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博物馆参观难 如何破解

从6月份、7月份上海、北京陆续取消了博物馆的实名预约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陆续跟进。在取消预约制两个月之后,博物馆它接住了这泼天的流量吗?游客们能够忍受漫漫长队吗?在线上预约和现场购票这两个选择之间,还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平衡呢?

博物馆等场所免预约后效果如何?

游客们便利了,自由了,但是对于之前一票难求的博物馆不再实行预约制,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那么参观的人流会激增吗?博物馆又能承担超载的压力吗?

自免预约参观以来,热度持续攀升,观众等待入馆排队时间长,展厅内严重拥堵,参观体验感不佳,设施设备超负荷运行,安全风险急剧增加。

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为例,自7月10日免预约后,参观人数就开始大幅增加,每天都在1万人次以上,最高一天达到17000人次。在实施免预约政策15天后,7月25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决定从当日起,杭州馆在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依然实行线上预约制度,周二至周五继续实行免预约参观。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服务部副主任 张洁:平时工作日因为不需要预约,来的观众还是挺多的,上周四有一万四千多人次,这样错开的话,会相对好一些。

7月22日,随着深圳最后两个文化场馆,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和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取消预约入场要求后,深圳全市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全面取消了预约进场管理模式。从实施效果来看,深圳的不少博物馆同样遇到了取消预约之后,参观人流量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况。

深圳博物馆讲解员 袁旭:在之前还没有取消预约之前,我们馆是每天进行预约,大概这个观众量我们是限制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自从取消预约之后,我们大概的数据就是周一到周三我们保持在人流量是一天一万人,周四周五大概是一万五千人,周末就会比较多一些,而且现在因为正好是暑期,所以我们人流量大概是在两万五六。

取消预约制后如何保障游客体验?

从如约而至到不约而至,从定时抢票到说走就走。当博物馆和景区在预约上做减法后,在服务上又该如何做加法?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博物馆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以来重要的旅游场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博物馆去观展,接受相关的科普和人文教育,应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也是越来越普遍的一个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博物馆会承受一定的游客接待压力是很正常的,特别是一些热门博物馆。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在保护文物安全和游客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把最大限度方便让渡给观众和游客,这是公共文化为人民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这个压力谁来解决?应该我们作为博物馆的供给方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把这个压力放在游客身上,换句话说不能够因为这样那样问题,我们就把游客拒之门外,尽最大的可能让更多的观众和游客进到博物馆里来,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柴璐:当前我们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背景,我们是在暑期的时间背景当下来谈的,我们看到取消预约制之后出现的这种变化也是在暑期里出现的,包括我们看到从观众的组成,也是未成年人的组成会大幅增长,包括周六日的参观人数也是大幅增加等等。您认为未来我们需不需要专门去针对暑期来制定一套特殊的制度和流程?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觉得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调控:

一个是从供给方面来看,暑期我们可以多开发一些课程和场景,比如很多中小学生研学旅游都把博物馆作为重要的一个社会大课堂。这些学生可以在进馆前先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在博物馆开设一些课堂,让游客或研学旅游的中小学生能够有序进入,这是供给方去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特定的时间点实行特定的制度,包括延长闭馆时间等等。

还有就是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必要的引导。不一定非要在特定的时间点都挤到最热门的景区,而是选择自己合适的。比如说对当地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不是一定要在最热门的时间点去最热门的景区呢,我觉得这个也需要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和相关的机构做必要的引导。

保留预约制的场馆如何破解预约难题?

目前仍有不少场所保留预约制,不仅包括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军事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预约制,预约难,前几天总台记者在调查中就随机采访了30位游客,发现只有2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预约成功的,而其他28人都是通过找“黄牛”加价进的博物馆。

柴璐:当时我们取消预约制的初衷,实际上是因为预约制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预约起来它的流程非常烦琐,比如说因为一票难求催生了“黄牛”等等,大家反而买不到票了。现在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并不是取消预约制的方法来去解决这些已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解决“黄牛”的问题,解决预约流程很烦琐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您觉得有没有可能?另外您觉得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个监管层面的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我觉得两个方面原因都有吧。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去讲,我们能不能允许广大游客提前一天、两天、一周、两周,甚至海外游客可以提前更长的时间,把票约了。现在抢票的方式,游客会感到不方便。

第二,对那些不太擅长使用互联网的,能不能提供更多线下预约的可能。

第三,发挥我们广大旅行商的作用。很多游客去景区景点游玩的时候,跟团来的都需要跟旅行社打交道,这个时候很多旅行商变成抢票公司,这个就是预约带来的弊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上改变一些。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对这些买了票又退票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识别这些账号。无论是通过手机还是通过互联网,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从技术上堵,二从纪律上进行约束。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无外乎纪律监管和技术两个方面,从堵和疏两个方向上来去优化观众和游客进馆的需求。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未来要加大市场预测的力度,要提前向社会公布热门旅游城市、热门文博场馆,特别是博物馆,要预测它可能到访的观众和游客的数量,特别是在特定的时间点会不会达到最大或者最佳承载量,让游客可以选择时间和地点;并且要对可能出现的拥堵或无法进入的情况,进行疏导和疏散。


蜗牛博物馆最新游戏攻略

蜗牛博物馆新游戏攻略:攻略通关不再难蜗牛博物馆近期发布的新游戏因其挑战性而备受瞩目,但对于不少玩家来说,通关并非易事。 这里提供一份详细的攻略,助你轻松破解各个关卡难关。 首先,第一关卡要求玩家控制慢速的小蜗牛穿越障碍,关键在于耐心和时机的把握。 记得收集星星,它们是后续关卡的解锁关键。 第二关难度提升,移动障碍和水果炮的加入需要高反应力。 攻略建议提前预判跳跃时机,避开攻击。 第三关障碍更为复杂,包括爆炸的橙子和苹果,需要策略性地规划路线并利用道具,如小手和组合爆炸,来降低难度。 第四关难度升级,爬越高墙,避开黑洞,考验技巧和智慧。 攻略中强调找到最佳移动节奏,避开黑洞,提高反应速度。 第五关是游戏的巅峰挑战,玩家需操控小蜗牛游泳,同时应对毒气和冰块。 攻略建议学习小蜗牛的特性,合理规避障碍,保持心态平和,适时调整游戏模式。 总的来说,游戏难度虽然大,但策略和经验的运用至关重要。 掌握这些攻略,你就能在蜗牛博物馆的新游戏中游刃有余,享受通关的喜悦。 别忘了,每过一关,都是一次挑战的胜利,也是游戏乐趣的体现。

办好托管服务破解暑期“看护难”

办好托管服务 破解暑期“看护难”

为有效落实“双减”工作,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不少地方和学校积极探索暑期托管服务,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以及素质课程等服务,引导孩子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拓展兴趣爱好、探索自我潜能,为没有时间看护孩子的家长排忧解难,深受好评。

“双减”落地一年来,校外培训乱象得到系统性治理,培训市场异常火热的现象再也不见,孩子终于不用奔波于各类培训、补习机构,家庭教育培训方面的经济负担大幅下降,基础教育生态得到重塑。

不用去培训班、补习班之后,如何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则面临新的考验。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工作和带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过去,家长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培训班,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长假期间没有时间带娃。 因此,做好暑期托管服务不仅是一项为家长排忧解难的民生实事,也是加强教育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题中之义。 不仅如此,办好暑期托管服务,帮助实现工作带娃两不误,也是进一步疏解校外培训需求、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推动“双减”更扎实落地的配套举措之一。

鼓励学校积极承担,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合理安排服务内容,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去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文就支持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进行部署,明确了上述要求。 今年,教育部再度强调,积极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要注重丰富暑期托管服务内容、拓宽暑期托管服务渠道。 这些要求都为各地各校进一步做好暑期托管服务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南。

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是落实学校育人主体责任的体现。 但须明确的是,暑期托管所要解决的是“看护难”问题,因此,在内容上必须坚持看护为主的原则。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作业辅导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拓宽视野、培养兴趣。 而利用暑期托管进行变相补课、开展集体补课、讲授新课等行为是绝不允许的,这会使暑期托管变味,不仅会让原本期待放松休息调整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也对没有参加暑期托管服务的学生不公平。 坚守本位不缺位,但也绝不越位、错位,是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前提。

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还应坚持教师志愿、学生自愿的原则。 对于教师来说,忙碌了一个学期,暑假是其休息调整以及教研培训的时间,参与暑期托管不能强制。 同时,对于志愿参与的教师,还必须保障其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为其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并给予适当补助。 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确有需求才参与,而不能强制学生参与。

还需要注意,一些学校没有条件开展暑期托管服务,且暑期托管服务不一定都能覆盖完整的假期,难以全方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因此,还应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暑期托管服务。 要统筹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区等组织的力量,充分利用各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引入社会专业力量,拓宽暑期托管服务和管理渠道,破解服务单一、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更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真正做到不负所托。

作为“双减”的一个配套措施,暑期托管和课后服务一样,对疏解校外培训需求、减轻家长负担、赋能学生全面成长意义重大。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探索,暑期托管未来也将越发普及、普遍,惠及更多家长和学生。 为此,构建暑期托管服务保障机制,尤其是公益普惠的原则之下,完善暑期托管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直接关系到暑期托管服务的可持续开展。 另外,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参与托管服务人员安全责任、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师生人身安全,也是解除各地各校托管服务后顾之忧,鼓励更多地方和学校积极探索托管服务的必要之举。

北京自然博物馆恐怖女尸,北京自然博物馆以前的那具无名女尸呢

1、北京自然博物馆以前的那具无名女尸呢北京自然博物馆以前的那具无名女尸现在改在地下一层展览。 北京自然博物馆以前的那具无名女尸是一具医学标本,以前是在三楼展出,2019年后改在底下一层展览。 观众可以凭预约门票免费参观基本陈列(收费项目除外),博物馆开放时间是周二至周日九点到十七点,周一闭馆,每天下午十四点停止入馆,参观需要提前预约。 2、自然博物馆里的女尸哪去了自然博物馆里的女尸被移到了地下一层的展览中。 这具无名女尸曾经在三楼展出,但在2019年后被移到了地下一层。 3、关于北京自然博物馆里那具女尸谁知道那个女尸的资料???我想查查她,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更多的了解下。 还有,好像旁边还有一个站立的男尸是吗??可以一起告诉我嘛?我查了半天都没找到4、中国最恐怖的十大文物有哪些?中国十大最恐怖的文物有:马王堆女尸、金缕玉衣、青铜神树、永宁寺泥塑人面像、王侯仪仗、凤凰山男尸、大禾人面纹方鼎、先秦石鼓、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远古手机——石铲。 1、考古界的奇迹马王堆女尸提到中国的古尸,马王堆女尸是名气最大的,女尸的名字叫辛追,生活在西汉时期,死亡时大约50岁,身高1.54米。 考古人员发现辛追的时候,她被浸泡在20厘米高的无色防腐液体中,皮肤甚至还有弹性,肚子里还有138颗半没有消化完的甜瓜籽,陪葬的锅具中的藕片甚至还完好如初,可惜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些东西难以保。 有意思的是,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经请求我们把马王堆女尸的头发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被果断拒绝;后来日本民间研究机构提出花钱购买女尸头发做研究,再次被拒绝。 因为一个民族的DNA相当重要,特别是距今2000多年的古人DNA,有可能会找到一些西汉古代疾病成因,如果被外人破解,会给我们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 2、长生不老的金缕玉衣相传金缕玉衣能保持尸身千年不朽,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传说谁得到它谁就可能长生不老。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北省一座古代墓葬群中,出土了这种传说中的宝物,金缕玉衣才第一次真正出现在世人面前。 多年以来,全国出土金缕玉衣有20多套,但是大多保全不完整,不过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就不同了,这套玉衣在2000多年后,还跟刚出土时一模一样,如此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世间罕有的珍品,所以出土后立即轰动世界。 不仅如此,整件玉衣的制作极其昂贵,相当于汉代500户中等家庭的收入总和,约等于1.5亿元人民币,它是用上千条金丝连缀2498片玉片,通过数百名玉石工匠之手历经5年才完成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件金缕玉衣中是所有玉衣中唯一一个带啤酒肚的,因为下葬时过于仓促把玉衣的前胸和屁股套反了,于是屁股跑到了肚子上。 不过这个错误已经被发现和改正了,玉衣的曲线再次完美。 3、神话中的青铜神树自从上古三大遗址之一的三星堆在四川广元被发现后,出土了许多非常贵重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青铜神树,因为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太阳神树“扶桑”的形象一致,所以间接证实了《山海经》并不是一本单纯的神话故事,它是一本有据可查的史书。 青铜神树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有三根大树枝,树枝最上方栖息着一只太阳神鸟,一共9只,年代为夏代晚期,遗址里最大的青铜神树将近4米高,树枝的下部倒悬着一条头朝下、尾在上的龙。 不过可惜的是,祖先们留下的青铜神树到底寓意着什么,我们尚不知道,不过它的发现可以让我们知晓几千年前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 更可以大胆地猜测,山海经所描述是否就是被神化后的历史,或者说真正的历史就是这样。 虽然我们难以知道当时历史全部的真相,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于真相。 4、微笑的永宁寺泥塑人面像洛阳永宁寺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只不过毁于一场诡异的火灾。 直到上世界70年代才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泥塑人面像。 对于西方的《蒙娜丽莎》我一直没有领会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里,直到看见永宁寺残存泥塑人面像,我才知道这一抹微笑这多么的黯然销魂。 相比于西方的审美,北魏时期僧侣的微笑更加让人震撼,它是把美这一概念具象化,更多了一份威严贵气。 让人不禁感叹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而泥塑人面像头顶和脖颈下面的部分再也难以修复,想起来也有些悲哀。 5、古滇国传说中的王侯仪仗战国时期,楚国组建了一支征服滇池地区的部队,后被秦国偷袭,伤亡惨重,只能在滇池地区修养,后来楚国灭亡,他们的将军建立了滇国。 直到汉武帝出兵滇国,滇王拱手降汉,整个滇国的历史不到600年。 滇国留存下来的文物很少,王侯级别的仪仗礼器就更少了,他们的仪仗通常是用来表现军功的。 仪仗要凝刻强烈的现场感,虽未见血光,但是古老的残酷气息却铺面而来,一支长矛上,绑着两人,吊在上面奉献给神灵,手足被缚并被牵拉的人像,因痛苦而躯体扭曲,看起来很是可怕。 6、凤凰山男尸如果说马王堆女尸是考古界的奇迹的话,那么在荆州凤凰山出土的西汉不腐男尸,其保存程度也不差分毫。 据说开馆的时候不仅毛发完整、肌肉完好,连各大关节都可以自由活动,连牙齿都没有脱落,让专家高呼超出了常理,如今这具千年不腐的西汉尸体和大量的陪葬品都保存在荆州博物馆,供人参观。 其中,还发现一封写给阎王信件,大致意思:“墓主人去世后,会带着28个男仆、18个女婢、牛车和马车、以及大量马匹送给阎王,希望能求得一官半职。 ”7、大禾人面纹方鼎大禾人面纹方鼎是用一个醒目的人面作正面纹饰,四周都雕刻着人脸图像,人面生动严肃,通身呈碧绿色,可能与“黄帝四面”的传说有关,这四张脸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观察着这个世界,面无表情,不悲不喜。 因为耳垂下还有坠饰,所以推测是女性的容貌,还有人认为,方鼎上的人面纹饰与女权社会有关,人们将女人塑造成神明,说明当时该地区的统治者极有可能是个女人。 这种人面纹饰非常罕见,全世界上仅有一件。 如今,这座商代的大禾人面纹方鼎被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里,静静地诉说着数千年前的沧桑往事。 8、先秦石鼓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已经是国宝。 到了现代故宫特地设了一个馆存放这十块石头,更是康有为倍加推崇的“中国第一古物”。 在先秦时期,当时的人们分别在十块石头上刻下了十首关于渔猎的诗,是我国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 石鼓共有十块,每块高约一米半厘米,直径不到70厘米,也叫“岐阳石鼓”。 每块石鼓的表面,都刻有一首歌颂征旅渔猎的四言诗。 最开始,在唐代被发现时并不受当时人们的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一些长满苔藓的破石头,直到唐代大家韩愈为此愤而写下长诗《石鼓歌》,人们才知道它的价值。 9、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这不是现代技术,而是清代胎毛技法的工艺品,更是陶塑大家黄炳的得意之作。 他利用泥胎烧成后的自然色呈金丝橘猫的毛色,把猫在抓老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甚至连胡须都雕刻出来了。 特别是黄炳所用的的“胎毛技法”在陶器表面用工具一点一点地雕琢出动物的皮毛。 像这只猫的神态和肌肉走向,与真猫无异,让人难以分辨。 远古手机——石铲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距今近万年前石器时代的石铲,因为从外形上看,石铲上方的两个洞,正好对应手机的摄像头,并且长度和宽度与现代手机差不多,令很多人发生误会,所以叫它“古代手机”。 说实话,只看外形实在与手机太过相似,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听说刚刚出土的时候,还引发了很大的误会,想想也有点可笑。 其实石铲是古代最原始农具,一般用来用于垦荒、翻地,还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在几千年前先民们经常用加热的石铲敷在身体上,以减轻务农所带来的的筋骨疼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17956.html
古籍修复师的故事 的哥 修复古籍吗 你见过
俄外交部 乌方无视俄方善意 俄不会与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