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里的大运河 千年惠济桥讲述运河千秋

大河网讯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黄河大堤南岸,穿过昔日人来人往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民居,走进村东头一处绿茵所在,沿小路蜿蜒向前,映入眼帘的便是郑州的千年古桥——惠济桥。

惠济桥

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选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余年时光,发展为一条全长3200公里、贯通5大水系、穿越8个省(直辖市)的人工河道。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组成

而河南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涉及郑州、洛阳、商丘、安阳、鹤壁等5个省辖市及省直管县滑县,包括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共7项遗产。

而惠济桥既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也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

现在,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权花落郑州,选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这也是我国唯一汇聚“黄河文明”“运河文化”“中原历史”的文化核心区域,汴河遗址公园将作为该博览会的主会场。这个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也将为惠济桥这个古老的村庄带来更多新活力。

根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惠济段)规划设计显示,惠济桥村地处即将建设的汴河遗址公园段。大运河文化片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北至S312省道,南至索须河南岸,东至文化路,西至江山路,围绕汴河遗址公园、黄河之门、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

柳枝摇曳,楼阁耸立,青砖雕栏掩映其中。站在这座尘封了千年岁月的石质板桥上,看桥下隋唐大运河的纵深古道,仿佛回到了曾经的万家灯火、商贾繁华,听到了昔日的水流潺潺、街市嘈杂。

彩虹天半落何年?始于隋唐

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美名到处传。

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

一川烂漫花成锦,两岸霏微柳拂烟。

车骑往来临碧涧,桥首仿佛是升仙。

——清·崔淇

惠济桥两岸的繁华从清知县崔淇所作咏桥诗可见端详。当年的惠济桥两岸百姓富足、商贸发达,“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盐业、烟草、药材、丝绸,各种杂货应有尽有。

清乾隆《荥泽县志》中记载:“惠济桥,在县东八里许。昔贾鲁河经流其下,今河徙而南,止存石桥,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贸迁多会于此”,素有“风流非是竞豪爽,地钟人文萃物华”之美誉。

由于崔淇难以断定此桥的确切建造年代,因而他才会有“彩虹天半落何年”的疑问,也间接说明惠济桥历史之久远。

其实,惠济桥是隋唐大运河上的一座石桥。公元6—10世纪,隋唐王朝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南北交流,开凿大运河通济渠,形成贯通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漕运通道。

惠济桥

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证实,通济渠东段北起郑州境内黄河南岸,引黄河水南下,流经惠济桥村、堤湾村折而东去,经索须河注入淮水。

历史上通济渠也称惠济河。

惠济桥处曾是水运和陆运交汇之枢纽,繁荣一时,惠济桥村依此形成。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文保安全科工作人员王俊告诉记者,明朝嘉靖年间,官员张书基督工重新修复该桥,并取名为“惠济桥”,寓意为惠济行人和乡民。桥下河道历隋、唐、元、明、清,近代淤废。

惠济桥

既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又是“荥泽八景”之一

据《荥泽县志》中荥泽八景所画惠济长桥图示,桥两侧各有六根望柱和六块石雕栏板,桥中孔刻有狮兽面像,两端有壮观的桥楼,全部由经过精工细雕的青石砌成。三孔拱桥,宽5米,东西长约40米,两侧建有精雕细琢的各种图案形成的石栏格,两头建有壮观的桥楼。

随着河流改道,惠济桥淤废,久经历史变迁、风雨侵袭,两岸桥楼不再,护栏坍塌,桥面杂草丛生。

《荥泽县志》中惠济长桥图示

王俊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惠济区对惠济桥周边最影响环境风貌的多处民居和厂房进行了拆迁,投资近千万元,依照《荥泽县志》原貌对惠济桥本体进行修缮,整治周边环境,建设碑廊碑亭,实施污水管网、水网迁移,还惠济桥“本来面目”。

“从资料看,上世纪50年代,桥两侧栏格还完好矗立,三孔拱桥显然可见。据村里的老人说,解放前,还能看到桥体的石栏板和望柱,我们修葺时能看到两边还有部分残留。”王俊说。

惠济桥

什么车能压出10厘米深车辙印?桥楼是ETC通道?

几乎所有到过惠济桥的人都会惊讶于桥面中间两道8~10厘米深的车辙印,得多大的车、多少车通过才能压出呢?

带着疑问,大河网记者采访了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阎书广。

“看到的是沧桑,想到的是繁华。作为曾经的沿黄东西要道,这么深的车辙印足以说明曾经的车水马龙,至少明清时期是这样的。”阎书广说,“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即全国采取相同的车轨、统一的文字。据推测,惠济桥在使用时两侧是‘人行道’,车自然居中而过,经历几百年,有如此深的车辙痕迹也不足为奇。”

此外,有人推测桥两侧的桥楼是当时的关卡,用于管控车流人流,类似现在的“ETC通道”,“只有符合规定的车辆才可通行”。

伫立千年,见证运河通水干涸,看尽朝代更迭,再看如今惠济桥村村民因拆迁而离开,不过都是千年石桥的匆匆过客,只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你来了、我迎着,你走了、不远送!

“国宝里的大运河”全媒体报道由现代快报发起,联动北京广播电视台、每日新报、河北日报、齐鲁晚报、大河网、大皖新闻、都市快报等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主流媒体,共同推出。

(莫韶华/文 李东宝 马绍坤/视频)


浙江湖州练市好玩吗

自春秋末期吴国初开邗沟以来,历经各代修凿,使起于漕运的南北运河成为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9系,连通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微山湖、东平湖五大湖泊的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京杭大运河。 其中尤以江南段水系最为发达,市镇星罗棋布,文明源远流长。 上个世纪,新市——练市——乌镇虽为杭申乙线(杭州至上海内河航线),但较之崇福——石门——嘉兴的甲线物产更为丰盈,且航道宽深。 故1958年12月运河航运杭申线全部转为乙线。 处在这条黄金水道中心位置的湖州古镇练市(因市河与运河在镇西栅相汇,另称练溪)东接乌镇,西倚市内,南望石门,北连南浔,深居杭嘉湖天堂腹地,汲江南灵气,传吴越遗风,历二千余年苍桑而留存,可谓人杰地灵,造化福地 。 一、 练市乡土特产有獭兔、红烧酱羊肉、种桑育蚕、湖羊。 二、名胜古迹有:练市普贤寺在练市镇东栅练溪河南畔。 普贤寺旧名期堂庵,始建于唐咸通年间。 据《练溪文献》中有关普贤寺内朱国桢(南浔人,明万历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首辅)碑记中所载;“唐咸通中僧法振夜梦金星神垂像,至以为普贤豪相,遂创建”。 后时兴时废,曾“败壁颓垣,雨淋古佛,凄风冷月,草蔓遗龛。 ”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重修的次数很多:宋靖康复兴,明洪武年间重修,天顺十年奉旨敕建,成化年间建造大雄宝殿。 清乾隆五十八年又重修。 寺兴时“院前清流环带,绿树荫翳,曲径盘旋,时闻旃檀绕院,虽刹居近市而风尘喧哗之习杳如不闻”。 并称练市普贤寺可与五台、峨眉妣美,参禅求教者从各地纷至沓来,亦普亦贤,即心即佛,抵院进香如同到五台、峨眉一样灵验。 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朱国桢曾为其撰碑辞,米芾(字元章,自号海岳,又号米南宫,襄阳漫士等;曾为徽宗时书学博士,人称“米癫”“米痴”;其《研山铭帖》近年我国化资两千多万元从国外购进作国宝收藏。 )为其书丹,嵇世臣在该寺建川南读书阁,茅坤常入寺内游览,嵇世臣、施峻等多名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之题诗,皇帝下旨敕建,足见普贤寺鼎盛时的规模是非同一般。 还有凤凰桥在练市镇东栅,原名长庆桥。 相传唐尉迟恭建,清康熙间(1662-1722)重修。 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4米、宽2.9米、高7米,上下各有踏步27级。 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 肩墙用二对系梁相连,石桥绕藤县葛、古老苍劲。 再有荃步报恩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西北部的荃步报恩寺显赫多代,且时兴时衰延耀至今,除了明洪武帝朱元璋曾在此避过难的传说外,与清代高僧玉琳国师曾在该寺为主持的真实故事有很大关系。 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荃步护国报恩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号“千步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额“护国报恩寺”,寺院在元末被毁。 明洪武(1368-1398)年间,传说朱元墇为报曾在该寺避难之恩,又大规模重建。 其时该寺四周古树参天,前有碧流,河上架桥,后有一漾,其水清澈,环境清幽,寺内高僧甚众。 三、 民间活动有:1、,“立秋过,吃羊肉”,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这是当地农民的一句俗语。 2、舞龙,发源于古代的蚕桑文化。 甲骨文中有蚕事占卜和蚕神祭祀的记载。 《蚕书》称蚕为“龙精”,在杭嘉湖蚕乡,迄今有称蚕为“白龙”或把大蚕称作“龙蚕”的习俗,同时流传着种种“龙蚕故事”。 中外学者关于“龙”之原型的研讨中,“龙即蚕”亦是引人注目的一说。 烧田蚕是蚕乡占卜蚕事和祈祷年丰的一种仪式,一般在除夕或元宵举行。 3、武术:练市镇的民间武术,近年来曾多次在市、区的表演赛中获奖。 1996年练市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2000年4月,被命名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 4、练市船拳:所谓船拳,顾名思义,在船上打的拳术和表演的器械,称为“船拳”。 而流传于练市的船拳,就叫做“练市船拳”。 所谓船拳,顾名思义,在船上打的拳术和表演的器械,称为“船拳”。 而流传于练市的船拳,就叫做“练市船拳”。 练市船拳起源于春秋,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传承至今不衰,具有吴越地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鲜明地方特色,集各种拳术的基本招式之长,似南拳,亦非南拳,是中华武林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练市船拳”的表演形式,民间气息十分浓厚,拳术和兵器的传统套路两者合起来多达近百种。 表演过程中,有锣、鼓、唢呐、磬子等民间乐器进行伴奏,以壮声势,吸引观众,营造气氛。 “练市船拳”以身教言传为教学方法,以拜师收徒为传承行规,数百年不变。 而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学校体育都是以竞技运动手段、内容、方法等为主,忽视了我国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传统体育。 

关于贞观之治的介绍

历史原因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开创大运河,鄙在当时,功在千秋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修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 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在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修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 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 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 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 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 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 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 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开凿大运河对隋来说,当时已是事在必行。

首先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域,北方经济比南方进步很多。 而经过几百年的开发,江南经济已经有了显著发展。 隋朝统一全国后,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地运输,不仅运量小,速度慢,而且费用很大,无法满足北方各地的迫切需要。 利用水路运输,是当时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从政治方面看,江南的阶级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始终比较尖锐。 隋灭陈后,南方豪族多次反叛,江南人民起义不断。 开凿运河,也是当时加强对江南控制的需要。

此外,不可否认,游玩享乐也是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3905.html
一带一路 尼泊尔驻华大使 我看中国 新时代 倡议正开创历史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