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逛过很多博物馆 你也可能忽略了这件事

有人说:

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从走进一座博物馆开始。

如果想了解一个时代,更不能错过博物馆里的宝藏。

但是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时常稀里糊涂地在网红展品前打卡,离开之后依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有人听了导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也无法深入了解每件藏品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图源:《博物馆奇妙夜》剧照

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逛,当我们转身离去,我们便错过了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片段,看不到文明的倾覆与建立、艺术的发展与更迭,也辜负了无数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伟大的构思与创造……这未免太可惜了。

因此,我们逛博物馆,应该知其所以然,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因为 即使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展品,我们依然会错过许多有趣的细节。 你是否想过:

我们都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但她为什么会微笑?

文物修复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偏偏没有修复《断臂的维纳斯》?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都能在三联推出的 「博物馆系列」课程 中找到答案。

1503年,佛罗伦萨的一位贵族,委托达·芬奇为他的妻子丽纱画一幅半身肖像画,这便是《蒙娜丽莎》的由来。

达·芬奇

本来,达·芬奇完成后要把作品交付给对方,但他越画越舍不得,索性自己留了下来。

这幅画高77厘米,宽53厘米,不过两张A4纸拼起来那么大,但达·芬奇却足足画了16年。他把这幅画带在身边,平时有事没事,就在上面涂层,这样的日积月累,使蒙娜·丽莎的笑容更加含蓄细微,被称作“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笔下的微笑并非神来之笔,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 他曾在手稿中记录过微笑时肌肉的变化细节,细致到嘴部的肌肉怎么张开、怎样捕捉动态中的停顿等。

《蒙娜丽莎》

刚问世时,《蒙娜丽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1911年,意大利小偷佩鲁吉亚从卢浮宫偷走《蒙娜丽莎》。这段时期,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蒙娜丽莎》被偷后,第一时间登上报纸头条,身价也开始飞涨。

《蒙娜丽莎》走红的背后,与达·芬奇的杰出的创作密不可分,也和被盗的戏剧经历有关。

而卢浮宫另一个“镇馆之宝”的出名,则因为它本身的残缺之美。

《断臂的维纳斯》(图源:unsplash)

《断臂的维纳斯》的主角,是个30岁左右的少妇。她的肌肤有些松弛,但风韵犹存,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手臂。

面对残缺的东西,人们总会有一种修复的愿望。当时,有专家们提出复原方案,比如让维纳斯拿着苹果或镜子等,但卢浮宫决定不予修复,让雕塑呈现原本破损的状态。这种由断臂带来的“缺憾美”,反而导致人们对她过目难忘。

连州摄影博物馆馆长弗朗索·萨瓦尔曾说:

这也是参观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每件文物都有记忆,它们的身上,保留着人类生存的痕迹与火热的情感。 它们不是孤零零的藏品,而是鲜活的生命。

文物记录下来的历史,通常比文字更加立体客观。但是, 只有读懂这些藏品的内涵,才能穿越时空隧道,俯瞰历史波澜。

熟悉三联的朋友都知道,2019年,我们制作了音频精品课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 ,用 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为切入点,带大家了解文物的故事。

节目推出后,收到很多读者的好评。

但也有小伙伴质疑:“中国有这么多国宝,怎么一个都没提到呢?”

看到大家对国内博物馆的热情,我们又特意推出一档聚焦中国文物的精品课——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100件文物里的中国史》,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出 中国文明史上100+件(组)重要的文物

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时期、地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我们邀请了著名的 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美术史家 从多重视角对这一批重量级国宝文物进行解读、精讲,以“物”的名义,串起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

文物大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顶级国宝,譬如 四方羊尊、金缕玉衣、马王堆汉墓帛画、《快雪时晴帖》、《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官窑弦纹瓶、《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明孝端皇后凤冠、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

左右滑动依次为

敦煌壁画、唐三彩

《清明上河图》局部、《千里江山图》局部

它们深藏于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 等等国家知名博物馆中,我们将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集合到一起,拼凑成一份“中华文明的版图”。

有了这两门课,你就可以随时随聆听文物的故事,课程中会提供 多张精美、高清细节图 ,让你不受时间空间的阻碍,把全球100多个博物馆装进小小的手机里,随时随地感受博物馆之美。

限时特惠

2024.08.05—2024.08.11

限时特惠199元 (原价397元)

《博物馆观看之道》合辑

这两门课的特别之处

24位一线知名学者专家精彩解读

这两门课的主讲人,不是传统的博物馆讲解员,而是资深的一线学者。

他们有的在知名博物馆担任研究员,有的在相关领域深耕已久,可以说是最了解这些博物馆的人。

比如说,解读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的 邵大箴老师 ,他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对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历史非常熟悉,对馆藏绘画也颇有研究,堪称艺术史学界的“师爷”级前辈。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再比如, 策划秦汉展的陈刚,他除了是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还是大云山汉墓发掘者。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由他来讲述马王堆汉墓帛画的故事,再合适不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有了这些专家的引导,我们才能在观摩文物的过程中深得其法。

体系完整,层次清晰

帮你系统全面地提升鉴赏水平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并不缺知识,缺的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长时间涉猎碎片化信息,会让我们沉溺于虚假的成就感中,看似忙碌,实则无用。

而我们推出的这两门课,章 节之间环环相扣,提纲挈领 ,除了让大家掌握必备的知识点,更致力于帮大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文物鉴赏水平。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解密全球100件镇馆之宝》这门课,采用“先总后分”的逻辑,开篇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教授,来解读博物馆的观看之道,让我们明白看真迹和原作的意义,再由其他学者讲述不同博物馆的特色,层层深入。

课程大纲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课程大纲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课程大纲

披沙拣金,提炼精华

从浩瀚馆藏中提炼真正的经典

世界上博物馆数不胜数,一个人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全部逛完。

何况,有些顶级博物馆并不“好”逛。

就拿俄罗斯的冬宫博物馆来说,展览路线总长30公里,想用脚步丈量它可不容易。还有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展品,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

大英博物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把时间花在性价比高的事情上。

因此,我们在这两门课中,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 在中外顶级博物馆中,挑选出最值得看的珍品 ,让你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掌握这些博物馆的精华所在。

深度挖掘,细节翔实

带你了解普通参观者看不到的细节

一般人参观博物馆的步骤是:进馆——看展品——看展示牌说明——拍照——离开。

这样的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没过多久,可能就什么都记不住了。

图源:flickr

为了让大家对文物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课程从细枝末节入手, 带你以“馆长”的视角揭秘博物馆的秘密 ,比如神秘的玛雅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世界上最美的少女是如何炼成的?为什么总是草稿成为了书法的经典?

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让我们和朋友聊天时,多了些谈资;也减少了我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对文物产生别具一格的印象。

在博物馆的导览中,我们很难听到这些旁征博引之处,而这门课会带给你一场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限时特惠

2024.08.05—2024.08.11

限时特惠199元 (原价397元)

编辑:鞠欧


如何“逛好”博物馆|博物馆科普系列:初识博物馆

对于常年独自出行又热爱历史与古物的我, 博物馆 绝对是必去的旅行地,基本每去一个省会城市,都会去当地博物馆看看 这几年渐渐也去了很多博物馆,也逐渐从纯粹的“外行看热闹”到慢慢摸索出一些简单的门道 近些年,博物馆的宣传渐渐多了,大众对博物馆热情也渐渐高涨,尤其周末带孩子逛博物馆,成为很多父母的选择,很多热门博物馆预约也非常火热,需要熬夜抢票,例如国博、陕博,湖博等 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逛博物馆的确都是走马观花,毕竟术业有专攻,理解各种展品的历史和价值的确比较困难 现在基本所有的博物馆,都会有 语音讲解服务 ,人工或者租赁讲解器,的确会有所帮助,但我自己也用过,直观感受是, 很多讲解都是点状的 ,只会告诉你当前展品的相关知识,但缺少相互之间的 关联关系 而点状的知识,总是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很可能逛三个小时,听三个小时下来,似乎知道了很多,但却无法完整叙述,别人问起看到了些什么,也说不上来,过段时间就都忘了,下一次逛新的博物馆,还是从零开始 其实各大博物馆的整体 展览架构都是类似的 ,虽然不同地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调整和突出重点,但核心的构成基本是相同的,而只要知道了基本的结构,每一家博物馆80%的部分其实就囊括了,不同的只是在这些架构上,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而明白了基本架构,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带着这个框架去逛博物馆, 馆内的展品的介绍和文字说明,就可以对号入座 ,放在框架的固定位置上,等一圈逛下来,一个装满了丰富藏品的架子也就搭成了 这样不管是对于自己的理解,记忆,感知,还是对外的记录,复述,都有很好的帮助 等去过的博物馆越来越多,这样沉甸甸的架子也越来越多,各个博物馆形成的架子之间也会有串联,在某些瞬间,会突然有一些新的领悟,达到了 融会贯通 的境界,这就更上一个台阶了归纳总结 ,永远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方法 为了督促自己将这些年逛博物馆的所感所得记录下来,也希望给一些喜欢了解文化和传承的朋友一些借鉴和参考,打算写一个“逛博物馆”系列,先从大框架说起,再介绍一些特色的展出 非专业人士,只是业余爱好,如有错误,欢迎指出,共同交流<博物馆的分类> <综合类博物馆内的展厅分类> <怎么快速搭建参观博物馆的框架> <展厅内部怎么看> <典型博物馆案例讲解> <参观小贴士> 先抛个问题:中国有多少博物馆? 确切的数字其实很难回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超过5000家 ,其中国家评定的一级博物就有204家 这个数字是不是超出了日常的想象~~ 在一般的认知内,一个城市可能也就两三个有名的博物馆,但实际上中国的博物馆数量是很多的,有一些因为偏专业较小众,所以不是很出名 分类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博物馆一般可以分成以下 四类 : 社会历史类、文化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是以 研究和反映社会历史 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 这些博物馆的主题都是围绕历史两个字,只是着眼点不同,像中国历史博物馆,涉及的历史范围就大一些,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就只涉及半坡遗址的历史,围绕一处距今大约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聚落来展开陈列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主题,例如故宫博物院、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等等 这一类博物馆更多的是 从艺术的角度 去展览,着重体现展品的艺术价值,比如同样一尊四羊方尊,在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体现的是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但在艺术类博物馆,更多的则是分析起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美学价值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涵盖也很广, 主旨在科普,从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角度 ,展示一些特定主题,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科技馆都在范围内,同时这类博物馆也是带孩子参观的很好的选择,寓教于乐 是兼具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双重性质的博物馆,我们常提到的 知名度较高 的博物馆很多属于综合类博物馆 例如: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博物馆等等,各大省博都属于综合类博物馆,最为大众周知,并且人气最旺的,通常也都是综合类博物馆 前三类博物馆的专业性都相对较强,着眼点较小,比较小众,比较难从通用的角度去介绍,在这个系列后期,可能会挑几个我自己去过比较喜欢的博物馆介绍一下,这一篇,我们就着重说说:综合类博物馆 综合类博物馆内展厅一般分两类: 基本陈列和临时特展 基本陈列就是博物馆内 长期的展览 ,一般很少变动,除非有大的调整,可能会封闭一段时间,更新陈列和展品 临时特展则是 临时的展出 ,一般持续时间2,3个月到半年一年不等,展品或临时从其他地方借调,或只是短期对公众开放,时间结束之后,就看不到了 基本陈列一般是免费参观,特展一般是收费,当然也有免费的 由于特展主题较多,比较难罗列,这里的展厅主题介绍,就只说 基本陈列 的部分 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基本陈列也多种多样,名字也取得五花八门,但整体来说,以下 三类 基本可以囊括: 1、所在地区的 历史介绍 ,一般会从远古时代一直介绍到近当代;例如:国家博物馆的 “古代中国陈列” 2、所在地区, 有代表性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较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介绍 ,或是围绕某一知名历史事件的介绍,或是围绕某一知名考古事件的介绍;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湖南博物馆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3、所在地区的 较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或是围绕知名人物、政治家、革命家或是艺术家展开的展览;例如:四川博物馆的张大千书画馆;南京博物院的非遗馆 知道博物馆展厅的分类之后,我们就抓住了参观 博物馆的核心主线 ,虽然各地博物馆建筑形式不同、内部设计不同、各个展厅名称不同、风格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 去逛之前可以简单做一些功课,看看 官网介绍 ,有几个开放展厅,按上面的介绍,区分出哪些是基本陈列,哪些是特展,特展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参观;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博物馆 入口都会有展厅分布 ,花几分钟看一下,也能了解大概 对于基本陈列的展厅,按上述三类去区分 第一类:所在地区的历史介绍,基本是所有综合性博物馆都会有的,区别只是展示时间段和方式 第二、三类则要根据不同的博物馆,具体去看 把基本陈列按上述分类之后,通常建议先看 历史介绍 ,一般比较全面,也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要非常专业的背景,很多博物馆历史介绍的展厅也会有好几个,根据 不同的逻辑线 分布,稍做功课之后,能很容易了解之间的关系,参观的时候 排个顺序 ,就不会乱 剩余归入第二、三类的博物馆,通常是针对所在地区某一个特定的亮点的放大和详细介绍,这些展厅会需要一点点专业知识和背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稍微查一些资料 这样分类之后,不管什么样的博物馆,有多少命名五花八门的展厅,都被明明白白妥妥当当地放在既定的框架里,容易理顺,也容易记忆,打下了“逛好”博物馆的基础 展厅的大框架搭好之后,就可以像上面说的,往框架里填丰富的材料了,材料从哪里来呢,当然从展厅内的展品和介绍中来 每一个展厅都有 设计展览的逻辑线 ,绝大部分为 时间线 (例如从远古追溯到近当代),少量是 按主题区分 (例如根据衣食住行的场景分类) 一般根据逻辑线,会分成几个小的部分,最前面会有 前言 ,每个子part,会有 开篇的介绍 ,大概读完每个part的介绍,逻辑线都会很清楚了,大概能明白后面的展品,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下一步,就到了 展品的部分 ,首先要明确的是,展品展览的目的是什么,展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展品的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地说明和佐证文字,而展品的主要价值,一是 艺术价值 ,而是 考古价值 理解了这两点,不难理解,每一part内的展品,也是围绕这一部分的主题展开的,那我们在看到一件展品的时候,只需要想两点: 1、这件展品是如何证明这段历史中的存在的; 2、这件展品从艺术角度,是否有较高价值;例如四羊方尊,就是同时具备非常高的上述两个价值,所以成为国宝级文物 当然不是所有的展品,都具备上述两个价值的,或者说,有些展品的价值点并不是特别高,我个人的习惯是,重点看: 1、能标注出 关键历史进程 的展品,例如刻有铭文的器具;有明显异于同时期其他物品的特征的展品,例如最前面放的湖南博物馆人面铜方鼎的图,同时期以人面为装饰的青铜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2、从 个人审美 角度来看,比较喜欢的展品。 这个就纯属个人爱好,不过逛博物馆本来就是个人娱乐,而且仁者见仁,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快乐呀 如果愿意提前做功课的朋友,上官网看看 珍品介绍 ,会更有帮助 如果没时间,就着重看,保护得比较好,陈列在中间的展品,一般价值较高 这一部分,我以 山西博物院 为例,简单说一下,我参观完山西博物院之后的所见所得,整体方法就用上面所介绍的部分,不做其他专业延伸 山西博物院是全面介绍山西省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西太原市 馆内大小展厅十余间,其中基本陈列12间,详细介绍了山西省的历史发展足迹和灿烂的文明。 其中七间展厅(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山西省从远古文明一直到明清时期,几百万年间的历史发展进程。 展览选取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明特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晋国的前世今生;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鼎盛的佛教;明清时期繁盛的晋商等等。 除此之外,另外五间展厅(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从木制建筑、精美玉器、珍贵字画、货币发展、陶瓷艺术的角度,展出了三晋大地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让我们体会到这片土地不一样的魅力 馆内展品丰富,珍宝众多,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进程,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古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鸟尊,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的墓中,距今近3000年,底部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印证了晋国的历史,同时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宗庙祭祀文化; 鸟尊整体造型像一只伫立回首的凤鸟,凤尾处向下弯成一个象首的形状,与凤的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造型奇特优美,想象丰富 以上,是不是很简单,但又挺清楚的呢? 由于文字形式,可能看着比较正式,口语中可以增加很多趣味性,但整体框架是很清楚的 好啦,这一篇入门篇就先介绍到这里,下一篇,我们详细说说几乎每个博物馆都会有的一类展品:青铜器,包括起源、基本分类等等,欢迎交流 非专业人士,只是业余爱好,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交流,如果喜欢,点赞转发收藏,给点写文的动力也可以~~ 1、一般省会城市都会有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通常知名的都是省博物馆,注意区分 2、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博物馆全年开放,周一闭馆,开放时间一般9:00~17:00,16:00开始禁止入馆,去旅游准备逛博物馆的朋友要注意预留时间 3、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免费居多,特展一般是收费的;入馆都是实名制,需要携带身份证 最后附上一些比较热门的博物馆的预约方式 国家博物馆: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官网;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8000人;预约时间:提前1-7天,参观前一天16:00点前停止预约;人气:五颗星 陕西历史博物馆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陕西历史博物馆;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9000人;预约时间:基本陈列门票提前14天(含当天),大唐遗宝展和壁画馆门票可提前3天(含当天);人气:五颗星 南京博物院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南京博物院;预约时间:提前1~20天;人气:四颗星 湖南博物馆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湖南博物馆/湖南博物馆官网;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9000人;预约时间:提前3天(含当天);人气:四颗星 山西博物院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山西博物院;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4500人;预约时间:提前3天(含当天);人气:三颗星

逛博物馆的时候,哪一件展品令你印象最深刻?

2020 年,我在参观湖南省博物馆的时候,被一批彩绘漆器吸引到。

那是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墓葬出土的彩绘漆器,历经 2000 多年,表面依旧保留着光泽,新得像复制品。

这些漆器,多为黑地朱绘,或朱地黑彩,即使是放在今天,依旧是高级的审美和配色。

在一些漆器的底部,我注意到了“君幸食”“君幸酒”的字样。

在湖南省博物馆拍摄的漆器

君,在古汉语里,通常作为宾语前置。

幸,则是希望的意思。

君幸食,君幸酒,翻译过来就是,“要吃好喝好呀~”

那一刻,好像感受到墓葬主人,辛追夫人一家的热情和细致。

那阵子,我的心情很糟糕,去长沙散心。 长沙的吃食,也确实治愈了我。 但在博物馆看到漆器的这一刻,感觉自己好像再一次被欢迎,被招待了一样。

听导览说,这批漆器出土的时候,有的还盛有食物,并且食物保存得非常好。 这在墓葬中并不多见。

一位考古工作人员,看着出土的杨梅,完全是新鲜的样子,下意识放进了嘴巴里。 当然,接触空气后,2000 年前的食物,迅速碳化,味道一定是很糟糕的。

但这个小插曲,也可以看出,墓葬主人一家子,也是妥妥的吃货。

隔着 2000 多年的历史,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同一片土地上,对食物的讲究,对生活的热爱。

忽然觉得,好像生活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不如意,也终会过去,不如享受眼前,享受这座城市里食物带来馈赠。

逛博物馆拍照到底傻不傻

文/冯嘉安

新周刊第474期

在博物馆拍照,“傻不傻”见仁见智,但不能拍的原因,不是“傻不傻”那么简单。

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尺寸不过77厘米×53厘米,这幅画作先是被严严实实密封在玻璃橱窗中,橱窗外有条木质的弧形“1米线”,线外还有一条由警戒线围成的弧形“3米线”。

换言之,观众要在3米开外看这幅不足半平方米的油画,还要承受玻璃反光带来的视觉干扰。

尽管如此,这幅达·芬奇名作前还是常年有很多人驻足观看和拍照。 虽然卢浮宫明文规定此大厅不能拍照,但馆员似乎并没有对拍照的举动有太多干涉。

“到博物馆看展览到底要不要拍照?”这个问题,近来因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微博)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抛出“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的言论而引起热议。

陈履生在节目中说:“你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你也傻傻地就拍照,根本拍不着。 它那个网上高清像素,连每一个裂纹都能看得清楚,你拍它干吗?去博物馆应该花时间去感受,不需要浪费在拍照上。 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 你在博物馆里面拍个照,跟你出门拍个照,还是你,一样。 ”

此言一出,马上在网络上引起很多人的回应,有人说:“有高清图又咋地?去博物馆只是为了受教育长知识吗?不伤害文物的情况下拍一堆不高清图回来自娱自乐就不行吗?”

博物馆官方提供了连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高清照片,观众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拍照了?

其实,很多人听到的只是陈履生“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的话。 如果只听到这句话就下定论,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陈履生引出这番话之前还有一个上文,他说:“法国‘名馆·名家·名作’展览(注: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次展览),第一天是可以拍照的,第二天紧急发通知不让拍照,而原因就是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让大家至今都感到很后怕的事情:在马奈作品前面,因参观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有一个人拍照挡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叫他不要挡,手一推,把他的手机打到画框上去了,若打在画上,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紧急通知不许拍照。 拍照有危险,不让拍照有意见,为了顺应民意,最终博物馆还是同意大家拍照。 但是拍照有很多问题,观众进去之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视了具体看作品。 ”

陈履生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的话是就这事而言的,至于觉得傻不傻这因人而异。”

为了保护稀世佳作而禁止拍照的措施无可厚非,至于为了个人留念或朋友间分享的拍照傻不傻也见仁见智,陈履生也没有强求所有人接受他观点之意。

问题在于,博物馆官方提供了连裂纹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高清照片,观众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拍照了?

来自台湾的加州大学罗曼语系教授宋国明,多年来一直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博物馆拍的照片供网友欣赏。

对于陈履生的言论,宋国明说:“第一,普通人在博物馆拍照不见得拍得不好。 我是个业余的艺术及摄影爱好者,比我手段高明的专家多了去了,但是拍些平面尤其是立体的作品,我自认不比某些博物馆官网的图片差到哪儿去,偶尔还或许稍强些。 第二,逛馆时碰到喜欢的作品,尤其是立体类,我喜欢寻找多个欣赏角度拍照留念,这让我很享受徜徉在作品四周细细观察的时间,清晰的图片甚至允许我在回家之后还能发现当时忽略的细节。 第三,陈先生把拍照跟‘感受’划分为互相冲突的两码事,显然是认为欣赏作品就不该拍照,拍照就不能欣赏作品、就是浪费时间,这是很混乱的思维。 ”

2013年,宋国明在卢浮宫用佳能60D单反以高感光度拍下《蒙娜丽莎》的照片。 虽然拍摄设备和条件都与一般游客无异,但在宋国明这张照片上,还是可以清晰看到油画上的笔触和裂纹,不失为个人学习的良好素材。

宋国明还认为:“有些博物馆的藏品图片在其网站以高清大图的方式展览,供艺术爱好者大饱眼福,如纽约大都会的网站,就曾让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继续在博物馆拍照,因为它们的高清图片质量简直太好了。 但是回头看国博的官网,以众所周知的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为例,看看像这样颜色瘆人颗粒粗糙的图片,是否真的比自己手机拍的要好。 ”

在博物馆用闪光灯的罪名,其实跟拿出硫酸泼向名画没有太大不同,是严令禁止的。

如果说博物馆“要不要拍照”是个人好恶的话,“能不能拍照”则是事关所有人的原则性问题。 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对此各有自己的规定。

故宫博物院规定:“按照国际惯例,在展厅请勿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拍照。 在故宫与其他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展览以及特色商品店,因有版权协议,不允许观众拍照展品,请注意警示标志,服从展厅工作人员的管理。 ”

大英博物馆规定:“在大部分展厅里,允许使用手持设备进行用于私人用途的摄影及摄像,并可使用闪光灯。 在本馆内,各场地禁止使用三脚支架或其他支架设备。 ”

卢浮宫规定:“永久陈列馆内,允许参观者进行仅限于私人用途的照相或摄像活动。 在照相或摄影过程中,严禁闪光灯或其他带有照明闪光的设备,严禁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的固定脚架。 德农馆的一楼各展厅内(包括蒙娜丽莎厅、米洛的维纳斯厅、阿波罗廊等)严禁照相或摄像。 ”

不能用闪光灯是铁打的规定,因为每一件艺术品都面临着“光漂白”的威胁。 在能量的作用下,艺术品表面的分子会分解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失去原本的特征。 越蓝的光,色温越高,每个光子的能量越大,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越大;越红的光,色温越低,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较小。 好的博物馆会严格控制馆内光源,既能让参观者肉眼看到重要细节,又能尽可能延长文物寿命。 无论何种材质的艺术品,对它的光照度都不能超过300lux,否则将对其造成损害。

最常用的氙气闪光灯,作为阳光的替代品,它们色温相近,一般在6200K左右,这已经超过对光有一定敏感度的藏品要求。 氙气闪光灯发光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距离物品2米处时,其瞬时光照度可以超过 lux,远大于藏品所能承受的范围。

其中,多彩的纺织品最容易“见光死”。 古代没有那么丰富的人工合成染料,古人主要从大自然获得种类繁多的天然染料。 例如靛蓝染料就有着非常悠久的使用历史,它是从植物如蓝草中提取的汁液。 染色过程中除了会生成靛蓝以外,还常常因染色时温度、pH值的变化,产生靛玉红这种与靛蓝结构相近的分子。 研究表明,主波长为365nm的紫外灯对染料中的靛玉红有明显降解作用。

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国画等,同样承受不了闪光灯的光。 例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会使用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性高以及颜色鲜亮,广受画家们的欢迎。 莫奈、梵高、毕加索等绘画大家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这种颜料。 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

因此,在博物馆用闪光灯的罪名,其实跟拿出硫酸泼向名画没有太大不同,是严令禁止的。

禁止三脚架进入博物馆,只是防止侵权的第一步。

禁止使用闪光灯是对艺术品在物质层面上的保护,而禁止使用三脚架则是对艺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

博物馆中的艺术品通常处于低光照的环境中,手持相机拍摄要将艺术品拍清晰,必须把快门调到相对快的位置,光圈调大,感光度提高。 这样一来,牺牲的是画面的细腻感。 如果使用三脚架拍摄就不会有类似的问题。 因此,要制作高清印刷品,则必须使用三脚架、调慢快门,并降低感光度。

博物馆对馆藏品拥有著作权,可以运用拍摄到的高清大图出版印刷物或制作艺术衍生品出售。

早在1991年,国家文物局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影视、照片拍摄管理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文物拍摄项目必须按国家规定提前报批,没有报批的项目,文物部门应一律拒绝接受拍摄。 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包括书画、丝织品、壁画、漆木器等),原则上不得拍摄,而由文物部门提供有关资料或照片。 特殊需要拍摄的,经过审批应一律使用冷光灯。 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及已公开开放的文物古迹,除规定不得摄影的外,应允许一般中外参观旅游者拍摄,严禁乱收费用。 ”

这个通知出台的一个诱因是,《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拍摄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博物馆拍摄文物过程中,将一件商代的玉钺打碎(二级品),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这意味着,在中国的博物馆里面,可以拍公开展览的展品,但不能拍达到商业摄影级别的照片。 博物馆对作者逝世50年以上的文物拥有著作权,如果其他人需要对文物进行商业用途的印刷或制作衍生品,只能通过购买博物馆的授权。

1999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清代瓷器图录》《中国宋元瓷器图录》两书,书中未经许可使用了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的图片790张,且标出“参考价”。 2001年,故宫博物院将中国商业出版社诉诸法院,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方在《光明日报》上公开致歉,赔偿经济损失65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此案是故宫博物院提起诉讼的首例著作权侵权案。

翻看此案的庭审卷宗,中国商业出版社的辩护律师其中的一段辩词颇有意味:“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原告(故宫博物院)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是国家文物摄影作品,其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但原告作为国家文物保管单位,不应利用其享有的特殊垄断地位来无限地索取自身的利益。”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的判决是:“被告辩称原告以特殊的垄断地位索要赔偿,因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该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信。”

故宫博物院大力开发藏品的衍生产品也是近年才出现的事情。 据本年初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其中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累计1273种。 与此同时,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

尽管官方的衍生品销售额在与日俱增,但同时泛滥的是各种侵权冒牌的复制产品。 无论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是其他国外的博物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禁止三脚架进入博物馆,只是防止侵权的第一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9275.html
多地土拍市场出现高溢价地块
甲骨文惊艳亮相奥运赛场 中国花游首夺奥运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