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业务半年破百亿 营收净利齐升 统一上半年表现亮眼

8月7日,知名饮料和方便面制造商统一企业中国发布了2024年半年报。作为长期陪伴消费者的“老朋友”,统一旗下多个经典产品在上半年展现了强劲的创新和增长势头。比如,“汤达人”与“统一红烧牛肉面”进行了全面升级,而茶饮和“海之言”等饮料产品也实现了双位数的营收增长。

根据半年报,统一企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半年收益为154.486亿元,同比上升6%,毛利为52.28亿元,同比上升15.3%,净利为9.657亿元,同比上升10.2%。报告提到,2024年被视为“消费促进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信心的政策。这为统一等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

从具体业务来看,2024年上半年,统一的食品业务实现了49.4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0.9%,其中方便面业务收入达到48.58亿元,同比增长1.9%。公司旗下的“汤达人”完成了16年以来的首次全面升级,并且推出了限量版樱花杯,采用了包装温变技术,市场反应良好。另一款经典产品“统一红烧牛肉面”也进行了全新升级,而“茄皇”则继续专注于番茄的风味提升,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动能。

在饮料业务方面,统一2024年上半年营收超过了100亿元。报告指出,茶饮类产品的营收达到了46.47亿元,同比增长11.8%。果汁业务收入为17.9亿元,同比增长8.2%,主要得益于“海之言”的迅速成长和果汁礼盒的创新场景拓展。而“统一绿茶”和“统一冰红茶”分别通过布局低糖及无糖产品线和改进包装规格,继续稳固其市场地位。

展望下半年,统一计划继续强化果汁业务,尤其是通过推出新品NFC苹果汁和新品牌“爱尚番茄”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统一集团明确表示,尽管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他们将尽可能通过成本优化和流程改进来应对,而不会轻易通过涨价来转嫁给消费者。公司将继续利用市场机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


沪深逾400家公司“剧透”三季报,哪些行业的表现最亮眼?

进入10月,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进入“下半场”。 截至10月19日,已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公布三季报业绩预告,部分上市公司预喜,还有部分上市公司预计三季报业绩同比下滑。 此外,已披露三季度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已有300多家披露业绩预喜。 从披露的三季报来看,部分公司盈利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受益于行业景气度上升以及经济复苏带来的订单需求增加。 另外还有部分公司经营情况良好。 1. 上市公司三季报预喜公司超500家根据中报预告数据,10月18日至10月21日,沪深两市共有349家上市公司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 其中,三季报业绩预喜公司有323家(占比达74.86%)。 业绩预增公司有127家(占比为95.22%);业绩基本每股收益预计同比增长46%-73%;业绩快报净利润同比增长约40%-50%;业绩预减、续亏、略增、扭亏、续盈共计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0-50%共有16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0-50%共有21家公司。 整体来看,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平稳,业绩有所改善。 2. 三季报整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半导体及光伏行业业绩增幅较大从已披露三季报的公司业绩来看,整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 截至目前,已有315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业绩预告,其中318家公司预计三季报业绩同比增长在30%以上。 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行业。 另外,半导体、光伏、券商、银行等行业三季报业绩也较三季度有较大增幅。 其中,半导体行业业绩增幅较大,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 另外多家公司表示三季度公司经营情况良好,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在70%-100%。 A股最有潜力的传统行业_上半年A股主要行业盈利及潜力分析中报,就是上市公司的上半年业绩报表。 其披露时间一般是从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 你知道吗?中报是上市公司樱乱半年度的“成绩单”,能够全面反映该上市公司上半年的经营状况。 很多重视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都会仔细研究中报,以此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一、中报业绩超预期你知道吗?从已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盈利增速同比超过50%的公司占了四分之一呢!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成为大幅预增公司的增长主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力、重组并表、非经常损益。 那这些盈利增速同比超过50%的公司都在哪些行业呢?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划分,有10个行业半年报业绩预增在50%以上的公司数量超过10家。 为什么大家要重视中报业绩超预期的行业和个股呢?如果个股中报的业绩同比增长幅度远远超越了市场的预期,那么意味着公司基本面大幅改善,这就会容易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而且,近年来,A股市场投资者越发注重基本面因素,而中报就是呈现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窗口”。 因此,大家重视中报时候肯定的啦!二、如何从中报里看出门道?其实方法有很多的。 1、鉴别超预期的个股要知道,中报超预期的情况发生后需要鉴别的,并不是所有的超预期个股都有投资的价值。 咱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甄别:A、个别业绩即使超预期,其估值也必须是合理的。 在股价前期涨幅较大的情况下,需谨慎辨别其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B、脊纳档个股业绩突然大幅度增加,并不是源于基本面的变化,而是依靠财务并表、出售资产、政府大额补贴这样的非经常损益。 这需要根据相关根据进行辨别。 C、中报业绩超预期选股实际上提前埋伏中报行情,属于中、短线操作,需要个股的走势图良好,属于当下的主流板块、题材或者概念。 D、最好的业绩超预期个股通过产能释放,新产品供不应求,导致营收、净利润较同期或者环比大幅度上涨,可以预见一段时间内公司盈利保持在高位。 2、看数据此外,咱们还可仔细研究中报里的各种数据,通过进一步分析,说不定就能找到你想要的。 A、净利润增速较高。 净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 B、净资产收益率(ROE)较高。 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 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C、营业收入增速较高。 营业收入增长是反映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并且营业收入不像盈利那样容易受会计记账方法的影响,还能比盈利更快一部地反映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变化趋势。 D、分红力度较大。 一家公司的分红政策对其股价影响是很大的。 在A股市场上,有时好的分红方案甚至可以补救其他“利空”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分析中报来进行投资选择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投资者在选择利润增长个股时,要仔细思考该增长是否可以持续,以此根据业绩增长持续性来确定持股时长哦。 我们具体看哪些关键指标数据:一、在“主要指标”一栏中,我们重点看“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净利率”的情况。 我的标准:净资产收益率必须>15%,毛利率必须>30%,净利率必须>10%。 (一般情况下) 二、在“资产负债表”一栏中,我们重点看“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变化情况。 1、货币资金:属于公司最优质的资产,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 2、应收账款:这一栏金额越少越好,因为竞争力强、议价能力高的企业应收账款基本都很少。 3、存货:这一栏属于中性资产,需要结合公司在行业中的具体情况来看待。 4、商誉:这一栏需要特别注意!商誉是最容易暴雷的地方,商誉减值是很多公司很喜欢的财务洗澡手段。 商誉越高的公司风险越大。 三、在“利润表”一栏中,我们重点看“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的变化情况 。 1、营业收入:我对营收的要求是:公司近五年营收平均增速必须在15%以上。 因为如果营收不增长,未来哪来的成长性。 2、营业成本:这里主要看费用率,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总营收,横向和同行业的公司对比,看看谁的经营效率更高。 3、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和净利润是不同的概念,很多朋友只喜欢看净利润,因为简单容易看,其实营业利润才是公司利润表的核心。 一般公司的净利润是营业利润的75%左右,(25%的企业所得税)如果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相差过大,那么可能就是公司利用财务手段故意调节了。 (通过营业外支出、计提各种资产减值损失等等)四、在“现金流量表”一栏中,我们重点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变化情况。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公司可以短期没有利润(烧钱的互联网公司),但是一定不能没有现金流。 我们需要注意两个关键数字:一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二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一个印证营业收入的真实性,一个检验公司净利润的含金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这一项主要用来判断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通过查看投资现金流的正负情况,来判断公司当前的业务是处于扩张还是收缩阶段。 一般成长期的公司,现金流出往往很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负的。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这里主要看公司债务筹资的成本,如果公司账上有大量的货币资金,还用很高的成本来举债,那就需要特别注意。 六成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增!55家增幅超3倍 预增王竟暴增100倍在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出现了普遍的下滑截止8月15日,已披露中报的上市公司达到700多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0%,我们对已公布业绩的上市公司半年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统计。 总体来看,在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出现了普遍的下滑,剔除金融类后,中期仅有28.7%的净利增长。 分行业看,强周期行业普遍表现不佳,黑色金属、化工、有色金属、建筑建材等盈利出现负增长,黑色金属中报业绩平均下滑74.6%;消费类出现明显的分化,食品饮料、餐饮旅游保持了较高增速,商贸和服装纺织则大幅负增长;金融地产利润增速较为稳定。 结合货币政策、库存周期等方面的判断,我们认为整体上,三季报仍不乐观,但四季度单季业绩同比增速触底反弹的概率较大。 半年报情况概览——总体盈利堪忧,行业表现分化截止8月15日,披露中报的717家A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1,亿元,实现净利润1,亿元。 其中非ST类677家,ST类40家。 从业绩情况来看,剔除2011年8月

净利润率高达33.9%,被低估的养元饮品,打开了未来的成长性

“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句广告语大家并不陌生,而该饮品是由养元饮品所开发。

8月22日晚间,养元饮品公开了2021年半年度报告,收入、净利润都保持了双位数增长态势,业界直言:“显著超出市场预期”。 公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养元饮品实现营业收入接近34.12亿元,与去年同期17.84亿元相比,增幅在91%左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1.59亿元,相较于2020年上半年7.08亿元,增幅在64%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 公司的净利润率高达33.9% ,这一水平,可以比肩国内的龙头白酒企业。 比如,洋河近三年的净利润率始终保持在33%附近。 对此,养元饮品表示,上半年紧抓市场回暖机遇,聚焦传统春节旺季,深化传统渠道产品战略,巩固市场份额。 作为中国核桃饮品品类的开创企业,其品牌得到市场高度认可,毛利率与市场规模上,领先于同行业其他公司。

疫情对中国消费者在不同品类下的消费习惯产生了显著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个人消费方式,而更具营养价值的 健康 类产品正在受到民众的追捧,比如以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为核心的奶制品类,还有以养元饮品为代表的植物蛋白品类,复苏节奏加快,并有望持续性受益。

1 二季度收入、净利增幅均超130% 具体来看,养元饮品在二季度的表现颇为亮眼。

2021年第二季度, 养元饮品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1.75亿元,与去年同期5.06亿元相比,增幅在132%以上;归属于 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2亿元,相较于2020年第二季度1.82亿元,增幅在131%左右。 与一季度相比,养元饮品在二季度的收入、增幅环比大幅跃升。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加了1739.52%。 其中,2021年第二季度,养元饮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14.79亿元,且远超于同期净利润水平。

另外,养元饮品的合同负债(预收的经销商货款)不仅没有下降,还在飙涨,从2021年第一季度末3.49亿元升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15.83亿元,可见养元饮品的动销良好、渠道信心充足。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植物蛋白饮料生产线30条,合计产能约144万吨/年,可生产目前公司产品组合中的主要产品。

我们知道,2020年,严峻的市场环境给养元饮品产品动销造成一定影响。 而养元饮品科学研判市场,顺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企业战略,通过多项举措为市场注入活力,在巨大挑战中快速抓住机遇之下,2021年养元饮品营收净利同比实现“双增”,业绩显著转好。 养元饮品能够强劲增长背后,还与公司持续加码植物奶品类布局有关。

据半年报透露,今年上半年养元饮品与咨询公司”华与华“达成战略合作,重新定位企业发展产略,建立品牌超级符号系统,进行”包装视觉系统“的全面升级。 养元饮品加强了六个核桃“2430”等高端产品的推广,除了可以积极抢占高端产品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推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六个核桃2430作为养元饮品创新推出的高端饮品,是一款将产品力和学术力超强结合的高端核桃乳饮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核桃健脑功效的一项科研成果表明,每天补充24g核桃,连续30天,对学生记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此外,养元饮品“YANGYUAN及图”和“六个核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20年,养元饮品与“养元·六个核桃”核桃乳是中国核桃乳产销量最大的企业和品牌。 六个核桃品牌入选“2020年CCTV品牌强国工程”及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养元饮品品牌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影响力不断提高,具有极高的品牌价值。

2 市场广阔,新业务三驾马车同时发力

资料显示,公司自其前身1997年9月24日设立起,一直致力于主要以核桃仁为原料的植物蛋白饮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同时标注“养元”商标、“六个核桃”商标的植物蛋白饮料核桃乳,具体品种主要有养元精品型六个核桃核桃乳、养元智汇 养生 六个核桃核桃乳和养元精研型六个核桃核桃乳等。 除核桃乳外,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结构中还包括核桃大豆乳、核桃咖啡乳、核桃花生露和核桃杏仁露等。

养元饮品的做大与其经销模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养元饮品目前主要采取“分区域定渠道独家经销模式”,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建立起网点众多、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销售网络。 截至12月31日,养元饮品经销商1900多家,零售终端超过100万家,尤其是北方市场有着强大的基础。

如今,除了做强线下传统流通、商超渠道,稳固现有布局之外;还推进了线上传统电商平台,发力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社群团购、直播电商渠道。

值得注意,近几年养元饮品不断提高研发投入,2018-2020年,养元饮品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146.31万元、5,660.09万元、5,919.99万元,2019-2020年分别同比增长163.71%、4.59%。

2018-2020年,养元饮品研发人员的数量分别为264人、305人、296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1.44%、13.94%、15.13%。

生产工艺及技术上,养元饮品创立“5·3·28”生产工艺和全核桃CET冷萃技术,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制定核桃乳国家标准,具有系统、有效的产品安全控制体系。 具体来看,养元饮品核桃乳的生产工艺是“5·3·28”工艺,即5项专利、3项独特技术、28道工序”组成,该工艺确保了产品的品质良好。

事实上,为了解决产品单一的问题,养元饮品先后推出新品“六个核桃卡慕宁”、高端产品“六个核桃 2430”、高颜值产品“六个核桃+”等。 养元饮品还引入了天丝红牛,2020年9月,养元饮品在总部开启动员大会,正式开始接手泰国天丝旗下红牛安奈吉在长江以北的运营权。 凭借养元饮品强大的渠道基础,养元饮品2020年功能性饮料实现收入0.58亿元,大部分为安奈吉。

而在六个核桃之外,养元饮品即将推出第二大战略单品,植物酸奶。

公司董事长姚奎章对外表示,公司植物奶新品将于三季度前后全渠道推出。 公司代理植物奶产品将由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河北养元年产4万吨 健康 型无菌灌装植物蛋白饮料项目生产线生产。

即将上市的“每日养元植物酸奶”是养元饮品全力推出的第二大战略单品,用高蛋白、零胆固醇、零乳糖的优势,满足大家对优质蛋白的需求,持续加码植物基市场布局。

民生证券判断,新业务三驾马车(每日养元+素芽膳+红牛安奈吉)有望于今年贡献5-10亿体量级的收入,有望在养元饮品今年收入体量中占据10%左右的比重,初步完成新品牌矩阵布局,2022年预计将是新业务三驾马车的发力之年。

而受益于近几年来食品饮料“回归天然,回归 健康 ”的潮流,植物蛋白饮料行业迎来复苏期。 行业近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0%,远高于同一时期的软饮料行业平均增速。 尤其国内乳品行业的集体质量事件发生后,更加速了植物蛋白饮料业的发展。 目前同期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的主要上市公司ST维维、承德露露、黑芝麻的业绩规模依旧不敌养元饮品,营收增速已存在差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在中国从来都不缺消费者,缺的是满足与匹配消费者核心需求的产品。 ”在植物基的时代风口和消费升级趋势下,植物基饮料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势必会迎来新一轮品牌洗牌。

从事餐饮行业的未来发展怎么样?

—— 以下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星巴克是餐饮行业的咖啡巨头。 2019年,餐饮行业收入为4.7万亿,同比增长9.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全年,餐饮收入亿元,下降16.6%。 尽管2020年,疫情之下多数餐企呈亏损之态,但其对头部餐企的影响正逐渐过去。

疫情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餐企的供给侧改革,具备资金、品牌、人才、供应链的连锁餐企逆势扩张:海底捞/太二/呷哺呷哺/凑凑预计全年新开店500/100/90/40家。 除此之外,近年来如喜茶、奈雪等新锐餐饮连锁亦逐步展露头角,受到消费者及资本的追捧。 下面通过复盘星巴克的发展以挖掘优质餐企的品质,对中国餐饮行业的现状与发展予以分析和展望。

餐饮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海底捞()、星巴克(SBUX)、呷哺呷哺()

本文核心数据:星巴克门店数量、星巴克收入占比、星巴克净利润、星巴克营收

星巴克——全球最大的连锁咖啡饮品企业

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的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随着霍华德·舒尔兹于1987年收购该公司,星巴克便于十年间迅速成长为全球知名的连锁咖啡企业,除售卖精品现制咖啡外,亦通过店内及店外零售袋装咖啡豆、咖啡冷热饮料、糕点食品以及咖啡机、咖啡杯等。

星巴克于1992年6月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截至2020年12月,星巴克市值已超1200亿美元,成长800逾倍。 截止至2020年第四财季末,星巴克全球公司运营的门店中约有98%已经恢复营业,其中美国区为97%,中国区为99%,日本区为99%,加拿大为97%。 第四季度,星巴克新开了480家门店,在全球范围内已开设家门店,其中51%为自营,49%为官方授权。

中国地区方面,截至2020财年末,星巴克在中国开设了581家门店,其中2020财年第四季度开设了259家门店,目前在中国的店铺总数达到了4706家,成为除美国以外,星巴克重要的发展市场。

2012-2018星巴克美国地区直营店数量呈上升趋势,2019-2020年有所下降。 据星巴克2020年年报,2020年美国地区直营店净增长数量137家,总数达到6387家。

星巴克历史发展阶段

从估值溢价到价值分红星巴克近50年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初始:美人鱼的诞生,咖啡帝国的崛起(1971-1992年)。 第一阶段:咖啡帝国版图的扩张(1992-2000年)。 第二阶段:急速扩张,遭遇危机(2000-2008年)。 第三阶段:咖啡帝国的再次辉煌(2008年至今);每个阶段各具特色,估值体系变动明显,对我国餐企现有及未来估值有参考意义。

1、初始阶段:美人鱼的诞生 咖啡帝国的崛起(1971-1992年)

随着消费能力、生活品质提升,速溶咖啡成长到咖啡文化婴儿潮一代消费刺激,咖啡文化得以培育。 1771年12月,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意味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茶文化时代的结束。 自此,美国正式开始了几百年的咖啡饮用历史。 1930s年代,市场上首先出现了如麦斯威尔、福爵等速溶咖啡公司,速溶工业咖啡时代诞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二战后婴儿潮一代正值盛年,且伴随着沃尔玛等大型折扣超市的普及导致生活成本不断降低,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都有显著提升。 受消费升级推动,消费者对咖啡口感要求与日俱增,由此进入精品咖啡时代。 至此,能烘培优质咖啡豆、香气四溢的咖啡馆就此崛起,推动咖啡文化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星巴克于1971年成立,在西雅图派克市场成立了第一家店,开始经营咖啡豆业务。 1982年,霍华德 舒尔茨先生加入星巴克,担任市场和零售营运总监。 1987年,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并开出了第一家销售滴滤咖啡和浓缩咖啡饮料的门店。

1992年星巴克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首家上市的咖啡企业。 此时公司门店规模已达165家,是1987年的近十倍,业绩表现亮眼。 1992年公司营收达0.93亿,同比增长61.5%;净利润为0.04亿,同比增长70.4%。

上市一年便实现业绩翻倍,1993年公司营收达到1.77亿美元,同比增长89.7%;净利润达到0.08亿,同比增长101.8%。 上市之初,公司的市值近0.14亿美元,仅半年,市值达到0.48亿美元;公司上市之初的PE估值便高达百倍,并于上市3年内维持了60倍以上的估值溢价。

2、发展初期:咖啡帝国版图扩张 持续享受估值溢价(1992-2000)

在经营表现上,从国内到全球,星巴克门店数/净利润CAGR均超46%。 深耕国内,加密布局,从美国中西部扩张到东海岸。 1992年后,星巴克大举挺进纽约、亚特兰大、拉斯维加斯、辛辛那提及费城等地。 2000年底,星巴克已有近3500家门店。 随着入驻城市数量的增加,品牌曝光度逐渐提升,星巴克的品牌力增强。 由于星巴克的入驻往往可以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繁荣产生“星巴克效应”。

1995年实行国际化战略:走出北美,开往全世界。 在国内加速开店的同时,1995年星巴克逐步全球化。 由于进入海外市场往往会受到当地政策的制约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星巴克通常先采取合营的方式打入当地市场,以轻资产模式实现快速扩张。

星巴克快速拓店+稳健单店的表现驱动营收和净利双增长。 从1992年到2000年,公司门店数165迅速攀升至3501家门店,CAGR达到46.5%。 尽管公司同店销售增长率从初期年的19%逐渐下滑,但仍维持中单位数增长,成熟单店表现稳健的背景下,规模的扩张推动星巴克营收从1992年的1.03亿美元,成长到2000年的21.69亿美元,八年时间翻了21倍,CAGR达46.36%。 净利润从1992年的0.045亿美元,成长到2000年达到0.946亿美元,CAGR达46.33%。

3、调整阶段:急速扩张下同店转跌,估值及业绩双杀(2000-2008)

在调整阶段的经营表现上,全球扩张下公司经营不善,同店转跌2000-2004年期间轰炸式扩张,全球门店数量激增。 2000-2004年期间,公司门店数从3500家增长至8569家,4年CAGR达25%,推动公司总营收从21.69亿美元到2004年的52.94亿美元,CAGR达25%。

其中,海外店面从2000年的525家增长至2008年的5,113家,CAGR为32.91%,其中特许经营店达61%,带动特许经营店收入占比从2000年的8.7%增长至11.3%。

2004-2008期间公司快速扩张下的管理不善,再加上行业的竞争使得危机凸显。 麦当劳在2000年推出咖啡品牌一麦咖啡;唐恩都乐现磨咖啡在2007年当选“美国人最喜爱的咖啡品牌”。 跨赛道抢占市场的竞争者规模优势不差于星巴克。 截至2004年底,麦当劳全球门店数量达家,而星巴克只有8569家;

价格方面,麦咖啡均价在20元,星巴克均价大约30元;环境体验方面,虽然星巴克优雅简洁的木质装修优于快餐式麦当劳,但星巴克常年人满为患,顾客难以停留享受咖啡。

4、重启阶段:重塑星巴克体验 咖啡帝国的再次辉煌(2008至今)

2008年霍华德·舒尔兹重新接任星巴克CEO,便提出公司新愿景“To inspire and nurture the human spirit-one person,one cup and one neighborhood at a time”,宣告公司将专注于提升咖啡业务并重塑客户体验。

在经营表现上,霍华德选择关闭落后门店,重塑企业特色,稳定同店增长。 忙于开店让公司无暇思考单店效率问题,霍华德回归后便大刀阔斧的“修剪枝丫”。 2009年,全球门店总数为,是星巴克自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调整门店组合战略使美国地区关闭了474家表现不佳的直营店,员工总数同比下降19%至14.2万人。 特许经营店的数量也增长缓慢,YoY从2008年的14.3%下降到2011年的0.3%。

同店销售回归正常水平,门店控制初见成效。 2008年星巴克同店销售增长率跌至-3%,2009年甚至再跌一倍至-6%,而随着大量关闭落后门店,公司同店销售于2010年回归正常水平,并稳定在5%左右的增长率。

2008-2019年,星巴克业务高速增长。 营收从2008年的103.83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265.09亿美元,CAGR达8.89%;净利润从2008年3.16亿美元增至2019年35.99亿美元,CAGR高达24.75%。 然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星巴克全年营收为235.18亿美元,同比降低11.3%,全年净利润为9.23亿美元,同比降低74.2%。 未来星巴克能否持续保持业务增长,还是未知数。 但是总的来看,星巴克在过去十年内仍旧做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

从收入占比来看,星巴克北美收入占比保持在70%左右,近年来,国际市场(包括中国、日本、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份额有所提升。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

1、独特的咖啡文化

不同于普通咖啡馆,星巴克毋庸置疑已经成为了咖啡文化的代言。 霍华德舒尔茨曾表示,在星巴克创立前,美国居民鲜少知道意式咖啡为何物,公司不仅创造了近代美国咖啡业,更是创造了一种饮品体验,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语言,创造了新文化并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

表面上星巴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文化的成功,即卖的不是咖啡,是新的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文化成就了伟大的星巴克。 但从底层深挖,公司无论在员工管理、激励政策还是选址装修、供应链布局等都为公司表象的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撑。 各方面的底层支撑塑造了强品牌,而品牌文化形成后则可进一步赋能底层发展:凭借品牌加强上下游议价、降本增效、提升溢价,形成了价值创造+收益获得协同发展的生态闭环。

2、“数据+智能化”的O2O运营模式

2018年8月,星巴克宣布与阿里巴巴全面合作,一个月后,星巴克便与饿了么一起推出了专星送;两个月后,与盒马推出了外送星厨。 显然,星巴克的数字化创新并非只在咖啡外卖,而是打造了一整个“数据+智能化”的城堡。 在这个城堡中,每一个星巴克的会员都有唯一专属的“通行证”,基于这张通行证,能享受星巴克在所有销售渠道的会员权益。 同时,星巴克也在数据沉淀中,更了解每一位会员的消费行为——购买习惯、口味偏好、意见反馈。

3、中国市场本土化

为了压缩成本和进行本土化,星巴克开始了中国市场采购本土化,在中国门店提供牛奶的供货商已从雀巢换成了蒙牛,首次使用云南咖啡豆制作的综合咖啡,在此之前,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北京星巴克三明治提供商,其他糕点供应商则为东莞黑玫瑰食品有限公司,就连最具星巴克特色的咖啡杯,也由美国进口改成中国制造。 此次开始使用云南咖啡豆制作综合咖啡,也被视为是压缩成本的举措。

此外,在中国市场,星巴克曾与DMG公司合作推出中国第一部地铁剧《晴天日记》,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而今,星巴克正在强化活动营销和互动营销,并试图在户外和车载电视上投放广告宣传。 这无疑打破了其过去不做广告的惯例。

中国是星巴克未来的重要市场,店面数量、规模可能都会超过美国市场,因此,在战略上,星巴克坚持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尊重中国文化,星巴克不仅延续塑造产品本身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而且强化本土化特征的塑造;在营销方式上,门店营销一直是星巴克独特的营销方式,是星巴克与顾客建立沟通和交流的最佳途径,优质的咖啡、真诚的服务,以及星巴克独有的店面环境,典型的个人化沟通是星巴克的特色;

在营销策略上和形象塑造上,星巴克注重与顾客的情感联系,提供的第三生活空间,伙伴们与顾客的深度互动在情感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注重“特殊时期”的营销,例如,星巴克每年在情人节的销售收入都是一年中最高的日子之一。

中国餐饮行业现状 底层构建逐步成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餐饮业市场规模持续壮大,2011年突破2万亿,2015年突破3万亿,2018年更是突破4万亿,达到4.27万亿,占国民经济产值的4.7%。 2019年餐饮行业收入为4.7万亿,同比增长9.4%。 尽管近年来增速有所下滑,2019年为9.4%,但仍远高于GDP增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全年,餐饮收入亿元,下降16.6%。

中餐由于其地域差异大、依赖大厨等存在难标准、难复制、难扩张的局面。 这也就天然决定了在餐饮投资上一定要去追求广谱性及可复制性。 从赛道看,海底捞/呷哺呷哺所处的火锅具备易标准、口味普适强的天然优势,而太二通过减少SKU、标准作业流程而降低了对大厨依赖。 从开店空间看,海底捞于国内有2000-3000家开店空间,较现在仍有翻倍空间。 而太二现有门店数仅200余家,基数仍低、增长空间仍大。

餐饮前端为服务业,后端实为制造业品类属性决定了开店空间的基因,而强供应链体系则为扩张的关键。 如此前提到的,星巴克的扩张离不开其上游咖啡豆的布局,稳定的供应才能保障公司全球的运营。 随着我国餐企初具规模,供应链的布局亦日益重要。 餐饮连锁供应链是产业链中最难运营的体系,涉及到原材料采购、食品安全监控、物流配送等多方面细节,决定了餐企门店的运营效率及拓店速度,亦为餐企打造新品牌提供了基础。 海底捞的成功不仅仅是前台的贴心服务,而是拥有了全方位后台供应链的支撑。

此外,“符号化”为品牌发展的灵魂,创造情感链接顾客之所以愿意为星巴克的溢价买单就在于其人文体验,生活方式的符号性象征:即“星巴克成功打造了专属文化:以咖啡为载体,将休闲、中产生活为内核的文化理念贯穿始终,成为了圈层用户的标签。 ”品牌文化在消费者中更易产生内容流量,使得品牌在拥有性格的同时亦更容易与消费者达成情感链接,让人们一想到“咖啡”便想到“星巴克”。

从我国餐企看,海底捞形成的“服务”概念已深入人心,颇具火锅代言词的趋势。 如“星巴克不只卖的是咖啡,而是体验”,海底捞亦“不仅是火锅”。 太二亦凭借“二”、“有趣”的定位打造了鲜明的品牌记忆度,但其现有门店仍较少,未形成海底捞似得全国知名度。 相对来说,呷哺全国已拥有了千家门店,其在“符号”化发展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星巴克于餐饮业的启示:品牌文化初见端倪 把握我国餐企崛起之时

星巴克的崛起、发展及重整历史颇具启示性。 表面看,星巴克的独特在于其出品稳定、环境舒适、占据热门地段、拥有其独特的品牌文化。 从内里看,公司品控稳定来自于供应链的把控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优质的服务来自于有效的激励政策及人文关怀,优越的地理位置来自于专业的选址团队及系统等底层支持,而文化及品牌的建成又进一步保障了公司低于行业水平的租金成本。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不过是基于其强有力的细节把控、底层支撑所赢得的文化认同,在实现了价值创造的同时亦收取了收益。

我国餐饮业规模庞大而格局分散,后疫情时代居民对食品安全要求、品牌认知度及生活品质的提升,使得街边小店压力加大,有望加速出清,我国以海底捞为首的连锁餐企已初成规模,在门店扩张、供应链布局、品牌度方面已有先发优势,未来三年的高速发展确定性较强。

未来,我国餐饮业发展趋势如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9434.html
要用120%的力量去拼 3年的辛苦努力才进入决赛 早田希娜
森林生态文明的守护人 严善春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