定增还将新增10个浆站,预计未来3年内新增浆站数约20个,浆站总数将达到30个左右。 随着新浆站的采浆,公司未来投浆总量上升,预计在建及筹建的浆站运营成熟后公司采浆量峰值超过1000吨,有望成为国内血制品行业领头羊。 拟设立细胞培养基子公司,进军生物制品产业链上游。 1)生物药是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细胞培养基作为生产生物药的关键原材料,产业地位十分重要,前景值得看好。 2)目前国际整体细胞培养基工业市场的年销售额约50亿美元,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中国市场上95%的培养基都需要依赖从美国进口,昂贵的进口原材料价格极大地拖累了中国生物制品企业的利润,细胞培养基国产化的需求十分迫切。 3)我们认为公司在该领域的率先布局有望占领市场先机,填补国内市场空缺。 偿还所欠信达资产债务,有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截止2015年9月30日,公司对信达资产的负债为3.8亿元。 因该笔债务,信达资产申请法院冻结了公司所持子公司广东双林、振兴电业股权。 我们认为该笔债务的偿还将消除公司核心资产广东双林股权被强制执行的风险,亦为剥离振兴电业股权、完成股改承诺扫清障碍。 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后公司将实现脱帽,轻装上阵。 业绩预测与估值:暂不考虑细胞培养基放量的情况下,我们预测公司2015-2017年摊薄后的EPS 分别为0.27元、0.42元和0.66元,对应PE 分别为107倍、69倍、43倍。 从公司估值看,当前的5个桨站采浆量约300吨,博雅生物()15年吨桨对应市值约0.4亿,因此ST生化()类比博雅对应市值至少120亿,山西的4个桨站的投产及未来3年内新增的20个浆站都将为公司市值进一步提升打开的无限遐想,且此次定增后公司将实现脱帽,轻装上阵,其优秀的血制品和细胞培养基资产将绽放光彩,看好其长期发展。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非公开发行失败风险、浆站建设进度不达预期风险。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资源整合达预期外延加内生式发展资源整合效果明显。 上海莱士通过一系列收购动作迅速确立了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龙头的地位,我们认为公司未来通过内生和外延式发展的逻辑不变。 今年同路生物并表使得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长51%,显示了公司对于被收购资产整合效果明显,整体营收持续快速增长,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测。 作为目前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中结构合理、产品种类齐全、血浆利用率较高的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上海莱士通过加强浆站布局和外延并购,迅速成为国内浆站(28家、含3家在建)、采浆量(900吨左右)和血液制品产能第一的企业,公司已经将发展目标定位为未来五年内成为世界级血液制品企业(采浆能力1500吨以上),我们预计公司未来在外延式扩张的方面将进一步取得较好的成绩;收购同路生物后,公司在浆站布局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我们乐观估计今明两年内新浆站获批几率较大,公司在新设浆站布局及原有浆站提升采浆量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扣非后净利润增速较好凸显公司成长价值。 公司投资的万丰奥威()的股票受益于今年上半年的阶段性牛市,产生了6.7亿的投资收益(目前万丰奥威股价与6月底相比只小幅下跌10%左右),这是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79%的主要原因。 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增速57%、高于收入增速,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对被收购企业的资源整合效果好,上海莱士与同路生物、郑州莱士在研发、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合力逐渐显现,整体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并且同路生物新纳入合并范围以及银行存款增加而使利息收入增加,综合因素使得期间费用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通过收购实现采浆量提升的同时,公司产品线也得到扩充(血液制品由原来的7个增加至11个),丰富的产品结构有效地提高了血浆的综合利用率,使得血液制品(占公司营业收入97%)整体毛利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 期间费用率下降、产品毛利率提升带动扣非后净利润增速较好,凸显了公司的成长价值。 实际控制人增持及高送转方案彰显负责任的态度。 此次10转10的利润分配预案是继2014年中报之后,再度推出类似的分配方案,由于公司持股比例较为集中,此次高送转分配完成后,将有利于提升公司股票的交易活跃度。 今年7月初在市场大跌的背景下,公司前两大股东分别表示要以不超过20亿元增持公司股票,并已经逐步兑现承诺;在已陆续发布股东或高管增持计划的股票当中,合计不超过40亿元的增持计划金额名列前茅。 股东增持计划和高送转分配方案,彰显了控股股东科瑞天诚和莱士中国对于全体股东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对于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 结论:作为民族血液制品龙头企业,未来上海莱士将持续复制自身的“内生性增长加外延式并购”的快速发展模式,近三至五年公司采浆能力有望提升至1500吨以上;控股股东增持彰显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于公司持续发展的信心;公司对被收购企业资源整合效果明显,费用率下降、毛利率提升带动扣非后净利润增速较好,凸显了公司的成长价值。 我们预计公司2015年-2017年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3.5亿元(含投资收益)、14.3亿元和18.3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98/1.04/1.33元,对应PE分别为83/79/62X。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血液制品概念股有哪些

1. 华兰生物():西南证券预计2017年采浆量突破1000吨,夯实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现有浆站17个,数量仅次于上海莱士和天坛生物,预计2015年采浆量700吨,仅次于上海莱士。 随着现有浆站潜力挖掘,2017年采浆量有望突破1000吨。 公司现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VIII、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等11个品种,为国内当前产品线最多的公司之一,整体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上游。 2. 博雅生物():业绩超预期,血制品提价是核心原因。 自发改委在2015年6月份取消最高零售价限制以来,血制品企业均纷纷提价。 目前公司的静丙提价幅度接近20%,纤原提价幅度更是超过100%,提价幅度和业绩都超出市场预期。 公司静丙所占的市场份额小,主要跟随行业而逐步提价;但纤原市场占有率超过40%且技术壁垒高,拥有市场定价权,未来还存在巨大的提价空间。 3. 科华生物():控股TGS和奥特诊青岛,强化化学发光产品线。 公司与AltergonItalia共同出资设立科华意大利公司,科华通过香港子公司出资2880万欧元占80%股权,AltergonItalia将人员、设备和奥特诊青岛公司作为诊断业务资产注入新公司,出资完成后科华间接持有TGS和奥特诊青岛80%的权益。 4. 博晖创新():主营业务IVD业务持续创新,进军血液制品领域。 公司致力于医学检验产品的智能化、快速化、集成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目前已发展元素检测、免疫检测、微流控核酸检测、原子荧光重金属检测、质谱分析等技术平台。 2015年上半年收购河北大安48%的股权和6月份收购广东卫伦30%的股权,新增血液制品业务。 5. ST生化():加码主业,血制品龙头正在崛起。 我国血制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将长期存在,行业处于持续景气状态,最高零售价放开后,我们预计血制品将会呈现每年5%-10%的阶梯式逐步提升,给血制品企业贡献更多利润。 公司目前的5个成熟浆站合计采浆量300吨左右;4个在建浆站2016年有望投产;此次定增还将新增10个浆站,预计未来3年内新增浆站数约20个,浆站总数将达到30个左右。 随着新浆站的采浆,公司未来投浆总量上升,预计在建及筹建的浆站运营成熟后公司采浆量峰值超过1000吨,有望成为国内血制品行业领头羊。 6. 上海莱士():外延加内生式发展资源整合效果明显。 上海莱士通过一系列收购动作迅速确立了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龙头的地位,我们认为公司未来通过内生和外延式发展的逻辑不变。 今年同路生物并表使得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长51%,显示了公司对于被收购资产整合效果明显,整体营收持续快速增长,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测。 作为目前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中结构合理、产品种类齐全、血浆利用率较高的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上海莱士通过加强浆站布局和外延并购,迅速成为国内浆站(28家、含3家在建)、采浆量(900吨左右)和血液制品产能第一的企业,公司已经将发展目标定位为未来五年内成为世界级血液制品企业(采浆能力1500吨以上),我们预计公司未来在外延式扩张的方面将进一步取得较好的成绩。

医药详细资料大全

医药( yīyào);medicine;medicament 是预防或治疗或诊断人类和牲畜疾病的物质或制剂。 药物按来源分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 医药也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减少痛苦,增进健康,或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或帮助诊断疾病的物质。

基本介绍中文名 :医药 外文名 :medicine 分类 :OTC、处方药、中药、西药 拼音 :yīyào 介绍,行业规模,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蒙医,苗医,藏医,维吾尔医药,介绍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它的对象是社会的人。因此,医学与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具有密切关系。本世纪著名医史学家西格斯特指出: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每一个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与病人,或更广泛地说,是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在世界各地,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现代西医看作是正统的医学,也称作常规医学、普通医学、现行医学,或主流医学。西医之外的医学则被称为非主流医学、替代医学、补充医学、另类医学、非常规医学等。 医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是生物科学;医学的另一部分更为重要,也是医学的主体——临床医学,近十几年来医学领域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循证医学。就是充分寻求可信的临床证据,因为我们光靠实验室得出来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另外,医学本身是科学的一个部分,本身带有一定的人文特征。所以,医学还是门人学,还是门生活方式。行业规模数据显示,进入2013年制药行业迎来强劲复苏。2013年1-2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4亿元,同比增长22.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57.4亿元,同比增长24.30%,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与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皆再创新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前11个月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皆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的情况下,12月数据和1-2月数据均出现了反转,医药行业回升势头明显。而医药对外贸易则延续了以往的增长态势,前2个月进出口额12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4%。 2013年如果我国原料药能保持现有国际市场份额并有所扩大,同时考虑价格因素,全年原料药出口有望实现8%-10%的增长。而要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药企还需要在特色原料药、生物制药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产业发展产业制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以及医药电子商务产业是现代医药产业的支柱。 制药产业制药是多学科理论及先进技术的相互结合,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模式,研究、开发、生产药品的过程。除了生物制药外,化学药和中药在制药产业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套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的总称。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包括: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 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平台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中立服务组织,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所需的各种服务的数位化平台,即提供药品信息发布、线上采购、线上交易、线上支付、药品跟踪、配合地面仓储和物流等医药流通全程服务,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高度协同的完整的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网上医药交易市场。发展得益于新医改稳步推进的带动作用,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12年上半年,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下行。进入3季度以来,在“毒胶囊”效应趋缓和政府相继出台《“十二五”期间卫生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医药行业市场景气开始回升,医药制造业产销增速扭转了上半年以来持续下滑趋势,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趋稳、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开始回升。其中,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6%,比上半年回升0.3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9.52%,比上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医药品出口额89.5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8.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1.5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医药品单月进口额震荡下滑,但医药品进口额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品累计进口额102.31亿美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18.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6.9个百分点。其中,单月进口额从7月的12.01亿美元震荡下行至9月的11.23亿美元。 展望2013年,一方面,药品招标逐步趋于良性。“基药招标”的“超低价中标”模式逐步改善,政府通过“基本药物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规避低价恶性竞争和各省的比价效应,有利于提高药企的盈利能力。同时,即将出台的新版基药目录的扩容将带动基层市场的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基药品种的增加无疑将会加大政府医药卫生投入比例。因此,预计2013年医药制造业利润增速将继续回升。 从长远来看,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为形成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企业,100个100亿元企业,前100位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50%的目标。在上述政策鼓励及行业竞争背景下,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凸显企业规模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 2012年,三年新医改结束,医药行业进入后医改时代。回首三年新医改,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领域的投入,中国医药市场整体扩容,中国医药产业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民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1978-2011年,医药工业规模年均递增均处于15%以上,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 中国医药包装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9年,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1%,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402.05亿元。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容量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预计2013年中国医药包装市场将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达到660亿元的规模。同时,由于国家加大对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力度,受此影响,医药包装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将进入高发期。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加之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我国的医药包装市场将会迎来较快的增长。资料显示,2013-2017年,我国的医药包装市场将会以11.5%的增速增长,预计到2017年,我国医药包装市场规模将达到991亿元。 中国已成为全球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药物制剂生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疫苗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国产疫苗在满足国内居民防病、治病的同时,已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疫苗产品,用于其他国家的疾病预防。中药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产学研各界的广泛认同。 随着医药商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医药商业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医药商业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医药商业中的翘楚!政策2013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政策:有扬有抑,稳中求变 政策变革必然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必然有扬有抑。 扬的是,扶持中医药、生物医药发展;基药制度纠偏“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新版基药目录扩容;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基药;三保合一、大病保障、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高报销水平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民众医疗需求的释放,明确了对医药行业发展重点的扶持,对医药行业整体利好。 抑的是,药品降价、限抗、对药品质量的严格监管、环保带来的成本压力、医保控费等。不利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尤其是广东药品交易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令市场一度悲观情绪弥漫。 回顾医改以来的行业政策,我们认为,政府的政策主线明晰:以民生为导向,既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又要推动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医药行业而言,政策的后果是:通过降价加剧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淘汰低水平企业,通过行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注重研发、创新,抑扬并举,使优秀企业在行业的分化整合中脱颖而出。中国少数民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古人做了隐士,也不忘搞点副业——采药,而中国的医药学,也的确一直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其实,除了狭义上的中医(即汉医)外,中国的少数民族医学也源远流长,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具有较为系统的民族医药学背景,其中以蒙古、苗、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医学体系与医药品种最为丰富。蒙医蒙药不仅数量多、范围广,而且早已渗入到日常饮食生活中了。蒙古族有着悠久的食疗传统,他们每天的食谱,便是最好的保健药单。 兼容并包的蒙医药蒙医是本民族医学与汉医、藏医、古印度医学融合而成的。据文献记载,蒙药有2000多种,以植物药为主,其中野生药用植物便有1100多种,而可以入药的动物,如狼、黄羊、青羊、旱獭、蒙古兔等,则有100多种。此外,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也使得蒙医用起矿物药来十分方便。 不少蒙医专用药材因为疗效可靠,已引起了现代医学的重视。例如蒙医用广枣治疗心悸、心绞痛、心脏病,用沙棘止咳化痰、活血化淤,用蓝盆花清肺、治疗肝热病,用文冠木治疗风湿、痹症等。 而在一些通用药材的使用上,蒙医与传统的中医也不尽相同,并且有着特别的疗效。例如肉豆蔻,中医将其煨制后用于暖脾胃,蒙医则用生肉豆蔻来治疗心脏病。 食药合一饮食疗法是蒙医的传统疗法之一。蒙古的民间谚语说:“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因此,在蒙医看来,肉食、奶食、骨汤、油脂、果蔬、茶酒等,只要食用得当,都可以起到保健、治病的作用。 最具代表性的蒙医食疗法,便是历史超过700年的“酸马奶疗法”。酸马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多种胺基酸等营养成分,在蒙医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酸马奶对瘫痪、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心前区疼痛等都有显著疗效。苗医“一个药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在民族医学中,苗医体系完整性仅次于汉医。 民族医学中的“老字号”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中国民间也历来有“千年苗民,万年苗药”的说法。一些苗药更因其独特的疗效,而成为历代地方官朝圣的贡品。可以说,无论在药材还是在疗法上,博大精深的苗医均可与传统的中医相媲美。 天然“药厂”苗药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等地区。其中,我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道地药材指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材质、使用与疗效上均十分独特的药材)之一的贵州是苗药的发源地。俗话说“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贵州的药材不仅品种多、药效奇,而且生长在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中,这也是苗药神奇疗效的重要保障。 据统计,常见的苗药便有1500多种,常用的则有近200种。苗药命名很有特点,往往包含了药物的特殊功效、外貌、气味等信息,并且有口诀将药材与疗效串联起来。例如:“爬不得坡,离不开矮陀陀(又名小地黄连、千年矮)”,“上不得坎,离不开倒触伞(又名洋金银藤、黄牛泡)”,“打得一身垮,离不开四块瓦(又名四叶细辛、万根丹)”等。 苗医的独门绝技苗医对于疾病也通常以形象生动的词语命名:上肢抽搐如同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形如猫头的叫“猫头症”……苗医中流传着“病有一百单八症”之说,涉及内、外、神经、骨伤科及各种流行传染病,每一种病症都有特定的名字,因此知其名便如见其病,有时只需了解病名,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苗医在用药上单方很多,一般都是专病专方,对于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有特效。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药厂”,苗医多用鲜药,这也是其诊疗的独到之处。藏医诞生于雪域高原的藏医,天生就有得天独厚的资本。由于在肝胆、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藏医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关注的焦点。而堪称珍宝的藏地药材,便是成就藏医传奇的关键。 最高大的“聚宝盆”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是藏药的摇篮与主产地,现代藏药套用的地域,除了西藏外,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据调查,藏药资源有2400多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 藏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药用植物的“聚宝盆”,贝母、三七、天麻、灵芝、红景天、冬虫夏草等数百种珍贵药材畅销海内外,而鬼臼、红豆杉、八角莲、软紫草等抗癌药用植物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套用。 精雕细琢的藏药正因为藏地药材的名贵,藏医对于藏药的采集加工都极为重视。藏药一般要求色鲜味艳、无虫害、无损伤,甚至未被阳光、阴影或水侵害过。药材的花蕾、茎枝一般在旺盛时采,根、种子在秋季时挖,叶子要在夏季采,果实则在秋天收,树皮在冬春秋时采集,树脂在春秋采集。 藏地药材除了在采集时要“适地,适时”外,挑选时也要“干燥拣选,分清陈旧”,最后还要经过“炮制去毒,调伏增效,适当配制”等严格加工工序。维吾尔医药有着古老神秘气质的维吾尔医药,在现代医学科技的引领下,已迈出了民族医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亦中亦西维吾尔医药学理论古老而神秘,主要包括气质、体液、器官等三大学说,据说这种医学理论诞生于公元前4世纪,对于包括古希腊在内的世界医学都有着重要影响。 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维吾尔医药学在“诞生”之初便与我国传统中医,以及印度、波斯、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国的医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民族医药学中最具有“混血儿”气质的一个分支。 中西合璧维吾尔医药对于防治肿瘤、皮肤病、糖尿病、心血管病有着独特效果,并且已研制出治疗糖尿病、白癜风等世界疑难病症的13个剂型、147个民族医药品种。 维吾尔医药之所以能打入世界市场,在于其既保留了祖传秘方,又融合了现代医药学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从国内的长江流域以南,到国外的北非、地中海、西亚、中亚等地,都遍布著维吾尔药材,这也是维吾尔医药能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8330.html
公募一哥怎么了 爆款基金净值 腰斩 4只基金发出清盘提示
Gen4真全面屏!努比亚Z70 配准1.5K屏下前摄 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