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 架起友谊之桥 当非洲朋友遇上中国非遗 多彩

当非洲朋友遇上中国非遗

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见习记者 崔贝勒

架起友谊之桥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7月25日,第七届中非民间论坛、第七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的非遗文化项目展示现场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乌干达小伙维克多兴致高昂,演唱了一首意义非凡的歌曲《朋友》,他说这首歌正是自己在中国两个多月时间里最深切的感受。

现场,来自湖南、北京、河北、四川等地31项绚丽多姿的非遗项目吸引了非洲各国青年朋友的目光。他们跃跃欲试,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中国古老、精美的工艺。

先滴一层薄胶,再将螺钿片嵌在装饰物上……河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老师孟威手把手教维克多使用螺钿嵌工艺制作一枚精美的胸针。

“螺钿嵌是一种装饰工艺,将由螺壳和海贝磨制而成的薄片镶嵌在器物表面……”在老师的介绍下,维克多了解了这门手艺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历史,他发出赞叹:“这种黑色底色上有细微亮片的物品很漂亮。”

孟威将做好的胸针作为礼物送给了维克多,此次观展,他又收获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非遗工艺品。

非遗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也是增进多元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宋爱华是宁门香局创始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和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她说制香这门技艺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中非两地自古以来的经贸往来。

宋爱华介绍,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香料从亚非国家运输到中国,中国人开始探索香料的多种功用,才孕育出了独具东方韵味的香文化。

“昨天,有一个非洲姑娘拿起我手中的香包闻了闻,我用蹩脚的英语问她,闻过之后会不会吞口水,她点了点头,因为这种香有健胃开脾的功效。”宋爱华说,这正是中式香和香水、香薰最大的不同,它是医用之香,所以外国人对鹅梨帐中香、子桂引都非常感兴趣。

多彩

中非民间论坛是两地民间交流的平台,对促进双方友好、务实合作及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而非遗文化就是闪耀其中的明星,多元文化在此碰撞。

24日,论坛开幕前夕,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财务处处长罗哈•泽沃迪就前来参观非遗文化展示。他来到浏阳木活字印刷术展台前,饶有兴趣地观看非遗传承人吴汉涌操作木活字。

在传承人指导下,他摩拳擦掌、上手操作。纸张摩擦发出“唰唰”的响声,三五个回合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印在纸上。短短10秒,这位非洲友人体验了中国古老的“魔法”。当翻译人员向他解释这句诗的含义后,他露出了然的微笑,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祝愿。

来自南非共和国的李维和加蓬共和国的阿罗伽是此次论坛的留学生志愿者,为中外友人表演热情洋溢的非洲舞蹈。他们分别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两人结伴参观非遗文化项目展。看到小巧精致的长沙核雕摆件后,李维认出其中几件是用橄榄核雕刻而成,“我们国家也会用橄榄核做一些手工艺品。”在长沙市天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成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马罗成的指导下,李维用锉刀磨制了一个核雕挂篮,还学会了“盘它”的意思,临走时说要带几个核桃回去“盘盘”。

阿罗伽则请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魏立中用繁体字写下他的中文名字。他说:“中文很难学,繁体字更难,我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得知魏立中经常去英法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时,阿罗伽主动教了他几句常用英语和法语。

25日当天,非遗文化项目展一直持续到晚上,非洲朋友源源不断地涌入展区,“沉浸式”感受“中国风”的魅力。不少非洲友人被中国非遗“圈粉”,要将非遗礼物带回家。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中非友谊得到新的升华。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来历都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

优美语段摘抄加赏析

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2、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 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核雕

3、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 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 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

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赏析: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中国风

4、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因此,一个 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

非遗文化

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5、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 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扩展资料: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例句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赏析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156.html
轰 中俄轰炸机巡航白令海
时政微视频丨习近平的奥林匹克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