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 解放军主力装备

(原标题:解放军主力装备“出镜记”)

中新网8月1日电(特约观察员 王立羽)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回望光辉征程,这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主力装备已实现从“小米加步枪”到“航母隐身机”的历史性跨越。而新中国反映不同时期建军成就的影视作品里,也留下不少现役装备的雄姿,成为记录解放军发展壮大轨迹的独特烙印。

从“万国造”到“兵工传奇”

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中国首部军事题材电影《南征北战》上映。该片由陈毅元帅、粟裕大将(当时还未授衔)任顾问,数千指战员参演,成为共和国影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

该片拍摄时正值抗美援朝,参演部队不仅要拍电影,还接到了演习任务。用网友的话讲,《南征北战》其实是解放军实战复盘训练,顺便拍个电影。因此,该片不仅真实反映部队战斗力,也体现了建国初期解放军的装备特点。

片中既有中正式步枪、仿马克沁机枪等国产武器,也有美、日、德、法等国制造的装备,其中一些还是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比如片中载着敌军长逃跑的美制M5轻型坦克。

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新中国一边应对周边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一边奋发图强建设自主军工体系,这在当时影视作品中也有体现。

59式坦克方队。图/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1980年,八一电影厂推出边防题材影片《铁甲008》,其中出现的解放军装备已100%国产化。比如主角008号坦克,就是我国自主设计生产、被誉为“传奇五对轮”的59式主战坦克。

而该片表现的解放军积极探索现代战争打法,以及59式坦克基于实战不断改进完善等情节,正是人民军队与新中国兵工在战火洗礼中不断淬炼、成长的真实写照。

铸就海上军魂,锻造海战雄鹰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拍摄了《海魂》,讲述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海军基层官兵发动起义的故事。该片上映后,在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劳动人民电影节上荣获二等奖。

国际获奖影片,必有过人之处。《海魂》以“长治”号护卫舰起义的真实事件为蓝本改编,而当时“长治”号已换装苏式装备,改名为“南昌”号。为配合拍摄,南昌舰再度出马,因拍摄自身起义的故事成为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

建国初期,人民海军以“空潜快”,即海军航空兵、常规潜艇和近岸快艇为装备发展重点。我国从苏联引进P4、P6等多型鱼雷艇,并于1955年成功仿制出第一艘鱼雷艇。1959年电影《海鹰》中出现的解放军现役装备,就以鱼雷艇为主。

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影片,《海鹰》主要情节取材于1955年积谷山东北海战。实战中,解放军鱼雷艇部队单艇独雷、勇猛出击,一举击沉敌“洞庭”号炮舰。

而参战的鱼雷艇指挥员张逸民,不仅是影片顾问,还是编剧之一。因此,该片真实再现了人民海军“小艇打大舰”的作战风格与英雄气概,上映后迅速在全国掀起“海军热”,而水兵的海魂衫也成为延续至今的流行风尚。

亮剑蓝天:人民空军装备40年嬗变

1958年,八一电影厂拍摄的《长空比翼》上映。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长空雄鹰》上映。

这两部影片讲述的,都是抗美援朝时期人民空军力克强敌的故事。但1958年电影里,出现的是从苏联引进的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而1976年影片中,亮相装备除了米格-15,还有国产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歼-5。

18年间,中国空军装备实现了从引进到仿制,再到自主设计制造的跨越。而伴随共和国的成长脚步,影视作品中的解放军现役装备也越来越新,越来越先进。

“天山雄鹰”翱翔海空,实施武装警巡。图/中新社发 车孟涛 摄

1999年,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冲天飞豹》上映。片中出现了定型不久的FBC-1“飞豹”歼击轰炸机。

别看“飞豹”现在已属老装备,当年电影播映时却堪称国产顶流。而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飞豹”编队从天安门广场上空掠过,那惊鸿一瞥,成为无数国人最骄傲和难忘的回忆。

世纪新风貌:打造联合作战体系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力不断增强,解放军现役装备也与时俱进。2006年,热播剧《士兵突击》就展现了中国陆军的时代新貌。

比如,“许三多们”使用的95式突击步枪、95式轻机枪、85式狙击步枪和“红缨”系列单兵地空导弹,已大量装备部队。

当时还处于测试阶段的国产东风“铁甲”突击车(东风“猛士”的前身),也在剧中出现,而步坦配合、直升机垂降等剧情,更是较全面、客观地体现了新世纪初解放军的陆战装备与训练水平。

由于我国军工科技发展迅速,1999年阅兵中让人眼前一亮的96式主战坦克在《士兵突击》里出现时,已被戏称为“过于落后,可以拍戏了。”而2018年度军事大片《红海行动》中,解放军新一代主力装备纷纷亮相,则令观众大呼过瘾。

跨入新时代:全面换装 敢打必胜

在《红海行动》中,除了单兵翼装伞降系统、翼龙系列无人机、直-9C舰载直升机等特种装备,人民海军多型新锐舰艇也频频出镜:054A型导弹护卫舰、071型船坞登陆舰、904B型补给舰、039A型柴电潜艇、726型气垫登陆艇,阵容可谓豪华。

“邯郸”号054A型导弹护卫舰起航。图/中新社发 邱浩翰 摄

尤其担当重要角色的是054A型导弹护卫舰,被网友亲切称作“新青年”。其在片中不仅是突击队的海上基地,还用1130型近防炮拦截来袭火箭弹、用76毫米主炮轰击武装分子、用舰载无人机发射导弹摧毁敌坦克,全方位展现了解放军陆海空一体化、信息化作战的实力。

2023年电影《长空之王》中,解放军最先进的歼-20隐身战机亮相。而2024年央视热播剧《海天雄鹰》中,现役主力舰载机歼-15和首艘航母“辽宁”号也联袂出镜。

越来越多的“国之重器”出现在影视剧中,不但是我国雄厚国力的象征,更凸显了新时代人民军队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强大信心。(完)


QBZ191满配现身!

平日里军迷朋友们总是比较关注国产武器装备中的大件,像是什么新式导弹、新式战机、新军舰新坦克等等,但是国产装备中一些亮眼的“小件”也同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体格虽小、但起到的实际作用可不小,就比如说已经亮相过多次的解放军新枪:QBZ191自动步枪。 一则新传来的消息为我们揭示了QBZ191自动步枪罕见的另一面:通身搭载全套枪械配件以及战斗光学瞄准镜的状态,手持着这些满配191步枪的解放军空降兵战士则更值得关注,一身全新的作战装束看上去简直比以时髦著称的美军还要拉风。 解放军空降兵官宣发布了“钢铁的战士钢铁的墙”MV视频,视频中出现了全副武装的空降兵战士手持满配191自动步枪的帅气画面。 从视频展现内容来看,我们能看出191自动步枪不但装配了常见的战斗光学瞄准镜,还使用了平时在解放军中很少见的反向并联弹匣改装件,一下子让191步枪给人的感觉焕然一新。 全副武装出镜的空降兵战士也是头盔、护目镜、防弹衣、战术背心样样不缺,搭配上星空迷彩作战服之后,给人的视觉感受明显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过去以往,这一类的弹匣改装件常见于北约或者是俄罗斯的军队,比如说德国陆军的G36突击步枪,通常使用的就是正向并联弹匣改装件,而俄罗斯军队使用的AK系列步枪上,使用的则是和本次191自动步枪同款的反向并联弹匣改装件。 实战中具体的操作流程为拔下已经射空、需要更换的弹匣,反手将反向并联在一起的另一个备用待发弹匣插入机匣,如是空仓挂机的状态下即可直接开火,如不是则需拉动枪栓枪子弹推送入膛。 如此这般换弹流程的最大好处,便是直接省去了从弹匣包中取出新弹匣的动作,得以大大节约了更换弹匣的时间。 按照北约军队的测试结果,并联弹匣较普通弹匣来说能够提升高达50%以上的换弹速度,如果是在技术娴熟、战术动作老练的老兵手中,换弹速度还能进一步提高,达到如残影一般的飞速视觉效果。 在之前我国的95式突击步枪上还从未看到过并联弹匣的出现,此次191使用了反向并联弹匣改装件还是尚属首次,也由此可见解放军亦在对西方先进的单兵战术和装备加以学习。 这对于解放军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也确实得承认西方在单兵战术和单兵装备这一领域,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取长补短地加以学习对解放军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 目前,191自动步枪在解放军的装备数量还并不是很多,仅有空降兵和特战队、以及少部分陆军精锐部队得以配置,余下的绝大多数战士们使用的还是95式突击步枪。 191自动步枪的全面铺开、大量换装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既是对新装备的一种磨合适应与考验,同样也是一个逐步提升产量的过程。 相信在未来,191自动步枪还能够在解放军中担任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黑鹰直升机吗???

中国陆军的S-70C“黑鹰”通用直升机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陆航拥有了包括于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在内的各种直升机。 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 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 S-70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直升机。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 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 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 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 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 又经过三个月,以温清澄为首的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 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 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 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 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 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 中国“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 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 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小时。 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 “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 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 最严重的事故是,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 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陆航拥有了包括于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在内的各种直升机。 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 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 S-70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直升机。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 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 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 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 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 又经过三个月,以温清澄为首的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 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 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 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 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 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 中国“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 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 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小时。 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 “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 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 最严重的事故是,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 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黑鹰”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给中国。 但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了。 中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迫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未能实现。 实际上1989年之后,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 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 中国与西科斯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双方曾就一些S-70坠毁的原因产生激烈争执,西科斯基认为是中方使用不当。 后经过中方自行研究S-70的零部件,证明了机械故障的成因,西科斯基方面才让步,重新运送了一架全新的S-70到中国作为赔偿。 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 大量的米-17,尤其是最新的米-17V5高原型号的到来,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 但总的来看,只有自行研制出象S-70这种水平的直升机,才能说我国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再受制于人了。 但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是全面领先的。 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 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 因此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 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遗憾的是我国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仿制或研制相应的型号。 也许与俄罗斯方面联合研制新型通用直升机,引进俄罗斯相应型号的生产专利,是一条捷径。

国产警用手枪为何争议不断?

国产警用手枪为何争议不断

苏联枪械大师托卡列夫在设计TT-33手枪的时候,也为其设计了配套弹药。 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军队就已经大量装备了著名的毛瑟C93手枪,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盒子炮”,托卡列夫就是在盒子炮使用的7.63X25毫米毛瑟手枪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7.62X25毫米的托卡列夫手枪弹,在某些时候,这两种子弹甚至可以通用。 相比当时欧洲和美国已经装备的9毫米巴拉布鲁姆手枪弹和11.43毫米手枪弹,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不过在杀伤力或者说停止作用方面要有所落后。

苏军基层军官装备的TT33手枪,注意还配有防止掉落的枪纲

战争中实际上手枪能用到的机会并不多,当配备手枪的军官、坦克手或者飞行员们被迫使用手枪的时候,那他面临的处境绝对可以用不妙来形容。 二战中托卡列夫手枪弹主要是被各种苏制冲锋枪消耗,不管是早期的波波德,中间的波波沙还是铁把的波波斯,其使用的都是托卡列夫手枪弹。

在战场上,这些在德国人眼中粗制滥造的苏联冲锋枪,居然压制住了德军手上的MP-38/40冲锋枪,除了射速更快,配用71发大容量弹鼓之外(德军首上的MP-38/40冲锋枪采用32发弹匣供弹),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弹药,发射托卡列夫手枪弹的苏联冲锋枪有效射程更远,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压制德国冲锋枪,至于其威力不足,这反而不是一个问题了,第一,能打中一枪就足够让德国人喝一壶了,第二,苏联冲锋枪的高射速基本不会出现只打中一枪的情况,一般都是命中数枪。

波波沙的威力源自托卡列夫手枪弹,不明真相的德军在吃到苦头后也表示,俄国人的东西也很好用

尽管在战争中,托卡列夫手枪及其配用的弹药表现还算让人满意,但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苏军还是淘汰了它们,换装了性能更好的马卡洛夫手枪和新研发的9毫米马卡洛夫手枪弹,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名鼎鼎的TT-33手枪和托卡列夫手枪弹,就开始在另一个国家用另一种名称延续自己的光荣,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四式“黑星”手枪和五一式手枪弹。 当然,这个“黑星”是被港台的黑道人士命名的,因为其握把上的黑星而得名,其威力和射程足以压制当时香港警察普遍装备的点三八转轮手枪。

明白黑星手枪的由来了吧

在大量军用的同时,五四式手枪也逐渐替换了建国之后中国警察手中的各类杂牌手枪,也完成了中国警察枪械的标准化,不过,作为一款经典的军用手枪,五四式手枪用作警用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五四式手枪的远射程和高穿透力,与警察用枪所追求的有效停止作用,特别是不要在穿透对方后造成二次杀伤有着根本性质的冲突。 在很长时间内,对警用枪械的忽视导致了中国内地警察在装备观念上的落后,一直到1990年代之后,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尤其是与中国香港警察的交流,才逐渐明白了自己观念上的落后。

电影中五四手枪出镜率相当高

五四式手枪的远射程和高穿透力有目共睹,这方面的性能超过了国际上通用的9毫米和11.43毫米手枪,在具体实战中,这里指的是警察的实际运用中,丧生在五四式手枪下的无辜亡魂不知几何。 有一个案例,就是在一次解救人质的过程中,手持五四式手枪的警察同志,在冲入绑匪和人质所在房间之后,对着绑匪当头一枪,可惜,可能是五四式手枪的指向性太差(五四式手枪的握把与枪身夹角太小,不像其他手枪那样更符合人机工程,在射击的时候要摆出一个明显别扭的姿势),这关键的一枪居然击中了人质,穿透力极强的五一式手枪弹在打穿人质后接着就击中了绑匪。

事情还没完,子弹居然又从绑匪身体中传出,在墙上反弹形成威力更大的跳弹,打中另一名警察的头部,一枪三命,这就是为什么军用手枪不能直接警用的原因。

事实上,五四式手枪设计上的落后很早就已经显示了出来,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解放军配备的大部分轻武器都比印度军队装备的轻武器先进,唯独手枪落后,根据参战的解放军军官意见,当时解放军装备的国产五四式手枪,除了射程和穿透力之外,综合性能远远落后于印度军队装备的勃朗宁M1935式9毫米手枪,不管是人机工程、弹匣容弹量还是作用。

解放军早在内战,甚至是抗战期间就已经接触过勃朗宁M1935式9毫米手枪,这些手枪大多是根据《租借法案》援助给中国的,因为大多是加拿大制造其被称作“加九零”,这可能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的最好的手枪,当然是除了基层军官装备的毛瑟盒子炮之外,不过,在建国后的苏械化过程中,五四式手枪依然统一了中国的军警用手枪,甚至是连59式手枪,也就是仿制版本的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都没有挑战其地位。

经典的勃朗宁M1935手枪,很多国家军警还在装备

目前,中国已经逐渐淘汰五四式手枪,目前军队已经用92式5.8毫米和9毫米手枪取代了之前的五四式手枪,虽然92式手枪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毕竟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大大超越了1930年代的TT-33枪。

92式5.8毫米手枪(下)和9毫米手枪,从五角星可以最快辨认两个版本

而停止作用强的92式9毫米手枪,则成为警察部门,尤其是刑警等部门的专用配置(治安相对较差地区自行装备性能更好的NP22甚至是格洛克手枪除外),除了看中其停止作用好之外,92式9毫米手枪的大容弹量也颇受警察同志们喜欢,五四式手枪仅能容纳7发手枪弹,在平时为了保护弹匣簧力往往只压五六发子弹,不要说遇到歹徒时候需要鸣枪示警,即便真打起来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除非是老手,很快就将子弹打光,而五四式手枪携带的备用弹匣数量也有限,当子弹全部打光之后,就到了考验警察同志敬业精神的时候了。 而92式9毫米手枪容弹量达到15发,与同时代国外手枪持平,警察同志在遇到歹徒的时候,终于不用开一枪算计一下了。

92式9毫米手枪

在中国目前的治安环境下,大部分地区的基层警察,诸如巡警是没有必要携带大容弹量的自动手枪的,中国内地警察目前已经大量装备05式9毫米转轮手枪,外形看起来很像中国香港警察此前装备的点三八转轮手枪。 05式转轮手枪容弹量6发,发射中国生产的9X19毫米巴拉布鲁姆手枪子弹(这种中国版本的9毫米巴拉布鲁姆子弹性能上与其他国家生产的有些不同。

其中一个问题是底火太硬,香港警队曾经采购一批,结果飞虎队的MP5冲锋枪使用的时候没有问题,而格洛克手枪发射的时候却会发生大规模哑火),此外还可以发射专门研制的橡皮子弹,不过,不知道是子弹的问题还是枪管太短,其枪口动能仅为27.6焦耳,遇到射击对象是一个壮汉,即便打空子弹也不容易制服。

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手枪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属于威慑性武器。 虽然在外形的威慑力上不如自动手枪,基层警察装备转轮手枪而不是自动手枪,还是中国警察在观念上的一个进步。

像不像早年港片中的点三八?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不管是92式5.8毫米手枪还是9毫米手枪,其设计和加工制造都说不上先进,这里指的是与同时代欧美同类枪械相比,这里不仅仅是制造工艺和设计人员观念上的问题。 使用这些手枪的同志们追求的是性能和可靠性,对于其他问题恐怕还真没怎么考虑。 中国已经可以仿制国外先进手枪用于出口,甚至是部分装备国内警队,但大部分地区的警察部门装备的还是92式9毫米手枪,要想让警察同志们装备世界一流的手枪,依然任重道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6218.html
7月安卓手机性能榜出炉 骁龙霸占双榜 联发科跻身前三!
红牛中国之争再起波澜 泰国天丝长沙败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