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生命摇篮 创生之柱

2022年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创造之柱图像。

2015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创生之柱”照片(右);左侧是1995年拍摄的图像。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深处,距离地球6500光年之外,有一团神秘而庞大的星云,它以三根巨大柱子般的形态傲然矗立,这便是令无数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为之着迷的“创生之柱”。6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了一段令人震撼的“创生之柱”新影像,全方位展示了这一著名天文景观的三维结构,观众能在可见光和红外光下360度全方位观察“创生之柱”。

11995年与人类第一次“邂逅”

1995 年 4月1日,无疑是天文学界,乃至所有对宇宙奥秘怀揣无限好奇之心的人们心中具有里程碑 意 义 的 一天。就在这天,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其卓越的观测能力,在距离 地 球 约6500-7000光年的鹰状星云中,首次清晰地捕捉到了“创生之柱”的图像。三根巨大的“支柱”,仿佛宇宙的脊梁,矗立在鹰状星云的“ 心 脏 ”部位。每根“柱子”的直径大约有1光年,长度则至少跨越了5光年。在这些支柱内部,还蕴藏着丰富的氢气、尘埃以及各种化学元素。这张珍贵的照片,实际上是由四架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32张独立影像经过拼接而成。由于哈勃望远镜传回的照片是黑白的,科学家还为其渲染上色彩。他们用绿色渲染氢离子、蓝色渲染的氧、红色渲染的硫……人类宇宙图片中的经典,由此诞生。

“创生之柱”是恒星的摇篮

在宇宙的广袤空间中,创生之柱不仅是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恒星孵化场,而这也正是其名字的由来。创生之柱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气体和尘埃,这些正是恒星形成的“原材料”。当密集的气体云团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聚集,其内部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直至触发核聚变反应,诞生新的恒星。此外,柱状结构的外部还可以抵御来自周围宇宙射线和恒星风的侵蚀,相当于天然的“防护罩”,为内部的恒星形成过程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创生之柱的庇护下,许多恒星得以孕育并诞生,其中不乏巨大的O型主序星,并且至少有一颗恒星的质量达到了太阳的80倍以上。恒星的诞生,意味着它的周围有可能会出现行星,甚至是宜居行星。因此,“创生之柱”不仅是恒星的摇篮,更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无数的可能。

这是6500光年之前的影像

虽然名曰“创生”,但这片庞大的恒星“育儿所”恐怕自身难保,面临着灭亡的命运。宇宙中的恒星都是“过河拆桥”的“老手”。在形成过程中,它们贪婪地吞噬周围的气体,不断发展壮大。等到“点亮”之后,它们就会开始辐射出强大的恒星风,将涌向自己的星际尘埃吹散开,给自己清 理出一片空旷的区域。 如同宇宙间的风化作用般,无情地侵蚀着这些柱状结构。这些侵蚀力量,不仅改变了柱体的形状,也加速了内部气体的蒸发,使得原本可能孕育新星的材料被剥夺。201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布了重新拍摄的创生之柱照片。这一次的拍摄范围更加宽广,将创生之柱的“底座”也收在镜中。然而,在和1995年创生之柱的照片对比中,天文学家发现,最大的支柱中有一股强大的喷流,使其在这20年的时间里扩散了1000多亿公里。而这条喷流的源头,正是隐藏在星云内部的原始恒星。更令人担忧的是,创生之柱附近可能存在老年恒星,它们随时可能爆发成为超新星,释放出强大的冲击波,会导致创生之柱迅速瓦解消散,变成不规则星云。创生之柱的画面,从它所在的宇宙区域,在光速状态下抵达地球,至少需要6500光年。也就是说人类看到的创生之柱影像,是6500光年之前的影像。而在这些岁月里,创生之柱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人知道。有天文学者预计,100万年后,创生之柱内的恒星就会陆续成型,创生之柱也将彻底倒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图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神舟探秘!封面少年派·太空主题活动招募中

在这里,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太空的奇妙与神秘:近距离接触神舟飞船同款降落主伞,互动操作1:1玉兔号月球车模型;通过火箭交互体验模拟装置感受火箭发射的壮丽过程;近距离观察真实火箭残骸;亲身感受对卫星进行精确跟踪与控制;戴上特制AR眼镜,在AR太空体验空间探索宇宙的角落!●报名时间:即日起—7月15日●活动时间:7月17日14:00—17:30●招募人数:30人(每人可有一名家长陪同前往)●招募对象:7-15周岁中小学生●活动地点:神舟科学空间报名方式:添加封面新闻社区主理人(微信号:qingjiaoshequ)咨询报名(在线时间:工作日9:00-18:00)


人类只是宇宙核聚变的废料

人类的成功靠的是永不止歇的 探索 精神和无尽的想象。 彻底解放我们想象力的无过于头顶上的繁星点点。 不过无论如何努力想象,我们都难以领略那片真正的天空是多么地错综复杂和浩瀚无垠。

自从伽利略在400年前首次将望远镜瞄向深邃的太空以来,人类的不懈 探索 正一步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我们知道,地球上再壮观的烟火表演跟超新星爆发相比,都会黯然失色;宇宙中充满着不可思议的物质,一颗方糖大小的中子星就有数亿吨重;还有难以捉摸的黑洞、引力波等。

不过这些重要的天体活动基本都是高能事件,一般的光学望远镜是无法探测到其内部,要揭开它们的本质面纱就得需要X射线天文台的帮助。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跟哈勃空间望远镜一样,是NASA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四大空间天文台计划之一,在人类的深空 探索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恒星的诞生和死亡

星系、星系团

意料之外的 探索 结果

恒星诞生

地球沐浴在无数恒星的光芒之中。 有的恒星离我们近,有的离我们远。 我们的银河系有超过2 000亿颗恒星。 这些恒星是巨大、稠密、寒冷的气体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的。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宇宙最深处,初生恒星的光芒开始闪耀。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就像一个时间机器,用它最灵敏的 X 射线“眼睛”注视着这些初生恒星。 年轻的恒星在诞生后的几亿年里快速旋转,形成强烈的磁场,从而产生明亮的 X 射线辐射。 钱德拉具有独特而创新的镜面以及灵敏的探测器,会对准这些高能光子、粒子和X射线波。

恒星不是孤立形成的,成千上万颗恒星聚集在一起形成星团。 星团中的所有恒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诞生的,诞生时离星团中心的距离也大致相同,因此星团为检验恒星演化如何取决于其质量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室。 由于大多数星团最终会散去,我们所见到的星团都是相对年轻的,这些星团里面的恒星才诞生几亿年之久。 正常的中年恒星,比如离我们最近的太阳,具有炽热的、能辐射X射线的外层大气。

X射线观测已被证明是一种有用的工具,用于研究恒星表面附近的湍流加热如何依赖恒星的年龄、旋转和恒星类型,以及恒星的耀斑活动如何随着恒星的演化而 变化。 这样的研究也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未来太阳活动的线索。

钱德拉也有助于了解年轻恒星的X射线如何影响其行星形成,以及更成熟的恒星如何影响其行星。 钱德拉的研究还揭示了巨行星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它们的中心恒星。

接下来的页面展示了钱德拉的一些经典天文图像——年轻恒星被包裹在寒冷的恒星尘埃摇篮里。 许多图像是与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合成的多波段图像,展示了恒星摇篮壮丽绚烂的结构。 这些图像覆盖了广阔的天区,且所有图像显示的都是我们银河系内的天区。

战争与和平星云 战争与和平星云是我们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 形成区,它至少有 3 个年轻的星团,包括许多炽 热的、发光的大质量恒星。 来自钱德拉和德国伦 琴 X 射线天文台(ROSAT)的 X 射线发现了数百 颗年轻的恒星,探测到了热气体辐射出的 X 射线。 大质量恒星表面的辐射和被吹走的物质,加上超 新星爆发,产生了泡泡或空洞。 X 射线数据与光学 和红外数据相结合,完成了这幅宇宙图景。

尺度和距离 图像覆盖约 70 光年的天区

距离地球约 5 500 光年

波长 / 颜色 X 射线波段 :紫色 光学波段 :蓝色

红外波段 :橙色

鹰状星云 鹰状星云(M16)是一个恒星形成区,通常被 称为创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 钱德拉对 X 射 线源具有灵敏的分辨率,因此可以发现和识别数百 颗非常年轻的恒星以及那些正在形成中的恒星,也就是原恒星。 钱德拉和哈勃的观测数据相结合,生 成了这幅恒星诞生的壮观图像。

尺度和距离 图像覆盖约 5.13 光年的天区

距离地球约 5 700 光年

波长 / 颜色 X 射线波段(较大的光点):红色,绿色,蓝色

光学波段(漫射和较小的光点):红色,绿色,蓝色

恒星死亡

正如钱德拉见证了恒星的诞生,它也见证了恒星的死亡。 当一颗恒星缺乏足够的燃料时,它中心的核聚变便会停止,于是开始将外层大气抛入太空。 大质量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生命,死亡仪式蔚为壮观。 伴随着这种既安静又猛烈的方式,恒星的死亡过程进入新的阶段:炽热的气体云迅速膨胀,辐射出明亮的X射线。

每隔50年左右,我们银河系中就有一颗大质量恒星死亡,产生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最剧烈的事件之一,爆发的威力会产生炫目的辐射闪光,冲击波在太空中隆隆作响。

恒星的死亡不只有暴力的一面,还有更有意义的一面。 超新星爆发也是向银河系播撒碳、氮、氧、硅和铁等元素的主要方式,这些元素正是我们已知的生命所必需的。 通过超新星爆发,地球上便有了生命所必需的大部分元素,否则这些元素就会被锁定在恒星的熔炉核心里。 我们这些生命体的存在完全归功于这些宇宙事件 :实际上我们都是星尘的一部分。

像钱德拉这样的 X 射线望远镜对研究超新星遗迹及其产生的元素非常重要,因为超新星爆发会产生极高的温度(数百万摄氏度),甚至在爆发后数千年依然如是。 这意味着许多超新星遗迹会一直辐射出最强的X射线,而难以被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探测到。

超新星爆发后通常会留下一种密度极高的天体,叫作中子星(neutron star)。 在某些情况下,两颗大质量恒星爆炸后,即便形成了中子星,依然能形成引力约束系统。 如果两颗中子星靠得很近,它们的轨道就会缩小,直到合并,产生引力波,也就是时空涟漪。

2017年,钱德拉就探测到这样一个天文事件的余晖,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记录下这种天文事件。

2017年8月17日,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 (LIGO)探测到一起引力波事件 GW,此后的数天、数周和数月内,天文学家一直利用钱德拉的数据研究它。 插图显示的是2017 年夏末到年底的 X 射线变化。 钱德拉的 X 射线对于理解两颗中子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至关重要。 在引力波事件 GW的例子中,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一事件可能产生了目前已知的质量最小的黑洞。

尺度和距离 :图像覆盖约 20.5 万光年的天区

距离地球约 1.3 亿光年

波长/颜色 X射线波段 :紫色

借助钱德拉,我们对恒星如何庄严地结束它们的生命产生了革命性的理解,这是钱德拉最伟大的科学遗产之一。 接下来的图像展示了死亡的恒星,其中一些是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以来人类所目击到的。 这些天体横跨银河系甚至更加遥远,通过把古代天文学家收集到的信息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对它们的生死轮回有所了解。

猫眼星云

猫眼星云(NGC 6543)是行星状星云,代表了我们的太阳在几十亿年后将经历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太阳将膨胀为一颗红巨星,然后剥离大部分外层,留下一个炽热的核心,核心会坍缩成一颗致密的白矮星。 濒死恒星的粒子风与喷射出的大气碰撞产生冲击波,钱德拉在“猫眼”(哈勃的光学数据显示)中探测到的 X 射线辐射就是由此形成的。

尺度和距离 图像覆盖约 1.7 光年的天区

距离地球约 3 000 光年

波长 / 颜色 X 射线波段 :紫色

光学波段 :橙色,蓝色

眨眼星云

眨眼星云 ( NGC 6826)是一个行星状星云,在光学和X射线的光线下,它有点像一只眼睛。 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周围的气体都属于中心恒星,这些气体很有可能占其近一半的质量。 这颗炽热恒星的残骸(位于粉色椭圆中心)推动一股疾风吹向更老的物质,形成一个加热的气泡,将较老的气体推到前面形成一个明亮的边缘。 这颗注定死亡的恒星是附近所有行星状星云中最亮的恒星之一。

尺度和距离 图像覆盖约0.77光年的天区

距离地球约4200光年

波长 / 颜色 X 射线波段 :紫色

光学波段 :红色,绿色,蓝色

仙后座 A(Cassiopeia A)是钱德拉发射升空后观察到的第一批天体之一,它是一个壮 观的超新星遗迹,它告诉了我们地球上生命所需的大部分元素从何而来?这张由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拍摄的图像向我们展示了答案。 大质量恒星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结束生命,并以此向银河系播撒已知生命所必需的碳、氮、氧、硅和铁等元素,否则这些元素就会被锁定在恒星的核心内。 实际上我们都是星辰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已经从钱德拉那里学到了很多,但宇宙中还有更多谜团需要我们去解开,还有更多的科学问题等着我们去 探索 。 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为钱德拉的“接班人”——下一代 X 射线天文台工作了好几年,新的望远镜的灵敏度可能是钱德拉的100倍,在观测能力上也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天文学帮你扩展空间坐标系, 历史 帮你扩展时间坐标系;一个人的坐标系有多大,见识才能有多广。 认识宇宙,就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重新认识我们的人生。

我们希望

你会喜欢本书这些图像

就像我们喜欢与你分享它们一样

参与“福利”专栏活动

有机会免费获得《NASA探空 探索 》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如何让我们看到更多未知的宇宙?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这台备受期待的太空望远镜、带有革命性的新望远镜,在成本不断膨胀和几经延迟发射之后,终于有望隆重登,NASA确认,韦伯望远镜的发射可能将于12月22日左右发射,这台望远镜的发射,已经推迟了十年之久,造价也大幅超出预算约90亿美元。 议员们和科学家们都在担心,该项目可能会侵占其他研究领域的资金,但也有许多其他科学家们相信,韦伯望远镜的高成本和漫长等待都是值得的。

韦伯望远镜的构思灵感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一台拥有31年 历史 的天文望远镜,曾拍摄到许多令人惊叹的宇宙星系照片,韦伯望远镜弥补了哈勃的不足之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像韦伯这样的望远镜,这台新的天文望远镜,预期将从赤道附近的法属圭亚那北部发射,当你看到韦伯进入太空时,这是人类的创造力和所有学科力量的集中体现。

这个最新的空间望远镜也因为两个功能而独一无二。 首先,韦伯望远镜很大。 它有一个直径21.3英尺的主镜。 这面巨大的主镜,将使得韦伯望远镜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看得最深远的望远镜。 其次,韦伯望远镜采用红外线观测宇宙。 红外线是波长比可见光稍长的电磁波。 所以,韦伯望远镜将是太空中唯一一台可以进行远距离观测的红外线望远镜。 能力和韦伯望远镜最接近的哈勃望远镜,主要在可见光范围内工作,红外观测范围有限。

多亏了韦伯望远镜的巨大尺寸和红外观测,未来天文学家们将有机会以下面五种方式 探索 宇宙。

了解早期星系的形成和发展

望远镜的一个重要用途实际上和时间机器差不多,因为距离就是回顾时间。 研究人员打算使用韦伯望远镜的摄像机去“时间旅行”,回到宇宙大爆炸之后早期星系形成的那一瞬间。

当我们在观察几光年之外的遥远星系时,我们看到的并非星系最近的状态。 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其实就是该星系发出的光到达我们的地球所需要的年数。 例如,离我们最近的星系是大犬座矮星系,距离我们大约2.5万光年。 因此,大犬座矮星系发出的光,需要经过2.5万年才能到达地球。 这意味着,当我们观察大犬座矮星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大犬座矮星系在2.5万年前的样子。

科学家们对太空的观测越深远,他们能看到的星系越古老。 韦伯望远镜是迄今为止观测距离最远的望远镜,可以发现人类可以观察到的最早星系。 为了了解星系的形成,艾森斯坦等科学家将观测数个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星系,然后将它们的发展时间整合到一起。

韦伯望远镜的红外观测能力对于观察这些星系也至关重要。 来自遥远星系的光会被膨胀的宇宙拉长。 等光线抵达我们的望远镜时,光的原始波长会从可见光或紫外线转变成红外线。 幸运的是,接受红外信号正是韦伯望远镜的拿手好戏,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使用大型冷望远镜来观测这些红外波长。

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成功捕捉到从遥远星系发出的最蓝的光芒中延伸出来的波长最短的红外线。 而已退役的斯皮策红外线太空望远镜比韦伯望远镜要小很多,无法看到遥远的太空。 韦伯望远镜在深入太空和回望太空这两方面尤其出色,届时韦伯望远镜或可以捕捉到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遥远星系。

寻找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化学特征

如果地球以外存在生命,那么这些生命会释放出独特的化学特征,例如通过呼出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改变行星。 分析行星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寻找生命,也能让他们评估一颗行星的宜居性。

韦伯望远镜可以检测红外波长,以识别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外行星——大气中存在的水和甲烷等化学物质。

韦伯望远镜上的两种仪器,可以让科学家们破解来自太阳系之外的红外信号波长。 望远镜在观察某一颗恒星时,如果有系外行星抢镜头,恒星光的某些能量会下降,并且受影响的能量与系外行星的大气化学物质相对应。 如果韦伯望远镜碰巧在对的时间观察对的恒星,那么它可以通过分析恒星光中的光点,来分析该恒星的行星大气化学组成。

系外行星科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时间并不长。 自1992年首次发现系外行星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在宇宙中发现数千颗奇异的星系,它们无处不在。

但是,人类对这些系外行星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知道它们的存在而已。 基于当前的技术,比如哈勃望远镜或其他地基红外线望远镜,对我们感兴趣的新系外行星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十分困难。 与韦伯望远镜相比,哈勃望远镜的红外能量带要窄很多。 地基望远镜则会受到地球大气的影响,地球大气层本身也会吸收和分散红外光。 另外,地球也会发出背景红外辐射,会淹没来自深太空的微弱信号。 但是,在太空中,韦伯望远镜不会有这些烦恼,同时韦伯望远镜还将用来研究各种木星或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哈勃望远镜在可见光(左)和红外线(右)下观察到的鹰星云中的“创生之柱”看起来截然不同。 韦伯望远镜的红外观测可以让科学家们透过恒星摇篮的尘埃面纱,捕捉恒星形成的画面。

观察恒星的诞生

恒星的诞生之地满是尘埃。 尽管拍摄出来的照片确实瑰丽壮观,但当科学家们以可见光观察这些云团时,尘埃会阻止科学家们一探云团中心的究竟。 好在恒星发出的红外光可以穿透尘埃,让科学家得以有新的办法去 探索 曾经的画面。

红光在地球大气尘埃中的穿透能力优于其他波长更短的蓝光,相同的原理也解释了为什么红外光比可见光在尘埃笼罩的星系中穿透得更远,如果你看落日,你会发现此时的太阳要比白天的时候更红彤彤,原因是一样的。

但是,哈勃望远镜有限的红外观测能力只是触及恒星形成研究的皮毛而已;韦伯望远镜更广泛的红外观测范围可以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观测尘埃。

恒星诞生于尘埃最密集之处,那里也最难看透。 但得益于韦伯望远镜的高红外灵敏度和惊人的分辨率,科学家们或许能够透过尘埃,以前所未有的细节辨认这些“襁褓中的”恒星。 或许,韦伯望远镜还能帮助科学家弄清楚尘埃是如何孕育出恒星的,以及恒星为何以星团的形式形成,还有行星是如何围绕一颗恒星形成的。

M87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捕捉到的黑洞影像。 韦伯望远镜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围绕黑洞运行的恒星。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黑洞

任何东西都无法逃离黑洞,光也 不行;所以从技术上来讲,黑洞是看不见的。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围绕黑洞运行的各种物体——恒星、尘埃和整个星系。 为了研究黑洞,科学家们仔细观察了这个恒星乐园,类似于通过研究阴影来了解投下阴影的物体。

过去,科学家们曾使用X射线望远镜来研究黑洞的特点物理类型。 这些望远镜观察的是温度高达数百万度且足以产生X射线的现象,比如恒星在太靠近黑洞时被猛烈地撕碎等。 韦伯望远镜的红外仪器可以让科学家们观察黑洞角落里发生的其他事件,特别是较低温度的气体和恒星在黑洞周围的活动。

恒星聚集的地方是一片尘埃;幸运的是,韦伯的红外线眼睛可以穿透尘埃,提供宝贵的数据,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黑洞周围恒星的温度、速度和化学组成。 科学家们然后可以用这些数据来了解更多关于黑洞质量和大小的信息,以及黑洞如何吞噬恒星的信息。

出人意料的其他发现

就尺寸、灵敏度和波长范围而言,韦伯望远镜独一无二。 所以,韦伯望远镜有很大机会,可以为科学家们带来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或许是完全颠覆现有宇宙理论的现象。

许多科学家都在祈祷韦伯望远镜成功发射一样,他们等不及想看到韦伯望远镜进入太空。 很多人从2001年开始参与韦伯望远镜的构想,他们希望在自己决定退休之前,可以看到这一切的尘埃落定。 (匀琳)

创世神话的各国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 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 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 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 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 《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 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诞生后就一直生活在高天原上,但是高天原太清静、太超脱了,他们常常感到气闷无聊。 一天,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闲逛到天浮桥上。 这天浮桥横卧在天海之间,上面是渺渺的天国,下面是茫茫的大海。 走着走着,二神突发奇想,商量说:“我们何不在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创造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乐土呢?”说干就干,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一起握住一支镶着美玉的长矛,齐心协力向大海扎去,扎到底后又猛力往上一提。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股巨大的水柱冲天而起,而后又奇迹般地朝下倒灌,海水中的沉积物慢慢地凝聚、堆积。 顷刻间,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矗立起一座岛屿,这就是淤能棋吕岛。 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从天浮桥跳到淤能棋吕岛上,兴奋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 为了纪念这神圣无比的创造,他们在岛上竖起了一根圆柱形巨石,取名为“天之御柱”。 二神掩饰不住狂喜的心情,他们纵情地唱着,跳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突然,两个拥抱在一起的肉体分开了。 天地之间再次出现无声无息的寂静。 孤岛上,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呆呆地站立着,久久地相互凝视。 他们的眼睛喷发出热辣辣的激情,胸中翻腾着难以遏制的欲望。 伊奘诺尊仿佛第一次看到伊奘冉尊那亭亭玉立、美丽无比的胴体;伊奘冉尊也好像头一回看到伊奘诺尊那阳刚雄浑、健美强壮的身躯。 伊奘诺尊再也沉默不下去了。 他向含情脉脉的伊奘冉尊问道:“我亲爱的妹妹,你那婀娜多姿的玉体是怎样长成的?”伊奘冉尊面带羞涩地回答:“我的好哥哥,我的姿色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上天的旨意啊。 虽然我的胴体是那样美丽,可我还有点遗憾: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匀称和谐的身体上偏偏有一块永远也不能愈合的凹处。 ”“伊奘冉尊啊!难道你没有发现在我雄健的躯干上恰恰生有那么一块隆起的凸突部分?以前,我也曾为之羞愧,为之沮丧,百思而不得其用。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上天给我们创造的形体,有着妙不可言的奇趣。 用我这凸起的东西,插入你那凹进的部位,这难道不是一种神圣而精密的安排吗?”伊奘诺尊虔诚地说道。 伊奘冉尊点了点头,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当二神会面的一刹那,已被欲火折磨得气喘吁吁的伊奘冉尊再也抑制不住强烈的冲动,高声叫到:“伊奘诺尊,你真是个伟岸刚健的好男儿!”早已博动的性欲也使伊奘诺尊势如奔马,冲向对方。 他仅仅喊了一声:“啊,我亲爱的好妹妹,你真是个非凡的女人!”于是,在高耸挺拔的“天之御柱”下面,伊奘诺尊刚劲的凸起插入了伊奘冉尊绵软的凹处。 他们就这样结合了。 不久,伊奘冉尊临产了,生下一对双胞胎。 第一个胎儿是个发育不全,先天软骨的水蛭子。 第二个胎儿也不如人意,二神称它为“淡岛”,就是不愉快,不称心的意思。 看着这两个胎儿,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的心情糟糕透了。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神圣的举动会产生如此恼人的报应?为什么那么美妙的结合却没有得到同样美好的结果?最后,二神只好把水蛭子装进一艘芦苇船,投入大海,任其漂流而去。 那个淡岛也被弃置一边,就当没生过这个孩子。 这件事让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苦恼了很长时间。 等二神心情平静下来,就在一起商量,寻找原因。 最后,他们决定用占卜的方式祈求上天的点拨。 天意指示说:“你们虔诚的心情和隆重的仪式是无可指责的。 只是相遇时女人先开口说了话,这就犯了忌讳!记住这个教训吧,再重新来一次。 ”从此以后,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牢牢记住这条天训: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男先女后,不管什么场合,都要男的主动,女的被动!就这样,二神重新围绕“天之御柱”走,相遇时,伊奘诺尊首先开口说道:“聪明漂亮的伊奘冉尊,你来做我的妻子吧!”伊奘冉尊回答说:“伟大勇敢的伊奘诺尊,只有你才配做我的丈夫啊!”于是二神再次交媾,又完成了一次神圣的使命。 过了一段时间,伊奘冉尊先后生下八个十分称心的孩子,这些子女后来都变成了日本的国土。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大日本丰秋津洲,意思是上天保佑五谷丰登的大和国,这就是今天的奈良县;伊予之二名洲,就是今天的四国岛;筑紫洲,就是今天的福冈县;隐岐洲和佐渡洲,这是双胞胎神演化而生的地方(后世人间有的夫妇生出双胞胎孩子,其缘起就在于此),隐岐洲就是现在岛根县内的隐岐岛,佐渡洲就是现今日本西部的新舄县。 越洲,即现今日本的西部地区;大洲,即现今山口县的屋代岛;吉备子洲,就是现在冈山县的儿岛半岛。 以上这些地方统称为大八洲,所以古代日本也叫大八洲。 它们都是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生育的神国。 古希腊神话主要有着三大来源:1、古老的皮拉基族人的神话。 2、奥林珀斯教。 3、俄尔普斯教。 创世神话一:歌唱吧,女神(缪斯)。 歌唱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歌唱欧律诺墨的荣光!来吧,让我们从太初开始:太初,混沌一片(一片混沌之海)。 忽然大女神欧律诺墨从混沌(混沌之海)中诞生。 但她周围没有一片可以立足之处。 于是,女神便用手指划分了天宇与大洋。 欧律诺墨便降下站在波涛汹涌地浪尖环视四周。 片刻她开始向着南方翩翩起舞,身边产生并吹起了南风诺特斯。 女神经过之处创生了无数新事物。 突然女神急速逆转北方,她抓起产生的北风波瑞阿斯疯狂搓揉并舞动起来。 在女神的狂舞下越来越大,越来越暖,女神造就了大蛇奥菲恩。 奥菲恩向着欧律诺墨蠕动,缠绕在女神身上,并与女神交合。 此后欧律诺墨变成鸽子在大洋上筑巢,孕育生下了宇宙蛋,在女神的吩咐下奥菲恩盘绕宇宙蛋七天七次。 随着一声轰然的巨响,在波涛中宇宙蛋终于孵化出了宇宙万物,形成了世界。 大女神欧律诺墨和奥菲恩便住进了神圣的奥林匹斯圣山,成为了这新世界的主宰。 但大蛇奥恩安日益可恶,一日竟狂妄自称自己创造了宇宙,是造物主。 因而惹恼了大女神欧律诺墨。 于是女神便猛踢他头,把他打入了深渊。 奥菲恩的牙齿落入阿凯尔的土中出身了皮斯拉基人(古希腊土著的祖先)接着女神造就了七耀,并令七对提坦神司长其力。 井然有序的世界便产生了……无数岁月后瑞亚和克洛诺斯赶走了大女神欧律诺墨成为了奥林匹斯圣山的主人,世界的统治者。 《圣经》既以神创造天地为开篇,摩西第一卷也就被命名为“创世记”。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力图创造一个或几个神来解释世界的诞生。 《圣经》中的这个神就是以色列唯一的真神耶和华,他改变天地原始的混乱,加以整治,创造了天与地。 《圣经》开篇第2节就说到“地是空虚混沌”。 希伯来语的原文是“tohu”和“bohu”。 在我们日常用语〔1〕中,至今还使用“Tohuwabohu”描述一种混乱、杂乱无章的情形。 神从混乱及其负面特性中(“渊面黑暗”所传递的语言画面也带有一种负面性质)创造了一个有秩序的世界。 《圣经》的创世之神创造光,开始了灭除混乱的第一步。 “神把光暗分开了”,《创世记》第1章第4节中写道。 于是,光就成了神创世的一部分,相反,缺少光的黑夜却不属于其中。 光——正如创世者的其他所有造物一样——应神的吩咐出现了:“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光出现后,神分开了地上的水和天上的水,创造了天穹,这样,创世的第二日完成了。 这段描述借鉴了古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他们认为在阻隔了水的陆地上是半圆型球体。 《圣经》的创世记故事以整个古东方对天体的想像为依托,当地人认为陆地上方有一个天穹,原水隔开了上层水和下层的水。 第三日,神将天下的水都聚在一处称之为海的地方,使旱地露出来。 那儿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第四日,神在天上造了两个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神又造了众星。 在这点上,《圣经》的创世记故事不同于邻邦的传说。 其他宗教大都将太阳和月亮敬拜为神,甚至都不敢直呼其名。 而在这里它们只剩下单纯的照明功能,当然还可区分时令。 神在第五日创造了另一层秩序:造出了海中的鱼类和天上的鸟类。 第六日,神终于在地上造出了生命:牲畜、昆虫、以及地上的动物。 如同往日,神看着一切都是好的。 《圣经》以当时的认知为基础,绘出了一幅科学诞生前的世界图卷。 这背后隐藏着当时人的信念:在这些已具备观察、审视和解释的人文精神的人们心目中,世界并非神与神斗争产生的偶然结果,而是一个唯一、至上之神的缜密策划,完全以人为核心的行动。 《创世记》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列举了世间万物的出现,直至最后人类诞生。 唯一的神拥有至上的权力。 世界完全是他的造物,也只与他有关联。 植物、动物出现了,完美的秩序和混沌的消除只差创世记的核心:人类。 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9004.html
笨人十级学者 晚学 TTS新传论文带读 听说过 吗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