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 合作形式趋于多元化 海外药企频频 加购

中国

海外药企“加购”中国创新药的案例又添一例。

8月9日晚间,跨国药企默沙东宣布,将通过子公司收购同润生物医药用于治疗B细胞相关疾病的新型在研临床阶段双特异性抗体CN201。默沙东表示,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并作为资产收购入账。

默沙东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年底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以来,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已多次出手通过收购等合作形式向中国创新药企抛出“橄榄枝”。

“总体来看,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效率领先于全球,同时由于汇率差的存在,这使得对于外资企业来说,相较于自身研发,‘加购’中国创新药,是更为‘划算’的经营选择。”一位一级市场投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证券日报)


海外药企频频 合作形式趋于多元化

创新药崛起时代,CRO是否迎来机会?

作者 | 厚扬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医改的大年似乎还在继续,近来,财政部对77家药企查账、医保局DRGs试点扩大,国办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对药品、耗材、医疗服务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在不确定性下避险情绪加深,这时候选择确定性高的产业更为重要,CRO就是其中之一,在业绩期过后的数据下,来看下CRO的成长性究竟如何?

CRO为何物?

CRO (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 ,研发外包组织,通俗来说,就是医药研发的外包行业,外包行业通常服务大型企业,按项目或者按人头付费。 区别在于,在人力上,CRO对高学历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对技术的需求也要高一点;而人力成本上并没有其他外包公司(比如:软件外包公司)的占比那么大,软件外包公司的人力成本在80%以上,基本是人头堆出来的活,但CRO公司基本在30~40%,制造成本占到剩余30%左右,所以CRO公司对人员成本的敏感度在行业中,相对弱一点。

药物开发的整个过程耗费大量财力和事件,一家制药公司可能逾10年的时间且投入10亿美元以上才能将药物化合物从发现阶段推进到获商业批准的阶段。 这个过程亦充满风险,在美国目前处于发现阶段的药物化合物获得商业批准的平均成功率不足0.01%。 而药企逐步向外与CRO合作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可以节省成本,降低了药物开发有关的整体研发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开发专业知识,并定制开发及执行效率,外包服务有很多种,有助于药物开发过程中的执行效率及在最重大药物开发挑战中向制药公司提供定制及科学研究、分析及开发服务。 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风险,外包予可靠及声誉良好的合伙人降低了药物开发过程中有关的整体风险。

研发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发现,临床前测试及开发,临床开发(如I-III期临床研究)及批准后临床研究(如IV期临床研究)。 先来小科普一下,一般在前期发现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研究服务更侧重于确定潜在有效化合物、先导化合物,以便进一步测试,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候选药物。 需要进行药物发现、靶点及先导化合物鉴别、靶点生成及优化。 到了第二步临床前阶段,主要是研究、分析及开发服务包括研究该等候选药物在生物基质中的相互作用,研究候选药物如何通过并影响活体,研究药物的原料药及最终药品的活性药物成分、药品的设计及配方,分析及开发在提高对药物及其疗效、效力及毒性的科学认识,从而优化候选药物以在人体作进一步检测。 接下来,进入临床阶段(I~III期及批准后),在临床阶段,服务包括临床试验材料的生产服务(例如,给予人类试验参与者的药物的胶囊或液体版本),对 健康 志愿者及╱或患者的专业临床试验,统计数据生成和分析以及监管提交协助(例如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识别)。 提供生物分析及生物辨别服务,I、II、III期临床试验及数据管理,生物等效性研究,化学、制造和控制服务。 到了注册环节,还需注册及申请,双重申请(例如美国及中国)。 临床试验成功后,合同研究机构可通过提供注册及申请请服务协助其客户进行药物注册。

CRO的兴起

美国因为更早进入药物发展阶段,所以CRO的兴起其实是产业升级的产物。 1993~2008年期间,仿制药进入收获期,大量的仿制药上市,便宜的仿制药市场份额快速增长,行业进入高增长期,但是同时的给创新药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药企降低研发成本的大环境下,反而给CRO带来了商机。 作为外包的研发辅助机构,可以有效的将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散,且效率相对于药企自己进行临床试验能缩短约20~30%的时间,所以不少药企为了减小公司需承担的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以相对低的成本高效率的完成药物的筛选和研发,那么就会把研发做细拆外包给CRO公司,行业龙头昆泰、科文斯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高速发展起来,目前全球的市场份额(2017年的数据),老大哥昆泰占到13%,科文斯占到6%,PPD占到6%。

国内的历程就要慢一些,从 历史 上看,仿制药在中国制药市场的占比较之于仿制药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大。 2018年的数据,中国仿制药市场规模达1,030亿美元,占中国制药市场总量的44.5%,而仿制药占全球制药市场的33.0%。 预计到2023年,中国仿制药市场将增至1,377亿美元,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0%。 接下来的五年(2018年~2023年),在鼓励开发创新专利药的政策下,专利药的投资预期将增加,其市场规模于同期预计按7.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3年的1,844亿美元。

但目前,全球都进入研发高速发展期,2018年,全球制药行业的研发支出总额为1,740亿美元,预计2018年至2023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2023年将达至2,168亿美元。 2018年的研发支出占全球制药市场总收入的13.7%。

美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支出为全球最高,2018年的数据,美国药品研发支出总额为736亿美元,占全球药品研发支出40%以上,占美国药品总销售收入的15.0%,高于全球13.7%的比例,随着发现新疗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创新药研发开支还将不断提升,预计到2023年,美国药品研发支出预计将增至89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0%。 随着中国日趋重视创新政策,相应的监管出台,国内的研发进度也在不断加速,2018年,中国制药研发总支出为174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493亿美元,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1%,相当于全球预计复合年增长率4.5%的5倍以上。

CRO这个行业,具有一定的粘性,从早期发现药物到商业化,各个阶段都可以跟CRO公司进行定制合作,但是近年来的趋势,制药公司更倾向于与CRO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国内CRO的规模由2014年的21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5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19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3%。 CRO对国内研发总支出的渗透率由2014年的26.2%增长至2018年的32.3%,预计2023年将增至46.7%,低于同期全球渗透率49.3%。 近年来的告诉增长,2016年的一致性评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一致性评价意见旨在淘汰未完成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高要求的监管标准,导致对高质素生物等效性和生物分析合同研究机构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为很多药企都缺乏现有的生物等效性数据及在内部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能力。 那么, 在目前带量采购的冲击下,药企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下,还需要对研发开支进行控制,所以市场对CRO的需求更加殷切。

浪潮中,龙头收益

行业高速发展的重塑期,观点依然是龙头梯队的机遇更大。 国内前三大合同研究机构(按收益计)为WuxiAppTec、Pharmaron及泰格(按照2018年的数据)。 CRO公司也有分研发各个阶段的,比如临床前的创新药,主要是药明康德、昭衍新药,药石 科技 等,到了临床阶段,若是做国际多中心临床,就主要是外资垄断,包括昆泰、科文斯、PPD等,而在国内做创新药临床主要是泰格医药、诺思格、方恩、润东等。

3.1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大家都比较熟悉了,CRO国内绝对的龙头,以2017年收益来计算,药明康德为亚洲最大的药物研发服务平台,占到1.1%,在国内排在第一位,占到8.3%的市场份额(录得营收11.43亿美元)。 公司的母公司仅是投资控股公司,不展开具体业务,其业务主要由下属子公司和孙公司开展。 其中CRO领域,临床前服务国内主要由子公司上海药明、苏州药明、天津药明、武汉药明承担,国外由AppTec等承担,临床业务主要由子公司上海杰诚、上海津石、辉源生物等承担;CMO/CDMO业务主要由子公司合全药业承担。 2018~2019年,公司每个季度收入均保持超于20%的同比增速增长,2019Q1,公司实现营收27.7亿元,同比增长29%,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33%,扣非后净利润4.95亿元,同比增长88%,大幅超于市场预期。 目前公司有36家境内控股子企业,29家境外控股子企业,2家分公司及6家参股子企业。 其中拥有临床前研发业务的有10家,临床研发4家,生产工艺服务5家,股权投资15家,基本已经完成了覆盖新药研发整个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2018财年,公司中国区实验室服务实现收入51.13亿元,同比增长24.09%;CDMO/CMO服务实现收入26.99亿元,同比增长28.00%;美国区实验室服务实现收入12.04亿元,同比增长6.10%;临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务实现收入5.85亿元,同比增长64.17%。

中国区实验室服务涵盖小分子化学药的发现、研发及开发等各个阶段,为全球客户提供合成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毒理学、生物分析服务和检测服务等一体化相关服务。 公司拥有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验最为丰富的小分子化学药研发团队之一,每天进行逾7,000个化学反应。 公司还不断提升平台的技术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基因编辑、肿瘤免疫、DNA编码化合物库、生物催化、流体化学、喷雾干燥、热熔挤出、纳米悬浮等技术手段。 2018年的增长主要是因为诸多新药获得FDA突破性疗法、孤儿药资格,及FDA“快车通道”等认定。

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合全药业向全球客户提供小分子新药工艺研发及生产服务(CDMO/CMO服务)。合全是中国第一个通过美国FDA创新药批准前检查的化学药工艺开发和生产平台,同时获得美国、中国、欧盟、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药监部门批准,为以上国家和地区提供创新

药原料药及GMP中间体的商业化生产。 期内,公司常州工厂首次“零缺陷”通过美国FDA现场审计(未接到Form483)、金山工厂再次“零缺陷”通过美国FDA现场审计(未接到Form483)。

美国区实验室服务主要包括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CDMO服务,以及医疗器械检测服务。 公司主要通过位于中美两地的高度一体化生产基地提供GMP细胞疗法的研发和生产服务,利用基因工程的细胞疗法产品和载体的研发和生产服务。 细胞和基因治疗服务包括相关产品的工艺开发、测试、cGMP生产等。 目前,公司在美国费城新建的15,000平方米研发实验室和GMP生产厂房陆续投入使用。

总的来说,药明康德依托CRO业务,已经延展出药物全链条服务,包括临床期CRO,到临床CRO,到CMO等,因为CRO公司的特殊性,不能像药企一样自主研发销售,所以公司投资了众多创业期公司,目前PE(TTM)A股42倍,港股29.1倍,受益于目前的创新药浪潮及各政策的支持,龙头的发展空间是最大的。

阿斯利康

3.2泰格医药

泰格医药是临床阶段的CRO龙头,2018财年公司录得营收23亿元,同比增长36.37%,归母净利润4.72亿元,同比增长56.8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57亿元,同比增长48.83%;2019Q1,公司录得营收6.09亿元,同比增长28.69%,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51.7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2元,同比增长61.26%。

公司业务基本完整覆盖了临床研究全产业链。 在临床前阶段,公司可提供生物分析、CMC、BE试验、PK/PD分析等服务;在临床I-IV期临床试验阶段,公司可提供临床试验项目管理与实施、医学撰写、临床监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中心影像、样本物流冷链运输和中心实验室、药物警戒、SMO等服务;此外,公司还可以提供产品注册、医学翻译、GMP认证、培训与稽查等服务,以及从临床前到上市后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临床服务。

2018财年数据,全年来看收入及利润增速显著增长。 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录得11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临床I~IV期临床与注册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43.7%,BE收入1.9亿元,因为受过手费剥离影响同比增长2%;;临床研究咨询服务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数统增长28.5%至3.2亿元,SMO增长57.2%至2.1亿元。 泰格医药同样也做了不少投资,参股创新药企达到近100家,2018年投资收益达到1.19亿元,同比增长123%,2019年第一季度投资收益0.43亿元,同比增长123%。 近年来,公司在海外通过收购和自建方式,已经设有13个海外办事处,增厚海外业务。

小结

龙头部队的估值并不算便宜,但是在政策频出的大环境下,CRO会是避险的一个好行业,受益于创新药的崛起,CRO的增长空间依然广阔。 行业整合中,逻辑不变,龙头是更确定的受益者。

【药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论文】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我国医药行业现状看药企人才需求: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以此为契机我国医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作为沟通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媒介的医药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深入探索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对医药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我们根据调查情况对我国未来医药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医药产业被称为“五高”产业: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科技高管理 医药市场是决定药企人才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医疗改革扩大了享受医疗保险人群的范围所以从城市到农村医药市场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医药商品销售额将以8%~10%左右的速度递增;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使药品零售业有较大空间;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等等都要求药企要拥有强大的医药营销队伍并要求营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时调整好营销策略以适应医药市场的发展需求 就具体领域而言医药商业企业(医药公司)中正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企业经营多元化市场行为法制化优胜劣汰的良好竞争机制;医药商业企业逐步实现组织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集约化并正在打破部门区域行业等限制;国家有关部门在全面规划实施总量控制其发展趋势是:企业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凸现;OTC 市场快速发展;商业企业的市场辐射半径大大增加配送物流和结算系统实现现代化 医疗卫生领域:我国有县及以上医院家乡镇城市卫生院5060家有23.3万个诊所医务室门诊部及社区门诊503个疗养院其庞大的药品需求多数都是通过医药营销人员供应的 医药零售领域:我国医药零售药店数量巨大OTC 市场价值在220亿元以上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求医问药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自购药品治疗已形成了一种趋势据北京某公司对广州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消费者购药行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显示79.6%的消费者都有过到药店购买药品的经历OTC 药在我国的市场容量正以每年15%~30%的速度递增市场潜力巨 大 根据2007年无忧数据显示,11月全国医药行业的总体有效职位在个。 纵观城市需求,上海 、北京两地仍领跑一线城市需求,职位需求较广州与深圳要多出近4倍。 二三线城市中,以江苏省、浙江省城市较为突出,其中杭州,苏州,南京需求量较大。 在企业类型需求方面,呈三足鼎立的态势。 外商独资、民营、合资企业所需比为1:1:0.7,而在外商独资企业中,欧美企业所占比例超过七成。 除去京沪两地和上 述两线城市外,全国 各地的需求较为平 均。 由此表明,医药 企业的招聘覆盖范围 相当广,全国需求普 遍旺盛。 辉瑞、葛兰 素史克等大型制药企 业均推出了大型招聘 计划,范围遍及全国 数十个城市,招募数 百名专业人士。 医药行业人才大规模紧缺,专业人士认为其中原由纷乱复杂。 首先,医药企业近年不断精简合并,国企纷纷转型,对高端职位的需求猛增,人员配置转向市场化轨道;其次,近两年来,民营医药的发展迅速与外资企业加大投入,人才需求量持续上升,在短期内很难降温; 其三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 深入,医药逐步分家,这直 接刺激了医药营销人才的需 求;最后,医药行业从业人 员流动率高,跳槽频繁,致 使企业不得不加大人才储备 也是行业人才紧缺的因素之 一。 我们认为我国医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层次高结构呈多样化 1. 营销研发人才未来需求数量巨大通过对上述厂家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按照当今先进的生产理念企业人才结构大都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科研开发和产品营销人员比例大而生产人员比例相对较小 随着国家一系列医药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规范以往那种单凭好的销售政策就能做好市场的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还必须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便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作为营销的坚强后盾 因此医药行业对同时具备医药理论知识和研发技能的研发人才会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同时随着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未来新产品的周期性将会越来越短对营销队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未来的几年中各医药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营销队伍 2. 企业需求的是高质量的营销人才一方面企业需求大量的营销人才(连续多年高居各地人才需求榜首);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上愿意从事并且正在从事营销的人员很多但真正符合医药企业要求的营销人才较少 这表明目前我国医药营销人员专业水准做市场的能力和营销观念等不能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现在的营销人才短缺实质上是一种质量上的短缺 3. 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目前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又有市场营销技 能的复合型人才受到药企的青睐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药理学药物学药品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点等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宣传产品取得用户的广泛信任所以医药行业对从事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是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经验丰富思路开阔踏实勤奋即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 无论医药企业人才需求的原因如何多 元化,绝大多数的医药企业紧缺职位都定格 在了医药销售及研发技术类人员上。 目前, 医药行业缺口最大的是医药销售代表一职。 初步计算,前程无忧11月医药企业招聘销 售代表数超过总体有效职位数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内的医药企业数量庞大,总数 超过4000家,又由于医药市场的不断加大 以及医药企业新产品的投入,医药营销人才 需求持续井喷。 然而,在医药销售人才大量需求的大环境下,医药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要求却更趋精英化与专业化。 业内HR 向笔者透露,“我们不仅在医学的专业学历背景和相关经验上有要求,对其处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式也相当看中”。 显然,销售人才的硬、软性条件并重成为医药企业招聘主导方向。 不过,择才的高要求也使得医药企业招人遇到瓶颈,曾参加招聘会的一位医药企业HR 感叹:“企业不敢降低要求,毕竟销售代表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我们愿意给出高价高薪,但是围观的人很多,真正敢于应聘的却没几个。 有些人甚至还怀疑企业的诚信。 ” 确实,由于近年医药行业形式严峻,医药销售的难度加大,指标较难完成,这一职位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根据太和顾问(专业咨询机构)调研成果显示,医药行业的总体离职率为16.3%,较去年的15%有小幅提升,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医药行业关键岗位人才的供求关系继续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使得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的日趋成熟,岗位对于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也增加了人才的流动性。 从部门来看,流动性排在首位的是销售部门,而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型序列的离职率则相对较低。 高端营销人才方面,如营销经理、区域经 理职位,行业内部互挖墙角的情况严 重。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销售部门的 高流动率是因为高工资福利高培训时 间抵不上提成与销路好的药品,毕竟 销路好药品提成高,且药品的强竞争 力又可缓解销售的工作压力并能获得 成就感与满足感。 在新鲜血液方面, 培养应届生顺利上岗起码需要半年, 而半年后留才又将成为医药行业HR 头疼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才供需达不到平衡主要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差异所造成的真正符合企业所求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满足不了用人单位需求 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首先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状况很难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加强医药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 第二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要抓住医药市场人才短缺的契机 加快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药人才的有效需求实现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第三政府应当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医药营销人才市场准入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医药营销人才群体的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加快对社会潜在的医药人才资源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工作 在研发领域,由于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外资企业科研本土化的进行,使得医药企业对研发技术人员也有热捧趋势。 一位从业人员介绍说,“原先医药行业中许多中小企业并不重视研发,仅依靠仿制来扩大自己的产品增量,销售终端获得利润。 如此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回报率较高,却并非长久之计,尤其是如今市场的转变和一些列政策的出台,使得新产品的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 据太和顾问(专业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07年研发技术类人员的薪资较去年有迅猛增长,增幅达26%,也从侧面反映了此类人才的脱销 当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将起到核心作用。 而从整个行业来看,国内医药制造企业普遍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这将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与外资医药企业的对抗中,将落下风。 要扭转这样的状况,加大研发技术类人员的投入与培养是当务之急。 除了在新药品的研发之外,企业对于环保、节能减排和能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也将加大力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将成为医药行业的香饽饽。 行业人才需求火热,不少医药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跨国与本土企业越来越重视校园招聘。 但目前看来,招聘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医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对医药企业露出尴尬相。 而待遇颇丰的医药代表一职,并不为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有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医院中新入行小医生的收入一般在1500元左右,虽然,医药企业医药代表的入门收入相比之下要高一些,但医生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再加上专业对口 的关系,众多 医学专业毕 业生宁愿以 入门时较低 的薪水来换 一份稳定的 职业。 尽管如 此,不少企业 仍然表明将 继续加大校 园招聘的力 度。 相关HR 表示,企业愿 意通过校园招聘,招募合格、有潜质的毕业生,从而培养新人,达到人才储备、缓解人才紧缺的目的。 另一方面,从本身品牌推广的目的而言,校园招聘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加购

本土创新药企2021业绩比拼:PD-1市场谁主沉浮?未来竞争突破点在哪?

对本土创新药企而言,在产品的竞争上,PD-1已经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达381亿美元,到2023年预计将达639亿美元。 而在中国,预计2023年PD-(L)1抑制剂的市场规模将达664亿元,2030年则将增长至988亿元。 从已公布的各大创新药企财报数据可以看到,在激烈的存量市场争夺中,部分PD-1产品已初现颓势,收入增长空间已然相对有限。 其他药物不断进入商业化阶段,成为拉动企业业绩新的强劲增长点。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衰老性疾病癌症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最大市场,智慧芽PharmSnap全球新药情报库目前总共收录+新药数据,肿瘤领域的药物占17%,包括化疗、放疗、靶向疗法、免疫疗法等诸多疗法。 ”裴立东表示,一个新药的平均研发周期是12.5年,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平均临床成功率只有不到10%,这是创新药研发必须要面对的事实。 中国本土药企大多是Biotech公司,商业化能力不强,要实现良性的发展还需要企业更加谨慎的布局研发管线,找到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蓝海市场。 换言之,长远来看,手握重磅产品的各家创新药企业拼的更是产品竞争力和后续商业化能力。 未来,创新药企在竞争上,新适应症、药品质量、产能、渠道、销售团队以及医保等要素,无一不是企业争夺的焦点。 3月31日晚间,君实生物发布2021年财报。 2021年营业收入约40.25亿元,同比增加152.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7.21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喜忧参半:抗肿瘤药收入4.12亿元,君实生物的抗肿瘤领域上市产品仅特瑞普利单抗一款,因此这代表着特瑞普利单抗的2021年销售成绩。 相较于2020年度,特瑞普利单抗在2021年度收入锐减 58.96%。 这也说明,特瑞普利单抗虽然降价进医保,但未能实现以价换量。 相比之下,信达生物在PD-1市场上的销售额较为可观,依然实现增长。 信达生物3月30日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2.61亿元,其中产品收入为40.01亿元,同比增长69.0%。 其核心产品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在2021年有4大适应症被纳入医保,如此国内销售额已经超过30亿元,而在2020年,PD-1的销售额为24.9亿元。 同样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的还有百济神州,百济神州也是最早发布业绩报告的创新药企之一。 根据2月25日百济神州发布的2021年美股业绩报告,以及A股业绩快报。 报告期内,百济神州累计营收达12亿美元(约合76亿元),同比大增281%;净亏损同比减少约13亿元,收窄13%。 其中,在PD-1市场,截至2021年底,百济神州百泽安 (替雷利珠单抗)共有5项适应症上市,随着一线治疗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3项新增适应症获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百济神州超越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使百泽安 成为纳入医保目录最多的PD-1产品。 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带来的新增患者需求、进一步扩大的销售团队以及药品进院数量增加,持续推动了百泽安 市场渗透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2021年,百泽安 在中国的销售额总计达约16亿元,同比增长56%。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包括百济、君实、信达、恒瑞在内的4款PD-1产品均被纳入医保目录,主要围绕的也是新增适应症,包括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新增“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非鳞 NSCLC+一线肝癌”3项适应症;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新增“一线鳞状 NSCLC+一线非鳞 NSCLC+二线肝癌”3项适应症;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新增“一线+三线鼻咽癌”2项适应症,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新增“三线鼻咽癌+二线尿路上皮癌”2项适应症。 从市场形势来看,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的降价力度着实高于以往,如此也将带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信达、君实、恒瑞和百济四家被纳入医保的PD-1外,目前还有康方生物/正大天晴、誉衡药业/药明生物、复宏汉霖三款国产PD-1产品获批上市。 尽管康方PD-1去年刚上市,但对于新入局的企业而言,2021年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据其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 财报表示,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2021年8月底开始上市销售的安尼可(派安普利,PD-1单抗)。 上市后的约4个月内,该产品创造销售额约2.12亿元。 根据公开资料,派安普利由康方生物和中国生物制药(正大天晴母公司)成立的子公司负责商业化,双方各享有50%权益。 目前派安普利单抗获批的适应症仅为淋巴瘤。 2021年,康方生物陆续申报了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上市申请,今年内有望获批上市。 除派安普利单抗外,康方生物在2021年9月提交了旗下PD-1/CTLA-4双抗产品——卡度尼利(AK104)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国内上市申请。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作为康方生物眼下最受期待的品种,卡度尼利有望成为首个PD-1/CTLA-4双抗产品,目前其在开展的临床试验达10余项,预计销售峰值有望达到50亿元。 与此同时,3月25日,复宏汉霖宣布,旗下首款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NMPA批准,用于经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成人晚期实体瘤适应症。 此前,在商业化方面,复宏汉霖已为该款药物成立200人商业化团队。 随着PD-1/PD-L1单抗产品的不断获批上市,市场竞争面临的“内卷”将愈演愈烈,安信证券统计,预计至2022年底,将共计有17款PD-1/PD-L1单抗、1款PD-1/CTLA-4双抗在国内上市,其中国产PD-1/PD-L1共计14款(含双抗),目前在PD-1市场,后续申报的药物就包括嘉和生物的杰诺单抗、乐普生物的普特利单抗,其中嘉和生物递交NDA的时间仅比康方生物/正大天晴的派安普利单抗晚2个月,有望在年内获批。 如此也从侧面表面,对还在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众多PD-1产品而言,后续市场竞争会更加焦灼,想要巩固市场地位,企业在立项前就需要谨慎。 针对当前的PD-1市场局势,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文杰在公司2021年度业绩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并不惧内卷。 “复宏汉霖的PD-1单抗斯鲁利第一个适应症为MSI-H实体瘤,这个市场几乎尚未被开发,中国大概每年新发30万的患者。 所以,这个市场依旧是一个蓝海有待于开发。 ”张文杰说,如果把肿瘤作为一个单一市场看待的话,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但大家知道,肿瘤它本身是一类疾病,PD-1在不同的瘤种上具有差异化,不同的适应症和不同的市场,所处的局面是不尽相同的。 实际上,在国内市场日益拥挤下,创新药企纷纷布局全球化市场,通过研发和产品优势不断吸引跨国药企的青睐以实现出海,为企业带来大额合作收入。 例如,2021年1月和12月,百济神州分别就百泽安 和TIGIT抑制剂欧司珀利单抗与诺华达成全球开发及商业化合作,两项创纪录的全球合作带来的潜在总交易金额合计将超50亿美元。 此外,2021年,百济神州首次向FDA递交了百泽安 针对二线鳞状食管癌(ESCC)的新药上市申请,该申请同样是基于全球多中心的3期试验数据。 资料显示,百泽安 目前正在全球35个国家地区开展约50项临床试验,入组受试者超过9,000人,其中近3,000人来自海外入组,2022年7月,百泽安 将有望实现首次出海。 从海外开发来看,去年2月初,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的美国和加拿大权益授权给了Coherus公司。 该公司同样非常重视PD-1+TIGIT的联用组合,将这方面的海外临床 探索 作为后续开发的重点。 据Insight 数据库预测,在临床开发过程中,后续君实将持续获得这两个项目的里程碑款,在上市后也分别享有20%和18%的境外销售分成。 信达生物的PD-1国际化是与礼来制药合作,近日,双方也收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信迪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用于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新药上市申请(BLA)的完整回复函。 FDA在回复函中表示,已完成对该项BLA的审查,但未能批准该项申请,这与此前2月份召开的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会议的结果一致。 回复函中包括一项额外临床研究的建议,建议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与一线转移性NSCLC的标准疗法进行以总生存期为终点、多区域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 公司正与礼来评估信迪利单抗于美国的下一步行动。 对于创新药企如何走稳出海之路? 裴立东认为,在国际化方面,一方面,作为全球最严格的药监机构FDA于2019年批准百济神州的 Zanubrutinib(泽布替尼)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标志着中国制药的标准已经与全球最高标准对齐,更多的海外药企也越来越愿意与中国药企合作研发新药,让中国本土药企有了走出去的底气。 另一方面,中国药品支付体系依赖医保支付,新药的研发成本高,在中国研发的创新药完全回收研发成本周期很长。 “目前,中国与欧美国家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案差距在逐年减小。 而中国本土药企走向全球化发展是必由之路,无论是中国药企让渡海外市场的权益还是自建海外商业化团队,目标都是要在全球市场获得收益,让企业的经营从依赖市场融资到实现账面盈利能力的转化。 ”裴立东说。 这也意味着,后续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本土创新药企谁能抢占早期治疗市场,谁就有望在未来市场保持长青。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12452.html
开塞露 厂商小方制药将申购 毛利率超65% 研发投入占比仅3
维生素一周涨价超256% 维生素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