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齐鲁网·闪电新闻承办的“‘链’出新动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7月31日走进日照,来自中央、省、市30多家主流媒体运用短视频、图文等可视化手段,展示了日照在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以“链”集群,传统产业“链”接新活力。日照因港而立,因钢而兴。作为日照市的优势产业,钢铁产业在这里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依托山钢集团日照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龙头企业,岚山区规划建设了21.8平方公里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吸引了58家“吃钢嚼铁”的重点企业落地。从钢材生产到深加工,再到应用于食品包装的高档材料,一个高质量的钢铁产业生态圈正在日照逐步形成。同样,作为山东省浆纸产业链重要“链主”企业的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以“链”集群,带动日照市500多家、全省共1000多家下游及周边产业企业共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区域经济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以“链”发力,新兴产业“链”出新动能。如果说钢铁产业和浆纸产业是日照的传统优势产业,那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是日照的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日照市持续建链补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其中,奥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这家坐落于日照高新区的企业,目前拥有专利6项,依托自有的核心技术及专业化定制的进口设备,可生产出高精度的掩膜板产品,打破日韩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在自身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奥莱电子还吸引了2家上下游企业落户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以工业互联、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速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链”发力,为日照乃至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以“链”聚势,产业生态“链”动新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促进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是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日照聚力谋划重点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创新兴市战略的关键发力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此外,先后推出科创企业投贷联动、数字经济加速倍增、青年人才集聚发展等系列政策包,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加速沿链聚合、聚链成群,全市已建成13个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数字经济园区等专业化园区。日照聚“链”成势,乘“链”而上,以更加紧密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现代化产业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一路高歌猛进。
“链”动日照,前景无限。日照市通过补链、升链、延链、建链等多种方式,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培育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成功激发了产业集群的澎湃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未来,随着“链”动力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日照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甄郝)
搜了集团“链经济”6.0时代,赋能3451企业开启发展新纪元
搜了集团引领“链经济”6.0新时代,重塑3451企业发展的里程碑
在2022年9月17日的成都,搜了集团正式步入“链经济”6.0时代,一场革新思维的盛会于万达瑞华酒店召开,以“赋能3451产业链持续发展”为主题,引领企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集团联合创始人、无产阶级企业家唐华先生亲临现场,以其前瞻性的洞见,点燃了与会者对新时代经济格局的深入探讨。
唐华先生强调,作为新时代经济的主力军,3451企业和农产品专卖店需跳出传统思维,树立主人翁精神与责任意识。 搜了集团的“链经济”模式,已超越了1.0时代的界限,通过科技金融资本的融合,助力实体经济在科技驱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与资本的协同作用,使“一县一品”企业得以突破瓶颈,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会议现场,众多企业代表和专卖店负责人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唐华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使命,他提出,真正的富翁不仅在于财富,更在于解决风险能力和社会福祉的提升。 搜了集团通过打造“链经济”模式,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富裕、幸福,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家始终坚守社会责任的企业,搜了集团以“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推动“一县一品”企业的壮大。 通过农特优品牌推广,如河南烧鸡、南京饮用水和宁夏葡萄酒等,集团不仅提供技术、金融和运营支持,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唐华先生强调,搜了集团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服务网点,提升农特优品流通效率,推动智能营销转型,打造消费信心的基石。 这样的举措,无疑为企业注入了更强的发展动力,让人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会议的落幕,是对“链经济”6.0时代新起点的肯定,也是对3451企业未来的期许。 优秀企业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更是信任机制的基石,代表着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 在搜了集团的引领下,企业将更加强大,经济也将随之繁荣,最终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会议的参与者纷纷借此机会,以行动践行“学以致用”的理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共同开创“链经济”新时代的新篇章。
结语
搜了集团的“链经济”6.0时代,不仅是一次技术与理念的升级,更是企业与社会、消费者之间紧密联系的催化剂。 它开启了3451企业发展的新篇章,引领着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的福祉,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新经济”成未来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净增超1亿户。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正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1.63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净增超1亿户,年平均增幅12%。 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接近美国和欧盟企业数量之和。 千人企业数由11.4户提升至36.1户。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企业达2300多万户,占全部企业的46.4%,“四新经济”年新设企业也由2012年的74万户持续增长至2021年的384万户,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积蓄新的动能。 个体工商户从4060万户增加至1.09亿户,迈上历史新台阶。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发展,全球已经进入到了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美欧的“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都说明当前全球已经掀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 发展“四新经济”是未来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新科技突破、新产业兴起、新业态诞生、新模式应用,培育新市场主体,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新动力(),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什么是“四新经济”
当今,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的阶段,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
新技术,主要指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而不是简单的产品技术或实验室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
新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造、革新传统产业和部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技术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新技术隐含的发展理念就是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强调生态文明、营商环境、市场需求。
新产业,主要指以新科学发现为基础,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产业。 新一轮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极大丰富了产品市场,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消费者、生产者、管理部门产生了新的需求,推动了新产业和新产品的井喷式爆发。 当前新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基于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运而生的部门和行业。 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基于新技术形成的新产业,比如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海洋空间、新能源产业等。 第二类是基于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产业,比如通过新技术对传统钢铁行业改造形成的新材料产业,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商业形成的物流产业等。 第三类是将新技术推广应用,跨界融合或者产业分化形成的新产业。
发展新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尤其是全球经济衰退趋势比较明显的现状下,新产业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通过内需稳住国内经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新产业一个重大的意义在于推动政府和市场观念的改变,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突破跨行壁垒,为市场营造宽容、开放的市场环境。
新业态,主要指伴随信息技术升级应用等,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 其显著特征是新技术等要素参与到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与不同产业的融合互动,促进产业变革转型。 比如疫情下,基于生活工作5G新基建和数字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线上看房等一系列线上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产业新业态。
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基于数字科技和信息革命的新业态有助于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扩大供给的同时,提高供需的匹配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进而帮助传统企业和行业变革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
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传统产业要素重新高效组合。 产业模式应是在当前最有效生产力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其决定了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或者经济体在产业链或者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 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通常是生产同质化产品,通过控制成本来增加企业的收益,这种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通常会在产业竞争或者国际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使得企业或者是行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而大数据和3D打印技术,通过对消费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对产品进行个性化设计,改变商品的生产模式,打破“二八定律”对消费者商品选择的限制,同时有助于帮助企业突破规模报酬递减困境,将产品生产从“减式生产”转为“加式生产”,增加其在国内市场或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当前产业的发展已经从比较优势逐渐向竞争优势转变,贸易、政治风险,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体系向合作性和替代性产业的产业体系的转变,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节点上,培育创新型驱动的竞争性的产业是实现全球价值链重塑的重要途径,能为我国高质量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新经济”的制约因素
不过,当前我国“四新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其一是人才培养不足。 “四新经济”的发展,技术是关键因素,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需要的人才需要接受过专业的完整的教育,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能够推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但目前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劳动供给丰富,但是高精尖人才匮乏,高素质劳动力和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制度有待完善。
其二是管理不匹配。 虽然目前多地已经规划了“四新经济”发展的蓝图,并在各行各业开展“四新经济”的建设,但传统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对“四新经济”的推进形成了阻碍。 比如以批代管、偏重目录的行业准入管理机制,对许多四新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准入限制。 传统模式下政府各个部门相对独立的监管系统,使得横向信息共享困难,而“四新经济”使得产业从线下扩展到了线上,监管部门对市场行为的监管难度增大,市场风险不断叠加。
其三是存在资本瓶颈。 “四新经济”终究是一个新业态,其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存在较大的风险,因而在部分领域资本投入热情较低,存在着一定的资本瓶颈。 此时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多元资本市场,利用科创板、新三板等细分市场,结合债券等金融服务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调动社会闲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为“四新经济”发展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新经济”的政策建议
对于“四新经济”的未来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精准把握现实环境。 在贸易、政治风险、国际疫情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长期准备,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调整投资结构,刺激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其次,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规划,融合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抓住“四新经济”带给城市、行业“洗牌”的契机,重塑商业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推动新技术与应用的融合,推动新产业与消费需求优化升级的融合,推动新业态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推动新模式和企业、城市发展转型的融合。
同时,转变政府经济工作的思维和方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市场活力,激励创新。 “四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市场”,政府催生的新产业项目,不利于调动市场活力和积极性,阻碍科技创新的激励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政府应该积极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给市场更多的空间,主动根据“四新经济”的发展特点,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 同时与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合作,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同时打通国外科技通道,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深化产学研融合。
最后,建立多元、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四新经济”的监管,如果仅依靠单一政府监管体系,一方面会给相关监管部门带来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激励市场主体,建立多元监管体系,能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等多方社会力量,最大化监管成效。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市场监管平台,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精准监管,提升监管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深度报道」培育新动能:补链强链筑牢生态圈
导读
面对汽车产业新一轮科技变革,主机厂和供应链企业纷纷合纵连横建立生态圈,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产业链的补链与强链亦迫在眉睫。
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率先复苏。 这显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强大的发展动力和韧性,同时安全可控的产业链是其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
针对当前的汽车市场环境,10月22日上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行了“推动汽车产业补链与强链”的主题论坛。 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主持。 在论坛上,来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试验认证、基础研究、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讨,同时业内专家对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补链强链“三重奏”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到来,而其突出特征就是颠覆性创新。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认为,颠覆性创新成为主流是一个从单点突破、单一领域普及向多点突破、多领域扩展的过程。 而汽车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佳载体、理想突破口。
而汽车在扮演这种载体角色中,通过补链、固链、强链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必然发生重塑、重构、重建。 李庆文认为,这是其三个应对之策。 “重塑、重构、重建将使供应链发生质变。 ”
在李庆文看来,重塑、重构、重建的现实基础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供应链是全面,但存在关键技术短板。 其中全面性是指在档次上基本能做到高、中、低产品保障供应,而关键技术短板是指诸如芯片、基础原材料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上的严重缺失。 比如,从汽车到芯片共有6000多道工序,前5000道工序是从沙子到硅晶片,而目前中国12英寸硅晶片基本依赖进口,无法自主生产。
二是多元,但缺少大型骨干企业。 其中多元性指的是供应链上各种典型产业属性,国有、民营、合资、独资、混资都有大量存在。 “很多规划提出,我们要建千亿销售集团,但到现在全国只有两家超过千亿的零部件销售集团。 我们与世界级零部件企业相比差距还特别大。 ”
三是重建不但活跃,而且重点突出。 重塑、重构、重建是三条不同的技术与产品发展线,方向上有较大不同,但是交叉、重叠、并存。 企业在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其关系。
新型供应链形态出现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汽车“新四化”发展推动下,原本线性的汽车产业链正在向网状的生态圈转变,产业向生态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为此,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管清平有其独特看法。在她看来,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供应链的新全球化。 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及疫情对零部件市场的影响,车企的供应链布局将更强调安全,而不仅仅是成本至上。 因此,要加强自身供应链的补链,尤其是高端供应链的引入,以确保产业链的稳定和领先。
价值链的服务业态化。 在“新四化”推动下,整个车企的服务方向不单单是卖产品,更多的是往后市场的“软业态”延伸,制造环节的价值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出行和后市场服务比重将进一步提升,所以需要顺势加快布局,培育形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生态链的区域特色化。 数据将成为汽车产业链新的特色点,因为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会有不同的区域属性,这将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那未来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会是什么样?李庆文认为,在汽车颠覆创新时代,将出现“智能、能源转换、数据生成、交互连接”四大新型供应链形态。
其中,智能供应链是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智能技术与产品的供应链。 “智能供应链现在非常缺,要补的东西特别多,并且要重建。 未来,零部件企业谁能在智能供应链里占有一席之地,谁就拥有未来。 ”
能源转换供应链是围绕新能源汽车创造出多种转换与使用的不同于传统汽车的能源转换供应链。 “未来,这个供应链大有可为。 ”
数据生成供应链是围绕智能汽车和网联汽车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数据收集、生产、加工供应链。 “未来汽车会变成一个数据生成单元,在车里会产生。 数据生成供应链已经变成了现实。 ”
对于交互连接供应链,有汽车成为智能数据终端,能源转换储存平台、数据生成优化平台,必然成为社会新的交互平台。
无论是新型供应链形态,还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均为汽车供应链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当然,补链、固链、强链的路数可不同,不同企业可以寻找适合自身的做法。
管清平根据其所在企业提出了以下思路:一是全产业链补链。 “我们正在加快吸引整个产业链中的头部企业和潜力比较大的优质企业落户,以此不断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 ”二是“新四化”强链。 “通过国家智能网联示范区的功能平台不断完善我们的汽车城和科技园等,以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三是新基建固链。 “我们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做好整个平台的建设工作,让企业的梦想在我们平台上实现。 ”
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中心总经理闵龙看来,汽车工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核心技术和供应链的竞争。 他认为,应该培育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核心技术,来成就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进而形成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体系,支撑自主品牌向上,同时构建安全可靠的供应链是应对全球化事件及国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基于此,闵龙建议,首先,要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向上,营造健康的汽车舆论环境。 国家和政府层面可以积极调整政策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筑强汽车产业链,完善核心零部件的布局,而媒体平台应正确引导对中国品牌更多的认知,展现中国品牌汽车的实力。 其次,企业联合、政企联合,建立健全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和促进汽车行业创新。 最后,降低核心零部件的对外依存度,在补链、固链、强链等方面下功夫,弥补汽车产业的短板。
从供应链考量,到2030年,自动驾驶将颠覆性地改变移动出行,这会让移动共享成为人们生活非常便利的一个条件。 巴斯夫持续在这方面进行创新,在电子元器件、新内饰等材料应用方面为车内共享空间提供安全保障。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亚太汽车市场行业&汽车全球大客户管理总监李锦绣说:“巴斯夫凭借其化学创新解决方案,持续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 在中国,我们从生产到研发,密切与汽车客户合作,让未来移动出行更加安全、舒适、可持续。 ”
众所周知,超大量数据带来超大量的计算,由此带来一种超级的智能,所以自动驾驶变成了可能。 自动驾驶产品的需求已经非常明确,但要满足这种需求,企业需要打造跨界能力,跨越人工智能、芯片、互联网、软件、硬件等细分领域的能力。 地平线公司首席战略官郑治泰说,智能化促使汽车产业重新洗牌的革命时代来临,因此,主机厂与有软件能力的芯片公司进行整体战略合作是必由之路,车企既需要智能化产品,更需要培育自己的智能化能力。
整车企业和国家政策是产业链创新的土壤,资本是产业链创新的肥料和雨水,资源和资本协同创新共筑中国汽车供应链。 浙江万里扬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华林认为,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进行产业链创新,为整车企业和汽车工业做支撑。 同时,要坚持公平、公开、共享原则来建设产业链和供应链。 据任华林介绍,万里扬已有业务协同创新、资本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三种创新方式。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胡斐说,合作促发展。 对于产业链横向企业,不只有竞争关系,还有合作关系;对于产业链纵向关系,不只有采供关系,还有协同关系。
而从2015年开始,很多传统汽车制造商开始向出行服务供应商转型,围绕其核心产品提供新的服务。 芜湖奇瑞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产业研究院院长李中兵认为,面对汽车产业新一轮科技4.0变革,主机厂纷纷合纵连横建立生态圈,中国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产业链补链与强链迫在眉睫。 目前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生态圈正在形成,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需要强化产业链的协同和合作。
诚然,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发展已到了涅槃重生的新阶段。 抓住这个机遇,中国的汽车供应链将有机会真正强大起来。
本期深度报道系列文章:
【深度报道】应对新变局: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
【深度报道】打造新优势:汽车供应链“十四五”晋级路
【深度报道】转舵新航向:传统零部件自我革命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1月刊,敬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