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丨以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党外人士座谈时说:“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确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协同高效。

△2024年7月11日,山东烟台,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在烟台港专用码头整装待发。

3000万辆!这是截至今年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

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正是中国连续多年的整体布局和不断推出改革举措的结果。

2013年12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先后出台70多项产业、科技、财税等方面的改革政策,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全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这是5月22日,总书记在山东日照港亲切慰问港口科技工作者、运营人员、航运人员。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统筹谋划和推进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各层面内容,对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作出重点部署。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例,《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由上海虹桥站引出,途经江苏省苏州市,终至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站,全长约163公里的沪苏湖高铁日前进入静态验收阶段,距离开通运营更近一步。

沪苏湖高铁建成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8月6日开始,沪苏湖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标志着该条铁路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只是形式上的组合,而是一次由表及里的重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壮大整体实力。

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南辕北辙,决不回头倒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项一项往前推。”

这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8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实的座谈会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第一次被写入党代会的文件中;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2023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同村民史瑞娟一家亲切交谈。

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南海之滨,从京畿大地到广袤西部……一盘大棋,布局落子,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相连成势,交相辉映。

同向发力提升整体效能,彰显的是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形成的是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强大合力。

“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探索区域协同立法”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一系列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改革举措写入此次全会《决定》。

落实《决定》部署,相关地方、相关部门、相关领域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将协同的势能转化为发展的动能。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拍摄的达不苏图湖景观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申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保护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懈努力。

△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考察。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主持召开四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两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共抓大保护”是始终不变的要求;在漓江关切桂林山水保护,在雪域高原叮嘱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在湛江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在塞罕坝林场鼓励探索绿色发展方式,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多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架起生态文明体制“四梁八柱”,一系列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的环境整治行动持续发力。

不只是生态环境治理,各领域改革都如此。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等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相结合;促使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相衔接;抓好改革方案协同、改革落实协同、改革效果协同……各项改革必会发生“化学反应”,持续释放改革效能。

△2024年8月7日,江苏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的村民采收菱角。近年来,当地利用白马湖优质水域生态为依托,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需要运用好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精选市委书记在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在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精选市委书记在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市民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们每天都被震撼着、感动着、温暖着、激励着。 在这场战“疫”中,整个义乌无论新老义乌人就是“一家人”。 全市镇街部门放弃休假、日夜奋战,3647支党群突击队、3.5万多名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带头,30万名群团骨干、民兵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巷战”,每个义乌人都自觉投身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 广大市民、在外老乡、华人华侨和在义外商、外国友好城市及友人纷纷捐款捐物。 大家不分国别、不分区域,谱写了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感人篇章。 大家的责任与勇气、爱心与奉献、大义与担当,为义乌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以世界“小商品之都”为特色的国际样板城市作了最佳注解,凝聚起建设“两个样板”的磅礴力量。 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所有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义乌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各国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在这场战“疫”中,舍身忘我、不惧牺牲,必将永载史册。 18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大爱无疆、义无反顾。 广大医生、护士24小时轮班坚守,疾控人员连夜排查,急救司机、恒风集团司机和爱心车辆司机有序转运人员。 他们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我们心存感动,我们满满感激,我们深深感恩!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目前,义乌已经连续30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超过了两个潜伏期,确诊病例已经全部清零,累计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场已经全面复市,除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外,各行各业全面复工,3月4日起用电指数已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春节后已经有约135万人回到义乌。 一个多月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两次肯定义乌复工复产复市的成效。 全市上下信心倍增,正齐心协力紧盯全年目标,全力以赴追回并追加发展成果。 战“疫”虽艰难,但干部群众创造了很多奇迹,义乌每天都有好消息。 其中,非常典型的是义乌“抢”人。 2月16日起,我们派出44个工作组,包飞机、包高铁、包大巴,直接“抢”回13万人,间接带动超过30万人返岗。 道路阻断、交通不便怎么办?很多同志连夜发车,装上整箱泡面,义无反顾踏上几千公里的征程,晚上就睡车上。 人生地不熟怎么办?发动一切资源对接,主动敲当地县长、县委书记的门。 很多县委书记、县长深受感动,给予大力支持。 层层拦车怎么办?不停陪笑脸、不停解释防控措施。 山区员工赶高铁专列时间紧怎么办?一个一个进村接出来。 今后用工怎么办?与当地政府签订劳务合作长期协议,在高校举行毕业生招聘对接会。 我们还助推脱贫攻坚。 比如3月8日,507名甘肃员工乘坐返工高铁专列抵达义乌,其中就包括100多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 上饶、阜阳等城市各有10万以上新义乌人,却因为有几十例病例,被定义为高风险城市。 我们评估其他几百万人员是健康的,应该区别对待,工作组“冲”进当地村组做好信息核对,2月20日就组织了高铁专列到义乌。 至今,义乌没有发生因为复工而输入的确诊病例。 可以说,务工人员是靠工作组一个一个“抢”回来的。 44个工作组都有一分钟也不能耽搁的紧迫感,都在自己给自己找活干,都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来、顶得上去。 他们“抢”回来的,不仅仅是能复工复产复市的13万员工,而且还是企业的订单,是城市的繁荣,是义乌劳动者的自豪和笑脸,是义乌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怀,是义行天下的内涵彰显,是众志成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 他们生动诠释了义乌干部的特质,生动展现了又快又准“抢”的作风,生动践行了“两个样板”的要求,具有标志性、示范性、推广性。 我们已经看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新闻发布会上肯定义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用了5分钟肯定义乌;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先生和阿里巴巴马云点赞义乌。 在义乌,还有一件事情备受关注,那就是市场。 市场是义乌的命根子,也是疫情防控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我们在疫情防控压力最大的时候,及时将市场开市时间延期到2月21日,有效安抚了各界担忧、引导了各界预期,让该“静”的静下来。 在复工复产复市的关键阶段,我们审慎研判、精密智控,比原计划提前3天开市,进而带动了全省、全国专业市场开市。 提早3天的背后,是无数人不分白天黑夜地“抢”防疫、“抢”客商、“抢”经营户。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与往年相比,今年国际商贸城迟了13天开市。 尤其要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这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义乌市场的影响,绝不止13天,很可能是全年甚至更长远。 当前,市场面临的压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方面,订单减少,特别是非必需品的订单减少明显。 一些客商转向土耳其、迪拜等地采购,或者在其他网上平台采购,客户资源有流失风险。 二是供给方面,由于回款周期延长、赊销风险加大,加上原材料、人工工资上涨,湖北等地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经营户有单不敢接。 随着全球疫情的升级,许多国家对出入境人员、物流实施严格管制,有的还采取了封城措施,人员、货物进不去,也出不来。 随着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大,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与此同时,账户查封、签证延期、仓储不足、成本过高等老大难问题还有不少。 义乌满城皆商,市场兴则百业兴,市场出现波动,将会导致物流、专业街等波动,将会影响整座城市的生产生活节奏。 “以商立市”的义乌,正面临不进则退的历史性大考。 我们怎么办?返岗专班“抢”的精神、“抢”的作风给了我们启发。 像返岗专班那样“抢”,以又快又准作风抢回13天,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抢回来,把发展抢回来。 这既是今年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两个样板”的现实需要。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是我们敢于说“抢”回来的根本自信和根本保证。 义乌肩负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窗口、宣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宣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窗口的责任使命。 建设“两个样板”,本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义乌的期望和要求,担当“三个窗口”重任。 建设“两个样板”是义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宣言书,是义乌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路径,是义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战“疫”期间,义乌党员干部为义乌“抢”秩序、“抢”发展,为百姓“抢”工资、“抢”生计。 转入“两个样板”建设的正常轨道后,我们依然要继续为义乌“抢”,朝速度快“抢”,朝下手准“抢”,朝质量好“抢”,朝前瞻性“抢”,朝民生优“抢”。 在“抢”中展示义乌党员干部“优良作风我带头”的好状态,在“抢”中体现义乌各界群众的精气神;“抢”出“两个样板”建设的崭新局面,“抢”出人民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抢”劲,就是后劲;“抢”功,就是战功。 工作任务“抢”得又快又准,义乌干部成长必然又快又好,义乌发展必然又快又好。 义乌的全面复苏靠又快又准“抢”回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临门一脚,唯准才赢。 我们要取得发展总体战、防控阻击战“两战赢”,义乌的生产、生活、生态都要尽快全面恢复并努力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今年的各项发展目标不变、任务不减。 复工靠“抢”工人。 建设“两个样板”,关键在于汇聚230万新老义乌人的磅礴力量。 人是义乌这座城市的未来,每一个人都是生产力,都是我们的亲人。 把新义乌人、外商接回义乌,是我们最真挚的情感,也是义乌发展的动力所在。 欢迎人、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成就人,是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最直接体现,是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最基本属性。 也因此,我们从来就没有拒绝来到义乌的湖北人、温州人、台州人、外国人,只要大家来义乌追逐梦想,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复工“抢”人只是第一战,目前复工进入提速期,“抢”人大战不断升级。 面对企业用工的新需求、“共享员工”的新业态、湖北各地逐步开放的新情况,我们要“抢”得更有作为。 我们要去湖北抢回土建木工师傅、产业技术骨干、企业员工高管,抢回各行各业急需的员工;要去全国各地布局劳务合作网络,为企业抢赢产能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我们要去五湖四海“抢”大学生、创业者、企业家、技术专家、工匠等各类人才,加快组建人才集团,让每位人才享受良好的市民待遇。 我们抢“人”,不仅为当下,更是为“十四五”期末集聚300万乃至更多人口,为义乌长远发展夯基垒土。 我们不仅为义乌“抢”人,还要为浙江、为中国、为“一带一路”“抢”人,加快落地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乃至未来的义乌大学。 只有新义乌人好,义乌才好,义乌复工复产复市才有基本盘,建设“两个样板”才有生力军,义乌这个大家庭才完整。 开市靠“抢”服务。 建设“两个样板”,基础是市场。 义乌市场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抗击全球风险能力、服务全球发展能力如何,是“两个样板”的重要标尺。 义乌市场不仅代表义乌,更是代表浙江、代表中国。 近期省委车俊书记亲自连线义乌、关心义乌,省政府袁家军省长亲临市场、走进一区指导,《新闻联播》播出义乌市场开市的消息,这些不仅是对义乌的充分肯定和激励,也给全世界抗击疫情注入信心。 做好义乌市场服务工作,责任无比重大。 这次疫情,暴露了义乌市场在内贸开拓、数字贸易、客商招引、全球布局等诸多方面的不足。 我们要通过服务把这些“短板”补上去。 这不仅是短期的应急之举,更是促进市场繁荣的长期之策。 2003年,一场非典加速了阿里巴巴的发展。 我们更加要思考,如何抢抓倒逼机遇,将新冠肺炎化危为机,如何加快打造“第六代市场”。 在需求侧,我们要“抢”采购商,动员全市房东、外贸公司、外贸中介把外商请回来,精准到外商到哪个机场,我们就派车去把他接回来。 要把优化采购商服务作为2020年“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要“抢”订单,在派出第一批20个招商组奔赴全国各地对接招商的基础上,还要派出团队到全球拓展。 我们要“抢”万亿级全球网红直播高地、万亿级跨境电商、万亿级进口产业的战略风口。 在供给侧,我们要练好内功,持续抓好品牌、质量、标准化,抓好研发设计,抓好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市场经营户的能力,深化商城集团的改革。 我们要深化贸易金融改革,打造万亿级的资金和通道。 要增强数字贸易能力,深化eWTP全球创新中心建设。 要加快制度供给,抢出全国首个数字综保区,把“义新欧”中欧班列打造成为连接全球贸易枢纽的重要通道。 要加快推进全球化,“抢”出一张贸易和物流的“天罗地网”,连接全球贸易通路。 尤其是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要把为全球中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提供服务作为压倒一切的使命。 对与义乌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城市,对关键时刻给予义乌宝贵帮助和支持的城市、企业和个人,对义乌力所能及帮助的领域,我们要伸出援手,要保障全球供应链。 正如返岗工作组进入一些疫情严重地区一样,当别人在撤退的时候,我们要逆行。 这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商业文明。 因为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服务他们,就是最终服务义乌市场。 市场胜,则义乌胜。 义乌胜,则全国200万家中小微企业胜、全球小商品供应链胜。 “两个样板”不仅是经济的高地,更是人文的高地、文明的高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地。 效能靠“抢”行动。 建设“两个样板”,要落实到治理效能,落实到具体行动,根本在担当。 义乌的发展,能飞不跑,能跑不走。 上周五晚上,一家企业向我反映要求放宽政策办房产证,我们当晚协调,周六决策,周日就办好证,马上可以增加流动资金,这就是颠覆常规、又快又准“抢”。 非常之时,当以非常之力行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职,决不能“温吞水”“庸懒散”,就是要马上办、立即干。 各项工作不要等文件、等纪要、等指示,看准了就干,认准了就上。 纪委督导检查、“三服务”办等要紧扣工作落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严肃处理,形成典型案例。 同时,要着力解决纪检信访过多等问题,“抢”出基层治理的效能,“抢”出干部严管的效能。 义乌全面复苏,光有政策不行,更要有行动,这也是落实“最多跑一次”的内在要求。 如果我们只有返工返岗优惠政策,而没有派出44个工作组奔赴全国各地的行动,那么肯定没有今天复工复产的成果。 今年任何工作,都要注重现场发现问题,让“这件事没问题,今天解决好”成为回答企业和群众需求的答案。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义乌干部就出现在哪里,帮企业去跑去打通关节。 企业今年会很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与企业在一起,思路举措要与时俱进,这个时候最考验“亲清”政商关系。 义乌的企业家是最肯吃苦的企业家,也是最有大义的企业家。 越是今年这样的经济形势,我们越要坚定信心,越要拓展市场,一丝不苟、加快发展。 企业有任何困难,尽管向政府提出来,我们一起克服。 我们要发挥好“党建+单元”作战功能,打好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巷战”。 建设“两个样板”,要以结果论英雄,以效能见高下,以群众笑脸为最高奖励和鼓励。 义乌的全面振兴靠更快更准“抢”出来。 年初市委全会作出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建设“两个样板”城市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未来三十年义乌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振兴路线图。 义乌的振兴是逐步建成“两个样板”的过程,等不来、靠不来,必须更快更准地“抢”。 动能靠“抢”项目。 建设“两个样板”,项目是基础桩。 项目不仅是产业项目,也包括城市项目、民生项目、改革项目、党建项目。 我们要发展载体化、载体项目化、项目落地化。 没有项目,都是讲故事。 项目靠什么?靠“抢”。 四年来,光源科技小镇从无到有,关键是“抢”了LED产业上下游的龙头企业,“抢”了全球排名前五的光伏企业落户。 去年,爱旭二期项目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双江湖区块一年签约5所院校,这些都是“抢”。 3月2日,我们签约了晶澳等三大项目,接下来要继续更快更准“抢”。 现在虽然招商不能经常“面对面”,但应该天天“屏对屏”,紧锣密鼓跑起来,3月份要签约东方日升等项目。 晶科能源3月份完成土地摘牌,华侨城项目4月底要开工,天合光能一期项目上半年要投产。 义乌全年投资仍要增长20%以上,五大平台要按30%努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疫情暴露了我们的产业层次不高问题。 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抢招商奔跑,抢项目签约,抢政策处理,抢开工竣工。 要“抢”培植项目的“土壤”,为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打造适合其发展的综合优势。 要“抢”平台,加快出口区、进口转口区、科创区等重大区块开发,加快开发区、高新区、集聚区、丝路新区开发,集中资源规划建设全球独一无二的综保区。 要“抢”营商环境,树立全球性标杆,这是我们迈向引领者,参与制定国际准则的第一步,是建设“两个样板”的第一步。 质量靠“抢”改革。 建设“两个样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以改革之“快”促质量之“变”,以改革之“准”促经济之“稳”。 改革不是走过场,必须是真刀真枪干,越是老虎屁股越要摸。 我们每周一次改革会,已经坚持了两年多,就是要变数量为质量,变量变为质变。 义乌的发展质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党建质量,取决于党员干部“五(吾)带头”质量。 加快建设“两个样板”,首先要全面加强基层党建,以“党建+”的理念提升基层组织力、战斗力,夯实“巷战”体系。 要以改革的思维抓好上溪、大陈、赤岸、义亭等薄弱乡镇发展。 认真抓好村社组织换届,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改革。 疫情背景下,全国的改革窗口期就在当下、就在现在。 海关总署刚刚批复义乌邮政包机为疫情期间临时邮路,我们就要借机改革,争取成为持续通道,开辟货运航线,打造货运中心。 各部门都要又快又准,列出一批平时不敢想、不敢突破的重大改革。 要强化改革推动和开放带动,对内主动与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澳门特区等改革联动,对外沿着“一带一路”开放大门走出去引进来,像香港贸发局一样全球布点。 民生领域改革与群众最相关,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在全省全国抢先改革和发展。 优势靠“抢”谋划。 建设“两个样板”,必须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做到谋而有心、谋而有方、谋而有策、谋而有效。 我们要始终把标杆定在最高水平,把眼光盯住最好地区,作出“无问之答”、提出“无解之解”,挑战最极限、勇攀最高峰。 要谋划更多的唯一,打造监管方式彻底改革的全国唯一的海关,打造全国唯一的金融系统“无费城市”,打造全国独具吸引力的创业创新城市。 紧紧围绕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长三角最具活力城市、金义都市区的核心区,谋划视野更宽的全球布局项目,谋划从义乌延伸出去的路网航线,谋划落细义乌城市“东西南北中”大框架,谋划涉及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 尤其是今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到期之年。 我们要全力谋划新一轮十年改革,争取国家给予义乌更大力度支持。 我们倡导“抢”,是服务国家战略、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行动和主动作为,是义乌的决心和信心,是底气和自觉,更是追求、是精神、是作风、是境界。 “抢”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从来没有人要求我们“抢”,但我们知道我们必须“抢”。 我们倡导“抢”,绝不是简单冒进、不抓防疫,而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硬”,总体战、阻击战“两战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境外防输入的压力更大了,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我们一定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汇聚科学防控的磅礴力量,铸就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要深化“党建+单元”巷战式管理,发动30余万干部群众志愿者参与,压紧压实一二三级作战单元,充分发挥3万多个三级单元作用,管住“一张床”,变硬隔离为软管理,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网。 我们把大门打开,把社区门口打开,希望大家一定千万把这项工作做实,这项工作做得有多实,义乌就有多安全,义乌发展就可以走多远。 我们倡导“抢”,不是损害他人的利益,不是突破底线,更不是违反法律法规。 义乌的“抢”,是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与他人、与兄弟县市、与海内外一切友人共赢发展。 在此基础上,带动国际国内产业链、生态链、发展链,促进全球小商品贸易人、财、物的流动,促进人的就业、增进人的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说又快又准“抢”,那么“抢”与“干”是什么关系、抢干是否蛮干,这两个关系的逻辑我讲一讲。 “抢”是“干”的加强版,我曾经在无数次讲“干”中提到过“抢干”。 过去同志们对“抢干”可能还没有概念、感受,这次战“疫”,绝大部分同志切身体会、天天“抢干”!我理解,“抢干”落脚还是“干”,但突出“抢”,重在“快”,是面对特殊阶段、重点任务时在速度、数量、果敢上的要求。 同时,“抢干”绝不是乱干、蛮干。 在时间压缩、任务压头、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抢”的综合要求更高,重在“准”,必须增强统筹性、科学性、紧迫性、精准性,必须更加动脑筋、守规则、求质量、出效果。 如果说马拉松赛跑的“跑”是“干”,冲刺撞线就是“抢”;“跑”是基本功,“冲”才是决胜力。 抢与干,同志们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理解。 以又快又准作风抢回13天,干部是关键。 这次战“疫”,让一些干部脱颖而出。 市委将继续以突击队的标准建强队伍,把“抢”的战场作为锤炼党性、锻炼干部的考试场,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场。 市委将根据工作实绩用干部,优秀的要嘉奖,违法违纪的要坚决处理。 干部要干,实干干实、抢干拚干;干部也要“养”,组织培养、身体调养、心灵滋养。 我们既要鼓励、激发党员干部为义乌“抢”,又要为敢“抢”善“抢”的干部创造培养、调养、滋养的条件。 要关心关爱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一线干部,给干部减负,该休息的强制休息,该提升的提供学习机会。 干部使用要公平,干部公平是要靠每个环节、各级党委。 各级的公平才能做到市委的公平,市委的公平要引导大家的公平。 不要为考核干,不要为批示干,不要为新闻报道干,不要为领导表扬干,不要为了牌子干。 要为发展干,为义乌干,为百姓干。 要围绕项目干,围绕改革干,围绕平安干,围绕民生干。 市委将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人才招引和干部激励导向,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子”,不能“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能“擅长人前表演的比能说会道的滋润,能说会道的比实干认真干的滋润”,不能让敢抢敢干、一线冲锋的干部流汗又流泪。 同志们,当前,义乌战“疫”的侧重点已经发生战略性转变,我们正分秒必争转入建设“两个样板”的既定主攻目标。 “两个样板”建设,既靠市委和各级党组织思想引领、靠前指挥,又靠党员干部作风支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归根到底是调动人的因素,是激发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的智慧胆略、干劲抢劲——为义乌干!为义乌抢!为义乌的美好明天奋斗!这次战“疫”,在各个守卡口,很多人都经历了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答清三问,顺利通关。 若干年后,当回忆这段紧张艰险却舍我其谁的义乌战“疫”史,回首这段汗泪俱下却当仁不让的义乌“抢先战”,一些人也许会对尘封已久的“灵魂三问”含笑不语。 但若有人问我:那时,你在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在抢!在为更好的义乌而抢!这个问题,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志、义乌的每一名党员干部,一定都会有响亮而自豪的回答!2020年在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指导思想的转变过程及内容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方针”的重大决策以来,到今天已接近30年了。 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出现了世所公认的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力拼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促进我国不断取得巨大成就,也仍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 这里仅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作简要回顾,并对现阶段改革中需要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作简略分析。 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人们差不多都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它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发展前途的重大举措,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是“……一场新的革命”[2];它解决了并且在不断解决着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中那些严重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部分,解决了并且在不断解决着上层建筑中那些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性质和发展要求的部分,找到并形成了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中国以新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并与时俱进,从而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和利用一切可以动员和利用的物质力量、智慧、潜力和优势,用于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并且为社会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经济方面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解决了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改变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生产关系的基础。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断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不移,不能有丝毫动摇。 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各地各部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的,公有制一统天下违背我国这种基本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必须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是对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解散了人民公社,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然后又转向城市,对以国有经济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这些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及港澳台企业拥有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51.9%;个体私营经济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45%左右,加上外资经济,达65%左右。 2005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1.022亿人,超过国有经济的就业人数(6488万人)。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物质财富的增加,增加了就业,扩大了税收来源,满足了人民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提高,结构改善,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 国有大型企业得到发展。 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关键行业居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关系全局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性物质产品以及科学技术和人才;它提供的利税一直占全国税利总额的60%以上,对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改革了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僵化模式,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过去我国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是学苏联的,特点是经济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中央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地方和企业的任务是执行计划,按照计划规定的指标进行生产。 企业的厂长、书记由上级任命,企业用的资金、设备、材料由计划调拨,职工由计划分配,产品由计划收购分配,产品价格由计划确定,企业实现的利润全部上交。 计划每年要为企业颁发十几项乃至几十项指标,从产值、主要产品产量、材料来源、资金周转率、工人人数到上缴利润额,都订得死死的,只准执行和超额完成,不准更改。 国家规定的一些指标又不是由一个领导机关统一下达,而是由许多部门分头下达。 这些指标相互矛盾,没有综合平衡,弄得企业无所适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物资短缺,要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点基本建设,权限适当集中,进行计划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每年一度的国家计划及五年计划对国家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今后也不可缺少。 可是计划高度集中,包罗万象,不给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却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 国家计划的任务是管全局,管大事,管平衡,管比例,不能事无巨细,连企业买一张桌子、盖一个厕所也管起来。 我们的国家大,社会供求关系复杂多变,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纵横交错,由中央一个机构编成一个庞大的计划,统统包揽,让下面不折不扣地执行,是很难做好的。 企业最了解市场,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具体经济运作规律。 如果管得过死过细,必然会把企业的积极性管没了。 计划指标一律是指令性指标,不是指导性指标,计划指标包罗万象,不分主次,贪大求全,总是订高指标,铺大摊子,似乎指标越高越好,项目越多越好,摊子越大越好,因此经常总是基本建设规模超过国力,不仅给企业完成计划带来困难,而且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地方计划与中央计划脱节。 中央下达计划指标,地方可以另搞一套,全国几十盘棋一齐下,争项目,争投资,搞重复建设,盲目布点,从而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多不应有的损失,且周而复始,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症。 这样的管理体制,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非改不行。 1978年以来,随着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破除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企业是政府附属物的状态,企业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 一个中央与地方权责明确,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职能分开,企业拥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责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原有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无视企业应有地位和权利的弊病基本上得到克服。 第三,指令性计划转化为指导性规划,经济运行建立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上形成。 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看做社会主义的特征,把市场经济看做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和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加以排斥。 而计划又是指令性计划,企业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经营的权利,这就不能不抑制生产力的发展。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后,破除了原有思想禁锢,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同时又对金融体制、财政体制、价格体制、物资流通体制等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现在,我国国家计划已经从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规划,国家计划直接管理的商品指标已经不多,绝大部分商品和经济活动已由市场进行调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创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不要国家计划和宏观调控,恰恰相反,它要求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但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样,既可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防止它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是对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革命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性基础。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大胆探索,敢为天下先;又小心谨慎,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一步一个脚印,反复摸索,错了的及时改,正确的大胆做。 尽管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惑、困难和矛盾,但整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方向正确,方法措施步骤得当,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困难情况下,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和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 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或者缺乏恰当的措施方法,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比较顺利并取得丰硕成果,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1978年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根据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政策,来推动改革实践。 正确的理论是正确的实践的先导。 正确的理论来之于实践。 但只有对实践进行科学概括,对客观规律作正确反映,理论符合实际,改革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得以健康顺利进行。 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思想不解放,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了,就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了。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3] 第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文化大革命”走到了极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确立了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 第四,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4]。 改革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进行。 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五,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 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 但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5]。 第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总原则。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 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7]“……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 ”[8] 这些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指针和理论依据。 正因为有这些根本指针和理论依据,我国改革开放才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步骤地前进。 二是有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中国兴旺发达,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也难以正确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的方针是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政策、重大措施和实施步骤是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始终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有序进行的。 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并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组织领导广大群众贯彻执行实现的。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并且指出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紧接着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条件来组织指导改革的实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二十年分两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把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放在四项任务的第一条。 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生产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改革中要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界限;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经验,针对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增强企业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主要是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内含作了深入的总结和系统的归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培育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指导改革沿着正确方向一步一步地深入开展。 三是有比较适当的改革方法和步骤。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按照邓小平提出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段要总结经验,“……每走一步,都兢兢业业,大胆细心,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就做些调整,使之符合实际情况”[9]。 “胆大心细”又叫“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事关国家发展前途和十几亿人的切身利益,看准了的就大胆改;一时看不准的先在小范围内试一试,试好了再逐步扩大;有必要有条件的先改;有必要无条件改的,待具备了条件时再改。 改革源于基层和实践。 改革的呼声和要求是实践发出的,改革的许多方法多是由基层首先提出和创造的,中央及时进行总结、归纳、集中,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方针、政策,再进一步指导改革实践深入开展。 这种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和方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可以避免出现重大的失误,出现失误能够及时发现纠正,是真正对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负责,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国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 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解决了旧的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矛盾,推动着事物前进,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和根本任务不会改变,但矛盾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解决的条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目前,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政府与企业的正确关系也原则建立起来。 物质基础比过去雄厚,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2年的近1.5倍,1978年3645亿元的近10倍。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3587元,比2002年增长4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元,比2002年增长52.7%;上亿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初步小康的水平。 这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了新的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了,生产力数量和规模增大了,改革和发展都赋予我们新的任务。 我们要解决旧体制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而奋斗。 这篇文章送给你作参考............

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 这条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这条道路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的光荣与梦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提出并尝试过这样那样的救国方案,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 要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要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面貌,必须另辟新路。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历史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过长期奋斗探索,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终于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曾提出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方面,一些好的思想和理论没有坚持下来或真正付诸实施,同时选择了某些错误的路线、政策和做法。 而且,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一些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制机制也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越发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到改革开放前夕,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而我们却与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醒。 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征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变迁,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理想的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途径众所周知,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唯一正确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南。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繁重,也更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中国梦的正确方向,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内核,是指引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指南,是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识的强大精神武器。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有着其他政治力量无可比拟的诸多优势,能够正确认识所处时代环境和国内外形势,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是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将中华儿女维系起来,万众一心地踏上“逐梦之旅”;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使我们永远保持开拓创新的斗志,永不停息、永不止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只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复兴才能梦想成真,个人才有实现梦想的广阔空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8208.html
围剿马斯克的擎天柱 OpenAI和英伟达钦点的创企把Chat
听外国青年谈心中的中国电影 东北好莱坞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