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亚明

人们观看位于巴黎杜乐丽花园的奥运会主火炬。新华社图

刚刚落幕的巴黎奥运会突破了传统的运动场边界,把河流、桥梁、街道、公园、广场,都变成了奥运竞技场与"城市戏剧"舞台。巴黎再一次提醒世界:它是新的城市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就像若昂·德让在《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一书中认为的那样,巴黎一直是城市现代性的先声和典范,400年前巴黎就让世界见识了有长椅的城市公园、滨河步道、城市广场、百货商场、城市夜生活、路灯、邮政、公交、City Walk等,奥运巴黎的城市经验同样也能为盘活城市空间、激发城市活力提供有益思路。

"限时步行街"营造城市生活"松弛感"

巴黎是最早的公共交通发达城市,1662年3月巴黎公共马车投入使用,皇家授权的私营"巴黎火炬手和提灯人服务中心"也同步开张,火炬手配备有巨大的火炬,而提灯人则在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地点手提油灯照明。街道照明后来改由皇室和巴黎市政府共同运营,真正意义的公共街道照明就此揭开序幕。巴黎许多商店、咖啡厅和餐厅都经营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明亮的街道将巴黎变成了一座不夜城。随着公共步行空间的大量出现,巴黎在1700年之后成为了最早的步行城市,步行正是在巴黎最早变成了一种消遣娱乐,City Walk不仅拓展了城市的休闲功能,也更新了城市的游览体验。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光之大道堪称世界上最著名的步行街之一,位于协和广场和朗德角两个大广场之间,串联起卢浮宫博物馆和凯旋门,也串联起奥运巴黎的诸多历史文化打卡点。

城市道路如何在交通、生活、社交和休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是现代城市的一道持续考题。从去年起上海在若干个区域施行了限时步行街计划,收获了很好的效益和风评。"限时步行街"在特定时间段禁止车辆通行,仅向行人和自行车开放,这一城市街道管理方式的灵感来自四年前纽约首倡的"开放街区"(Open Streets)项目。今年纽约交通局已经宣布超过130个街道加入2024开放街区项目,这一计划原本是为了拯救疫情期间街边小商业,如今街道周边餐馆和零售商成为了街区活力的触媒和润滑剂,各种类型的商业与公益性、社区性的活动聚合成一种矩阵,街道变身为游乐场、户外教室、舞蹈班、健身房和音乐厅,街区成为了功能更丰富的公共空间。

静安茂名北路、长宁凯田路、杨浦大学路、浦东富城路等限时步行街带来人气与流量的同时,对城市精细化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之一的杨浦大学路在去年限时步行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正在探索升级打造"限时步行街2.0"版本。"限时步行街"吸引更多城市居民走上大街,不仅验证了城市空间中的步行行为对经济的正向影响,而且也释放了临街建筑底层新的可能性,培育了新的社区机会,使得"自然"生长的生活"松弛感"成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人工智能锚定移动新模式

引入无人自动驾驶技术是巴黎奥运会的一大亮点,比亚迪等中国制造商为赛事提供了数百辆无人驾驶电动汽车,一艘采用再生材料和3D打印的无人自动驾驶电动渡轮也在塞纳河上行驶。高盛预测,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带来至少7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但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影响最主要的体现可能还不是经济领域,而是对原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萝卜快跑"已经开始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11个城市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与测试,目前稳居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

2020年日本丰田集团宣布在富士山脚下的东富士工厂旧址上建设一个面向未来汽车科技应用的"编织城市",目前编织城市项目一期基本完工,预计明年将正式对外开放。"编织城市"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编织"形成"3×3"路网结构的基础单元,单元宽度约150米。"编织城市"针对效率优先的自动驾驶专用车道,将在路面下方布局无人物流专用车道和基础服务设施;针对慢行优先的行人和骑行者共享道路,则通过蜿蜒步道、绿色小品置入等方式打造宜人的慢行体验。

荷兰国家旅游会议促进局去年10月推出了一款名为"荷兰骑行方式"的人工智能工具,通过生成式AI、谷歌街景地图与交通行业知识相结合,世界各地的任何一条街道都可以通过生成式AI转化为绿色的荷兰骑行环境和风格,这款"出行即服务"的城市应用展示了生成式AI与荷兰深厚骑行文化的独特结合。

人工智能和智慧出行锚定的是高效高质的移动新模式,自动驾驶技术和人本优先的交通网络,旨在构建集约紧凑的智能城市和更富活力的城市街区。灵活便捷的智慧出行模式与灵活多变、可移动的新型公共空间,将带来道路体系的创新、城市空间的重构和生活方式的优化,将会塑造更有温度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家园。

"口袋公园"激发"针灸式"城市更新活力

巴黎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艺术、景观和时尚集约式绽放的城市风景,也让亲临巴黎的到访者有机会探索巴黎城市基因里隐藏的浪漫。比如散布在城市各处的"口袋公园":玛黑区的"法国中产阶级玫瑰花园"必须打开蓝色大门,穿过库朗日酒店的大堂才能进入;拥有250种植栽的"白外套花园",既有美丽的花草,也是居民共享的"都市农园";2004年建造的"马德琳·德·史居里花园"以17世纪女文学家史居里女勋爵的名字命名,她描述爱情的作品影响了天才作家拉封丹和莫里哀。

口袋公园常常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规模小、功能专、距离近、空间活、效率高,能够直接为当地居民提供美化环境、公共交往、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功能。美国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1963年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首次提出"口袋公园"概念,并在四年后的纽约53号大街展示了他亲手操刀的世界第一个口袋公园——佩雷公园,三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布置了绿植、瀑布、座椅等简单园林景观及设施,年平均面积游客量达到纽约中央公园的两倍之多。20世纪80年代巴塞罗那对老城区开展"城市针灸疗法",建造了相当数量的口袋公园。巴塞罗那倡导的是从街道开始更新城市的方式,在限制机动车空间的同时确立了"街道不是道路"的理念,街道是实现自然的空间,更是人们聚会的场所。

去年7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阶段逐渐过渡到存量提质更新阶段的背景下,"口袋公园"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激活城市失落空间,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针灸式"城市更新方式,"口袋公园"代表了对城市公共空间、人居生活的未来展望和积极行动。

巴黎奥运会生动地演绎了公共空间如何营造城市魅力,留给了我们可以细细品味的城市更新理念:公共空间中孕育和发现的,其实是城市的机遇空间。改造公共空间的城市就是面向未来的城市:以创意和生活方式重塑城市空间肌理,以"街区活力"推动城市空间更新、消费业态植入和人文历史"活化"。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

作者:


购买点图书信息

要获取关于《(美)佐京著,包亚明主编,梁文敏译》这本书的信息,这本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具体的出版时间为2011年7月1日。 它是一本第1版的作品,总共有327页,字数未在文中提及,但可以预计会有相应的文字量。 印刷时间同样在2011年7月1日,采用的是大32开的尺寸,纸张选用的是胶版纸,确保了书籍的品质和阅读体验。 ISBN号码为17,装订形式为平装,便于携带和阅读。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直接联系出版社或者前往书店查找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解的比较研究二、论文选题依据1.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选题来源:首先,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 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 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 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 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 而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理解,不知道形而上学的真正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沿用的其实是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用法,把形而上学紧紧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 恩格斯在他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中,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当作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形而上学是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 恩格斯写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合乎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 恩格斯认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由此可见,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凝固僵化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而辩证法则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发展的动力归结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显然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把握不是局限在思维方式这一个角度,马克思在“体系、超越、反思”等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一词,并称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以及前人以各种方式来解决脱离或背离现实的纯抽象、纯客观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源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 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其主题是对存在及人的本质性的一种超验的追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回避这一主题,而只是以新的方式来阐述这一主题。 马克思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思中,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入手的,他认为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 在对现实社会的超验性思考时,他也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状况入手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所以马克思理解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指那种反对以寻求“原因”的基本原理为目标的传统形而上学。 它并不必然意味着形上之思的终结,而只是说传统哲学意识第一性或理论优先于实践的经典地位被取消,哲学已经转换了思维方式。 让形而上学回归到服务现实世界正是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和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些文本中,也是提到了空间问题。 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但是完全可以从中读出社会空间的含义,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讲到了城乡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讲社会空间的断裂。 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讲到资产阶级的形成史,即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等方式进行的全球扩张,实质是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也就是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它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生产上接受这种资本的生产方式,而且要在文化、法律等方面接受这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最后,恩格斯特别关注了城市空间的规划以及工人阶级的居住空间问题。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历时21个月的考察,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的面貌。 在《论住宅问题》中,他不仅指出了造成工人阶级居住空间的恶劣的根源,而且也提出了空间正义的问题。 理论意义: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过不少讨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或者是更多的停留在国外空间理论思想的引介上,或者是缺少结合当代人类空间实践的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因此,本文将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梳理和讨论,使得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从微观方面来讲,就是关于空间正义,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问题;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全球化的问题。 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住房问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价的不断提升而导致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占有、使用等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恩格斯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就可以给于我们以启发,而不至于走了老路、走了弯路。 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世界接轨,作为全球资本链条上关键的一环,我们该如何走下去。 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清形势,真正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资料收集情况(含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类:(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7)、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8)、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5)、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论文类:(17)、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8)、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19)、段进军、胡火金:《发展主义空间观的批判与空间观的转型》,《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20)、刘怀玉:《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21)、庄友刚:《空间生产范式的资本批判与中国马克思哲学创新论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2)、王金福:《“空间、空间生产”五问——对张之沧教授几个观点的质疑》,《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3)、张之沧:《再论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回应王金福教授的“质疑”》, 《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4)、庄友刚:《西方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与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6期。 (25)、陈忠:《城市启蒙与城市辩证法:再论城市哲学的建构》,《河北学刊》,2012年5月 第32卷 第3期。 (26)、吴细玲:《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的解放》,《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27)、董慧:《身体、城市及全球化:哈维对解放政治的空间构想》,《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 (28)、赵海月、赫曦滢:《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3月 第52卷 第2期。 (29)、邹诗鹏:《空间转向的生存论阐释》,《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关注在不断提升,许多学者主持翻译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著,撰写了以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为主题的论文,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缺乏整体的梳理和探讨。 首先,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界定。 国内学界的阐释路径一是将时空作为物质运动之存在形式的逻辑贯彻到底,强调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是将马克思的社会空间观作为对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空间观的一种扬弃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在空间观上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践使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并与价值、自由、社会革命这样的问题关联在一起。 其次,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生产。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社会空间探讨的重要维度,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任平等从资本视角入手,指出空间生产方式一直是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空间视野中,资本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空间的生产方式,资本全球化使历史成为全球性的历史过程。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 学界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庄友刚指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范畴内在地暗含着空间本身的生产这一内涵,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意味着社会生活空间的扩张,也就是社会生活空间的生产。 刘怀玉认为,空间化问题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的独特视角,空间化问题研究弥补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空间角度的缺失,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根本途径。 最后,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剥夺。 城市空间生产是马克思探讨社会空间又一重要维度。 高鉴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的探讨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后者促进了新型城市的迅速增长,同时占据垄断地位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城市化国家,利用国际间的城乡差别和对立,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剥削发展中国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不仅彰显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体系中,而且渗透于当代空间研究的其他理论派别,涉及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空间哲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马克思在当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不但没有缺场,而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一,对马克思社会空间观的重新思考。 国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空间维度缺失的问题,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的生产,而生产关系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的生产。 哈维也认为,马克思关注空间和地理的重要性,他敏锐的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地理活动和策略交织在一起的。 苏贾也认为,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渗透着清晰的地理学分析,比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涉及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地理扩张问题。 第二,在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思考基础之上提出的研究方法。 列斐伏尔提出了“社会—空间—历史”三元辩证法,这是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辩证法空间化的重要尝试,在此基础上,他从空间的社会属性出发,将空间区分为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与实际的空间,并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将人类空间化历史概括为六个阶段。 哈维提出了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同时用“时空压缩”这一范畴阐发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新时空体验。 苏贾区分了“空间”与“空间性”,认为后者是空间社会属性的真正表达,他在梳理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的几种不同理论倾向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社会—空间辩证法”,并为其设定了理论前提。 三、研究方案1.论文提纲(主要研究内容)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引言 空间与资本(一)、关于空间1、空间的概念2、空间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二)、关于资本1、资本的概念2、资本的表现形式(物的形式及人格化的资本、一种关系、一种过程)一、微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一)、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及现代资本的形成1、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形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和衰败。 简单协作。 机器的使用。 工厂制度。 工业城市形成。 )2、现代资本的形成(共同体尽头交换的出现。 商人阶级的出现。 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 )(二)、工业城市: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1、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空间(过剩人口的出现:失地农民、破产的家庭手工业者等。 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港口等。 生产资料:资金的充裕、机器的使用等。 )2、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技术与资本的结合。 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机器的不断改良。 )3、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点(城市空间的聚集效用。 资本的空间集合能力。 并存劳动。 )(三)、空间正义:住宅问题1、城市规划(工人住宅区的集中。 商业街区的建立及原住民的拆迁。 工人居住区域的不合理规划。 疾病爆发、高死亡率等。 )2、居住环境(工人与资本家居住环境的对比:室内和室外、居住区周边的交通、卫生状况等。 生活方面:购物、饮食、娱乐等。 )(四)、城乡空间二元对立:资本发展的必然后果1、城乡分离向城乡对立的转化(前资本主义时期城乡状况。 现代资本的出现,工业城市的形成。 乡村的附属地位确立。 )2、城乡对立的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乡村手工业者破产。 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 对乡村资源的掠夺。 乡村工厂:乡村城市化。 )(五)、工业城市:工人运动的发源地1、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区域的划分。 不断涌入的农民。 多地区、多民族的工人汇合。 )2、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觉醒(机器改进使得大批工人失业。 由对机器的仇恨转向资本家。 意识到自身的状况。 )3、工人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对生产资料的破坏。 各种形式的罢工。 有组织的革命运动,巴黎公社等。 )二、宏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的全球化(一)、全球空间的形成1、资本的发展:区域空间的形成(新航线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 对新空间的占领。 资源的掠夺。 原始积累。 )2、资本的扩张:生产关系的空间再生产(殖民地理论。 )3、资本的必然趋势:全球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过度积累。 国内市场的饱和。 开辟新市场的紧迫性。 )(二)、全球空间的断裂1、不平衡地理发展(客观地理环境。 三个从属: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工业国家为核心。 农业国家为附属。 农业服务于工业。 )(三)、资本的全球空间再生产1、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空间支配。 资本再积累。 转移过度积累。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货币。 交换。 自由。 平等。 )(四)、资本全球化的意义1、积极方面(生产力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积累。 交往的普遍化。 )2、消极方面(生态的破坏。 人的片面发展。 )3、资本主义的灭亡(多国胜利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当代价值(一)、对我国目前空间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二)、对当下人类空间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2.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写作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空间理论的两个视角的描述如何将逻辑与历史进行统一。 写作难点:除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阐述外,如何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哈维等)的空间理论与其进行更好的融合,以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写作创新点:本文对资本及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及扩张等置于空间视角,从而将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转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解放。 3.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研究的思路: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将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为根本依据,并对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阅读以便补充。 研究方法:在查找与本文相关的书籍、各类期刊、学术报告等二手资料的基础之上,回归文本,忠于原著。 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1)、20xx年3月至20xx年5月:收集资料并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6月至20xx年10月: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3)、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反复研读修改初稿后,提交导师指导。 (4)、20xx年1月至20xx年2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定稿。 (5)、20xx年5月:进行论文答辩。

当代文化论稿目录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文化领域的诸多议题,以一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讨论。 首先,导论部分由尹继佐撰写,他聚焦于党的意识形态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 第一讲由李鹏程和倪志娟合作,他们探讨的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这一章节将为我们揭示全球化时代如何影响和引导文化整合的进程。 第二讲中,现代化进程与文化选择的关系由同样两位专家深入剖析,他们将揭示文化选择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文化转型是第三讲的主题,李鹏程和倪志娟会着重分析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转型历程及其影响。 这一章节将为我们展现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路径。 鲍宗豪在第四讲中关注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他将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讲解。 第五讲,许明和綦晓芹将讨论文化发展中的悖论,探讨文化发展与现实挑战之间的复杂互动。 第六讲,鲍宗豪继续他的数字文化论,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生存和人文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展开论述。 徐清泉在都市文化论中,为我们揭示都市文化的新面貌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洪民荣则在休闲文化论中,关注休闲活动如何塑造和影响当代文化风貌。 文化产业与文化竞争力的探讨在花建的第十讲中,他将分析文化资本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国家文化实力。 最后,包亚明的第十讲聚焦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对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和趋势。 总结性回顾后,这系列讲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当代文化多样性和变迁的视角。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17568.html
好故事有腔调 我一直在倾听内心的声音&nbsp 书香
刷爆6大纪录 39岁仍是王 沙特生涯0冠!C罗强忍不哭 加盟