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高管密集变更 这些公司引发关注……

6000亿公募迎来新总经理、业内老将卸任总经理、知名副总经理卸任……近一周来,公募基金高管变动频繁。

Wind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近期变更的“高管”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首席信息官。7月19日以来,有8家公募基金和1家券商资管的高管离任,同时还有4家公募基金和1家券商资管迎来新高管。

6500亿公募迎新总经理

7月25日,管理6500亿元公募产品的国泰基金官宣迎来新总经理。这家“老十家”公募在今年3月份迎来了新董事长,原总经理周向勇升任该职务。

根据公告,国泰基金新总经理李昇有28年金融从业经历,职业生涯起点是在中国建设银行,1996年7月至2005年1月在建行总行担任多个职务。2005年1月至2024年7月在中国建银投资工作,历任办公室业务经理、企业管理部高级副经理、资本市场部高级副经理、公开市场投资部组负责人、财务资金部副总经理、金融市场投资部总经理、中国建投(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等。

此前,升任国泰基金董事长的周向勇与李昇有过共同工作经历,其也有28年金融从业经历,并且职业生涯起点也是建设银行。周向勇曾于1996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建行总行工作。2004年12月至2011年1月在中国建银投资工作,任办公室高级业务经理、业务运营组负责人。2011年1月加入国泰基金任总经理助理,2012年11月至2016年7月任公司副总经理,2016年7月至2024年3月任公司总经理及公司董事。

公开资料显示,国泰基金成立于1998年3月,是公募行业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公司大股东是中国建银投资(持股60%)。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泰基金旗下公募管理规模超过6500亿元。

上述两位高管均是大股东的“老将”,并且工作履历也有重合的时间,二人联手能否擦出“火花”,带领国泰基金更上一层楼,值得关注。

千亿级公募两高管变更

有着千亿公募管理规模的兴银基金,近期进行了重大高管变更。

根据公告,7月22日,兴银基金总经理、首席信息官赵建兴因工作调动离任,公司董事长吴若曼代任总经理一职,首席信息官由陈晓毅担任。

据业内传闻,赵建兴可能会被调往华福证券北京分公司任职。资料显示,兴银基金成立于2013年10月,股权结构为华福证券(持股76%)、国脉科技(持股24%),这是一家典型的券商系公募。

2023年3月,兴银基金董事长职务发生变更,曾在多家券商、银行和期货工作,有着30年金融从业经历的吴若曼加入。此次离任的总经理赵建兴同样有着30年的金融从业经历,曾在长城基金、宝盈基金工作,工作的部门主要是信息技术部、电子商务部等。在赵建兴任职的3年期间,兴银基金旗下公募规模实现了翻倍增长,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规模为1284.76亿元。

产品种类来看,兴银基金二季度末旗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为8.24亿元和34.92亿元,但该公司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基金的规模分别为668.89亿元和572.71亿元,可见该公司目前的产品线更以固收类见长。

尽管兴银基金目前实现了突破千亿规模的成绩,但对于该中小型公募而言,接下来如何在权益类市场突破,还将面临新的考验。

丘栋荣卸任惹争议

最近一周,最吸引投资者的高管变更莫过于中庚基金原副总经理丘栋荣的离职。

7月21日,中庚基金发布公告,宣布基金经理丘栋荣因个人原因卸任,同时卸任了5只基金的管理。丘栋荣还曾在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早在今年4月末就传出丘栋荣可能离职的消息,5月份,丘栋荣管理的多只基金陆续增聘基金经理,再次加深了市场对丘栋荣可能离职的猜测。不过,中庚基金当时对媒体的回应均是辟谣。

2个多月后,丘栋荣离职的消息落定,中庚基金正式发布公告,丘栋荣本人也在朋友圈发文表示感谢和支持,此时正逢公募二季报披露完毕的时间点。

结合二季报的数据来看,丘栋荣管理的多只基金在二季度遭遇了较大赎回,且其管理的部分产品中,截至去年末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超过45%。

对此,业内最大的争议在于中庚基金此做法是否公平。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庚基金5月份通过媒体公开辟谣彼时的离职传言,但一些机构可能会提前收到风声,而个人投资者只能通过7月份的公开公告获悉。

某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基金经理没有正式离职,或者哪怕正在走离职流程,此时都不能对外公开披露信息。5月份流传出来的消息,对于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而言,都取决于自身的判断。目前市场行情表现一般,可能也对投资者的情绪产生了干扰。

公开资料显示,中庚基金成立于2018年,是行业内较为“年轻”的基金公司,当初也正是有了丘栋荣等人的加盟,才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中庚基金旗下公募产品共有6只,合计总规模为189.72亿元。

眼下摆在中庚基金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公司“台柱子”走了,一部分投资者也选择了赎回产品,未来如何获得更多投资者的信任,如何延续公司产品的业绩表现,将会有不小的考验。

高管变动更频繁

今年以来,公募高管变更一直维持较高的频率。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7月以来公募(含券商资管)高管发生变更的总人数逼近6月,目前6月和7月是公募行业高管变更较为集中的两个月份,变更总人数均在35人以上。

除了上述公司高管发生变更外,7月以来,还有银河基金、华宸未来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浦银安盛基金等公司高管职务进行了变更。

“公募基金行业的高管流动已成常态。”某资深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导致一些基金公司通过更换高管来寻求新的业务突破和管理效率;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管理层的变动;此外,如果激励和报酬不达高管个人预期,也会引发人员流动。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 证监会将强化监管防乌龙

2018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对于年报披露过程中发现存在真实性、规范性、透明性等问题重拳出击,严格规范——

证监会将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3月18日,上市公司三夫户外发布更正公告称,由于工作人员失误,误将单位万元按照元填写数据,导致错误,将原来高管的薪水“下调”了一万倍。 无独有偶,上市公司菲利华董事长吴学民的年薪竟然“被上涨”至110亿元,公司董监高总薪酬合计“被涨”至698亿元。

类似的年报披露乌龙事件每年都会发生。 随着2018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各方更多将目光聚焦在年报披露的真实性、规范性、透明性等方面。 2018年的年报披露有哪些特点?如何做好年报信息披露监管?

几类问题值得关注

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断规范,但仍有三类潜在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上市公司年报中可能的虚构业务。 例如,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变造甚至伪造产权证书和重要经营证照等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极少数涉嫌无视监管红线、挑战法律底线的恶性案件亟待加强监管。 二是年报中涉及的商誉减值以及“业绩洗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夯实监管基础。 三是在年报中涉及的违规占用资金和对外担保等行为值得关注。

对于这些问题,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的年报监管中,首要任务是聚焦年报信息披露真实性,严厉查处财务数据造假、信息披露失真等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否及时披露有关信息。 比如,上市公司存在不适用的情形,要关注其原因及合理性。 一方面,将重点打击虚构业务,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变造甚至伪造产权证书和重要经营证照等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将依法严惩无视监管红线、挑战法律底线的恶性案件。 另一方面,今年年报监管重点还要加强商誉减值监管,强化对应计提不计提、“业绩洗澡”多计提商誉减值问题的监管,督促上市公司有节奏地合规、合理计提商誉减值,避免集中计提商誉减值引发风险。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商誉相关问题上,将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定期或及时开展商誉减值测试,是否在此过程中重点考虑了特定商誉减值迹象的影响,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不开展商誉减值测试;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在将商誉账面价值合理分摊的基础上作商誉减值测试,并恰当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充分、准确、如实、及时地披露了与商誉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

监管瞄准三个领域

今年以来,证监会已对10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行为的上市公司实行了立案调查。今年的年报监管还将有哪些重点领域?

日前,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证监会系统在年报监管中,将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把重点放到当前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风险隐患,提高监管针对性、有效性上。 具体来看,在监管中主要瞄准三大重点领域。 一是“打假”,聚焦信息披露真实性;二是“固本”,严打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三是“强基”,关注上市公司治理规范性。 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系统将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从严从快”“露头就打”。

部分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将从决策合规性、披露及时性等角度,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事项。 比如,存在非经营性占用,要督促相关主体披露有关情况并尽快解决。 同时,监管层还将强化并购重组持续监管,尤其是后续实施和业绩承诺履行等事项监管。 强化标的业绩承诺履行情况监管,重点关注收购标的业绩未达标或精准达标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是否存在利润调节行为。 对于未完成业绩承诺的,关注相关补偿进展情况、上市公司已采取的督促措施等。 对于拒不履行补偿义务的,要依法依规从严处理。

完善制度呵护市场

A股历史上曾有2家因触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情形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分别是珠海市博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据2018年发布的《关于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决定》,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欺诈发行或其他涉及国家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将被强制退市。

不久前,证监会还修订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年报监管将以《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对于上市公司治理规范性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报告期内公司治理披露情况。 比如,上市公司实际状况与证监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存在重大差异情况,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等方面保持独立性情况,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规范运作情况,股份回购的公司治理机制安排等。 对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高管层变更频繁,公司规范运作基础较差,公司内部存在缺陷等,也会在年报监管中重点关注。

对于年报披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处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监管层将及时介入、及时纠正。 年报披露后,各地证监局将及时开展现场检查,依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达到立案标准的,坚决启动立案稽查程序,不得以实施行政监管措施替代行政处罚。 在交易所方面,将在年报披露后及时开展年报审核,加大问询力度,直奔主题、切中要害,依规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刘纪鹏表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信息披露的核心是将信息披露的责任与义务落实到能提前得到未公开信息的对象。 证券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长期经营业绩不佳、业绩不稳公司的信息披露,将打击内幕交易的重点放在信息披露一致性方面,强化外部力量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 同时,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成本,完善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各项配套基础性制度。

3年封闭基金会换基金经理吗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因为近两年不如人意的业绩而否定封闭式基金的价值,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注重把握发行时点以及控制净值波动,能更有效地通过封闭式基金这种方式引导基民长期投资,从而解决赚钱痛点近日,一则明星基金经理的离任公告引发关注。 11月18日,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基金经理袁芳因工作调整而离任。 离职之前,袁芳管理的1只3年持有期封闭式基金成立以来净值跌幅超过30%。 近年来,带有封闭期的公私募基金规模激增,但相当一部分产品业绩表现不如人意。 第三方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2019年以来成立的中长期(封闭期不低于2年)封闭式私募基金有90只,今年以来获得正收益的基金占比不足两成,近30只基金回撤幅度超30%。 另外,对比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公募基金并没有实现明显的超额收益。 一直以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被市场广为诟病。 各类统计结果也显示,基民持有基金时间的长度与获取正收益的概率成正比。 那么,封闭式基金真能以明显的超额收益为投资者解决赚钱痛点吗?基金经理在产品封闭期内离职,投资者又该何去何从?窘境:封闭式基金表现不如人意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中途更换基金经理的现象一直较为关注。 据好买基金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2年封闭期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出现过基金经理变更的产品共有24只,占比14.72%。 具体来看,2年封闭期的产品共有78只,出现过基金经理变更的产品有12只,占比15.38%;3年封闭期的产品有83只,出现过基金经理变更的产品有10只,占比12.05%;2只5年封闭期产品均出现过基金经理变更,占比100%。 其中,2018年11月成立、封闭期长达5年的东方红恒元5年定开灵活配置混合,原基金经理林鹏在产品成立一年半后离职,交由王延飞继续管理。 除了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封闭式基金的业绩表现也不如预期。 在基金宣传材料里,很多投资者可以看到基金公司这样介绍封闭式基金的优点:由于封闭期间不会受到申赎冲击,基金经理无需追逐短期利益,可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公司基本面研究上,从而进行长期价值投资。 不过,比较同一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封闭式基金和普通开放式基金的收益,可以发现,很多普通开放式基金在封闭期基金的持有期内,业绩表现均超过封闭期基金。 因此,从业绩表现上来看,封闭式基金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前两年掀起发行小高潮的中长期封闭式私募基金,业绩表现也颇为尴尬。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初始封闭期在24个月以上并有业绩记录的私募基金共计122只,其中2019年以来发行的产品多达90只。 从业绩表现来看,90只中长封闭期产品今年以来整体回撤21.89%,其中回撤超30%的产品有27只,正收益占比仅为12.3%。 另外,拉长时间来看,2019年以来成立的90只中长期封闭式基金,截至10月底,成立以来平均收益率不足6%,其中实现正收益的产品只有47只。

10月新发基金数量达到110只

10月新发基金数量达到110只

10月首个交易周(10月10日至10月14日)和首个交易日,新发基金数量分别为25只和16只。 此外,若加上目前正在发行中的70多只基金,当前新发基金数量就超过了110只。 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新发基金数量,我们一起看看吧!

超跌赛道迎布局

具体看,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新发基金不仅数量可观,还呈现出以下三大亮点:

一是权益类基金中“新任老将”挂帅引发关注。 Wind数据显示,在44只待发基金中,有16只混合型基金和4只股票型基金,两者占比接近50%,其中不乏“新任老将”之作。 其中,于今年3月加盟泉果基金的2020年度“公募冠军”赵诣,其管理的首只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将于10月13日首发,限售100亿元。 于2021年8月从前海联合基金转入平安基金的何杰(现担任平安基金权益投资中心投资执行总经理),其于新东家的首只新产品平安价值领航目前已在发行中。

二是赛道基金中,“消费”“港股”等超跌赛道迎来布局。 以“消费”主题产品为例。 永赢消费鑫选6个月持有和大成消费机遇均派出了从业时间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 永赢消费鑫选6个月持有的拟任基金经理黄韵,具有16年从业经验,该基金挖掘通过具备领先优势的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用以直接或间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相关上市公司。 港股方面,中欧港股数字经济于10月17日起公开发售;拟由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田汉卿担纲的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精选,目前正在发行中。

三是固收名将坐镇,主打“稳定收益”。 广发基金固定收益管理总部总经理助理吴迪挂帅的广发景益债券基金,以及博时基金过钧担纲的博时恒耀债券基金,均于10月10日起发售。 彭成军管理的景顺长城稳健增益债基10月17日起公开发售。 此外,由马龙管理的招商安悦1年持有期债基目前正在发行中。

四季度或有更多新基金发行

实际上,三季度以来,新发基金在市场波动背景下已逐渐回暖。 进入四季度,公募低位布局趋势越发明显。

银科金融研究院研究指出,伴随A股市场震荡下行,今年9月“金九”并未如期而至,权益型基金业绩再度下滑,9月除货基和不到八成债基实现正向盈利外,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几乎“全军覆没”,仅不到一成的QDII基金实现正收益。 即便如此,9月偏股型基金整体股票仓位却出现环比小幅上升,截至9月26日,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股票持仓分别为87.5%、83.4%。

此外,银科金融研究院认为,自6月以来新发基金规模连续4个月超过1000亿份,发行市场逐步回暖,债券型基金仍占据主流。 因为在市场环境较为低迷时,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具有避险需求、收益需求较为稳健的债券型基金更受投资者青睐。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二、三季度新成立基金份额分别为2738.29亿份、4111.18亿份、4328.21亿份。 三季度以来,基金发行份额较前两季度分别增长5.28%、58.06%。

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今年以来A股在大幅度调整后,当前大部分个股的估值已接近相对合理范围,加之美国后加息时代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度在逐渐减弱,使得市场流动性趋于平稳。 “因此自三季度以来,相关经济数据出现一定恢复。 在此背景下,股市作为预测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低位持有股票,这成为新基金在现阶段发行规模较大的主要背景。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整体转好,股市估值水平趋于合理,市场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可控,四季度有望迎来更多新基金发行。 ”

基金经理并非“全能”

“基础市场行情不好,影响了投资者入市积极性,2022年的新基金发行情况大概率会不及2021年。 ”百嘉基金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前两年的“爆款基金”现象,如今让很多投资者陷入反思,当前市场行情不好,基金公司也无法制造“明星”。

对此前“造星”现象进行反思,的确是谈及当前基金发行时不少公募人士的共同反应。

“基金经理也是一个普通人,对其抱有‘既能把握热门赛道行情,又能在大跌前及时逃顶,还能具备宏观趋势预判、大类资产配置’这些‘全能’预期,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基金经理也不可能做到。 ”某中小型公募高管李翰(化名)对记者称,在这几年的结构性赛道行情中,基金公司集中各种资源打造明星基金经理,的确吸引来了不少资金,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 但根据基金经理过往业绩、在行情上涨时入市的基民,结果却是承担了高位发行基金带来的大幅度回撤,这是不应该的。

“如此这般几轮下来,不仅基民投资信心受挫,基金经理也屡次从‘神坛’跌落‘地狱’。 这并不利于基金经理这类优秀人才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发展,对基金公司而言,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短视的行为。 未来,如果要优化公募发展生态,我认为要从基金发行作为突破口,做些改变。 ”李翰说。

李翰对记者表示,基金在投资运作前应与基金经理达成共识,清晰界定基金产品的投资目标和绩效考核标准。 “基金产品设计要与基金经理的能力圈相匹配,更要强调基民、基金产品、基金经理三位一体,匹配合适的投资策略,再选择投资风格与能力圈适配的基金经理来管理该产品,以确保产品实际运作表现与产品定位保持一致,提升基民的投资体验。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2757.html
杭州一小区有业主把别墅拆了 挖掘机在里面作业
AI失败9次登Nature封面 投毒 牛津剑桥 引爆学术圈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