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美 已致2死201人伤 台风 预计今天下午登陆福建 影响省份或超10个

据新华社台北7月25日电:台气象部门资料显示,台风“格美”中心于25日0时左右在宜兰县南澳附近登陆,目前向西转西北移动,其暴风圈笼罩台湾及澎湖,各地风雨持续增强中。

台风已致2死201人受伤

据台灾害应变中心统计,目前台风已造成2死201伤。伤者中高雄市56人,台南市32人,台中市27人,花莲县16人及彰化县14人。

台气象部门资料显示,25日0时台风中心位置在北纬24.4度,东经121.8度,即在宜兰的南方约40公里处,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向西转西北进行,近中心最大风速约每小时184公里,相当于16级风。

受台风影响,台湾各地沿海、空旷地区及离岛风力明显偏强。 25日,台湾22县市宣布停班停课,全台航班264架次全部取消,高铁全线暂停营运至下午3时前。

根据台湾水利部门最新统计显示,全岛有12个地区发布淹水警戒,其中有8个地区为一级警戒。 此外,全台超32万户发生停电,26万余户已恢复供电,目前有超5万户处于停电状态。

预计今天下午登陆福建

中央气象台7月25日06时继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台风“格美”的中心今天早晨5点钟位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东南方大约110公里的台湾海峡东北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200-33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7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30公里。

预计,“格美”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今天下午到夜间在福建秀屿到连江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2-14级,35-45米/秒)。以后穿过福建后深入内陆,并逐渐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7月25日8时至26日8时,黄海南部、东海大部、巴士海峡、南海大部、华东和华南沿海、长江口区、杭州湾将有7-8级大风,其中东海南部及钓鱼岛附近海域、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台湾沿海、福建沿海、浙江东南部沿海的风力有9-12级,“格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或地区的风力有13-14级,阵风15-16级。

另外,7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浙江南部、福建大部、广东东部、台湾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浙江东南部、福建东部、广东东南部、台湾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台湾和福建东北部有特大暴雨(250-500毫米)。

影响省份或超10个,多地应对

7月24日,国家防总针对福建、浙江启动防汛防台风三级应急响应。

7月24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继续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进行防汛防台风专题联合会商。 会商指出,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已进入到南北多线、洪涝和台风交织作战的关键时期。第3号台风“格美”移动速度快、水汽含量大,预计25日在福建福鼎到晋江一带沿海登陆,影响省份或超过10个;川陕甘宁地区降雨仍在持续,且具有一定极端性,山洪和地质灾害防范压力较大;长江、淮河等流域退水期堤防巡查防守压力不减,防汛防台风形势复杂严峻。

会商强调,福建、浙江要充分做好台风正面登陆强势冲击的各项准备,从海上、近岸、陆地梯次落实防台风措施,抓好船只回港避风、人员上岸避险、危险地区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多轮次反复排查,做到“一人不漏、一船不落”;提前落实沿海旅游景区、在建工地、交通航线、跨海大桥等关停措施,对灾害隐患进行再排查再整治,对抢险救援队伍物资等保障措施进行再落实再部署,全力避免人员伤亡 。江淮等地要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持续做好退水期堤防巡查防守,同时做好台风“格美”防御准备,确保安全度汛。

极目新闻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澎湃新闻


上海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于6月29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动,渐渐加强,7月1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02时加强成台风,并继续增强,至7月3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力15级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这时台风已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继续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 7月4日11时到达北纬27.2、东经124.1度后开始转向,基本上沿东经124度笔直北上。 7月5日02时在上海以东约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40米/秒,7级大风半径仍达500公里,10级大风半径达200公里,上海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 台风北上越过北纬32度后,转向东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过朝鲜半岛,最后于7月6日20时减弱消失。 台风移动路径和速度都比较稳定,台风早期在低纬度时移动速度较慢,在北纬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达26公里/小时;台风从北纬20度开始,移速一直稳定在18—20公里/小时。 台风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且持续强盛的时间长达39小时。 高桥实测最低气压7月5日5时986.2百帕。 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风达到如此的强度,历史上比较少见。 台风的风速大,中心风速50米/秒,大于12级,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 由于7级大风半径大,沿海受大风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开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现12级大风,上海高桥站从7月4日10时开始刮7级大风,直至7月5日21时,持续时间长达32小时,过程最大风速达27.4米/秒。 “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水情的影响:受“威马逊”台风北上影响,上海地区出现了风、雨、潮的综合影响,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黄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的损失相对减少。 雨情:受台风影响,上海地区从7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下雨,至7月5日21时左右结束。 这次台风降雨过程,历时较长,长达34小时,但因降雨强度小,总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强均小于“派比安”台风影响期间的降雨。 降雨中心位于市区的三江路桥附近,单站最大雨量为徐汇区的三江路桥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大于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区雨量小一些。 风暴潮: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非常明显。 以黄浦江黄浦公园潮位为例,7月4日07时,台风距上海的距离约600公里,这时台风的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长江口高桥站出现了6—7级偏东风,黄浦公园实测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风暴潮十分明显。 随着台风的进一步北上,台风中心距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上海沿海和长江口区都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测站实测气压也越来越低,风暴潮增水越来越大,过程最大增水达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两个高潮的增水超过1米。 实际上从台风越过北纬29.3度后,黄浦公园就出现了大于1米的严重风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号热带风暴“森拉克”,8月29日14时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纬18.3度,东经155.3度。 由于正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东风气流的引导,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8月30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1日08时加强为台风,形成台风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风力12级,7级风圈半径达350公里。 随着台风的逐渐西移,9月4日夜间至9月5日晨,台风中心越过硫球群岛进入东海南部,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超过12级,7级风圈半径维持在350公里。 福建、浙江等华东沿海地区风力逐渐加强,本市也开始受到台风外围影响,长江口区风力达到了4—5级,并进一步增强。 台风进入东海后,9月5日至7日晨,由于台风引导气流的减弱,其移动速度变的较为缓慢,并出现了向南转向,9月5日20时至9月6日08时,沿125度经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一个纬距,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增加了台风的影响时间。 从9月7日08时起,台风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时左右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大于12级。 登陆后,台风强度逐渐减弱,至9月8日20时后逐渐转为低气压。 台风期间本市的风力、气压、降水情况: 这次台风是2002年影响我国最大的一场台风,台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实测风力达12级,浙江部分地区出现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 受其影响本市从9月5日起,长江口区的风力逐渐增大,9月6、7、8持续三天,外高桥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 沿海的芦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现了5—6级的偏北风。 由于离台风中心距离相对较远,本市的气压未出现剧烈变化,基本维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于台风外围云系不很发达,本市正处于云系边缘,因此也未出现暴雨情况,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 台风期间的水情特点:台风影响期间,本市正值入汛以来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黄浦公园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3.89、4.13、4.27、4.29米,黄浦江下游吴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4.18、4.44、4.57、4.57米。 受台风影响,从9月5日开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现了持续的风暴增水,其中黄浦江下游的吴淞从9月5日到9日出现了4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现在9月8日00:15时达5.53米,为历史第三高潮位,风暴增水最大达0.96米;黄浦公园站从9月6日到9月9日出现了连续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时出现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历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现在9月6日达到了1.09米;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现了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时出现了历史第二高潮位4.17米。 沿海的外高桥、卢潮港、金山咀均出现了较大的风暴潮,其中外高桥出现了历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 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 “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 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 另外此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 受其影响,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 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线(4.90米)0.12米;吴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线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3.5米警戒线0.41米。 同时,受热带风暴强降雨云团的影响,3日上海市普遍出现了大雨、局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雨量相对较小。 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高潮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 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2005年8月6日凌晨3点40分在浙江玉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大于12级,10级风圈半径为200公里,7级奉劝半径为600公里。 台风登陆后沿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浙江省境内进入安徽,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由于台风“麦莎”强度强,7级大风半径大,上海长时间处于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内,且长时间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云系深厚的右半侧,台风影响尤为严重。 同时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于是出现了天文大潮、风暴潮和暴雨三碰头的局面,致使黄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高潮位。 “麦莎”影响上海期间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长时间持续偏东大风:受台风影响,长江口高桥站从8月5日12点就开始刮偏东及东北向的6级风,持续时间长达42小时;8月6日2点开始风力加大到8级,8―10级的大风连续25小时,最大阵风26.6米/秒;杭州湾芦潮港的最大阵风达30.5米/秒,市区风力也达7―9级。 这场台风风的影响比较明显。 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暴潮,黄浦江出现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 8月6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65米的高潮位,吴淞出现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现了4.02米的高潮位。 8月7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吴淞出现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现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创历史新记录,比原来4.27米的记录抬高了0.11米。 由于上海地区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浦江上游和市区河流出现了较高的潮位。 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创历史新记录4.22米,比原历史记录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泾站也出现了平历史记录的4.08米的高潮位。 暴雨:由于上海长时间被台风云系笼罩,8月5日上海地区便开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为崇明县的堡镇,日雨量100.4毫米。 8月6日上海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据初步统计,从8月6日8时至7日7时,市中心区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汇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区雨量高达216毫米,徐汇区累计雨量201毫米,大多数的区累计雨量在150―200之间。 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地区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间,南汇的周浦累计雨量203毫米,宝山区的蕴东闸累计雨量194.5毫米,浦东新区的杨思累计雨量191毫米,金山区的累计雨量191毫米。 “麦莎”台风引起的雨量大多数测站总雨量在200―300之间。 台州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4年8月12日20时,“云娜”台风登陆温岭石塘,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 在“云娜”登陆前后,狂风暴雨席卷台州大地,大陈站测到的极大风速高达58.7米/秒,创国内实测最高纪录。 台风期间,全市过程雨量达200~300毫米,局部高达600毫米左右,其中黄岩上高达688毫米。 台风登陆时,海门港潮水暴增3.58米,虽处于六月廿七天文低潮期,但港区潮位仍高达7.42米。 受其影响,台州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惨重。 全省公布的死亡人数为164人,主要在台州。 2005年7月19日17时10分登陆在福建连江县黄岐半岛的5号台风“海棠”,也曾对我市造成较大影响。 它在过境台湾岛前后曾出现了两次奇异路径(前打转、后直折),登陆时最大风力12级。 “海棠”登陆前的17日夜间,台州开始出现明显降水,直至22日下午降水结束,全市平均过程雨量超过250毫米,其中最大雨量中心在黄岩西部马鞍山,达743毫米,为台州近60年以来单次台风过程之最高雨量纪录。 过程极大风力海域约为12级,陆地亦达8~10级。 全市经济损失严重,好在防御得当,无人员死亡。 2005年8月6日3时40分登陆玉环干江的9号台风“麦莎”,是登陆台州的最强台风之一,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 台州全境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23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黄岩桐里岙,达588毫米。 过程极大风力海域超过12级,陆地9~12级,全市经济损失严重。 还好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汛的低潮时刻,没有发生强烈风暴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登陆台州的最强台风,是2005年9月11日14时50分在路桥金清黄琅登陆的15号台风“卡努”。 “卡努”登陆时,最大风力达到15级,台州沿海海面风力远超12级,其中大陈站极大风速高达59.5米/秒(后因风杯损坏无法确认是否出现更大风速),创造了新的国内实测最高纪录。 陆地风力也达10~14级,其中椒江十塘站因自动站被强风摧毁无法获得更大资料。 台州全境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近200毫米。 最大雨量中心在临海小芝岭脚,达465毫米。 此外,海门港还曾出现高达3.60米的巨幅风暴潮水,最高潮位达6.76米,超警戒1.16米。 全市经济损失惨重,幸好防御得当,人员伤亡仅8例。 相比于“云娜”,“卡努”强度更大,但范围较小,因而影响时间较为短促。 2006年跟台州擦肩而过的8号台风“桑美”,让台州人想想着实后怕。 因为,那是近60年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桑美”在温州苍南登陆时,最大风力竟然高达17级,台风登陆前后苍南霞关测得68米/秒的极大风速,同时伴有特大暴雨。 我省南部及福建北部蒙受罕见巨灾,死伤极为惨重(死亡人数估计高达千人以上)。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108.html
专访历史作家谭木声 一桩巫蛊悬案 深度解析汉武帝传奇一生
狗狗怕烟花一直叫 小女孩找出最喜欢的玩具 放在浴缸里陪伴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