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初中生数学成绩超三成低于60分 韩课外辅导机构调查

成绩

据韩国KBS电视台13日报道,韩国课外辅导机构“钟路学院”针对全国3277所初中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有超过1/3(35.2%)初中生的数学成绩低于60分,在五大主要科目中问题最为突出,其次为英语(29.6%)、科学(29.3%)、社会(21.9%)和国语(18%)。《首尔新闻》称,与其他主要科目相比,数学低分问题明显,而且各地区呈现不小差距,“放弃数学者”问题正在加剧。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数学成绩低于60分的学校有374所,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1.4%,与去年(8.2%)相比上升了3.2个百分点。68.6分的初中生平均数学成绩,也比去年(69.7分)有所下降。

此外,各地区间的差距也在此次调查中显露。江原道、庆尚北道和忠清南道的数学低分率最高,而蔚山的比例最低。钟路学院分析称,数学科目是中学生最难掌握、放弃情况最多的科目。

钟路学院建议家长和学生深入分析初中成绩,以便在2025学年选择高中时更有针对性地考虑各项优势。(韩雯)

数学
江原道

为什么孩子补数学,补着补着就补成不及格了呢?

儿子初二那年暑假吵着要去补数学,原因是班上成绩好的都去了。 依我的本意,是不愿让他去的。 一来,他数学很不错,140+的成绩,补个什么劲?二来,他自己善于学习,万一打乱了节奏,反而得不偿失。 但儿子那时候倔,我跟他讲的两点他根本听不进去,就觉得我抠门,舍不得花钱。 没办法,只好依他,找了家熟悉的辅导机构。 基础挺扎实,就报了个培优班,攻一攻难题、偏题、怪题吧。 前两三次送他去还挺高兴,回来做老师发的试卷也挺积极。 到了四五次的时候就感觉有点磨蹭了,做试卷开始发躁,然后就是要手机查题目解析。 说他查手机不对,他更生气,烦得不行。 第六次,考试,150分的试卷考了108,我还没在意,培优嘛,肯定难。 第八次,考了80,我觉得问题严重了,就准备让他停课。 儿子不服气,说再上两次,不成就歇。 第十二次,居然只考61分了! 我二话不说,直接去辅导班把补课费一交,再也不去了。 我知道,再补下去,孩子数学就彻底玩完了! 停课之后,我跟儿子谈了一次话。 让他好好回忆一下以前是怎么学数学的,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哪里。 因为他尝到了失败的痛苦,所以更加渴望成功。 把培优材料统统扔掉,他一头钻到数学书里,从初一的看起,看教材,做课后练习,总结题型,搞错题集。 初三开学第一次数学考试他还只有90多分,刚及格,到了期中,已经120+;第一学期末,130+;第二学期稳定在140+,自主招生卷100考了95,中考147。 既然这样,就一定要精准补课,按需补课。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个人一直不主张补课。 我儿子高中阶段再没补过课,高考也考得不错,全国重点。 以前,我认识的一个企业家,一双儿女从小学补到高中,原本挺聪明的孩子,最后女儿二本,儿子三本。 女儿比儿子补的科目少。 数学补着,补着就偏了,人有些补着补着就废了,不是孩子不努力!不是孩子不聪明,究其原因我们一起看看。 小美是侄女小升初认识的考友,大家一起进入重点中学,分配到一个班。 开学第一天,老师提及小美时,侄女才知道小美是招生考试的第一名,眼里很羡慕佩服! 侄女一直都以小美为目标,努力追赶。 半期考试,小美班级第一,年级第二,数学100分。 侄女班级15名年级75,数学80分。 听到小美在外面补课,侄女也心动,吵着要去,我听到后直接否决了,但给她提出,只要她成绩提高,补课费用可以作为奖励,购买她所需用品。 期末考试后,小美成绩全班第8名数学成绩92分,侄女全班第六名,数学成绩96分,兑现诺言后,侄女的学习兴趣更浓。 小美爸妈依然给小美报班学习,侄女任然自主学习。 今年中考,侄女进入重点中学重点班,数学考了119(满分120)小美也是进入重点中学,但是普通班,数学考了95分。 小美数学培训失败,究其原因(1)通过题海战术,大量刷题,造成短暂性的数学成绩优异,表面看没毛病,但实际中,学生学习数学被动性太大了,没有主动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没有强化双基的数学学习都是空中楼阁,不会有持续增长。 (2)所到培训机构,教授是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吗?经验丰富指已经从初一到初三任教几年的老师。 这些老师对历届中考难点重点把握力度大,期末考,半期考都会根据所教授学生情况,联系中考考点来出题。 (3)小美经常补习数学课,学校老师教授数学的时候就会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长期就会形成反正我没学,还可以补课的心态。 综上三点就是孩子数学越补越差原因,学习数学建议多归纳总结,以双基为主,这样数学成绩才能大幅度提高!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厚道地笑了:都说补课能补全短板,结果却把数学这个科目补成了不及格,这是既可笑又可悲的事情——家长花不少钱去为孩子补课,却补成这个样子,家长的肾上腺激素上升的趋势简直挡都挡不住。 我不知道这位家长到底找了哪一路“大神”为孩子补数学,应该不是 体育 老师吧?不过据我所知,有些 体育 老师的数学教学水平也是挺不错的,比如我以前的一位同事,他是体校毕业的,但因为学校缺数学老师,所以他这些年一直既担任 体育 课老师,又担任两个年级的数学科目教学,不过他每年的年段过关成绩都相当不错,他所任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位居全镇前几名。 孩子原本的成绩如果是在及格线之上,而通过补课之后补成不及格,不得不说这样的补课老师,在教学水准方面已经达到了“添乱”的最高境界:比如原本这个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也可能有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原本也有一丁点的兴趣,而这位补课的老师却完美地把学生最后一丝的学习兴趣消耗殆尽,让其思维变得僵化,思考能力无法“在岗在位”。 我觉得并非每一个学生都适合补课,而且补课不一定能让所有孩子的成绩都能做到突飞猛进,因为补课出现成绩倒退的情况,并非没有。 在补数学的时候,补着补着数学成绩就不及格了,我觉得应该有以下两个原因: 有些课外辅导机构的老师为了体现自身的水平,所以在为学生补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找出最难的题目辅导学生,这对部分基础非常扎实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但对于基础不怎么好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部分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种学生一旦因为所学的内容过难,在对一些类似于奥赛题的题目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恐惧感。 当学习兴趣消散,学习上的恐惧感抬头,数学成绩能不退步吗? 在多年以前,我表哥要卖一只公鸡,为了让公鸡的重量变得更重一些,卖的钱更多一些,所以我表哥拼命地往公鸡的嘴里塞地瓜,可是那只公鸡却在不停地挣扎着,一口也吃不下去……这位家长的做法估计和我表哥的做法“一脉相承”:孩子压根儿不想去补课,你却一直逼迫孩子去补课,孩子心里产生反弹情绪,对数学这个科目极为厌恶,能考好吗?甚至我怀疑这孩子之所以考不及格,可能是因为他故意考那么差,用这种方式来抗议家长把他当作“提线木偶”的做法。 孩子补数学,补着补着就不及格了,怎么办?我以前是一个辅导班老师,不教数学,教的是语文和英语,我不是不会教,是嫌数学太繁琐了。 我来说说我们学校的一些现状,数学老师是退休老师返聘过来的,按道理说资质过硬,应该能辅导好学生的,但是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 但是对于基础太差的孩子来说,老师就没那么大耐心了,我发现了几次,数学老师让差生抄别人写好的作业。 有一次,因为一个学生不喜欢那个数学老师,不给他检查,非要给我检查,查作业的时候,我问了一句,左老师,这个孩子怎么在抄别人作业啊!他说这个孩子没办法教,教了也听不懂,抄抄还能记住几个答案,这么多学生,我不可能一题一题来教他!我顿时感觉不好了!这就是补习班老师,我可以说大部分都是这样,成绩太差的孩子老师都不愿意教。 我家孩子最近在家有点不听话,我给他去辅导班了,送去的是一家资质比较好的辅导班,一个月下来,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提升,更可怕的是下降了。 老师查过的作业。 我回来再查,发现还有错题,我果断把孩子接回家自己辅导!辅导班老师是一对十几二十几,没有太多耐心辅导一个孩子,基础太差的孩子,如果父母会教,还是在家辅导靠谱! 首先来说说发生在我女儿及身边的人的事情:当然这些事件不是说培训班不好,在外面上培训班的总有学的不错的同学的,这边我也分析了几个原因,大家也可以对照看下有没有说对或遗漏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包括对这门课的兴趣或是对这个老师的兴趣,我喜欢这个老师,她经常夸我或者她的课很吸引人,孩子当然也更愿意学,认真听。 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同学五六个兴趣班是很正常的事,经常是这个兴趣班刚下课就赶着去上另一个兴趣班,明明课上老师讲的都理解了,可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因为没有及时消化,都还给老师了。 本身孩子对这门课自己是很有兴趣的,平时也会主动去研究发现问题,可是现在很多培训班是用打卡等来巩固教学的,这样对有兴趣的同学很被动,不是自己主动要学,是为了打卡完成任务去做这个事情。 一个兴趣班至少每班10-20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不能顾及到每位同学,孩子有不懂的也没有及时问,以至于后面越学越困难,这里我相信低年级的课老师还是应该有能力可以胜任的。 每个宝妈都是有焦虑心理的,我也一样,平时女儿成绩还不错的,看着别的不错的宝妈报奥数,报英语,心里是很纠结的,特别是班里还有已经说过三年英语的存在,咱们还是连ABC26个字母都没念全,就像前面有宝妈回答的一样,咱也怕她会了以后,上课就不听了,注意力下降了 。 我是蜗牛妈妈,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成长! 出现这种问题证明补习老师不适合孩子,家长需要反思一下,寻找原因,对症下药。 我孩子在小学5年级下学期上数学辅导班的时候,数学成绩突然变得极不稳定,到期末考试数学居然都没考到80。 当然,考到这个成绩也与那次期末考试数学难度大有一定的关系,全班好像最高分是88。 用孩子阶段性成绩评估,辅导班不仅没发挥正面作用,反倒发挥了负面作用:因为把孩子交给辅导班以后,作为家长的我一度成了“甩手掌柜”,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从此不再怎么上心了。 有了孩子那次数学成绩的“滑铁卢经历”,我从此再也不敢当甩手掌柜。 那次经历后我采取的对策是:小学6年级,我果断停止了数学的周末辅导班模式,改为了:精选数学参考书,我亲自监督他做习题+针对阶段性错题难题,请数学家教着重强化辅导的模式。 这样的方法调整后,孩子在小学6年级的数学成绩就稳定了很多。 回到这个问题,家长切不可把辅导班或者家教老师当做“万能钥匙”,不可心安理得交给辅导老师了事。 老师也需要跟孩子讲究一个“投缘性”,别人认为的好老师和好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真正适合我们的孩子。 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慧眼识人,帮助孩子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老师和教法。 另外,每周一次的高强度辅导班学习如果没有平时的夯实巩固,效果是很值得怀疑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在平时的环节做好监督和管理,滴水穿石,孩子日常的学习巩固不可或缺。 以数学为例,具体做法有:围绕孩子的阶段性学习任务,寻找相关练习让孩子每天坚持做几道,并让孩子随时保持“温故而知新”的习惯。 现在孩子初一,在数学环节,我再一次恢复到了辅导班+自学+一对一家教重点强化的模式,而英语和语文则调整为放弃辅导班模式,改为家长监督下的自学模式。 从孩子阶段性考试成绩而言,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证明方法对路,可以持续。 而要找到适合孩子的对路方法,就需要我们家长对孩子学习持续性的观察和效果评估。 以上,供参考。 ⭐高校专业那些事⭐为您分享分析解惑。 为什么孩子补数学补着补着就补成不及格了呢?这肯定是补的方法有问题,补的方向有问题。 总之一句话,补的不对。 在这方面我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因为我经历过这个事情。 在初中的时候,基本上我的成绩还算可以,我们中学也没有补习的习惯,大家也都跟着老师一块儿做作业做习题。 我也没有补习的这个方法,也没有补习过。 也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课外习题。 在初三的时候进行过一次全县的物理竞赛选拔,每个乡镇要选拔出5名学生,然后统一在县城考试再进行选拔,当时我们的乡镇大概有4个中学,每个中学大概有4个毕业班,每个班大概有七八十个人,每个班参加10个人。 当时对这个竞赛也没有抱什么希望,因为全乡镇大概有1000多高三学生参与这个竞赛,我们总共派出了大约20个人,但出人意料的是,我们20个人中有两个就拿到了前5名,其中有一个就是我,我是第三名。 等到第2次化学竞赛的时候,我们老是为为了重视这个事情,就专门给我们成绩比较好的人进行培训。 结果一次也没中高中的时候物理还可以,基本上也是前几名。 高二的时候,据说要参加一个全国的全省的物理竞赛,要先进行县城的重点高中选拔,因此,我们那个在业余的时间,晚上周末开始全面进行辅导物理。 对竞赛的物理和平常考的物理是不一样的,题型偏难偏怪。 所以就放弃了平常的物理题的考试和模拟训练。 基本上所有的物理尖子生都放弃了,这方面的训练都统一开始进行竞赛培训。 那老师就是我们的物理老师。 结果培训了两个月,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参加竞赛的人全部名落孙山,一个也没有选中。 进行当时期末物理考试的时候,我们所有成绩一落千丈,原来都考一百三四的水平,而到期末也就考一百一二。 可见物理老师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 现在还没有培养出来一个人才,而自己带的学生有全面考试全面失利。 每个人的聪明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学习天赋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针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针对性的补习 ,比如考试,60%大部分题是基础题,属于中等偏上的题,20%少部分题是有难度的题,有10%左右的题是特别难的题。 以60%的基础题,大部分考生都能拿到90%以上的分数,而对于中等偏上的题。 部分聪明的学生也可以拿到满分。 而对于10%特别难的题,基本上只有特别聪明的学生才能拿到分数。 其实我们学生10分钟,大部分是的分数是60%的基础题和20%的中等题。 如果我们放弃这一大部分可以拿到分数的题,不去针对性的训练和模拟。 这舍本逐末的去追求最后10%的难题 。 最终的结果是10%的难题,也可能只拿到很少一部分分数,或者一点也拿不到,而绝大部分的基础题有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又大量丢分。 看见别人补习,你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没有准对性的就去补习,那样其实是得不偿失,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 那样就越补越差越来越差。 记得高三的时候, 我们很多学生都非常重视做后面的基础大题,而对前面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却不重视, 后来老师就说一到道填空的一个选择题是5分,两个选择题就是10分,最后一道大题,最多才15分, 你好好的把三个选择题都做对,远远超过你花半个小时以上做一道大题。 好比一个奥赛数学物理金牌选手,你让他参加高考,他可能考不过一般的普通学生,因为他天天训练的都是难题,而对基础试题他并没有训练过。 补课和课堂,就好像零食和正餐的关系。 当我们正餐正常,饿的时候吃一点零食,是有益无害的,但是我们正餐不吃,只靠零食,久而久之,身体就病了。 这样形容提问中的孩子,我觉得很贴切。 首先,补课是需要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这一点很重要,离开了这一点,补课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我的一个朋友,周末和暑假,都有学生去他那里补课,由于大部分的孩子是被爸妈逼着去的或者是随大流去的,成绩并没有随补课而提高,朋友起到的作用只是看管,而不是补课。 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是自愿的,朋友也能看出是自愿的,会重点照顾他,因而成绩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孩子自己的情况,针对性地补。 1. 对于那些成绩好,课堂知识完全消化的孩子,要报提高班, 这样孩子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而且孩子也会有兴趣去补, 否则就是重复劳动,反而打击孩子补课的兴趣。 2. 对于那些成绩一般,课堂知识没有完全消化的孩子,则补习班的作用就是帮助这些孩子完成这一步,先做到课堂知识的融会贯通, 再考虑提高班。 3. 对于那些基础差,课堂都跟不上的孩子,则需要报小班,甚至一对一,需要补习老师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补基础。 记得朋友的上一届孩子,在初三的下半学期,有一个孩子,科学基础非常差,但孩子自己突然变得非常好学了,而且有了清晰的目标-考上高中,孩子的妈妈花了好大的精力说服朋友帮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补习,最终考上了普通高。 又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最终考上了二本大学。 补课,孩子自愿是第一前提,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同时要重视课堂效率,这样才有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或者毫无效果。 孩子补课,补着补着补成了不及格,这很正常。 早些年,我们这里有个孩子,上学前问他:“你姓什么?他知道回答:“我姓毛。 上学后呢?再问他:“你姓什么?他回答:“我姓刘。 所以说,补课不是万能的,上学也不是万能的。 我在补习班教数学,经常看到补着补着就补成不及格的现象。 补课就能提升成绩那是不可信的,不能过多的依耐。 我们补习班曾经有一位学霸级老师,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极其优秀的存在,毕业后在补习班混了十年,竟然没有把一个学生的成绩补上去。 这位老师还是我们老板要好的同学,可能老师太聪明了让学生很压抑,处处受挫吧。 想要通过补课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凭我的经验是要关爱学生,让学生对老师、对数学感兴趣,至少不要太压抑。 老师要多了解学生过往的数学成绩情况,薄弱点以及思维作答习惯。 只要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不足以及优点,才能很好的安排课程,针对性补习,这样的补习才有效果,才有效率。 而不是使劲的做难题,讲解难题这些外在功夫。 这只会让学生的成绩赢在一时,到了后面初中,高中越发困难。 数学成绩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养成思维严谨,书写规范,一步一个脚印的答题习惯,稍微一马虎,可能整道题就做错了。 所以要把基础打好,才能学跑,才能练飞。 不然本木倒置,学得一团糟。 而补习班的课程内容是迎合市场的需要,是满足家长的内心,并不是真正在做教育。 快速提升成绩,立竿见影才是最大的追求,两三年以后的事情是不会考虑的。 因为补习班的学生是流动的,很多学生、家长基本一两年就会换一个补习班,更换老师的更频繁,而且补习班老师也极不稳定,教教就走人了,不可能费尽心力,更多的是做做样子,蒙混过关。 我这里特别想说一句,千万不能随意更换补课老师。 那样基本都是害了孩子,让孩子更累,学习效果更差,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 我经常看到家长为了所谓的名师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师,最后搞得一地鸡毛,而补习班所补偿的也就是让学生在辅导班加倍的练习。 总之,现在的孩子基本都去补习班,越补越差是很常见的现象,越差越补更是常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补习班所追求的就是大家最热爱的立竿见影,拔苗助长,并不是搞真正的教育,当这一切起副作用的时候考不及格也就情理之中了。 以上个人经验和见解,不到之处还望多多指教,欢迎交流评论。

辩论参加课外补习班的不好内容500字

学生上补习班的利弊正方:上补习班当然是利大与弊。 对爱学习的同学说上补习班可以多学一点知识,开阔视野;对学习不好的同学又有一个约束,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避免上课听不懂,下课没人教的一种情况,也许还能发掘出内在的潜力反方:在父母眼里,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他能有一个好的明天,好的未来。 在他们的眼中,学习就是孩子的全部生活,他们害怕孩子一玩就耽误学习。 而这种生活无疑是非常单调、枯燥、乏味的,这显然和我们爱玩的天性相违背。 生活中没有了调节,跟我们吃的菜没有盐份一样,将会索然无味。 所以,有的同学只能胆战心惊地偷偷玩,或者一边学一边玩。 同时也就带来了让许多父母焦虑和困惑的新问题:孩子学习总是磨蹭。 当孩子看不到休闲的前景,他可不就在那自己磨蹭着玩吗?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我们的渴望。 把孩子弄的象一个旋转的陀螺,没有停歇的时间,赶场似的在家停留不了多久就要开赴到另一个补习班。 这样做真的好吗?反方:双休日是国家教育局经过长时间研究得出在每个礼拜的7日中寻出2日放松时间,让小孩大人松懈一下学习工作紧绷的神经,可多数人的双休日却被生硬死板的学习给占据了!若双休日也有必要学习,那教育局何不将一个礼拜7日皆置为学习呢?大人所言其理:“不能让咱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跟上就得学!”这好像也很有道理!可正如《老人于海》里所揭示的一样,人们企图扭曲世界本来的规则,最终受罚的是他们自己。 孩子不乐学,强学就是了;老花生榨油!强行的,不顺其意的,有用吗?自己的思想难成别人的思想,请家长们注意!没有差学生,只有不合格和残次品的老师和家长。 理解孩子,是家长要绝对注意的饿、问题!双休日是属于自己的!不要被别人妥协!所以,我方认为,双休日不应上补习班这些年,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口号下,家教市场十分跑火。 许多教师都在家中带着各种各样的学生,有些老师相互介绍学生,美其名曰:相互帮助,相互得益。 走在每栋房的每个楼梯口或广告栏都可以看到张贴的“有需要家教的家长请与我联系。 。 。 ”等宣传单。 也曾听说过许多家长请家教的甜酸苦辣史。 开始请家教的大多是高中毕业生,后来是初中毕业生,现在小学生也开始请家教了。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家长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的不愿“输”,有没必要请家教,既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也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以为“请了总比没请强。 ” 结果是钱花了,“买”来的却是怨言。 学生周末上补习班弊大于利我感觉问补习老师还是问自己的班主任好,上课认真一点,不会的下可就问,及时复习,就不用去补习了。 上补习班都好啊,看我每个星期在英语补习班里,所以英语比较好啊:lol 推荐你们也去:handshake我当然是正方啦:因为在周末上补习班可以巩固知识,也可以把自己上课时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补习老师。 (但也可以问老师啦:L :L :L :L :o :o :D :D :D :D:D嘻嘻)但是我们周末上补习班也是有弊的,因为我们星期一——星期五上课完后上补习班也是很累的:( :( :( :( :( :( :( :( :( :( :( :( :(我们现在已经上初中了,作业多多少少有点多起来,学习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 休息日我们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要休息一下,稍稍玩一下,这样才能劳逸结合。 其实,如果是一个懂得安排得人,决不会应为只一点,而放弃课外学习,因为他们相信时间是靠挤出来的,合理安排时间,照样能劳逸结合,而且补习又增长知识,何乐而不为?我们现在正是生长发育的时候,如果太过与劳累,那么,对生长发育都没有好 处!你难道想让我们发育不正常吗?反方中国移民,无论来自中国大陆、或香港、或台湾,都习以为常地将补习看着是子女教育的一部份。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学生补习花费增长惊人,整体补习开支5年内增加了25%,去年的数字为每月约3亿港元,以1年上课10个月计算,由小学至高中,全香港学生每年补习费用高达30亿。 而在今年暑假,补习社竞争格外激烈,除出动大量“明星导师”宣传抢学生,各间大型补习社也爆发“补习天皇、天后”跳槽、挖角潮,掀起连串有关追讨补习费用分红的诉讼。 而连串的诉讼揭出香港“星级”补习教师收入比想象中的还要丰厚,例如英文科补习教师范卡诺(),每月佣金高达170万元。 香港炒红补习社,与整个社会不正确的补习观念有关。 一般的补习社着重教授知识,并帮助学生处理家课上的难题,在这些补习社里任教的老师,薪酬基本与任职学校的老师相持平衡。 香港以补习天王著名的的补习社有现代教育、英皇教育、遵理学校等。 享有“天文数字”薪酬的补习天王,很多仅是中学毕业,按理很难为人师,但由于他们并不着重教授课本知识,而是将精力放在分析过去十多年香港中学会考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试题和评分标准上,然后告诉学生哪些重点需要温习,哪些不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性温习。 此外,他们会提供大量模拟试卷让学生操练,并分析答题技巧等。 所以他们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实战型的,自然,学生在补习社里所学到的本领,不是知识,只是考试技巧。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香港式的补习”,是因为这种方式不独香港所有。 在中国大陆或者台湾,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补习学校,都以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 这种不健康的补习教育方式,正理直气壮地侵蚀和颠覆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 结论是,当社会上仍未普及补习的时候,假如你的孩子选择补习,结果必然是较他人容易取得高分;但当大家都在补习时,平均分数拉高了,假若你的子女不补习,分数自然就会落后于人。 目前市场上的补习班不下于三十家,珠心算、奥数、英语班,美术、舞蹈、音乐特长班,物理、数学提高班……各种各样,名目繁多;校门口、闹市区、居民区,宣传广告随处可见。 补习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是什么层次?他们都是自愿的吗?他们多数处于哪个年龄段?他们又都来自于哪里?暑假补习班利大还是弊大?带着这几个问题,笔者展开三天的“明察暗访”。 高中低档 参差不齐 据调查发现,参加补习班的学生有的确实成绩不理想,需要额外的努力。 而很多学生本来就成绩优异,但是却同样来到这个地方。 他真的需要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另外我们还发现,报名补习的学生家庭一般都比较富裕,而农村的孩子很少,这会不会从另一种形式上拉大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这会不会造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不平等?这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两极分化严重 多数被逼无奈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补习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小的仅有五岁,刚刚上幼儿园,大的已上高中,且以高三居多,而中间的初中生较少。 “趁着暑假,让孩子多学点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开发孩子各项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多好呀!”不少家长在回答为什么孩子那么小就要送他来上补习班时都这样说。 而更多高中生则因为面临高考怕被别人落下才来“偷学”。 专家建议规范引导 为“家教热”降温寒假到了,家教市场惯性般地又红火起来,而与家教相关的话题也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发出“禁令”。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对“禁令”政策一片叫好的同时,家教市场却并未就此消停,诸如“天价家教”、“全职家教”、“幼儿家教”等现象,更在各地引发了争议。 有偿家教屡禁不止为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上海浦东德州二村小学曾在全校推出了一份《师德承诺书》,对有偿家教等8种行为明确说“不”,而家长则拥有举报权,一旦确认举报属实,校方将视情况不同对当事人给予扣除奖金、不得评优等惩罚。 然而,面对学校的举动,家长虽然普遍认可学校的做法,但一旦涉及自家孩子,却在各自心中打起了小算盘。 一位家长认为,只要教师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做家教,他不但不会向学校反映,还会坚决为教师保密。 家长们的“口是心非”原因何在?“除了社会竞争加剧、教育资源不平等、家长们的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外,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促使家教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副所长、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抱弘说。 他认为,如今不仅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去请家教,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会请家教。 “学生成绩落后,在学校如果得不到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辅导,家长就可能去请家教。 此外,如器乐、舞蹈、航模等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如果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及家长也会寻求家教。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崔丽娟说:“家教现象不单单存在于中国,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同样存在。 因为在东方文化中,家长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不断会安排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令其‘增值’。 ” 家教利弊需全面看待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家长这样的说法,比如“孩子有了家教,有疑问时能及时得到解答,没有疑问也可从教师那里多得到一些知识”、“请家教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以消除孩子对考试的恐惧”,等等。 事实真是如此吗?上海市教科院日前进行的一项“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显示,学生成绩与请家教的次数并不成正比,请家教次数过多的学生,成绩未必就好。 这项调查的对象是上海市5个区23所中小学校共6505名学生。 在被调查者中,有38.7%的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有偿家教或学科补习班。 在对七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没有请家教的学生成绩最好,家教次数越多的学生成绩越差,每周家教或补课次数多于3次时,学生成绩明显下降。 该项目负责人、上海市教科院汤林春博士告诉记者,好的学习成绩并不能靠一味地增加学习时间来获得,“所以孩子是否需要请家教首先应当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其次应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专家指出,家教固然能对一些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孩子请家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动摇他的自信心;请家教还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导致课堂听课质量更差。 更重要的是,请家教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占用了本已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 孙抱弘还提出了他的担忧:“一些家长为孩子找全职家教是走入了教育的误区,家教是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 ”他建议,家长应将更多精力用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规范引导胜过硬性封堵“当一种需求上升为群体性的地步,必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单纯地寄希望于封堵将达不到期望效果。 ”崔丽娟说。 她认为,对待“家教热”还应该抱有一种平和的态度。 虽然家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较强的针对性,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校教育在满足个性化需求上的不足。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克·贝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亚洲很多国家,包括家教在内的课外辅导已经形成一个极大的产业。 来自日本的报告显示,24%的小学生和60%的中学生参加过辅导;2003年韩国私人辅导机构年收益达到124亿美元。 “规范引导才是化解难题的有效途径,简单封堵只会让不法机构和个人有可乘之机。 ”孙抱弘说。 他认为,一方面,还是应以课堂教学为抓手。 学校要加强管理,狠抓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效率,安排教师在课余时间里为学生答疑,狠抓教师的师德建设,尽可能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创设各类学习环境与资源,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 另一方面,在对现有家教市场进行制度化规范的同时,政府可以在区县一级成立家教服务部门,对担当家教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查,登记造册,公布于众。 此外,教师和家长们也提出了建议:希望成立家教管理中心,对进行家教的教师加强评估和管理,家教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市、区县两级政府及学校要建立三级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在学校教学不认真、不负责,一心只热衷有偿家教的,政府应当有明确的处理规定;建立完善的回避制度,教师不得对本校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同时,改革升学考试的内容与办法。 (计琳)其一--------容易主观增加孩子的额外负担,因为毕竟学校布置了假期作业。 其二--------补习班的学习是松散型的,对于需要补习的知识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存在事与愿违的几率。 其三--------很多补习班是不规范的,尤其是补习班的师资没有保证,学习效果也就没有保证,学习和教学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对于孩子学习的引导上也没有保证。 其四-------孩子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孩子强迫上补习那么就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 补习班的存在是我们现在教育体制的结果,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的孩子的选择是被动的,毕竟生存竞争是很残酷的,我们能给孩子什么?让孩子掌握能够适应竞争的能力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没有万贯家财,即使这样,你也必须让孩子掌握社会需要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放暑假了,我们还要上班。 孩子的学习自律性不高,把孩子一个人闷在家里,基本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中了。 而且,现在考试压力这么大,学校不组织补课,给孩子报名参加社会上的暑期培训班,既可以督促孩子学习,我们也放心。 ”因此,有学生家长表示,对暑期培训班不能光靠堵,应该堵疏结合,组织适当形式的假期集体活动,能够帮助家长解决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安心的问题。

德国课外辅导班真实情况

德国辅导班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呢?下面是一位大师的相关报道。 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德国辅导班

媒体关于课外辅导班的连续报道清晰显示出我国校外培训的“疯狂”和父母的焦虑。 尽管父母们大多也不认同这种课外培训,却依然趋之若鹜。 因为别的孩子都在参加,自己的孩子若不参加难免会吃亏,于是家长只好跟着一起“疯狂”,相互裹挟着越来越多地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

那么,德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是怎样的?多项德国学生和家长关于课外辅导班的数据,清晰呈现了目前德国的课外辅导现状。

课外辅导德国最不普及 调查

调查显示:就数学科目而言,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比例(28.6%)不仅远低于日本(69.8%)和韩国(66%),也落后于芬兰(47.4%)、英国(41.7%)、丹麦(40.9%)、瑞典(39.6%)、法国(35.6%)和美国(29.7%)等欧美国家。

贝塔斯曼基金会委托完成的一项德国全国性调查显示,在2014至2015学年,德国有14%的中小学生(6岁至16岁)参加了课外辅导。 其中,参加课外辅导的小学生比例是5%,中学生的比例是18%。 可见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仅占少数。 此外,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调查显示,德国课外辅导主要集中在数学和外语两个科目。 德国15岁中学生参加各个科目课外辅导的比例分别是数学28.6%、外语28%、德语16%、自然科学15.3%。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德国15岁中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远低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方的平均水平(37.9%)。 就数学科目而言,德国的比例(28.6%)不仅远低于日本(69.8%)和韩国(66%)这两个东亚国家,也落后于芬兰(47.4%)、英国(41.7%)、丹麦(40.9%)、瑞典(39.6%)、法国(35.6%)和美国(29.7%)等欧美国家。 在发达国家中,德国是课外辅导最不普及的国家之一,这自然也可以被视为对其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认可。

韩雯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在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中,39%的人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是1小时,39%的人是每周2小时,11%的人是每周3小时,11%的人是每周4小时及以上。 这一调查结果与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即德国大约90%参加课外辅导的15岁中学生每周的辅导时间在3小时以内。 只有约10%的人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多于3小时。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还显示,在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当中,26%的父母不需要为此支付费用。 因为他们所参加的主要是全日制公立学校下午提供的课外辅导或者其他由政府资助的课外辅导项目。 69%的父母选择的是自费的课外辅导。 其中,18%的父母每月为课外辅导的支出少于50欧元,30%的人每月支出是51至100欧元,15%的人每月支出是101至150欧元,4%的人每月支出是151至200欧元,仅有2%的人每月支出超过了200欧元。 根据该调查负责人科里姆教授的计算,德国父母每个月为此平均支出87欧元。 若以德国家庭平均每月收入2988欧元来计算,课外辅导的费用占比不足3%。

韩课外辅导机构调查

多数为提高学习成绩

调查显示:有34%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好”或“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当考试成绩不好、学习出现问题或者当老师指出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德国学生才会参加课外辅导和补习。 但在今天,情况有所改变。 在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中,有34%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好”或“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 在德语和外语两个科目中,参加课外辅导的此类“中上游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0%和33%。

以此来看,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弥补学习上的不足,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避免学习上的失败(如留级)。 另有一小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习成绩,以便于升入自己所希望的学校,改善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

在德国,除了大学生、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失业的学术人员或者高年级中学生等“个体户”提供课外辅导之外,也有专业化的课外辅导机构。 目前,德国最有影响的课外辅导机构是“学习圈”和“中小学生帮手”。 它们在全德国拥有1000多个特许经营的站点,服务范围还覆盖了奥地利、瑞士、卢森堡等周边德语国家。 此外,德国各地还有许多地区性的课外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

就接受辅导的形式而言,在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中,有55%的人得到的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44%的人得到的是集体辅导。 还有少数学生接受网上的课外辅导。

为了让父母放心,便于他们选择,德国的课外辅导机构通常会争取通过中立的评估机构的认证。 目前,“学习圈”和“中小学生帮手”均已经通过德国权威检测机构的认证。 德国的评估机构为此也制订了专门针对课外辅导机构的认证标准。 例如,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准包括100项左右的指标,比如免费的、无约束力的咨询和免费的分级测试;均质的学习班,班级规模不超过5人;辅导教师经过专业和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定期与父母对话,提供回馈;与公立学校的各科目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合理地协调安排课外辅导课,更好地满足个体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辅导班效果存在争议

调查显示:参加课外辅导并未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对课外辅导效果的评价方面,研究者的发现并不一致。 大多数研究指出,难以证明课外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成绩有积极影响。 因为课外辅导的效果受到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所接受的课外辅导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鲁普洛夫和施耐德2014年对德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实验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辅导并未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霍森菲尔德的调查也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从五年级升入六年级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没有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中小学生特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奥拓和米勒的实验研究显示,对于五年级至九年级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学习行为和数学成绩,课外辅导没有带来显著的改善。 不过,在动机性和情绪性变量以及数字能力方面,接受辅导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有显著的增长。

虽然研究者们至今对于课外辅导的效果认识不一致,但是参加辅导的孩子和父母有他们自己的认识。 德国父母在调查中对于课外辅导的质量多数情况下是满意的,认为课外辅导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圈”在2013年对300名客户的电话调查显示,97.6%的客户对其课外辅导质量感到满意,愿意将其推荐给别人。 80%的学生经过半年的课外辅导后,成绩会改善1分。 因为德国是1分至6分的等级评分,若真如此,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那么,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否受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影响呢?对此,目前的调查结果存在矛盾。 有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越高,越是倾向于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 有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辅导的影响并不突出。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毕业文凭的父母,其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大体相当;父母经济收入对参加课外辅导也只有微弱的影响。 来自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都是12%,即没有区别。 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是15%,稍高一些。 这说明,德国课外辅导尚不足以影响教育公平。 (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作者短评】

理性课外辅导才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仅占少数。 即便是参加课外辅导,每周投入的时间也不多,费用也不高,并未成为学生及其父母的沉重负担。 多数德国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或跟上学校教学的进度。 少数学生是为了变得更加优秀,但并未出现竞争心理驱动的群体补习恐慌。 此外,德国的课外辅导并未威胁到教育公平。 因此,德国的课外辅导是一种理性的、良性的存在。 课外辅导是为了平衡和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尽管课外辅导的效果遭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却得到了父母和学生的认可。

相比德国,我国课外培训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是为了满足部分患有“落后焦虑症”的家长的需求,帮助他们“逼着”孩子以超越他人的方式来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将家长的焦虑连带着这种错误的学习价值观传给了孩子,最终一起陷入竞争压力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 也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这些课外培训机构才无视正规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孩子的认知规律,通过高强度的强化训练提供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这种培训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机械式的知识增长,但难以促进深度学习,更别提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了,甚至还有可能造成长期的伤害。

这种校外培训已不是对中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而成了一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干扰学校正常教学、放大家长教育焦虑的社会病态性存在,并且严重违背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亟需加以治理。 理性的课外辅导以理性的父母、理性的学校教育和理性的社会为前提。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24468.html
百千万亩高产示范 实现新疆棉花产量质量协同提高
6岁女童被高年级男生泼开水烫伤 校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